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育學著作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7K

【篇一:教育學著作讀後感】

教育學著作的讀後感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為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後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為並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為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啟示。

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麼?"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為什麼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説,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看到這裏,我心頭湧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為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後要打起精神,帶着神聖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學生素質及培養、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

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開啟過一處美不勝收的精神之門,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着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可是現在教學的現狀是,學校似乎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A率及達優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為了讓學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佈置的作業也很多。學業生每天疲於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術裏,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鬆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係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係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温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悦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才會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進行。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啟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篇二:《教育學》讀後感】

不知不覺工作已將近十年,經歷了數不經的考試,每次考試之後,好的成績給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覺的就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今天讀了《教育學》,內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來在我心中樹立的工作目標竟轟然倒下。原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出好的成績,更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教師卻一葉障目,按照學生的成績帶上了有色眼鏡。

如何擺脱這種態度,那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能按照學生的成績來劃分愛的界限,要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成為一種義務。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這種愛不能是表面的應付工作,它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教師如果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這種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排解他們的憂愁,從而在感情上拉近師生的距離,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學生願意把教師當作益友,從內心深處把教師當做自己排憂解難的朋友。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使每一堂課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方法。教師關心學生,把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長遠的師愛。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愛以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而偏待學生,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無遮掩,或進行體罰,更是對學生的侮辱。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而使學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心裏。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代的教師,我們要明白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當前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根本的道德。

當然,愛不是肆意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爭執時,教師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批評可以嚴厲,但絕不能諷刺、挖苦。“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篇三:《信息技術教育學》讀後感】

最近我細細品讀了彭紹東教授撰寫的《信息技術教育學》,受益匪淺,的確是一本難得的好書。特別是對處在科技發展飛速的現代社會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隨着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下面我就針對本人的閲讀情況談談讀完這本書後心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信息技術是一個很大的領域,然而信息技術學科在小學和中學還只是一個爭議頗多、地位尷尬的小學科。書中彭教授突出了信息技術教師素質培養和專業發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與基礎性。在研究和繼承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其他學科相關的課程論、教學論、學習論及現代教學理論,融合新課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課程更強調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各自的能力現實,調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機會。活動中雖然學生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思維水平的高低不一,但他們人人蔘與了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充滿自信地學習,平等、主動地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相互合作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也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不斷的張揚、發展和提升。

在教師的必要指導和寬鬆學習環境條件下,讓學生獲取多種知識的渠道,自主地、創造性地去主動獲取知識。在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一章中從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角度看,教育還應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要素的有效整合,這包括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智商與情商的有效整合,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整合,課程內容和學生學習生活經驗、社會文化習俗的整合,以及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的整合。尋求課程文化價值就是課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線,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課程對共同文化價值的合理表達。

《信息技術教育學》這本書讓我深深體驗了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教師還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調節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習有效性。設計練習時,形式要多樣,注意學生和知識的覆蓋面,調動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的學習,體現學習與教學的有效性整合。

所以通過學習我認為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篇四:教育專著讀後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是,光有滿腔的熱情和遠大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是教育?教育為了什麼?

通讀全書,我們認為它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第一,教育理想與教育現實相結合。第二,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實踐性與科學性、整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再次又切入對中國德育改革與創新的關注,提出了中國道德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體制等創新的具有較強實踐價值的具體構想。第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第四,教育熱情與教育沉思相結合。

朱永新教授説“我心中的理想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人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

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啟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此乃感觸一。

感觸之二: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持,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持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愛心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寬容、信任為橋樑,經過耐心、細心的轉化工作,並持之以恆,後進生的病態心理是可以轉化為健康心理的,我們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會收到成效。轉化後進生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後進生心裏,那麼,轉化後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儘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讓“遲開的花朵”也和其他嬌豔的花朵一樣吐露芬芳。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師”中的內容,更是感觸頗深。“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朱教授在論述這些理想教師特點的時候,不但在精神上給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給予了無形的指點。比如,他在論及“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的時候,他就説到了我們現在的很多老師充當的是“教育警察”和“劊子手”的角色,無限地放大學生的問題,在我們手上,失去了很多諾貝爾獲獎者。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會去賞識他們,激勵他們,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讀了他的這些論述,想想自己對學生的態度,看看周圍的大多數同事對學生的態度,尤其在考試到來的時候,我和我的許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師所説的那些可怕角色。讀了他的論述以後,我決心改變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愛學生、賞識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得到發展,這也是我讀後最深刻的一個體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為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篇五:教育學著作讀後感】

一個人從自己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開始了與教育打交道的這一輩子。當自己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的時候,懷抱着你的家人便會教你説話、認識事物,讓你瞭解自己周圍的一切。這也是我們最初接觸的教育——家庭教育。在經過幾年的家庭教育後,自己已經會嗲聲嗲氣地説話,瞭解了許多生活必須,這時候,我們所需要學的東西已經不是家庭教育能夠滿足的了。為了促進自己的進一步成長,讓身體的成長和學識的成長成正比,我們便開始了學校教育。

從狹義的教育上來講,我們的教育一般指的是學校教育。所以,從進入學校接受的教育的那一刻,我們才真正地開始自己這一生的教育之路。當自己三歲被送入幼兒園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這樣一個圈子裏待那麼多年,也沒有想到,自己之後生活在這裏的時間會比家裏的時間多上好幾倍。

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現在的大學,算算日子,已經有十幾年了。曾今坐在課堂上,看着講台上的老師講課,總是在想,自己什麼時候也能像老師那樣傳道授業解惑,那時,單純地以為只要長大了,就能當老師。進入大學以後,為了自己的以後的事業,也逐漸進入了考證大軍的隊伍。什麼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書、導遊證、祕書、,還有教師資格證。大學第一年的時候,看着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證的培訓,起初,自己也去領了一張報名表,但填好後,想了想,沒有參加。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些事,所以想先看看情況,再做決定。而且,詢問許多同學他們考證的原因,並不是去當老師,而是想給自己多弄幾個證書。

其實自己也並不是很想當老師。基本上,每位同學小學的時候都創作過一篇作文——《我的夢想》,還記得那時老師把每位同學的夢想都念了出來,而其中“老師”是大多數同學的夢想。可是,隨着成長,選擇這個夢想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在自己一年又一年,一級又一級的學習過程中,當老師的那種辛苦,心裏也都明白了。

暑假的時候,趁着有時間也有精力,便去圖書館泡了泡,在尋尋覓覓好幾圈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教育學》。每本書的佈局基本上沒有多大出入,特別是理論方面的書,在最初的章節中,介紹的總是關於這門學科的定義。所以,剛開始看的時候,總是覺得疲憊,所以前面的內容看得很慢。後來看到關於教育學的歷史和發展的時候,興趣便被引出來了。其實以前學習歷史的時候,書上也講過些許相關的史實,但並不其中,十分分散,所以對於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教育瞭解不深。也是因為自己對這些方面的好奇,所以才會去看《教育學》的書。看看自己國家的教育,瞭解一下其他國家的教育。

我國現在的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是比較落後的。但是,我們國家的教育起源卻比西方要早。在我國史料記載中,遠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從估計的記載中可以知道夏朝有庠、序、校三種學校。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對這三種學校做了相關的敍述——“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這是我過最初的教育形態,隨着歷史的演變,教育業跟着發展。但總線路總是圍繞着儒學。也正是由於儒學在歷史上強大地位,所以我國後來在教育的改革上才會經歷那麼多的困難。眼看着西方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得如日中天,古代的時候,總是其他國家不遠千里地來到中華天朝學習我們的先進文化,後來,泱泱大國卻由於自己的閉關鎖國而落後。想想呀片戰爭後的頓悟,再想想曾經古朝的輝煌文化,實在是不得不令人心寒。

經過戰爭長時間的摧殘,我們國家的教育更是跌入谷底。當我們還在為教育的出路而煩惱時,西方國家卻已經步入新的教育階段。由於我國近代教育的低起點,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水平與西方先進國家有較大的出入。以前在電視裏看到關於美國學生的學習生活,總是十分羨慕,羨慕他們學的內容,羨慕他們學習的制度,羨慕他們的教學方法……因為,與他們的教育相比起來,我們的學習生活顯得十分死板。而中國當代的應試教育也照成了大多數學生實踐能力低的結果。所以,現在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好的,更有前途的教育,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而許多的學生也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為自己的未來打下更好的基矗由此,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颳起了一股留學熱。中國當代社會,更是將出國留學作為“人才”的評判標準。留學生的頭號成了能力的一種權威性的象徵。

雖然橫觀我國現在的教育情況並不太讓人滿意,但是,在看了《教育學》這本書後,我認為這塊瑰寶將來總會閃爍耀眼的光芒,世界人民的目光不再單單隻放在我國的古代文化上,世界人民的目光會更多地注視在我國當代教育的成果上。在書店選書的時候,我將幾本講教育學的書的目錄對比了一下,雖然在關於如何講述這門學科的定義上,幾本書各不相同,但每本書後面的內容都大相徑庭,那就是感性化教育,重視教育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視德育和素質教養,將教育的內容以及方式多元化。並且政府方面也在積極地為教育改革而努力,在考慮到我國現在的實際情況後,將西方的先進的教育制度引以借鑑,去己糟粕,取爾精華。

現在,身為大學生的自己,雖然對於我國的教育並不太滿意,可以説失望,但並不絕望。因為它由始至終都是人們心中的重點,不會被人們輕視,所以不會被放棄,所以不會絕望。我期待我國教育在經過社會多方的努力後,能夠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成果,教育學方面會有更多新的理論指導,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再次以讓人仰之生歎的高度屹立在世界教育事業的大森林中。

【篇六:教育學讀後感】

《教育學》是師範裏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後,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麼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範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説:“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生趣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為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裏。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審美觀以及審美、創作能力的培養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説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説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實美為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於現實美的美的形態。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為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實美,但是由於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為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鑑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或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於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緻就具有天然質樸、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鑑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徵,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説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準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麼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育的資源。這表現在:(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造合乎美的規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奏,課程內容呈現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3)努力發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並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藴藏着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掘並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