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5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

《邊城》讀後感1

邊城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説:“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説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啟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説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説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沈從文墓石的正面鐫着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 ,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論。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邊城》讀後感2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新建的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最初接觸《邊城》就是從這句話開始的,那是高中課本里的選段。一開始就被作者那高超的寫景技巧所吸引了。“空氣裏有泥土的氣味,有甲蟲的氣味”“甲蟲的氣味”這麼微妙的的東西都能進入作者的視野,可見作者的確是寫景的聖手。懷着強烈的好奇心,第一次讀了《邊城》。

《邊城》一般的語言講述了川湘交界處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裏的故事。小説最吸引人的不是其情節,而是作者用吊腳樓、虎耳草、白塔、竹林、渡船所搭建起的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在這裏沒有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沒有封建禮教、政治壓迫,完全處於無政府狀態。這裏的人們也都保留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純潔無暇,纖塵不染。一套固有的習慣支配着人們行事,完全做到了孔子説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這裏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於一體化狀態。人們都如同老船伕那樣“他從不思索他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活下去。代替了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感到生活的力量”。

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儼然一個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世界。如今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大抵也不過如此吧。

小説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翠翠的17歲的女孩子與團總順順的兒子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讀完小説,給人感性層面的的感覺就是小説至始至終都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給人一種憂傷的唯美。作者用平淡的筆觸講述着故事,沒有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就如同一個老嫗絮絮的講述着一個美麗的童話。這個童話裏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着的堅持,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平淡而閒適的生活,一切都顯得平和沖淡。甚至讀完小説都對翠翠的行為感到驚訝: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對於一般人來説都是難以理解的,但在小説整體風格的陪襯下卻顯得十分協調。我想這大概是由於沈從文先生不願破壞邊城在世人心中寧靜和諧的美好印象而有意為之吧!試想,寧靜的邊城突然來一下撕心裂肺、哭天搶地,多殺風景。這樣,翠翠本該有的更加激烈的情緒被“和諧”掉,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不得不佩服沈從文先生的高超的藝術處理手段。

這就是初讀《邊城》時的一些想法。如今再讀,也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了。

《邊城》讀後感3

《邊城》藴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名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4

在學校上學時,一次無意間從圖書館借了本《邊城》,那時年少無知,還不曾知道作者的大名,至於其作品瞭解的就更少了。書距離出版的日子已經有了些年頭,一眼看上去,紙張發黃不説,還有幾分破損。隨手翻來,作者的自序略顯晦澀,及至正文,那迎面而來的一股清純的空氣,那涓涓流淌的山間溪水,於不知不覺中浸潤了一片年輕的心田。

小説的背景應該是二十世紀初湘西某處平靜祥和的小山村,主人公爺爺和秀秀一直相依為命,過着清苦,卻也平靜自然的生活。生活平靜如流水一般波瀾不驚,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日子也如流水一般悄然地逝去,不留絲毫的痕跡。然而,在這不留痕跡的背後,爺爺卻一天天的老去,秀秀也一天天的長大。老去的爺爺難免對秀秀的未來多了幾分牽掛與期盼,而長大的秀秀也少不了對生活添了些許憧憬與期待。就像渡口的流水匯入大河,長大的秀秀也逐步融入成年人的世界,成年人的世界總是意味着風險。幸運地是,秀秀並沒有受到所謂萬惡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這純樸的山村,人與人的關係沒有這麼複雜深奧,沒什麼特別的規則,行為處事只要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來就行了。山村的居民延續着自古以來傳下來的生活習俗,純樸之外又透着幾分尊重與禮讓,在這種環境下,萬惡如黃世仁之流絕對是沒有生存的空間,許多年下來,人們已經習慣了彼此的位置與角色。在這祥和的氣息之中,長大的秀秀繼續憧憬着自己未知的未來。

時間還是一刻不停地流淌,不經意間,《邊城》的往事已經變成記憶深處的一道風景。一棟棟的高樓大廈似乎一夜之間從平地上鑽出來,喧囂是每日生活的主題。沒有人再去留意那些逝去的時光和往事,更沒有人願意守在荒涼的渡口,年復一年,用一隻單薄的竹篙為來往的行人去撐一隻殘破的渡船。雨後的茅屋,油燈下憧憬未來的年輕人也只是遠處的一幅風景畫,意境悠深,卻又遠不可及。那舊時的村民也不用跋涉遙遠的路程,去十里八鄉之外的集市買半斤肉、二斤米。在繁華的都市之中,人們習慣了去享受現代的科技成果。飢餓是歷史的感覺,裝飾一新的空調房自然少不了夏日的清涼、冬日的温暖。那古老的山村,荒涼的渡口和簡單的集市已經遠離我們而去,現代的生活已經不需要它們的存在。汽車和樓房是人們生活的主題,自然也是新聞中熱門的話題,間或一段時間,教育、醫療和股票也會暫時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除此之外,似乎其它的東西都是多餘的,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願意關心。

於是,在更遙遠的山村,古舊的屋檐下,再也聽不到爺爺蒼老的嘮叨聲,他那心愛的孫女早已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城市,許久沒有音信;渡口早已消失,取代它的是一座現代的橋樑,人們自由快捷地穿行其間,自然也就沒有駐足停留的必要,更別説絮絮叨叨的家常;菜市場依然人來人往,可是一句久違的問候也是如此匆忙。生活的腳步是如此之快,因此每個人的距離也漸行漸遠。每個人都像機器高速運轉着,似乎是在苦苦地追求什麼,又似乎在竭力地逃離什麼。追求的,總該是美好的;逃離的,至少是不堪回首的。在不自覺中,大家都在力求抹殺記憶深處的某些東西,又在不斷地憧憬未來的新生活。每個人都在持續地追求,與此同時,又在不斷地逃離。問題是,人們希望追求的應該是什麼,要逃離的又是什麼?物質的富足一定意味着精神家園的消亡,或者靈魂的歸宿必然是物質貧窮的結局?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偶爾會打開那本舊的發黃的書頁,看落日餘暉的村莊,炊煙幾縷,聽遠處行人匆匆的渡口,竹節擊水,流水回聲。在那遙遠古舊的村落,也許那沉澱其中的一份寧靜與和諧才是心底深處永遠的印記。

《邊城》讀後感5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秀秀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時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會進城打酒,秀秀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會聽話的為主任拉繩子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的生活過得平淡又快樂。

不知不覺秀秀到了該嫁人的時候了,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盡頭。我覺得那是個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秀秀第二次看到老兒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後甜蜜的戀愛,可是當秀秀提親的老大下船出事後,我知道秀秀的快樂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後,秀秀的生活一天天的發生着改變,致使最後永遠的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渡船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理很難過,為秀秀的遭遇,為她的祖父,因為她們是多麼善良的人,多麼快樂的人。秀秀常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歌來時時那麼的質樸,那麼憨厚,總逗的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秀秀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美的畫面啊,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在全被打破了。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秀秀的未來當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喜歡《邊城》,喜歡《邊城》裏每個人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爺爺。還有秀秀的不食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會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時分不開的,但是撇開那些離人傷心的悲劇去看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的片段,你會驚訝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的是亦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哪裏淳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面沒有的,它好像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轉轉能看到秀秀像以前一樣快樂的生活,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狗也應該守在門口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是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地弱化,我們呼喚文化作品中的純淨而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人情,期望它成為“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讀後感6

一口氣,讀完《邊城》。在這樣一個靜謐的瀟瀟落雪的午後,被一隻温婉輕柔的南國之手、被幽若辰星的一個目光,牽引着,穿越70年的時空,走進古樸的湘西“茶峒”,走近一條河溪、白塔,走近一個擺渡的老人,走近一個天生天養水晶般純淨的女孩子,走近一條乖巧忠誠、通人性的黃狗……

我知道,那是沈從文的世界,是他魂牽夢縈的一片鄉土。有一年出遊,我也曾到過水霧濛濛的湘西小城,蜻蜓點水般掠過那兒的青山綠水、黑瓦黃牆、吊腳樓,體味那一種久違的安寧和潮濕,然而,不深刻,遠沒有這本薄書給我的多!

合上書本,一種莫名的情緒雪霧一樣迅速包裹了我,可我説不出哪是什麼,似乎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薄薄的淒涼”,又似乎不是,但它無比準確地擊中了我,讓我這個“現代文明”武裝到牙齒的庸俗之人,也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卑微、樸素的愛情、人性的光輝、平淡的歲月、謎一樣的命運、冥冥中的天意,痛苦以及歡樂,追求以及失落……善良的人們啊,其實想要的真不多!人總要堅守點什麼!不管是苦難還是幸福,不管走水路還是走旱路,不管是負重還是輕鬆,酸甜苦辣總要一一嘗過,心平氣和,安安靜靜地取走由造物分給你的那份生活,是苦是甜,均無須抱怨。平凡的世界,無論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

“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個蒼涼的聲音蕩過萬水千山,經久在我耳邊盤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