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邊城讀後感(通用6篇)

邊城讀後感1

曾經無數次想象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淨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後,我發現其實這片淨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裏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迴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説,我的希望太過於美好,要是不説,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豔遇的呢她跟我説,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聖地早已演變成了豔遇開始的地方。

説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邊城讀後感2

原想為這篇起名為“如水”可是我不能悖着自己的心,忽略那另一部分,於是我就給它起名為“純美與暴力”。

純美

清澈泠泠然地順着書脊淌下來了。它流到我指甲邊緣,滲入;隨後我聽見了歌聲,是晴雨後的泥土、時未融化的芬芳、時初生的情感;它變成氣態的、潮濕的詩,輕覆於我的睫毛。我願真正讀懂,可這時能令我深切感受到的唯有自己思維與語言的遲鈍。

《八駿圖》、《或人的太太》、《如蕤》我都翻來覆去地讀了三遍以上,直今還認為有些許晦澀。可是在閲讀的當中,純美的環境、純美的人們、純美的對話,這些是不曾有變的。就好似海浪,唯有那幾朵不肯在礁石邊迸成零散的珍珠可你卻仍能感知它滾動前進的節奏與態勢,然後受它的鼓舞與感動。

這裏每一篇的人物都是有名字的。作者好像以“人”為開始,再釀出甘冽的環境,每一個人都富有極鮮明的特徵:他們的每一次抬眼、每一次頷首,甚至每一次開口的時間都是自然形成卻又不能改變的就如《邊城》中的翠翠,她不答應別人的呼喚,定是心中有什麼纏在一起;她總要先解開它們才能回答,否則好似她便不是那個翠翠了。雖是每個人物都獨一無二,可他們的相似之處卻又如恆河沙數。於是,純美疊加於純美之上,雖是不至於令人頭昏到只顧陷入、無法自拔的狀況,可也足以令人心生淡淡的疑惑與神聖的哀怨。所以,我還是希望能寫到暴力的部分來讓自己產生些許明徹。

暴力

《邊城》中的暴力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有肉體所承受的暴力、有感情所承受的暴力,當然,更有靈魂所承受的暴力。如最後一篇《節日》便充斥了會鞭笞犯人至死的暴力,《虎雛》便顯現了一個碩大的.希望被落空的暴力,而《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則昭示了人民的反抗被徹底扼殺的暴力。每種暴力總難免給人心靈的重重一擊,可這一擊過後卻會帶來從未敢涉足的領域的思考與悲憫,甚至憤懣。

也有少數幾篇是純美與暴力並存的。它們就似一架天平,平衡達到一個令我望而卻步的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媚金,豹子與那羊》。我已不知如何去理解那純美得暴力的愛情故事。

《邊城》,讀一遍,便好似僅觀覽了一番好山好水般。

邊城讀後感3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閲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裏一直盤旋着茶峒、翠翠、爺爺,心裏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説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説和查閲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説,“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08年這個鎮已經改為“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説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説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為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閲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裏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着兩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後感4

《邊城》,一個令人動容傷感的故事。神往懷古樸素的小鎮,沒有污染,遠離喧譁,安靜得令人可忘掉自己的呼吸。小鎮有一條明澈明晰的溪,哺育了一方苗家兒女,這個名叫茶峒的山城裏,在溪邊坐落的白塔下住了一户人家,這家裏有爺爺、翠翠還有一隻黃狗。翠翠是孤雛,爸爸媽媽雙雙殉情而死,在那個並不吝命的年代,逝世能夠只為情僅為義。生與死只是發覺的決擇,只是苦了爺爺和這個被天然養大、被天然雕刻的女子。《邊城》中的翠翠,敬而遠之,飄忽不定,鬱悶感傷的美,似乎是陳舊神話的女神。想必沈從文先生在寫書時也着實是偏心她的,“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暴的工作,從不憂愁,從不動氣。”爺爺很心愛翠翠。爺爺與孫女彼此依存那般無法捨棄。老船伕淳樸仁慈,守信樸素,重義輕利。在極儉的日子中,兩人彼此忐忑不安、照顧。老船伕有時在大石頭上睡着了,人在彼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動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從不誤事。這樣簡略高興的日子,是多麼美麗的啊!

只可惜,凡美麗的都不簡單長存。

先是順順船總家的天保的意外逝去,導致順順認為是爺爺的差錯。爺爺因孫女的婚事急得“發了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位質樸淳樸的白叟,因受了巨大的波折和衝擊,靜靜地脱離了他最心愛的翠翠。又是一場大雨,沖走了渡船,轟倒了白塔,爺爺死了,心上人灘送下了桃源。整個故事轟然閉幕,只剩翠翠孤身一人守着渡頭,企盼着灘送的歸來。

山城仍舊清翠欲滴,可人已逝。愛的人呢,或許明日回來,或許永久不會回來了!

知道鳳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於《邊城》,但不去鳳凰古城的人,好像是永久也無法瞭解《邊城》的。作為凡塵中人,咱們的確應對月夜的鳳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夢想,有朝一日親自歷之。

邊城讀後感5

在湘西有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裏有安寧的白水,温柔的燈塔,和一個很質樸的女孩子。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潺潺流水,細細涓流,沒有一絲雜亂與喧譁,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一樣的淳淨質樸,人們的內心一片祥和。翠翠,這個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一開始便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着如水一般的人情,但卻不像水那樣單薄。每個人心上有一個心結,但人性的芬fang已足以化解這份悲情。從人物情節來看,這份温柔和寧靜究竟來自哪裏?或許是爺爺對翠翠幸福的關懷,也可能是兩兄弟沒有反目為仇的坦蕩胸懷,總之,一切的美柔得讓人心碎,一切的愛脆得讓人心疼。

整本小説都在敍述着人性美,以水鄉畫卷,寫柔情似水,寫人之樸素。在那個世外桃源中,有愛情,有親情,但終究會伴着時間與之破碎。但即使這些,也沒能打破翠翠內心的那份寧靜和温柔,她會永遠記得在燈塔旁有一個愛她的爺爺和能夠使她歡喜的兩個少年。雖然最後剩下的只有自己孤寂的背影,但自己的雙眸永遠望着遠方,等待那個“可能明天就回來”的人。

邊城讀後感6

那個年青人終究有沒有回來呢?《邊城》裏沒有説,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測、去彌補。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響亮的腔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假如把各種書本比方成各式的飲品,那麼,《邊城》便是一杯白開水,通明、樸實,不含任何雜質。進口的感覺儘管總是淡淡的,但你不會厭惡,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領會到她異乎尋常的風味。

不能不敬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雲淡風輕的描繪,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情面風味、鄉土油滑。還有翠翠,這個山泉相同明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言外之意泰然自若地鋪打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瞭解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但凡用心讀過的人就必定能領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神往與執着。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終身去等候呢?看書的人或許不瞭解,但寫書的人必定了解,書中的人物必定了解。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歲吧,剛剛開端神往“愛情”這種奧祕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有的家業,不是顯赫的位置,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愛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隨同下,在美麗的夢境裏漫遊。

這本書把一個沉溺在對愛情的夸姣夢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咱們的眼前或許沒有這個女孩的容顏特徵,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必定有一雙明澈通明的眸子,必定有一顆晶亮剔透的心。都市裏有太多紛擾雜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和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裏,全部都是簡簡略單的。愛,或許不愛,一句話就能夠説了解。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略決不意味平平,相反,簡略的文字、簡略的情節,藴藏的正是激烈的情感。《邊城》裏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俗,憨厚、單純、明晰。在普通中看出巨大,在瑣碎中泄漏深入。這便是《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