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1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

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1

孝,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的一種,《弟子規》中,對待長輩的態度無疑寫的清清楚楚,“孝”這一概念,早應該在中華民族的傳統中成為不可磨滅的一條了,從“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婦孺皆知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了。

文中説,當作者看過二十四孝後,看到做個孝子如此之難,原先做個孝子的計劃便徹底放棄了,其實我覺的`,做孝子不一定非要將事例硬安到自己頭上,那樣多生硬來着,只要打心眼裏替母親着想,替父親着想,不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在家務上替他們分擔一些,也是一種孝,雖不如事例上那麼感天動地,但至少也是一種平平凡凡的孝呀!

硬把事例往自己頭上安,是行不通的,畢竟時代在變,你説有一天你父母想吃鯉魚,你説:“好,我要做一個孝子,卧冰求鯉去!”行的通嗎?現在冬天沒有古代冷,湖面上通常才結一層薄冰,恐怕人才站上去還沒來得及卧下呢,冰就碎了,當時別説父母吃不到鯉魚,恐怕也會嚇的趕緊跑到湖邊來救人,再説,現在市場上明明有鯉魚賣,幹嗎要那麼費勁去求鯉魚呢?

其實,這些事例所要表明的,是“孝”的精神,“孝”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精神,平平凡凡的“孝”反而更加的温馨,向一縷淡淡的香氣迷漫在家庭之中,使每個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不用那麼驚天動地,平平凡凡的“孝”,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更加的温馨、幸福。

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2

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國人民的思想和價值取向。讓咱們從中得到領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現代還有很大差距,並不是沒一個故事都讓咱們追捧和領悟,咱們要懂得從中篩選,知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百事孝為先”的道德思想,始終根植在無數人民的內心深處。“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我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扼虎救父”中楊香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後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咱們從中去領悟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朝花夕拾24孝圖讀後感3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二十四孝》。大家聽着是不是很熟悉?對,《弟子規》中我們學過一部分,可還有許多我們沒聽過的呢……

最讓我感動的是“恣蚊飽血”,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叫吳猛的八歲小孩,家裏很窮,買不起蚊帳,所以,夏天的晚上,有再多的蚊子咬他也不驅趕,他認為,如果把蚊子趕走,那麼,蚊子就會咬他的雙親。吳猛的孝心已到了這種地步。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家家都成了過去的“地主老財”了,不用再向吳猛學習了,但爸爸媽媽無比辛苦,我們回到家裏,幫他們拿衣、換鞋、倒茶、做頓飯,這都是“孝”。

《二十四孝》中還有很多故事,像:孝感動天、刻木事親、哭竹生筍------都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令我感動的,看着它,讓我時時刻刻不要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