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浮生六記》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浮生六記》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浮生六記》有感1

讀着讀着,我忍不住愛慕沈三白,他有着那麼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連聲驚歎陳芸,芸於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流露着靈慧奇妙,體現着匠心專制,詩情畫意。這是多麼穎慧的可惡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芸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峯,若臨水石磯狀。自己着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暮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網絡創富,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隻,自制“梅花盒”。啟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隨便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芸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旁邊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芸心血來潮,從城中僱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餚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眾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聰慧賢淑説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竭力地誇獎陳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説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異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雅觀的芸娘,卻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愛好。

讀《浮生六記》有感2

回憶就像一扇窗,推開了就再難合上。

輕輕劃一葉畫船,隨波盪漾在悽離的水面上,誰也不知這是要飄向何方。暖懷的回憶,飄着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難將忘的夢鄉。

故鄉明月再回首,卻早已不是當年模樣。今夜又逢中秋,天卻陰沉,帶着霏霏細雨,舉目不見皎月霜華。一個人走在他鄉的路上,思念伴隨着回憶遊蕩。故鄉,那是我揮之不去的夢絮,但自從你離開後,我便再沒有踏足回鄉。因為我怕,我怕那裏到處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淺淺一笑,你的絮絮柔語,你的脈脈情意。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讓人將息,徒然傷悲罷了。

尤記得那年還幼,你拉我進你的閨閣,一碗涼粥,卻是如此甜香。如今憶起,不覺舔舐嘴脣,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兩脣之間,在那齒舌中迂迴多年。更記那會兒我兩第一次相見,你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顧盼神飛,兩齒味露,讓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這艘畫舫,是那年中秋,你與我一同攜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卻賭氣發願説如我兩能白頭到老就雲開月現,我心裏暗自緊張,我怕天有不測風雲,我兩不能白首偕老。月還是出現了,你很是高興,我心裏也如墜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圓很亮,皓潔霜華照在船上,映着我兩相擁的影子,好長好長。

你喜歡李白的詩,也愛譜詞作對,我便把你的詩提到了我作的畫上,我的畫配着你的詩,這是換千金都買不來的稀寶珍藏。後來家道中落,你仍不離不棄,隨我離開家鄉,四處流浪。那些日子或許清貧,但卻是最美好的時光。我們一同填詞作畫,下廚煮飯,你做織紅,我賣字畫,這樣的日子,沒有大富大貴的喧鬧,更給我們的別緻生活添加了幾分閒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還是來臨,你悄悄的便離我而去,去向那遙遠的縹緲地方。或許去到那裏就沒有了痛苦,沒有了飢寒,但你卻怎捨得沒有了我?尤憶起那年七夕,我為你刻了兩方圖章,那陰陽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願生生世世為夫婦”,你食言了,但我不惱,“僅斷續疊言來世,此生緣盡來世續”。

如今,我又乘上了這艘畫舫船,讓它載着我在這水面上隨波飄蕩,我不知會飄到何處,或許它將帶我去尋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裏的再次相見,我們是否還記得彼此,還會相視一笑,牽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間再無煙霞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你便是那一朵粉白無暇的梨花,曾幾何時,這朵梨花悠悠飄入我的心裏,那潔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記憶。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婆娑世界,彼岸花開,可憐紅顏遭天妒,香消玉殞夢方破。往影匆匆,襲上心頭,那是愁,是怨,還是該喜,該憂?喜是你又回來了,在我的夢裏,在我的心裏,在我的回憶裏,從來不曾離開過,憂是那可望不可即,牽不到你,擁不了你,感覺不到你,那是一種莫名的哀傷。但我卻又甘願承受這樣的哀傷,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把你刻進靈魂裏,今生他世,永難遺忘。

為你攏一袖芬芳,紅葉的信箋情意綿長,又一年八月半晚風涼,一斜陽漸矮隻影長,這場故夢裏,孤槳聲遠蕩,去向那遠方。

讀《浮生六記》有感3

浮生六記讀後感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雲,發呆了一會。點了一支煙,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着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後,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説,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

林語堂曾經説:“陳芸(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脱,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芸這個名字。後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閲讀的渴望。

此後,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着。最後,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後,沒有急着去讀,在牀頭放了數日。我當然不是書痴,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覆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後才煮茶燃香靜讀。

沒有急着讀,乃是因為近來心情不佳。現在,我終於翻閲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後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寫的,後兩卷是曾國藩續寫。

我有點疑惑,為什麼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後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篇,有着修補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裏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

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到幽閒之情趣。古人説過“人非有品不能閒”,而《浮生六記》更在閒情之中浸染了豔情。

寫閒情,如月照苔石,寫豔情,如雨落髮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閒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説,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閒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

在現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讀罷,難免感歎——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閒,抵它十年塵夢。總之,讀《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得,畢竟古人的悠閒,不是現代人可以模仿的。

讀《浮生六記》有感4

《浮生六記》是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濃縮着深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前四記穿插交錯,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然意真情切,絲毫不顯惺惺之狀,更無舊學書生之氣,惟有鍾靈毓秀之神,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中期蘇州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無憂,爾後家道沒落。沈復雖為一介布衣,沒有功名加身,然則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貧時,甚至偶時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氏卻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們且吟詩,且作畫,或郊遊,或烹餚,意趣盎然。而後,終因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終而天人永隔。妻死後,沈復遂沒落於熙攘街市,不知夢醒何時。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禁讓讀者“閲而心醉”。試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聰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兒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風姿綽約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賢者猝然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讓文人沈復痛徹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往返於醫院,奔波於異國他鄉。顯然,我的人生觀有些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失敗後又沒有及時汲取教訓,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坎坷記愁》,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讀《浮生六記》有感5

今天是七夕,是傳説當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在這樣的日子裏,一起分享一本好書:沈復的《浮生六記》。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本書説是六篇,但如今僅存四卷。它們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閨房記樂》是本書的核心精華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語堂先生還曾評價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閒情記趣》談論養花尋石、佈設園林的段落,頗有趣味。《坎坷記愁》則寫了作者中年失妻喪子之痛。《浪遊記快》記下了作者幕遊在外的身份,以及窮困潦倒還不忘去郊遊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聽聞芸的聰慧,十三歲第一次見過她後,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歲兩人正式結為夫婦。兩人一起品茶論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繪了芸如何陪伴他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月飲酒,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僱餛飩擔子為丈夫的賞花會温酒,主動為丈夫謀妾室,也有主意為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寫芸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飯,喜歡配薺滷腐乳,吳地俗稱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歡吃蝦滷瓜。這兩樣東西,作者很不喜歡,還打趣芸。芸説:“腐乳的好處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飯兩便,我小時候吃慣了,如今嫁到郎君家裏,已經算得飛昇高舉了,猶且愛吃這個,是因為不敢忘了本來出身。”這段用簡單的話來説,便是芸曾經説過”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

芸也確實做到了輕視金銀,卻看重書本。作者堂弟要娶親,下催粧禮時家裏缺了珠花,芸便拿出她當初所受彩禮裏頭的珠花,呈現我母親。婢女僕婦為芸可惜,芸卻覺得:“凡身為女人,已經算純陰之體,珍珠更是純陰的精華,我用來做首飾,克了所有的陽氣,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麼珍貴的呢?“想想芸如此知書達理,娶之的確為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閒情記趣》裏講了作者養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單數,不宜雙數,每瓶只插一種品種、一種顏色更好。選用的花瓶,瓶口應該選開口闊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闊大的瓶子宜於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過芸親自為作者織作衣物,衣服顏色大多暗淡,這樣比較耐髒,既能出去見客人,也能家常穿着。這又是服飾上儉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時,晚上閉合,白日盛開。芸便用小紗囊,撮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來泡茶,香韻尤其絕妙。

我不怎麼喜歡讀《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因為這裏充滿了妻離子散的傷感,特別是芸臨終時對作者所説的那番話:“如果可以着布衣取暖、吃蔬菜飯得一飽,一家和諧,遊覽於泉石之間,像當年在滄浪亭、蕭爽樓那樣的處境,真成了煙火神仙呀。”

讀《浮生六記》有感6

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眾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裏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敍來,娓娓道出,可羨可歎,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羈,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獨對芸娘用情至深,讓依然好感動。然而世事無常,終歸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卷三中盡訴失妻之恨,又讓依然唏噓不已……

不知是友人無心,還是有意,送來的《浮生六記》,是從卷四開始的,然後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後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閒,寫景寫物,抒胸暢懷,讓人感慨萬千;再得其趣,飲食起居、花木蟲草、山水風月,引人遐思無限;再感卷三坎坷記愁之哀婉淒涼,真切傷情;讀到卷一閨房記樂,又是句句心聲,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痴更深處的感覺……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讀《浮生六記》有感7

《浮生六記》這本書因為是言的關係,反反覆覆糾結了幾次,都未選擇沉心閲讀。

一方面是字太過於晦澀難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現當代有越越多的學作品多如繁星,難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無法與作者沈復的心境相較,無法理解他與芸娘之間的情感。

是故,從網上找了譯對照閲讀,卻未想到比現代電影、電視劇更為吸引。

《浮生六記》共六篇,前三篇《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記錄了沈復與妻子芸孃的感情生活,從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細膩,展示瞭如何在當世做自己。

後三篇《浪遊記快》、《中記歷》、《養生記道》,缺少了芸孃的內容,也有很多學者疑似後人偽作,故尚未深讀。

心無所住,寧靜以致遠。

中沈復與妻子陳芸1歲訂婚,18歲結婚,十餘次搬遷的顛沛,也不乏二人遊玩的恬樂,雖是六記生活閒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澀與時代禁錮,當時二人不論身在何處,皆能保持着最純淨的心靈,從容豁達,多像佛家《金剛經》中所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多智慧禪師以此句為經書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為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着,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心。

沈復中年悽苦,40歲被貢局裁員,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兩地分離到揚州與落魄的沈復團圓,僅過了個月,陳芸血疾病發,四處借貸救治無果,二人陰陽兩隔。

次年,其父親去世,奔喪後一直住於湖北的廢院,靠畫藝為生。兩年後,年僅18歲的兒子逢森去世。

三年內,三白先生埋父、喪偶、失孤,影射到現代,也是鮮少有人能夠承受如此悲慟。

隨時間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記》,一方面回首自己的歷歷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餘生思念芸娘及親人,"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為結尾,聊以慰藉。

從中考量,若非不糾不固、心自所處,也不會有今日一書,是故,心應無所結,無所鑽、無旁騖,不停滯、不頑固、不拘泥,白駒過隙,生然一顆本心,則一生淡然欣樂。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縱觀六記中,二人因一碗粥結緣,平淡無奇但情真意切,毫無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但芸孃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會禁錮,三白先生晚年的悽慘,似也不是那麼完美,故靈秀沖淡,卻讀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陳、缺憾嗎?實不盡然。

結局的不完美掩蓋不了三白夫婦的甜蜜、陳芸的靈慧賢巧、沈復的情真滿腹、二人遊玩的幸福恬淡還有細微之處的閒適,如繁星般的種種經歷過足矣,古完美只是一種嚮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過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網絡上的一句"老獨愛傻白甜",也是應了這個期望,年紀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內心對完美的許願。

越是拒絕的,越是要學會接納,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為浮生一夢,帶着一顆博容的本心,成為一個不完美、無所住的尋夢人。

讀《浮生六記》有感8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清朝沈復寫的《浮生六記》,一部自傳體隨筆,讀完之後有許多感概,記錄下來,也算是我人生成長中的一道印記。

其實人生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總是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領悟,一直到老,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路歷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將自己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得記錄下來,後人讀後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吧?正如欣賞一次花開,又如看到竹筍在破土而出,一節節地成長,有時甚至能聽到生命膨脹時那清脆的聲響……

《浮生六記》的第一記是“閨房記樂”,寫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愛情和家居生活。我邊讀邊感歎唏噓:他們生活在官宦之家,衣食無憂,而且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然後互相傾慕,終成眷屬。婚後也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兩人又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於是面對良辰美景,你恩我愛,琴瑟和諧,聯詩對句,樂趣多多。斯文風雅的姑蘇小城,為他們夫婦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浪漫,名揚天下的獅子林,滄浪亭,是他們飲酒抒懷的私家園林,而錢塘江,西湖白塔,又好似專為他們而設……我知道,這是真正有過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我羨慕,他們夫婦簡直是一對不食人間煙火,不知人間苦痛的神仙眷侶,紅塵中竟還有如此超凡脱俗完美幸福的人生!老天爺對他們豈不是太眷顧了?!

帶着這種有點嫉妒的心情,我繼續往下讀,第二記是“山水記趣”,無非是沈復在盆景山石方面的情趣愛好,於我來説仍是第一部分的延伸,無他。然而第三部分的"坎坷記愁"使我看到了沈復夫婦完整的人生——原來浪漫幸福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也有貧病交加,窮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為難;也有顛沛流離,也有生離死別,讓人掩卷歎息,不忍卒讀。這段文字不是蘸着血,也是和着淚寫成的。讀過我也有一種噙過黃連的感覺,滿口是苦!

原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權利,人人也都有品嚐痛苦的義務,任何人不要抱怨命運,不要哀歎人生,當苦難降臨時,坦然接受它吧,這樣你會多幾分堅強,幾分冷靜,少幾分焦慮和絕望;當幸福到來時,才會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學會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辯證學也正在於此,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總是有歡樂,也有苦痛;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有春暖花開,也有風霜雨雪;有豔陽,也有陰霾;有月圓也有月缺;有離合也有悲歡;有抱憾終生,也有回味無窮;有志得意滿,也有窮途末路;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絕處逢生;有樂極生悲,也有否極泰來;有愛也有恨,有喜也有痛……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有過挫折,總是抱怨生活對我不公。其實想想看,自己也有很多順利的地方。所謂挫折,也跟自己心胸狹窄有關,而順利之處,也是自己付出的結果。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果的,當然這種因果跟佛教的因果報應不同。它是客觀的,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又是另一種辯證。嗚呼!辯證真是無所不在,讓人不得不折服。

讀《浮生六記》有感9

週末,在書店裏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來看。

文言文對我來説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文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説了的,卻從來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芸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遊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餘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為何在文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説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後,終於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裏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芸,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悦,婚後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看沈復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於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芸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後,居然因為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芸娘是雅緻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山峯,種上雲鬆,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來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芸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芸娘是巧思的,為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遊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來,確實像翻譯者説的,沈復看起來,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為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着把錢趕緊拿回來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麼好?值得芸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為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鬱鬱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並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後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鑽到書裏,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麼去賺錢,或者怎麼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裏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閒在家,淨顧得吹牛,讓妻子為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説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為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僕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後,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閲讀,品味,再來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為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於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着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為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為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後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託,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説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隻字片言裏,發現作者眼裏的藝術之美,並且跟着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山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於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來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10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看完了 浮生六記 也該寫點什麼很少看這種言情類的貨色,但,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贊慕着他們的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誠摯恩愛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們畢生平常卻心懷磊落,心無羈絆,超然脱於塵俗。

《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崎嶇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攝生記逍》,這個我是百度來的。這是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四記交叉相聯,所記所敍固然都是日常瑣事,平鋪直敍,然情真意切,一點不靦腆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漸漸拂面。

打開《閨房記趣》,沈三白刻畫了一個清麗靈妙的女兒形象:“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 這是他年少時初見陳芸的情景。 那夜,芸給他吃自制的醃菜暖粥,吃的正香時,芸堂兄擠身而入,戲謔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給,本來是專門給你夫婿籌備的!” 呵呵,當時沈陳二人就酡顏了。讀此處我亦莞爾微笑,圓滿姻緣一粥引之。

爾後便是兩人成親,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時間。我一遍遍地被他們的真愛打動着。他們的戀情並不驚天動地,也非曠世絕戀,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為他們最平凡最輕微的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而深深激動。

夫妻飲茶談詩論詞,芸曰:“杜(甫)詩鍛鍊精絕,李(白)詩灑脱落拓;與其學杜之深嚴,不如學李之生動。”

春景,三白欲攜芸遠出遠足,芸巧扮男裝,見人問則以表弟對之。呵呵,竟無人識辨。

夏日,芸頭戴茉莉花,三白戲謔説佛手為香之君子,茉莉為香之小人,何以親小人而遠君子,芸亦笑説:“我笑正人愛小人。” 夫戲妻謔,笑俗為雅。

讀《浮生六記》有感11

在陰雨連綿的夏日,讀一部《浮生六記》,感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無奈之憧憬,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簡單平凡卻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愛情。

《浮生六記》一書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部分,分別記錄了沈復與妻子陳芸相依相伴、遊歷田園山水以及沈復在妻子去世後經歷各種艱難困苦與人生坎坷、痛失愛子與父親等故事。所記所敍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秀麗清新,毫無忸怩作態與過分講究學究之氣之意,讀來如一股清風撲面卻又拂進心房,感人肺腑,讓人不禁淚如雨下。

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便是沈復與陳芸的愛情,他們坦誠相待至死不渝,一生平凡卻光明磊落、善良美好、超脱世俗。書中寫陳芸道:“其形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這是沈復眼中的陳芸,由此便可看出沈復對陳芸的愛意之濃烈。此處為沈復記敍婚後生活的開始,往後,二人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閒歲月,瀟灑度時光,令人羨慕不已。但二人之間終有不幸,嘉慶八年陳芸離世,離世當晚本應避着,沈復卻因不捨陳芸,欲與其魂魄短暫相聚而克服恐懼,可見其對陳芸的情之深、意之切。陳芸死後,沈復可謂是:“從此熙熙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二人曾只為了看月亮而到亭中對酒閒談,此可謂人間至簡至真之幸福,二人單純樸素地相伴,只為了快樂與幸福,將一切雜事繁亂擋於心外,令人深深感動。

縱觀全書,兩人的戀情並非曠世絕戀,也並不驚天動地,更未被後世傳頌成千古名唱,卻容易讓人銘記於心,久久不能忘懷夫妻間飲茶談詩論詞,春日三白(沈復字三白)攜芸遠足,夏日因芸頭戴茉莉花夫戲妻謔,笑俗為雅,二人都想給對方帶去最單純的快樂,雖處於封建社會彼此間卻平等相待,超前的思想令人讚歎不已。然而世事無常,終歸是“夫妻恩愛不到頭”,三白失妻之恨令人唏噓不已……

書中曾寫道:“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論長,卻不知榮枯有數,得失難量。”這是沈復飽經磨難後的人生感悟,也許是對生命的一種釋然。但在我看來,縱然世事茫茫,光陰有限,也要為了自己的夢想與追求二而奔忙。雖然在奔忙之時,自己可能會受傷、會失去、會勞累,但為了夢想奔忙過,即使最後失敗了也毫無遺憾。雖沈復對安靜閒適人生的追求也不無道理,但我更傾向於追求擁有有意義的奔忙的人生。因為在我看來,只有活在奔忙之中才能看到安寧閒適的.可貴並珍惜這種生活,倘若一直處於安靜閒適的生活之中,終會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到最後甚至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都想不清楚。可貴的事物正因為稀少難得才顯得可貴,若每日均可得知,何來可貴?且不奔忙,也未必能得個安寧閒適。

“榮枯有數,得失難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人生的神奇之處。“難以計量的得失”會讓我們的生活有驚喜也有驚嚇,這便使人擁有了一段波瀾起伏的人生,不至於平平淡淡。雖平淡實為生活之根本,但這平淡也是有快樂、有真情、有情調的平淡。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其情如此,令人唏噓。

讀《浮生六記》有感12

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小説。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偽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敍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後來,終於因為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不得不讓讀者“閲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嫻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閒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説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閒言,沈母以為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佔的比例來説,《浮》應該是快樂、幸福、積極的,這些都應和了我曾經的人生觀:充滿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隻佔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改變了我的看法。開篇的“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所描寫的夫妻恩愛,歡樂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也再次讓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這是怎樣的幸福生活!也許就是因為這太快樂,太幸福了,所以當我讀到妻子芸“受責於公”、“失愛於姑”後與作者四處流浪,最終客死異鄉時,我的眼淚無可抑制的流了下來。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誰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嗎?疾病、失去親人、沒有工作……這並不遙遠,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奔波於各類人才市場。顯然,我的人生觀過於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冒冒失失,失敗後又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閨房記樂”,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是什麼?痛苦又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的過於膚淺的理解。那麼我能做什麼呢?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慮,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情況。困難挫折破壞了生活的快樂,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戰勝困難,也要盡我們所能幫助他人,為他人創造快樂與幸福。

讀《浮生六記》有感13

《浮生六記》這本書因為是文言文的關係,反反覆覆糾結了幾次,都未選擇沉心閲讀。

一方面是文字太過於晦澀難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現當代有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多如繁星,難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無法與作者沈復的心境相較,無法理解他與芸娘之間的情感。

是故,從網上找了譯文對照閲讀,卻未想到比現代電影、電視劇更為吸引。

《浮生六記》共六篇,前三篇《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記錄了沈復與妻子芸孃的感情生活,從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細膩,展示瞭如何在當世做自己。

後三篇《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缺少了芸孃的內容,也有很多學者疑似後人偽作,故尚未深讀。

心無所住,寧靜以致遠。

文中沈復與妻子陳芸 3歲訂婚, 8歲結婚,十餘次搬遷的顛沛,也不乏二人遊玩的恬樂,雖是六記生活閒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澀與時代禁錮,當時二人不論身在何處,皆能保持着最純淨的心靈,從容豁達,多像佛家《金剛經》中所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多智慧禪師以此句為經書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為人應該對世俗物質無所執着,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心。

沈復中年悽苦,40歲被貢局裁員,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兩地分離到揚州與落魄的沈復團圓,僅過了5個月,陳芸血疾病發,四處借貸救治無果,二人陰陽兩隔。

次年,其父親去世,奔喪後一直住於湖北的廢院,靠畫藝為生。兩年後,年僅 8歲的兒子逢森去世。

三年內,三白先生埋父、喪偶、失孤,影射到現代,也是鮮少有人能夠承受如此悲慟。

隨時間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記》,一方面回首自己的歷歷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餘生思念芸娘及親人,"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為結尾,聊以慰藉。

從中考量,若非不糾不固、心自所處,也不會有今日一書,是故,心應無所結,無所鑽、無旁騖,不停滯、不頑固、不拘泥,白駒過隙,生然一顆本心,則一生淡然欣樂。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縱觀六記中,二人因一碗粥結緣,平淡無奇但情真意切,毫無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但芸孃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會禁錮,三白先生晚年的悽慘,似也不是那麼完美,故靈秀沖淡,卻讀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陳、缺憾嗎?實不盡然。

結局的不完美掩蓋不了三白夫婦的甜蜜、陳芸的靈慧賢巧、沈復的情真滿腹、二人遊玩的幸福恬淡還有細微之處的閒適,如繁星般的種種經歷過足矣,古來完美只是一種嚮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過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網絡上的一句"老來獨愛傻白甜",也是應了這個期望,年紀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內心對完美的許願。

越是拒絕的,越是要學會接納,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皆為浮生一夢,帶着一顆博容的本心,成為一個不完美、無所住的尋夢人。

讀《浮生六記》有感14

週末,在書店裏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看。

看言對我説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説了的,卻從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芸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遊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餘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為何在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説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後,終於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裏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芸,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悦,婚後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看沈復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於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芸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後,居然因為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芸娘是雅緻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峯,種上雲鬆,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的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芸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芸娘是巧思的,為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遊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確實像翻譯者説的,沈復看起,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為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着把錢趕緊拿回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麼好?值得芸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為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鬱鬱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並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後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鑽到書裏,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麼去賺錢,或者怎麼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裏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閒在家,淨顧得吹牛,讓妻子為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説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為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僕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後,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閲讀,品味,再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為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於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着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為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為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後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託,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説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隻字片言裏,發現作者眼裏的藝術之美,並且跟着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於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可人生本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15

對這本書早有耳聞,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一睹為快。來到大學之後,閒暇時間較多,有幸借到此書,迫不及待品讀。

此書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復所著。他生於蘇州書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遊幕為生。中年之後家庭頻遭變故,與愛妻芸娘顛沛流離,歷盡坎坷。又細化為浮生·初見,浮生·盟誓,浮生·貧樂,浮生·歡聚,浮生·飄零。本書是他與妻子在遊歷中的故事,三十年裏,他走過許多地方,見過不同的人與物。書中對各地景物的細節描寫有獨到之處,如夢如幻,令人嚮往。更有他與妻子的愛情令人豔羨。此中也有詩人所寫的詩句,朗朗上口。

此書是沈復的生活所記,可看出他的生活閒適,瀟灑暢意,但也為了生計曾奔波於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過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錢的支撐,同時也需要有賞景的心境,不然,在閒適的生活,若需要為生計奔波,也會讓人疲憊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與激情。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不少的青年男女疲於奔命,同時身體也受到極大損傷,心裏壓力巨大,讓人只能每天重複這無聊且無趣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實在過於殘忍。不妨適當的放慢自己的節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閒的週末靜待時光流逝,觸摸陽光,感受微風拂過自己的臉龐,感歎生命不息。

其實,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會讓你得不到想要的,適當的放慢腳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熱門搜索
李清照《聲聲慢》閲讀答案附賞析 帶琳 水和電 誰來救一隻鴨子小學生作文 4年級副班長競選演講稿 最新小學四年級作文:龜兔賽跑新傳 《正直》閲讀題目和答案 我的喜悦四年級作文 我的媽媽是精靈讀後感 夏天的趣事作文 你也泛黃了在那張紙上詩歌賞析 好朋友新婚祝福語簡單短信 漫步泉州東湖公園初中作文 家鄉的春節作文924字 校園的散文隨筆 應屆畢業生工作英語簡歷 謝謝你把我的幸福帶回來散文 橡皮樹的作文 護士節徵文:我是一名護士 遊兵馬俑四年級作文 抑揚頓挫 唐僧專題採訪錄小學生作文 簡單的晚安心語 享受教育與學生一起走進2011 第一場雪的作文350字 “乞丐”的啟示作文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500字小學作文 我被誤會了350字作文 湛江的春節作文600字 高二話題作文温度800字 城市房屋租賃合同通用版 z、c、s漢語拼音教案 秋季學期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計劃 小學生的自我介紹作文400字 改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 小升初作文 老師的節日作文結尾 鄉間踏青小學作文 《比賽場次》的教學設計 3068年的一天想象作文 簡短的適合給朋友的早安朋友圈問候語45條 端午節作文450字小學六年級作文 《含山店夢覺作》的詩歌鑑賞 新學期返校祝福語 兒童節之番外篇 第一次掃地作文 小學英語教師競聘上崗演講稿 卧舊 kee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