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人間世》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8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間世》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間世》讀後感(精選11篇)

《人間世》讀後感 篇1

泡一杯清茶,讀一本《人間世》,看一次人生百態,品一次酸甜苦辣,讀書似讀人,長知識,磨性情,長經驗,明是非,讓我們一起靜靜的感悟《人間世》。

《人間世》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命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真正的醫學,讓人們面對疾病的時候能夠多一些思考,不避談失敗,不忌言生死,尊重生命。活出生命的意義,愛每一天每一分鐘,愛現在,愛過程。

在疼痛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助,得病時多麼嚮往自己能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只要是自己或家人能平安順遂,無病無災,沒有任何能比這樣的事情落在自己的身邊更加能體現出人生幸福。但恰恰相反,人又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肆意揮霍透支着自己的體能。人應該規律生活,不能透支身體。

《人間世》中提到的抗癌媽媽張麗君,看到她,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五味雜陳,不由考慮生死。

張麗君曾説過這麼一句話:“人生就像打牌,總有人會抽到幾張爛牌,抓到手時,你就已知輸了。但你不能毀牌,還不能丟掉,你只有任它擺佈和玩弄,這就是操蛋的人間人世。”我不由感慨萬千,自己還好好的活着,健康的活着。

《人間世》中張麗君的公公説:“想讓張麗君下輩子做自己的女兒”時,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不為之落淚的,人間情未了,來世再相報。忽然由衷感歎:珍惜擁有,活在當下。

讀《人間世》,我從中感受到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以及當前醫務環境如何,思考我們以後如何應對。同時當中所涉及到的醫患矛盾,究其本因,是否可以避免和解決,但是它讓我看到最多的是無奈,是生死。生不易,死更艱難,因為它牽絆太多的情感和眼淚。

骨腫瘤的“安仔”,為了活着,他截掉了手臂,為了活着,他做了N次化療。他的生命如煙花一般短暫,但那種面對疾病的堅強和勇敢,卻給活着的人更多啟示。我想,只有直面死亡和病痛,我們才能更加感受到活着的可貴,健康的重要。好好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醫學發展到今天,雖然我們有精準醫學,有5G互聯網+醫療,但是醫學在病魔面前確實是渺小的且微弱的。我們時常會很無助,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夠做的僅僅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原來,醫學的真相就是高明的醫生也有無力迴天的時候,在很多“傷醫事件”的背後,是因為不少患者家屬不能夠接受對於自己親人生的渴望以及現有醫學水平之間的落差,這同時也給醫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疾病面前,希望患者家屬能夠給予醫護人員充分的信任,讓醫護人員能夠真正發揮出自己的職責,盡力去挽救每一位患者,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

《人間世》直擊人心,是因為它上演了在醫院裏的悲觀離合,在希望與失望的交織中,一切情緒都被放大,喜悦溢於言表,悲傷難以承受,憤怒不可遏制。然而,在誤解、衝突和寒心之外,又總有信任、尊重和互相理解。

《人間世》它讓人重温了一個道理:一切都會敗給時間,每個人都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歸去。它也讓人明白,世上沒有什麼事,能大過生死。願:大家都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因為一生太短,我們要多一點時間去感受。死亡總是不期而至,從來不會因為年輕或者優秀網開一面,總是以無情和冷血的面貌示人。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巨大的命運面前,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

那是一束光芒。“一息尚存,我當竭盡全力。”對於醫護人員,我們要有這樣的信任與信念。

閒暇時讀一本《人間世》,添一份情趣,長一份長智,享一份愉悦。記錄讀書心得,分享精神感受,在學習中進步,在頓悟中成長,一起遨遊於知識的海洋!讀一本好書,像交一個益友,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吧!讀書,可以讓人靜心、養心,提高修養。人生至美是讀書,讓閲讀融入生活,讓書香充盈心靈,讓書香飄溢每一個角落。

《人間世》讀後感 篇2

寒來暑往、生老病死,世界的規律浩浩蕩蕩,疾病、死亡,人類從未克服,但也從未放棄,除了祈求上蒼,醫學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最後屏障,而醫院是人類與疾病鬥爭的現場,“人間世”劇組將發生在醫院的故事一一呈現出來,兩年的記錄,最終呈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救命》《理解》《團圓》《告別》《選擇》《信任》《新生》《堅持》《愛》這九個主題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應社會變革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如片中所説“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還清晰的記得第一集中:鄒磊,男,24歲,本來正值青春年華的年齡,應該享受世上一切的美好,卻患上消化道出血,生命垂危。面對年輕的生命,父母懇切的眼神,醫生想盡一切辦法去救治,經過多名專家會診確定給予他血液淨化治療,期間為了保證血液及時的輸注,各位醫護人員甚至不惜用自己的體温去幫助血液復温。不幸的是最後還是沒能戰勝血液淨化帶來的併發症:應激性潰瘍導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負責搶救的車在前醫生48h不眠不休的搶救依然沒有把這個花季的少年留下了。王建輝—心臟移植患者,他的癌症擴散到了心臟,急需心臟移植,他是幸運的,因為剛好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有一個和他匹配的髒源,50歲的心臟外科主任趙強帶病操刀,在他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王劍輝的手術很成功,第二天他就醒了。面對任何一個生命。我們都會不遺餘力的去挽救。醫生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失敗,最困難的是,面對這些失敗帶來的種種挫折,卻不丟失最初的那份熱情。

生命是一個終極問題,人總要面對死亡,生命就是一條單行線,將近終點,不甘、憤怒、掙扎、恐懼。這是一個人最直觀的感受,因為我們來不及思考死亡的含義。

“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都是我愛的人”,這是第九集《愛》的主人公—張麗君説的一番話,26歲的她懷有身孕。卻不幸患上了癌症,迷茫、慌張、絕望。在打掉孩子還在儘快接受癌症治療和等着孩子生下來後再進行治療之間,她堅定的選擇的後者,她説:“生命終結了也應該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看看,好歹我活了26年,他還沒有來世界看過一眼”,為了保證胎中的寶寶健康的生長髮育,張麗君甚至還要保持心情愉快。當2斤多的“小包子”平安降生後,此時,醫生髮現張麗君的癌症竟兇險到無法開刀治療。當生命走到盡頭,如果可以選擇,你將以怎樣的方式謝幕?她選擇了笑着面對,保持生命最後的尊嚴。人生,就像在打撲克牌,如果不足夠幸運,總會抓到幾張爛牌,但張麗君説:“爛牌抓的多了,也就無所輸贏了”。生命不是喜劇,但她遠比喜劇更有力量,直指人心。

醫學的任務不是起死回生,更不是消滅疾病,醫學的對象是人,是緩解人的苦痛,解救性命,但命不由人,有時候,醫生拼盡力氣也沒有換來一個治療的機會,有時候,醫生拼到了一個機會,卻沒有挺過最後的難關。在這場戰役中,醫生與患者本是同盟,誤解、爭吵、溝通,醫學的征途荊棘密佈,醫生是患者最後的希望,在生死麪前,即使前途兇險,醫生的天職要求他全力以赴。我們組織過成百上千次搶救,我們成功,我們失敗。正是能體會這種切膚之痛,我們才能依然堅定的守護着每個人生命。醫生護士患者本是戰友,彼此之間需要信任與尊重,雙方都多一點理解才能,還社會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醫療環境!

《人間世》讀後感 篇3

邂逅這本書,緣於分享"讀書沙龍活動。"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以獨立之志,做合羣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熊培雲用他的文字,在筆端讓觀眾恢復一種疼痛感;他説的每一句話,成為推動社會變革過程中最後的一根稻草。自由,一個極具思想高度的詞語,熊培雲用一種親和平緩的語言向讀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強加於人"。讀罷,深深地被書中的自由和赤誠所打動。

自由是什麼?如何達到自由?多少人以此為畢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過:"不自由,毋寧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熊培雲卻堅持:"不自由,仍可活。"——"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牀。"真正偉大的革命,不在於解開枷鎖,而在於打破枷鎖,為自由擔起責任。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跳蚤實驗:分設一個參照組和實驗組,最開始的時候,參照組和實驗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況下跳起3米高,15分鐘後,在實驗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塊擋板,不管怎麼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掙扎,無法跳得更高。再過15分鐘,取下擋板,實驗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夠隨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卻只能永遠在1米高處跳動了。説明類似結果的實驗很多,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望文生義,"習得性無助"即是人在一個長期生活的環境中感受到的一種面對現實的無助感。而這個概念也恰恰可以用來解釋人是如何變得不自由的。人是社會人,與外界的接觸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觀念和行為。我們必須承認,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先賢確實走過很多荊棘道路,帶給我們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但也會發現,我們的國度似乎隱隱約約能感受到一種壓迫性的緊張感。舉個例子,"洋節"和"土節",都是一種精神領域的公共產品,卻有人假借"愛國"與"愛傳統"之名"驅逐異端",時刻保持警醒、提防資本主義企圖通過文化"和平演變"。而從小處,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思想,"認真讀書才能出人頭地","考上大學就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我們好像自小就被驅趕着跑步前進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勢:要跑在人前才不致於落後。這樣的觀念會讓自己疲於奮鬥,卻未曾思考奮鬥的意義為何;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放棄心中曾經萌芽的大膽新奇的念頭卻只能墨守成規;這樣的觀念會讓我們在張揚個性與畏首畏尾的掙扎中最後選擇了後者。人大概就是這樣給自己套上了枷鎖,成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

莎士比亞寫在《哈姆雷特》裏的寫道:"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想,人最偉大的地方或許在於能夠做抽象的思考。比如,在這樣的不太自由的環境裏,如何把自己解脱出去。我想,這大概也就是作者寫作這本書的目的了。

而作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可以概括為打破思維定勢,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人質不一定會對綁匪恨之入骨,有的時候是有可能愛上綁匪的;比如獎勵可能異化為一種可怕的綁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嫁雞隨雞"、"逆來順受";比如人人喜愛的順境其實也是一種逆境……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國家之間的確存在利益競爭關係,但是,周遭並沒有充斥着對你的種種排擠。據我所知,我們眼中的那些"文明國家"也在一直絞盡腦汁改進自己的問題呢。不按大眾認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會完蛋。喬布斯説:"你須尋得你所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命才會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襲別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間上遠離國家,可以在時間上找回自己。

當然,實際情況是,即使你告訴自己高塔裏沒有監視者,鼓起勇氣去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有時候你驚喜地發現你的確是自由的,而有的時候,那看得見的枷鎖仍然讓人進退失縮、左右為難。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自救了。自救是對枷鎖的反叛,不管是正面或側面,不管是直接或間接,不管是直接衝擊還是曲徑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贖,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給,只有解放自己的心靈,尋得自己的歸屬,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

我相信,每一個人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

《人間世》讀後感 篇4

前不久沸沸揚揚的B站電視劇下架的事情,當時人間世我還沒有全部看完,當時很是欣慰沒有下架,但是今天繼續看的時候發現不見了,後來是搜索單集看完的,不瞭解這樣題材為什麼也會遭遇下架,當時下架風波,有看到一句話説的很棒,我們可以理解審查制度,能夠接受版權普及,但是請給我們一個有償觀看經過審查的電視劇的平台。

10集的紀錄片,很多片段都是含淚看完的,醫患關係是現在常常上頭條的新聞,在紀錄片中,醫生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救死扶傷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內施救,但人有旦夕禍福,醫學也有無能為力束手無策的時候,第一集中有急救室實施搶救的片段,各個醫生輪班做心臟復甦,最後搶救無效時,有一個醫生直接摘掉口罩走掉了,或許這個搶救是他職業生涯中經歷過尋常的一個,或許這個病人是他看盡生老病死的一部分,但是在他摘下口罩低頭走掉的時候,我想他的心中還是有惆悵,畢竟那個患者才24歲,

器官捐獻,這個聽起來就有千金重的話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人死後又有靈魂轉世的説法,關於火化都需要國家普及推廣,更何況人死後將所有器官捐獻,生者需要下多大的決心,忍受多麼大的悲慟,焦的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程序中需要監護人手寫放棄治療,這四個字,親筆寫下就好像是親手放棄最愛的兒子,這個時候父親猶豫了,但是他的母親卻異常冷靜,兒子的生命已經留不住了,就讓他成為其他優秀的人的一部分,活在這世上,這一集的最後,有一個器官捐獻的紀念碑,這個碑不僅僅是在告訴活着的人,這世上有這些人他們的親人在忍受喪親之痛的時候還想着其他無血緣卻忍受病痛的人,也是在記錄着我們社會的進步,綠葉枯萎不是結束,化作春泥更護花。

你是否有想過未來,自己的生命會怎樣結束,臨終關懷醫院,如果有一天需忍受病痛的折磨,如何有尊嚴的死去,選擇自殺也是需要有勇氣的,有時候還沒有鼓足勇氣,卻也連這個選擇也失去了,因為那時候你已經沒有力氣了,到那時死亡是一種解脱,而活着是在小小的牀上,透過四方的窗子看春夏秋冬的痛苦,這是每個人不得不去想,卻又萬萬不願想的未來。重病的老人離開時,她的老伴乘坐出租車送她最後一程的時候,在車上忍不住落淚的場景,這一生兩人攜手,卻有一人先走,這其中苦痛無論年紀老少、身體建康與否都是一樣的。

26歲的年輕媽媽,這一集是最感動的,新婚夫妻的恩愛,懷孕母親為了孩子堅持到最後一刻,勇敢、樂觀地面對病痛,疾病總是突然地降臨,沒有理由沒有憑什麼,無人可分擔替代,活着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每一天你都有充實無虛度麼?

《人間世》讀後感 篇5

最近有家人患重病,帶着一種很奇怪的心態點開了這部紀錄片,不是好奇,也不是擔心,説不出動力就單純想看一看這一部大名鼎鼎的紀錄片。

不出所料,每天中午趁着午飯時間看一集,從第一集開始,每天哭一次,我笑稱每天排一次毒也不錯了。不知道節目組選取素材的時候有哪些考量,但我能從每一集、每一個主題裏收穫到一些力量。

堅定

至少現在可以確定的事,如果意外來臨,我願意做一個器官捐贈者,沒有哪一刻真正感受到了器官捐贈的偉大,突然很疑惑,過去自己是為什麼對器官捐贈存有遲疑,實在想不起來,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原因。

憤怒

醫患關係是這一部紀錄片的重要主題,但不是唯一。印象中有幾集以醫生為主題,説危重病科室,救護車,心臟手術……站在患者的角度其實是害怕多餘遲疑,記憶中尤其害怕見到板起臉的醫生,問診的時候讓人不敢多説一句,問診結束氣不打一出來;遇到温柔的醫生,無論男女會有小小的心動,兩隻眼睛大概都是小心心。看到救護車醫生遇到無賴賴牀,起得沒了食慾。這些畫面在教我理解。

勇敢

真正讓我下決心寫長評的是第九集的張麗君。晚上十一點正泡着腳,想着只剩最後一集(原本以為共9集)就看完吧,沒想到一直哭到眼睛腫成一條縫……大概明天會讓人慘不忍睹……在沒有遇到更困難的問題之前,我都以為我已經拿出了全部勇氣。但是每一個故事,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結局在告訴我,我太幸運了,我的人生,真的很順暢,我 是多麼不知足。從來不信偶像劇式的樂天和愛情,但是我看到了,張麗君和韓詩俊,一對膩歪起來讓人汗顏的夫妻卻讓我泣不成聲,哭得像個傻子。突然為他們不公,但又突然怯懦,我有什麼資格為這麼勇敢的人不公,在疾病面前,我也只是一個怯懦的膽小鬼。不敢帶入,不敢多想,但是真的感謝張麗君,讓我終於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大結局沒有到來之前,我們都是勝利者,感恩。

豁達

另一位讓我震撼的是臨終關懷那一集提到的一個胰腺癌患者(沒有刻意關注名字),當時我已經覺得他面對的是最痛苦的事情,現在想來,他是對的,只要還活着還有什麼不能期待?試圖多在這個世界留下一些痕跡,試圖多記得一些這個世界的風雨。

我們,多幸運。

《人間世》讀後感 篇6

作為一名醫學生,喜歡找各種資料紀實類的東西還有醫療劇來看,而這部紀錄片,幾乎是我見過的最有權威並且耐人尋味的一部。十集,九個主題,急診室急診醫生的無奈,救護車調度的問題,器官捐獻的難題,對於生命以及器官的選擇,臨終關懷,兒童醫院的不解與理解,媽媽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選擇,太多故事,太多不完美的結局,這不是作秀,這是真真正正的人間,醫院裏的人間。

我感觸最深的,是關於器官捐獻的那一集,從禁止使用死囚犯的器官開始,本就是一大難題的器官來源便成了難中之難,器官協調員的工作本就難做,家屬一個滾字已經是最温柔的待遇了。而那些願意捐出器官的人,或者他們的家人,便是世間最美的天使,讓一顆生命,去到別的生命中生根發芽,去感受光明,去別人的胸膛,體會人世冷暖,若我有一天將要離開這個世界,若我在我還年輕的時候要先走一步,我願,我的生命可以繼續生根發芽,温暖更多的家庭。若我離開的時候已經遲暮,我願,放棄無謂的搶救,體體面面的離開,在家人的陪伴,愛人的守候,陌生人的關愛下,走完最後一程。感慨很多,戳中淚點的地方很多,人生無常。我願,能享受生命裏精彩的每一天,能像活着一樣活下去。我願,認真學習醫學知識,為拯救更多人,為醫生這個職業,為了所有熱愛的生命的人。

《人間世》讀後感 篇7

開始關注死亡這個話題,是15年。看了全套《只有醫生知道》,後來又看了《眾病之王——癌症傳》,一直到父親因為癌症去世,再到前不久偶然間看到朋友圈分享的《人間世》,趁着帶娃的間隙看完了,對於生死,此刻的我和還是孩子的時候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想每一個人,一開始都不知道生死意味着什麼,一直到自己的親人離開,才知道死亡,就意味着永不再見。就像王學文説的那句:對於生和死,我是買了票的人,而你們是門外的觀眾。生命的開始到衰亡,是一條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區別只在於,有人走得快一些,有人走得慢一些,有人的路程原本就短,有的人是條障礙越野。

父親癌症去世和女兒出生在同一天,7個小時我就經歷了至親的生與死。我不知道老天為什麼要給我這種磨難,但也許這種磨難是為了讓我更好地去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在乎活着的每一天,在乎我愛的每個人。

第一集看的就是張麗君,查出癌症的時候懷着5個多月的身孕。”我的世界很小,我的世界裏都是我愛的人“。我不知道是天性樂觀,還是孩子給了她力量,一直看到張麗君都是笑容滿面的模樣,在鏡頭外都能感受他們之間那麼濃的愛意。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可能會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會更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會更在意自己愛的人,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更加珍惜生命。當了媽媽以後更能體會到剛看見孩子出世,每一天都可能分離的那種萬分不捨和擔憂。張麗君説,她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有的能力,那幾乎就是向死而生。

接下來是陳莉莉,王學文,身為女人,身為癌症患者家屬,越來越能體會他們的糾結,痛苦和無奈。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去往天堂,也每天都有人來到人間。在面對離去的時候,我們該用什麼態度?我在想自己會不會捨得捐獻器官,也許會,也許不會,都是一瞬間的念頭,但卻會改變許多生命的軌跡。看這些片子的時候常常會代入自己,卻不敢再細想下去,愈發覺得珍惜生命是件多麼重要的功課。

父親生病,自己懷孕,這才頻繁接觸了醫院。醫患關係的緊張,很大程度是因為信息不對稱。病人對醫生有過高的期許,個別醫生確實有違醫德。可這不僅僅關乎良心。醫生這份職業的高強度工作與收入的不匹配,醫學這門終身需要不停學習的.科學總是滯後於疾病的發展,而病情的千變萬化,每個人病人的獨特性對醫生的要求又非常高。我總覺得,要達到醫患之間的和諧關係,真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醫生在面對了許許多多的病人之後,也會漸漸變得漠然,能把“總是安慰”這四個字做好,已實屬不易。

這世界充滿了風險,那天看到一則消息“一場車禍,撞死了正要去體檢的祖孫三代,只留下了懷着二胎的媽媽和爺爺”,就在自己家門口。所以請好好珍惜尚在人世間的每一瞬間。

《人間世》讀後感 篇8

今年,從《老頑童》開始,我發覺我的淚點越來越低,總是在流眼淚,放假以來,我自我檢討片子有好幾個沒有認真看,看了一半就因為各種原因丟掉了沒有堅持下來,我覺得放假就兩個片子對我來説影響最大,一個是《偷》,另一個就是《人間世》。趕巧的是這個系列還有那一部都屬於紀實類,之前一直不敢接觸紀錄片是因為自己是一個很虛偽的人,想象不到在鏡頭面前誰還能做到真實,所以一直覺的紀錄片應該是比生活要更假的,可是這兩個片子改變了我所有愚昧的想法,證明了我是一個多麼幼稚的人,片子中真情流露出來的時候,那種裝不出來的神情讓我不禁跟隨他們一起落淚。

在面對親人友人愛人的離別,你永遠不知道鏡頭當中那張臉下邊的內心是怎樣的波濤洶湧。他們替兒子做出了捐贈器官的決定,媽媽太思念兒子,夢到了兒子一次,他們一直跑一直跑,最後兒子飛到天上去了,天上應該就是天堂吧。經營一段感情太不容易了,那個到死還在幫老伴物色養老院的老奶奶,她的笑讓我心窩,她每在鏡頭面前笑一次,我的心裏就狠狠的揪一下。女兒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沒辦法,他來了,你只能接受他。王天奇在icu的那九天九夜,他媽媽在門口經歷了些什麼,這些我都無從得知,生命太脆弱了,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保護好自己。至於醫生,我願意相信,好人比壞人,要多得多。

《人間世》讀後感 篇9

《人間世》是最近好評度極高的一部作品,講述了醫患之間發生的故事。本片以獨特的視角,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個與以往認知不同的醫患故事。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性,《人間世》很好的抓住了這一點。

片中拍攝和記錄下了病患在患病期的心理變化,病患家屬的擔心焦慮,醫護人員的細緻入微。讓觀眾通過自己的視角來感受片中人物所發生和經歷過的事,帶入自身的理解,從而得到與以往不同的對生命的認知。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態。生是一個生命的起點,死則是終點。沒有人想輕易走入終點,更何況是斷送他人的終點。在《人間世》第三集中,一個孩子的父母決定簽下自願放棄治療通知書。腦死亡,基本上已經宣告了這個人走到了終點。但他的心臟仍在跳動,人們就不願承認這個已經在懸崖邊的事實。孩子的父母在這個時候該是最絕望和無助的,他們面對病牀上年輕的骨肉,無法割捨,悲痛得無法自己。但總會走到終點,誰都無力迴天。父母在萬般不忍之下籤下放棄治療書,並將孩子的有用器官捐獻。這是讓常人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一點。為什麼要簽下通知書?為什麼不讓孩子在終點完整的歸去?這個孩子已經腦死亡,再讓他多活在世上一天不過是多讓心臟跳動一天。既已至此,何不讓這鮮活跳動的心臟幫助他人重獲新生。這對父母的決定救治到了四條人命,讓兩個人重見光明。這個捐獻者和他的父母無疑是偉大的,讓人心生敬佩。

人世間無可奈何的事太多,人在面臨病痛和死亡的時候才是最無助的。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關注的都是金錢利益,而只有在健康出現問題時才能體會到生命的可貴。

人生在世,生而為人。人縱有七情六慾,但終避不過一死。所以我説,人活在世,生大於天。

《人間世》讀後感 篇10

我選擇醫學既出於填報高考志願時的臨時決定,也出於許多文科生不多的選擇之一。應徵志願後許多事還來不及思考就要踏上日程,彷彿上一刻還在為填報志願糾結,而此後醫學與社會的關係將會是我一生需要思考和直面的命題。我怕社會留給我們成長的過渡太倉促,因為它總是越來越快。快到從對醫學的一無所知到囫圇吞棗的幾年大學裏,還懵懵懂懂;快到從剛步入社會到實習幾個月的時間裏,就要面對鮮血,死亡和衝突。感謝《人間世》展示出比我想象中更具體的社會。現實它總比我們臆想的更殘酷,可是也總比我們所瞭解的輿論中的社會,多一絲責任,熱血和真情。

紀錄片記錄的第一個的地點在瑞金醫院,一個病人在替換一身的血液後還是搶救無效,帶着醫生們用體温焐熱的血液艱難離去,而在死神面前醫生那一一句“24歲啊,是啊,24歲啊,沒辦法了兄弟,太年輕了”的懇求還見證着醫生對生命的挽留,也提醒着我們醫學是一門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科學,是科學就沒有永恆的答案,不變的真理。醫生是人不是神,而現代醫學的侷限性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永遠去幫助,常常去安慰,有時能治癒,才是現代醫學的現狀。“如果這部片子獲得成功,我想贏家不是電視台,也不是醫院,而是全社會,它讓大家對醫學,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變了陳見、誤解,這是最大的成功。”瑞金醫院的黨委書記楊偉國面對媒體、醫學工作者這樣談論《人間事》傳播的意義。除了醫學本身瞬息萬變的的情況,現實社會的無奈、掙扎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鉅額的醫藥費,醫生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情況和醫療制度不完等無不考驗着醫患之間本就薄如蟬翼的信任。醫生與患者的和平之路還很長,而且不僅僅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固有成見,也渴望 社會各界的包容理解,以及相關部門的改革。

醫生是一門辛苦的職業,而任何職業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方式。作為一名醫生它存在的理由是傷痛,而存在的方式是熱情。醫生最難得的往往不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勇氣,而是經歷種種挫折之後仍不丟失當初從醫的那份熱情。醫患關係所產生的溝壑絕非一部紀錄片所能改變,但我希望日後人們面對這樣糾紛時可以停下來想一想,畢竟醫生從醫時都懷揣着妙手回春的理想。我期待更包容的病人和始終懷揣着理想的醫生共同面對醫患間這艱難的信任與痊癒。SMG新聞中心主任宋炯明談創作幕後的故事説:“紀錄片《人間世》希望傳播更大更深的意思是,縱使醫患之間有太多的不瞭解,縱使醫學知識的壁壘讓我們不能完全理解醫學,但希望我們對醫學,對醫生能有更多的信任,有時信任比理解更重要。”

醫患關係也僅僅是阻礙醫學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阻礙之一。求得屍首圓滿,使得器官捐贈在中國舉步維艱。傳統觀念在中國無法輕易改變。而拯救生命也已經刻不容緩,許多現代醫療無法解決的疾病在這裏有了新的可能,器官移植或許是新時代的考驗也或許是新時代給予我們的禮物。至於如何能夠普及還有待努力的溝通。同樣避不開的敏感話題還有臨終關懷。

死亡在中國一直都是很忌諱的話題。我們喜歡生,遠離死亡。面對死亡有時現代醫學的搶救手段,不僅是對生命的暫時延續,更多的是生命的苟延殘喘。不搶救有時不是對生命的放棄,而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在生命即將離去的時候那滿目瘡痍的身體如何禁得住重壓之下的醫療手段,而盡現代醫療手段的最大努力減輕病人的痛苦,何嘗不是不是對生命一種慰藉。我們既要有喜悦的生,也要有尊嚴的死亡。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將時刻謹記不忘初心。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難走,但我堅信,既然有肯重視這些聲音的存在,醫患之間信任的星星之火終將可以燎原,照亮這片華夏大地,也始終温暖奮鬥在第一線的醫學工作者和掙扎在生死之線的人們。

《人間世》讀後感 篇11

之前朋友推薦,一直沒時間看,最近終於有了時間,認真的看了一遍,感觸很深,尤其是一個孩子剛在媽媽肚子滿八個月,由於一些原因而不得不選擇提前生產,剖腹生產,鏡頭記錄了剛出生的寶寶的樣子,媽媽為孩子付出的一切,因為孩子是早產,肺功能發育的不是很好,不得不依靠一些儀器來維持生命,她媽媽看到自己孩子這個樣子時,不斷地流眼淚,印象很深刻。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在生我的時候所遇到的種種困難,所遇到的疼痛,我的身體沒有缺了一點兒,是完整的,也沒有受過大的苦難 活到了現在,是父母的呵護,愛護,保護讓我平安健康的成長,原來從未想過這些事情,可能在我的意識裏這些都是我一出生就有,反而沒什麼特別的。

漸漸長大後,經常會和父母爭吵,嫌他們管的太多,而我需要自由,這樣的爭執使得我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老是認為我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而我自己覺得我已經是一個大人的樣子了,這樣的日子伴我度過了大學的前三年,大三準備考研,在大四的第一學期參加完了考試後,考的不是很好,感覺沒有希望,有些難過,於是在大四的下學期裏便準備投簡歷找工作,在經歷了幾次失敗後,我變得更加灰心沮喪,那段時間很想回家,卻又有些拉不下面子,最後實在忍不住了,給我母親打了個電話,我輕輕提了一下,我想回家一趟,母親説想回來就回來,那一刻心裏面真是難過到不知所措,父母一直包容着自己的任性,不成熟,自己卻不理解他們,還傷害他們。

最後也考上了研,慢慢地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好,不再像從前一樣那麼任性了,我要對他們好,有時間就多陪着父母,聽他們一起嘮嘮家常理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高興,照顧好自己,不讓他們擔心,祝願天下父母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