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1

如果明天即將面對死亡,你要如何度過今天?

也許你會説,我一定要找尋到生命或者的意義,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自己的這一生無悔。

可惜這只是假設。也許只有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才能投入全部的愛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車那樣催促自己下車時的慌張。因為沒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將自己面對死亡的真切體驗告訴後人。

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難過,終於有了一個人,他就生活在於我們相對的那個半球,他把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面對疾病時的無能為力,經歷死亡時的親身體驗,以一種嚴肅的授課方式講給了他的學生,也表達和展現給了所有活着的人。這對於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人來説,無疑是殘忍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生命的脆弱和無奈。但是,這位老者卻不這麼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個星期二都來上這堂有關死亡的生命之課。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點一滴講述給我們,以使我們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對自己的窘態和尷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開着玩笑。他在別人的注視下回顧自己的童年,過早的失去母愛,沉默的父親留下的陰影,繼母的關懷,沒有同伴的孤獨。説到傷心處是像個孩子一樣動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寶貴的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一共十四周的課程裏談到了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死亡,以及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一本最珍貴的人生教科書。是值得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裝在旅行包裏的寶貝。那些正處於迷惘時期的人也許會從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喪氣的人也許看後會重拾直面困難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總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對,然後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盡。甚至八十後九十後被人當作了垮掉的一代。這是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渴望陪伴和愛,卻不懂得如何給予和分享。

推薦這本書的人還有餘秋雨。他為此寫了一個錦上添花的序。也許這裏面有你丟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許這裏面有你一直在尋找着的那一種意義。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這是一個逝者留給我們的哲言。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2

看完最後一個字,我沉默了。惲晨問我“有什麼感想?”我沒有回答他。因為我不能對花幾個小時時間讀完的一個老人用78年的經歷和感悟講述的人生品頭論足。我只是在不停的問自己,如果死亡降臨到我的身上,我會平靜的接受並坦然的享受死亡的過程嗎?我有資格在死亡來臨之前微笑着對後人談論愛情、婚姻、衰老、恐懼、原諒、遺憾、金錢與永恆嗎?很多人在讀完這部寫實小説後感動的流下眼淚。但我沒有,真的。我的每一根神經都僵硬着,我的胸部有些疼,我想説點什麼,但又不知道該説些什麼。

這些天心臟又不好了,睡覺的時候總是夢見死去的親人,我有些迷茫。聽人説夢見死去親人並且與其親熱是死去親人在召喚你的靈魂,我想,是不是我的生命就快走到盡頭了?我也想到過我死後的事情,想象過哪些人蔘加了我的葬禮,想在臨終前告訴我的親人們不要給我買壽終人專用的衣服,要給我穿平時最愛穿的舊衣服,我想讓我生前的樣子留在親人們的腦子裏,讓他們感覺我跟活着的時候一樣。但我沒有想過可以對他們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樣的話。

從前我也曾認認真真的想過人生,想過如何走好這一生,也試探着寫一些短小的有關人生感悟的小文章,但看完了這本書,我感到我對人生的認識實在是太淺薄了,面對人生的態度實在是太偏頗了。

莫里·施瓦茨社會心理學教授,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症之後,用十四個星期二的'時間給自己的學生上了最後一堂課。他在牢獄般的病榻上思索人生,告訴人們該怎樣面對生活,他用自己的痛苦和生命寫下了不朽的箴言。

“給予別人温情、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接受現實、學會滿足、超越自我、原諒別人”這些從前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話,從即將死亡的一個老人嘴裏説出來,分量一下變得沉重起來,它們像石頭一樣壓在我的心上。

莫里是在自己的家裏,在病榻上講課的,聽課的學生只有一個米奇·阿爾博姆。説是講課,不如説他們是在共同談論生活的意義。內容包括談論世界、談論文化、談論衰老和恐懼、談論金錢和婚姻。但是,我更感覺他們談論的主題就是一個字“愛”因為有了愛,才有病榻上的最後一課,才有討論的眾多內容。是愛讓這位老人窮盡一生去做對別人能有所幫助,他認為有意義的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相約星期二》它不是一本書,它是一部人生。我是在昨天讀完它的,昨天是星期三,與他們相約的日子晚了一天。我想,這部人生箴言讀一次不行,要經常不斷地讀,也應該像他們當初的約定一樣,每週二讀一次,讓莫里的聲音連綿不斷的延續下去,好好想一想為什麼過去我們總是索要的多,給予的少。想得多,做得少。説得好,做不好。好好想想,該如何去“愛”。

讀《相約星期二》有感800字3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為本書的內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的興趣?可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恆…看到這些,你還能説它是“簡單”的嗎?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於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採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症,一種不治之症,莫名的衝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於是,在此後的每週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後,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説:“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説——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説——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説,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鬆別人,也是放飛自己。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後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愛徒説:“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説話了。”恩師説:“到時候,你説,我聽。説説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鬥,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説:“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可以把悲劇變成喜劇,甚至可以將這一切昇華為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