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09K

《論語》是一本由隻言片語構成的偉大著作,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

《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一

這個月還是接着讀《論語別裁》,畢竟這本書也比較有分量,需要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嚐。

總所周知,孔老夫子學問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記之曰:"仁"。南懷瑾先生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而學的就是"仁"。孔子的語錄總是"微言大義",以至於後人對這個"仁"有很多解讀,莫衷於是。

"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是曰;宋儒則道:"仁者核之心也。"認為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韓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愛"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裏,去解讀孔子的"仁"總有畫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東西去解讀"仁"則難辭生搬硬套之咎。總而言之,後人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就像紀曉嵐批評學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詩評語一樣"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遠。

南懷瑾先生則通過對中國古代"仁"字的寫法分析説起,先解釋"仁"字為什麼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他説:"‘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就會發生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南懷瑾先生分析説,仁從文字上的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其實南懷瑾對"仁"的解釋通篇都有留痕,這裏僅是一個方面或者是一個小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中國古代的"仁"字應該不是孔子發明的吧,如果是孔子發明的那從文字層面上去解讀孔子的思想未嘗不是一種便捷靠譜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發明的,那就是發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讀後才發明了"仁"字,也就是説南懷瑾先生的這種文字層面的解讀也是基於前人的解讀的,不是最透徹、原汁原味的,也難逃偏頗之嫌。不過不得不承認,南懷瑾先生對孔子"仁"的解讀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貼切的。

恕吾愚鈍,只能借前人之解讀來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種解讀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我覺得哪一種解讀都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後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生活的點滴。讀書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看一個世界,多一種經歷,擁有好的思想並付諸實踐……

《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二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從小讀到大,也曾細細讀過。對於其中教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並且熟記於心。然而畢竟才疏學淺,並不能完全理解《論語》裏那些金玉良言。對很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深入地再讀《論語》,一是百家論壇的于丹的心得領入,再就是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讓我又一次沉醉在《論語》裏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懷瑾先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註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説,此時教育的最大失誤,在於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後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一生事業的成果。我們要教育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意思是説: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嚴的態度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尊敬你。

在正己修養方面,最使我心有慼慼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的那段解釋。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不可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一。作為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於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聖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聖人的教誨。

《論語別裁》讀後感範文三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註解。在我,所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於《論語》是個什麼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

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原來自己曾經那麼多耳熟能詳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論語》,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後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説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於挑戰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着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後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説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

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説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説,最後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養,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裏”、“命”…。。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聖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聖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説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後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聖先賢,傳統文化離我們竟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