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專著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45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專著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專著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教育專著讀後感1

促使我買下這本書的是好奇心,教育專著讀後感——愛的底色。因為這本書有一個温暖的書名,有別於以往的教育教學專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它的內容是不是也有別於以往的教育教學專著呢?

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實驗二小校長李烈女士。書中,她以“用生命書寫愛的信念、”“讓愛灑滿兒童的心田”、“‘以愛育愛’成就辦學理念”、“在愛的分享中體現生命價值”“讓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拓展”、“成長詮釋愛的真諦”為題,記述了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書中,李烈校長詮釋着這樣的一種信念:“愛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書寫愛的教育。”她娓娓道來的愛如同一股暖流充盈滿身,成了一條温暖的河,流向我內心深處。

欣賞她的“快樂生命學説”——容言,容人,容事。不管你是一位成功人士還是默默無聞的平凡人,都要做到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這就是李校長的“快樂生命學説”。在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能容言,容人,容事。不要被別人的“滿腹牢騷”所煩惱,積極的面對,思考解決的辦法,生活就會一定很快樂。 想必,這就是一位成功女性比他人更快樂的原因吧!

生活中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李烈校長因為擁有了愛,而使她的生命顯得如此厚重;因為付出了愛,而使她的生命顯得如此絢麗。

在她諸多的教育理念中,印象最深的是“愛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細節,因為細節可以決定成敗。”也就是説,她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其實就是細節教育。愛在很多時候並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點點滴滴的細節。有時候一個微小的細節,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是愛的語言、愛的表達。對學生她提出了“蹲下來跟孩子説話”、“注視孩子的眼睛,撫摸孩子的腦子”、“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出錯的權力”等一系列細節教育。為了讓老師每天都快樂起來,她先後提出了“快樂加減法”、“角色復位”、“適合學説”、“揚長意識”和“生命價值與職業價值統一學説”等,讀後感《教育專著讀後感——愛的底色》。她倡導老師要學會調整思考問題的方式、調節心態、調節期望值,讓生命在天空中自由快樂的飛翔。

下面就簡要介紹幾點本書有關以愛育愛教學原則:

平等原則。尊重學生,公正的真誠的朋友般的接納每個孩子,平等地愛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生活在老師期待的目光裏。

差異原則。承認學生存在着差異,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發展性原則。承認孩子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要看到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要強調努力過程中的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激勵原則。要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積極的評價,使學生在老師的讚揚聲中感受到愛,在這中愛的情感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無錯原則。適度寬容學生在求知和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重在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加以改正。

交互原則。理解學生,善於和學生溝通,要蹲下來和孩子講話,用一顆童心和學生經常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並且根據孩子的要求和意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育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愛”——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間最動人的字眼,人世間最偉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我願當一名充滿愛心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攜愛而行,詮釋愛的意義,用生命書寫愛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播灑愛的陽光。

最後,我想借用李烈老師的一段工作感言作為結尾,也以此與大家共勉之:

教師工作對於我們來説,不僅是職業,不僅是事業,還是我們生命的收穫。

收穫成功的幸福;

收穫發展的喜悦;

收穫生命的價值;

收穫生活的快樂!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收穫生活的快樂!

教育專著讀後感2

趁着寒假的空閒,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

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

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

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説:"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當前我校實施的高效課堂。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學自己掌握知識,並通過生教生,讓學生去獨立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專著讀後感3

這個星期我讀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本書《愛的教育》。這本書經過對生活樸素的描述,使我感受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忙!我認為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忙,都離不開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親的信《要學會愛人》,主要資料是講,安利柯的父親看見安利柯走路時不細心撞了一個婦人,連對不起也沒説就走了,感到十分生氣,並告訴他今後應當怎樣尊敬別人,培養好的品德。

説實話,其實我有時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當有家長陪同時我都很有禮貌,但當家長不在時我就變懶了,見到誰就當沒看見,頭一低就過去了,連句話都懶得説。

記得有一次,在上學的路上,碰見我家對門的阿姨,我連理也沒理,低着頭就往前走,裝做沒有看見,也不知人家是怎樣想的,是不是從此把我看成一個壞孩子呢總之,我這樣是十分不禮貌的。

還有一次,也是在上學的路上,當我走到馬路口時剛剛變紅燈了,我便停了下來,這時一位年過六旬的老奶奶因沒看見紅燈,繼續往前走,眼看對面的車就要過來了,本來這時應當趕緊把老奶奶拉回來,可我還在猶豫,到底去還是不去呢正當我猶豫不決時,我身旁的一位阿姨連忙把老奶奶拉回來,並對她説:“紅燈了,先不能過。”之後,又把那位老奶奶送過了馬路。看到這些,我十分的後悔,後悔我當時猶豫什麼。我發現我的愛心突然間全都飛走了。我對自我説,以後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

一個人要培養好的品德,必須從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將來就成不了大事。

今後,我要學會關愛他人。如果看見有小同學摔倒了,就連忙扶起來;看見有人遇到困難,要及時幫忙;包括給老人讓路、給盲人引路、見窮人施捨、見傷員施救這都是禮貌的表現,這都是愛的表現。

我真期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滿愛心!

教育專著讀後感4

暑假前學校佈置了一項任務要求全體教師在閲讀完《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後寫一篇不少於1000字的讀後感。初讀了一遍後,覺得和自我預期的東西不一樣。教師充當的主角應當在傳道、受業、解惑這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這本書的側重點卻是不一樣的,《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所説的資料大部分是説教師在教學過程以及各個教學環節等方面來説的,在知識的專業性上闡述並不多。所以,在之後的閲讀中我站在另一個角度來學習來閲讀,有了不一樣的收穫。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細節。真相在細節,細節捕捉讓我們再教育實踐中不只是聽其言,更是觀其行,而對於真相而言,“行”永遠是勝於“言”的;力量在細節,一種教學經驗的總結,加入僅僅只是告訴我們這些經驗是什麼,有哪些方面組成,而沒有細節性的事例呈現和説明,就很難走進我們的心靈;魅力在細節,在法學領域中經常有這樣的説法:程序是美的,那麼換成是教育領域,那麼細節是美的;問題在細節,教育中大而化之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細節上的推敲不夠,把握不準,雕琢不細,從而導致教育的科學性不強,示範性不高;意義在細節,教育上有很多理論,教學上有很多規則,管理上也有很多規章,所有這些要求和規定僅有在細節上體現時才有意義。

 其次、強調細節。強調細節並不是不關注大局、放棄宏觀。事實上,細節僅有在方向正確、戰略明確、目標設定合理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因而,在細節的把握上,教師們不能碎片化地理解細節,而要注意把細節放在全局中去考量,這樣的細節雕琢才更有意義。所以作者將細節分為五大類: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資料。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夢想的效果,必須擺脱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説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可是的話,一個細小可是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脱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裏,教師經常承擔着管理者的主角。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我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我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我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學校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信息。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並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第三、充分運用資源努力成為一名學習型教師。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教師更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我的知識,提高自我的素養,促進自我的專業發展。本書中鄭教授提出在教研活動中向同事學習、向專家學習、經過網絡學習等。其實學習的機會很多看我們怎樣把握,比如在教研組,很多有經驗的教師一些教學方法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虛心向身邊的同事學習,避免自我出現不必要的的教學失誤。教師想快速的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每一天必須用一點時間進行教學反思。經過自我不斷的學習反思,努力發掘課堂教學中一些不易被發現和難以解決的細節問題。教學反思也為教師經常性的修正行為方式,不斷改善自我的課堂教學,供給了努力的方向和實踐的策略。

以上從幾個方面談了我的一些看法,對於其它的一些細節問題,也十分值得我們教師細緻體會和借鑑。讀了這本書,我深刻認識到我們教師要關注的不僅僅是這50個細節,在平時我們也要多觀察、多思考,時時刻刻關注自我的行為細節,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們的教學工作才能順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

教育專著讀後感5

誇美紐斯是17世紀捷克 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 ,他於1632所着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 “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

《大教學論》雖然具有不可避免的歷史侷限性,但它廣泛深入地探討了教育工作的各種問題,總結了歷史和當時的教育教學經驗,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着作,它為近代教育學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讓人感動的是,《大教學論》中提出的讓所有人都能受教育的理念: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強調了教育是一種和諧的藝術。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對學校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學校的產生為少年兒童接受教育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建議,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貴貧賤,都應該進學校。他堅信人受教育而能獲得發展的可能性,駁斥‘智力遲鈍’兒童不宜學習的論調。指出,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儘量擺脱粗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的地步。”

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育平等,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在推進教育的平等化方面還有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育平等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其涵義包含四個重點: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個體自由和諧地發展,只有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基本人權與自由的發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則;第二,教育權利平等原則。這是相對於政治、經濟上的平等權利來説的。第三,教育機會均等原則。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個人有均等的人學機會,在教育過程中有均等的對待和成功的機會。第四,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由於教育的效果會因受教育者個人的天賦、機會與機遇而不同,機會均等不可能機械地實現,因此,教育平等的實現必然對每一個個體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都有很大差距,我們可以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縮小這種差距。以日本為例:(據《中國教育報》報道,日本在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管理、教學評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嘗試,摸索出一套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發展的有效辦法。

一、硬件均衡所有學校統一標配

在日本,受教育機會均等是歷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為了體現教育的平等性,日本的中小學一般都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不論山區學校,還是繁華的東京都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設施均以全國統一標準配備。例如我們參觀的茨城縣麻生高中,雖然是一所建校81年的鄉村學校,但配備着與東京市的學校幾乎相同的基礎設施:一棟多功能的教學樓、一座體育館、一個運動場、一個游泳池。

為了保證青少年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日本的學校向學生提供便宜的營養午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二、師資均衡所有教師參加流動

為了實現各個學校的師資平衡,“二戰”後的日本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制度——教師經常性流動。在日本,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最長只能任教7年,沒有一位教師和校長能在一所學校工作一輩子。

同時,在教師業績評價方面,由於日本公立學校一般只給學生提供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教育,大多數學生畢業後進入社區大學或短期大學,有多少學生考入大學,不會與教師的評估和待遇掛鈎。

三、 個體均衡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就一直試圖打破對所有學生實施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為此,日本從中學階段開始,採取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的做法。到高中階段,學生基本以選修課為主,有的學校實行跨學年選修,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其實,教育公平堪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法律上直接規定了“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地政府要為流動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條件”的“平等保護”。

從表面上看,這很公平,但實際上並沒有教育平等的問題:父母開始通過購房等手段為孩子的就學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説你現在能否去得某個大城市的户口和房產不是關係到你自己,而是關係到你的下一代的入讀學校的大問題。

所以,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最重要的是縮小各個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例如象日本一樣,設定某個統一的標準,使得每個學校的硬件設置和師資之間的差距逐漸的縮小。雖然要將所有的學校的均等化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努力去做,差距一定會一步一步的縮小,離真正的教育平等也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