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精選12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精選12篇)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1

這個月還是接着讀《論語別裁》,畢竟這本書也比較有分量,需要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嚐。

總所周知,孔老夫子學問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記之曰:"仁",南懷瑾先生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而學的就是"仁"。孔子的語錄總是"微言大義",以至於後人對這個"仁"有很多解讀,莫衷於是。

"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是曰;宋儒則道:"仁者核之心也。"認為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韓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愛"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裏,去解讀孔子的"仁"總有畫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東西去解讀"仁"則難辭生搬硬套之咎。總而言之,後人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就像紀曉嵐批評學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詩評語一樣"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遠。

南懷瑾先生則通過對中國古代"仁"字的寫法分析説起,先解釋"仁"字為什麼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他説,"‘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就會發生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南懷瑾先生分析説,仁從文字上的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

其實南懷瑾對"仁"的解釋通篇都有留痕,這裏僅是一個方面或者是一個小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中國古代的"仁"字應該不是孔子發明的吧,如果是孔子發明的那從文字層面上去解讀孔子的思想未嘗不是一種便捷靠譜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發明的,那就是發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讀後才發明了"仁"字,也就是説南懷瑾先生的這種文字層面的解讀也是基於前人的解讀的,不是最透徹、原汁原味的,也難逃偏頗之嫌。不過不得不承認,南懷瑾先生對孔子"仁"的解讀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貼切的。

恕吾愚鈍,只能借前人之解讀來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種解讀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我覺得哪一種解讀都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後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生活的點滴。讀書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看一個世界,多一種經歷,擁有好的思想並付諸實踐……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2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從小讀到大,也曾細細讀過。對於其中教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並且熟記於心。然而畢竟才疏學淺,並不能完全理解《論語》裏那些金玉良言。對很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深入地再讀《論語》,一是百家論壇的于丹的心得領入,再就是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讓我又一次沉醉在《論語》裏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懷瑾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説,此時教育的最大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一生事業的成果。我們要教育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説: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嚴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尊敬你。

在正己修養方面,最使我心有慼慼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的那段解釋。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不可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一。作為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於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聖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聖人的教誨。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3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藴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後,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説每個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那現代化來講,也可説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説,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説,你怎麼不存在?這位青年説,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説,現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麼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麼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麼“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麼?是説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現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於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麼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瞭解。

《論語別裁》有助於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後的日子,我還要繼續捧讀它,因為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穫。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4

説到《論語》,沒有人不熟悉,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我們對論語的認識基本上都來自於我們所學的課本,對意思的理解也基本來自於書本的註解和老師的分析。如果不是對它特別有研究,大抵是沒多少人去看的。畢竟古文雖説文字的功能比白話文更強大,但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總感覺和現代有些脱節。當我看到《論語別裁》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曾經看過《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本人學習歷史時不是很認真,歷史上的大事件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歡看歷史,所以當我讀完《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關於明朝部分時,我對袁老師佩服之極!那種歷史問題現在化,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我覺得能把歷史講解到這個份上,真是大師!當然,南懷瑾先生通過《論語別裁》,給我們還原論語的現代版,同樣是讓人欽佩之至!深覺南先生學問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廣徵搏引,談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傳統深奧的經典,或引詩句,或講典故,或解學術,循循道來,不管是樸素道理還是人生哲理,都能讓讀者有所感悟。

翻開《論語別裁》,在前言裏,我就看到了一位謙虛的南懷瑾先生。他寫道“本書定名‘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愚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其實南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應該説我是最好的,因為是別裁,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必要拿條條框框來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張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論,某種意義上説其實也是“別裁”。我欣賞南先生謙虛、低調的性格,那是對我做人的一種啟發。

當我讀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從中領悟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在解釋這段話的時候,南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可求”與“不可求”是針對人生道德方面講的,如富貴符合道德規範,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願意做。如果富貴靠不擇手段去求得來,這個富就很沒有道理,很難接受。認為是不可以做的,富貴與我們是沒有什麼關係,我們還是走自己的路,幹我們喜歡事情吧,寧可保持那份物質上的清貧。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個人自身修養的體現。

從《論語》中處處能夠明顯感覺到孔子的“因材施教”,這對我也是很大的啟發:同樣一個問題,對不同的人有深淺以及側重不同的解釋,很講究針對性,從中也能夠感受到那時候人的生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為人處事雖有原則,但也要因人而異的,連孔子這麼一個如此有堅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處處變通。想想自己,有時候太過較真實在沒有必要,何況從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順勢而為、因勢利導。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過閲讀《論語別裁》,學習《論語》的精髓,讓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單停留在理論上,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論語》中給我們闡述的學問的真諦,孔子關於教學的見解,這些都應該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我們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儘快使自己成長起來,成為一名當代合格的教師。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5

本人一介學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學校受正統的國民教育,上班後,懵懂踏入社會,從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雖然生活安定,工作穩定,但工作之餘,還是對老祖先的東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對本國許多文化也有很多疑問,偶然得知南懷瑾先生深通儒、道、佛,於是欣欣然購得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環瑾選集》,才讀了第一卷《論語別裁》,感到頗有收穫。南懷瑾先生對於《論語》的解説不愧為一個嚴謹的學者,從歷史的角度旁徵博引為《論語》的誤讀做了很多糾偏,與我們這些遠離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專家級的解説。這本書將近800頁,我也是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業餘時間才看完,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論語》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書,貼近我們的生活,現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們70後這一代,對於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彈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對於現今的時尚物事如ipad、汽車等等也能緊緊跟上,但是在正統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對於老祖先的東西講的很少,以至於到現在對母親如何做人的訓導還有疑問,媽媽説的這些東西書本上怎麼沒有,因為之前沒有接觸到任何一本這樣的書,看了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們説儒家講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著《孝經》,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還有我們在與人日常交往中,能夠做到“温良恭儉讓”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諧。對於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對於比自己意見更好的意見要及時變通採納。對於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導語:“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暗地裏,我也在笑,豬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還管不住自己,呵呵。《論語》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非常生動,建議有學者什麼時候把它做成動畫或漫畫故事,大家應該會喜歡看的。

二、《論語》對學習的要求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對於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導意義。我們説孔子的弟子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孔子都能夠識人,儘量發揮他們的長處,而糾正他們的短處,讓他們不斷學習。這對於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一個人的特點既可以是缺點,也可以是優點,關鍵在於如何發揮作用。同時,孔子也提倡“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貢獻出來,同時在工作取得成績之後還要總結提高,再去學習,我們只知道前面一句話,而不知道後面一句話,這對於建立學習型組織也是有益的。同時,學習必須勤奮,但是要悟道,學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簡單,才能返回來指導實踐。這個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終歸到“一以貫之”。

總之,僅僅是驚鴻一瞥,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也使我猶如掉入傳統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對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瞭解,對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詳盡的指導,收益匪淺,可以做為一部經典,時常翻看,總會找到人生難題的答案,難怪孔子學院遍佈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為一個炎黃子孫,這也是自己的驕傲啊。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6

春節之中,從噹噹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

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説》又到《論語別裁》,值得靜心閲讀的書籍。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説國學可以治抑鬱症,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説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箇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繫,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註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於佛學的教化。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聖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後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7

看書也講究緣分,如同擇友。不經意間,在網購時看到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學識,亦或是于丹的讀書心得有所觸動,很想知道南先生對論語到底有何別裁,就毫不猶豫地訂購併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讀與體味。南先生詼諧的語言,旁徵博引的求證,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透過本質還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讀,彷彿是一罈陳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罷不能。看南先生的書,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幫你指點迷津,許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領悟。讀後脣齒留香,淨化心靈。終於我把總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開始反觀內省,那種精神的滋養慢慢滲進心靈,從內裏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終生。

南先生用“經史合參”的方法,細心體會原著的本義,撥開秦漢儒學和宋明理學等古代名家設置的層層霧障,力圖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雖然褒貶不一,甚至是質疑和批判,但南先生從千年中華文明着手,聯繫實際,聯繫自身,細膩而不缺大氣的闡述,使《論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讓我們找回了曾經遺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過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價值究竟應該體現在哪裏,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淺顯的語言,為我們詮釋着孔子的大教育,為我們指點着迷津。孔子最看重“仁”字。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雖是自我教育,但背後還繫着一個社會目標——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教育的根本並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礎,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的私利,不是為升官發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有這個使命,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南先生對學問的解讀最讓我佩服: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所以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知識淵博不等於有學問,文章寫得好也不等於有學問。有學問就是會做人、會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反觀我們目前的教育,還糾纏於應試的泥淖,暑期有些學校還為了提高几個百分點,侵佔學生難得的社會實踐和休息時間進行集體補課;有時我們還會困惑於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這些基本問題之中,實際上我們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學問的真諦,並真真實實地付之於行動,也取得過巨大的成效。只是在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憑為是的時代,我們忘了老祖宗的教誨了。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必須正本清源。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為我們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識分子更好地瞭解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論語》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覆,愚笨的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覆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學是因人而異的,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認為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

從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學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個體來對待,並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他的這種教育哲學,連同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我認為都是現在提倡的以人文本理念的思想源頭,至今仍有其先進性,並將繼續對我國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不重則不戚,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憂不如己者,過則勿改。”等等。這些關於教育教學的至理名言在《論語》裏比比皆是。

《論語》在一問一答之間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通過南先生的別裁,娓娓道來,對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許多的啟示。現再舉兩例為證。

《論語》第二章《為政》裏有這樣一段話:“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大意是子張要孔子傳授如何謀生,怎樣找職員當的學問。看起來這個學生學習的動機並不純,但孔夫子並沒有氣的把他攆出去,反而傳授了一套辦法説,想做一個好乾部,做一個良好的職員,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要保留,多請教,講話要謹慎不講過分的話。一個人做到講話很少過錯,處世很少後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這樣去謀生,隨便幹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如何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需求,在解惑之時適時地傳道,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提倡的融德育於教學的理念的最好詮釋嗎?

《論語》第三章八佾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大意是子夏問他的老師孔子:為什麼《詩經》裏這三句話要這樣描述?孔子回答他:“繪畫完成之後才會顯出素色的可貴。”以現在的人生哲學來説,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於平淡的可貴,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啟發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於是提出了心得報告,説:“難道禮儀的後面還有一個禮的精神嗎?也就是説禮的內涵比表之於外的禮儀更重要嗎?”孔子聽了,大加讚揚,説子夏不但講得對,還更啟發了自己。

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啟發式教育嗎?通過啟發,讓學生明白以知識背後的情感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以知識的學習過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嗎?同時我們應該效仿孔子,當遇到部下或學生有好的意見時,就應該及時地鼓勵與讚揚,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過《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南先生告訴我們,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們學習了《論語》,領悟到了學問的真諦,瞭解了孔子關於教學的見解,就應該把這些聖人的見解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8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最近一段時間,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讀了一點《論語別裁》來充實自己。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旁徵博引,談古論今二而撰寫成《論語別裁》,通過南懷瑾先生的論述、詮釋,希望自己從《論語》中學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談一丁點讀《論語別裁》的感受。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特別是有別於明朝朱熹對《論語》的解釋。他認為現在人們對於儒家學説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多是由於朱熹的解釋給人們的誤導。《論語》這部書,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書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的話。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覆,愚笨的學生問他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覆便又不同。

孔子説話,是因人而異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説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他將人看作是平等的。《論語》中有"性相近,習相遠,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説,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孔子提出了四個字,可以説是中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哲學,就是"有教無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麼呢?孔子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説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説"修己以敬"。孔子的學生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説:"修己以安人"。這個學生又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説:"修己以安百姓"。這句話就是説教育並不是讓你去打坐唸經,"修己"是讓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還有一個社會目標,就是"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

這個教育觀念是新的。教育並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礎,而後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的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教育個人與社會連貫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為升官發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這個使命,就感覺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來有人的尊嚴,到了做到自己感覺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時,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所以《論語》中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説,必要時,寧可殺身來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就是《論語》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説:"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就是説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氣魄,要有毅力,因為"任重而道遠"。"任"就是擔子,把"仁"拿來做擔子,擔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説:"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説"仁以為己任"。以整個人類作為我們的擔子,就是2500年來一個了不得的傳統。後來宋朝的范仲淹也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覺到"任重而道遠"的緣故。明朝的顧亭林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這個道理。

《論語》的深邃,是即便南懷謹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也要窮數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奧的鉅製。我作為一個後學晚輩,只希望隨着人生經驗、閲歷的增加,對《論語》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對於我的教學和生活不斷帶來更大的幫助。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9

借用一句古詩做題目,題目有點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沒資格談國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個平民又息息相關,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安詳和諧富足,國家動盪,覆巢無完卵,道理不講自明。

讀《論語別裁》下冊,子路第十三,609頁,政治、經濟、文化。越讀越想讀,越不敢寫什麼感受,道理都讓南先生講透了。

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榮)、富、教是説政治發展三個階段:繁榮、富強、文化教育的振興。僅是繁榮富強,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就會墮落、沉淪甚至有消亡的危險,這是很嚴重的。

《論語》兩千多年前就有此論斷,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讀,“全世界都在談發展觀光,觀光就是社會發展的前奏。現在是這樣,過去歷史也是這樣。所謂觀光不免要連帶有許多對社會風氣不好的事,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也如此。”結合現在,當今社會不正是這個寫照嗎?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經濟繁榮了,國家富強了,可大家都認為“我們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認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線,其實這也是屬於自然、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沒必要怨天尤人,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一點也不晚,更何況我們身在中國,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倉稟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最後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只要我們不一味的“飽暖思淫慾”,壞的現狀會很快改變的。但也不能急,“善人為邦百年”,“一個理想的政治風氣,最後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簡單的。但這種不以事功取勝,以道德為先,才可勝殘止殺,化解人們彼此鬥爭、仇恨、殘殺的心理。”仁德須加累積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與我們來説,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10

最近在讀南懷瑾先生寫的《論語別裁》,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感慨頗多。幾乎每翻開一頁,沒讀完一章,都能讓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湧,讓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正如論語裏所説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然而,正是在《論語別裁》的“學而第一”部分裏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讓我開始感歎於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感歎於他對《論語》一書深刻的洞察力和精闢獨到的分析。

看到這句話,就回想起上中學時,在課堂上跟着老師一絲不苟認真地讀孔聖人經典的情景。對於老師的講解,學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考試時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當時的學生,現在看起來,似乎是隻求隻字片解,其實只是因為文學修養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懷瑾説的,文學革命,你都不知道什麼是“命”,如何去“革”?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以為意義再明顯不過的“子曰”,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並反省,就是學問。能夠從不斷的體驗反省中經常得到“會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説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沒有人欣賞。但是孔子説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並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興起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美孔子,這個時間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間,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説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説過,“無友不如己者”。在中學時學到這句話就很詫異,如果每個人都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待朋友,有看到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麼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和打壓。

《論語》,經歷了漢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註解統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説事,其真實面目已經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説,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這也成了孔子思想為再後來的人們説詬病的一個重要起因。

從《學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們都能明白,這個學生在家裏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説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裏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裏,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裏,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説,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聖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裏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羣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羣體一致的現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我不是一個善於總結反思的人,對於《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11

雖然家裏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隻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麼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並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後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説的什麼。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説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並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説:“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所以他接下來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説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説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愠”,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閲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並沒有那麼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南懷瑾《論語別裁》讀後感12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懷瑾老先生的這套著作裝幀簡約大方,沒有任何繁雜的修飾,閲讀起來很貼手很舒服。幾年前在德一逛的時候,趕上一家店要轉讓,老闆以不太貴的價格(忘記多少錢了)賣全套二十四本,當時囊中羞澀沒有買,只是撿着買了幾本,《論語別裁》不包括在內。上個月老師送了書,拿到手裏,到像是見到了闊別的老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語錄體,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現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古往今來,對《論語》的解讀和實踐不可謂不多,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對論語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背誦的那幾篇,和那一些解釋。2006年于丹在百家講壇講了她的《論語》心得,火的一塌糊塗。我也藉着機會去圖書館翻了一些關於《論語》解讀的書湊湊熱鬧,才知道原來《論語》遠不止課本里那幾篇,遠不止那些解釋。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聰明,她的心靈雞湯式的解讀剛好符合廣大觀眾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分量不輕的批評意見,我到覺得既要尊重經典忠於內心又要贏得大眾的喝彩與關注很難平衡,有爭議總是好事。

本書堅持南懷瑾老先生一貫的儒雅的文風,彷彿聆聽一位和藹睿智的老者懷着對經典的敬畏之心,結合自己豐富的人生閲歷,微笑着講述他對《論語》的理解,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後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機會有人給我們傳播知識,更多的是在用實踐和行動傳遞信息。能讀懂這些信息,好為人徒,才能使自己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