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9W

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有什麼感受呢?關於其讀後感要如何寫呢?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一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閲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着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歎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着學生流淚。老師説,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説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後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説: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説: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髮現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沒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説: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説: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後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裏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裏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很尊重學生,心裏裝着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着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着、學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吳老師一樣。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二

暑假讀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感覺受益匪淺!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 覺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違的教育理想。

吳非老師一是位行走的智者,一位語無驚人死不休的思想戰士。他為迷茫的教育者們,自我反思卻無所適從的年青人指明方向。在他的一篇篇指點迷津之後,我看到自己身上匱乏的東西,是啊,讀書時的教育理想,有多久沒有去觸碰它,真是久違了!

一遍遍想在教室裏的自己,想在課堂上的自己,想在校園裏的每分鐘。是缺少激情的日子,很少有事讓自己全付精力去應對。

回想自己少年時,還是頗有幾分壯志豪情,一部電影就能讓自己激動不已,看來,自己要時刻提醒自己,我的身份是一名教師啊!於是,有翻出那曾讓自己激情的歲月印記。我用一本書——《致青年教師》,兩部電影——《危險遊戲》《放牛班的春天》,來喚醒自己。

先與我來到這部電影《危險遊戲》中。 這是個教育挽救心靈的故事。露安,從海軍陸戰隊退役的青年教師,懷着一個教育理想,來到高中教書。不料,她教的是一羣桀驁不馴的放牛班學生。當她遇到這班“無藥可救”的學生時,她無奈的歎息。但是,這位初為人師的率性女人,卻不按常理出牌,倔強的用自己的愛,感化了這班原本處在社會邊緣、喪失對未來信心的人,孩子們信任她,依賴她,把她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感動之餘,讓我想起另一部着名的師生情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我對《放牛班的春天》有更深的情感,因為唯美的畫面、真摯的感情,和純美如天簌般音樂。

兩部影片中,教育者面對的,都是一羣被定性的壞孩子,他們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外部世界鄙視、甚至在仇恨他們。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無力改變現狀,於是,用最偏激的行為來回應世界。他們嘗試破壞、戲弄老師,但這些行為,正是他們內心脆弱的表現。只有最具有愛心的人,才能感覺到。有愛的人,比平常人多一份慧質,敏感的看到孩子們渴求關懷與愛的強烈願望。只有用大慈的心給他們最真摯的幫助,用點滴細節給孩子暗示:“我喜歡你們,我愛你們!”

讓我們一步步回憶《危險遊戲》中露安老師的作法吧!感謝這樣的故事,讓我們可以懷揣教育理想,艱難前行。

當全班學生亂作一團,無人理睬這位本該是課堂權威的露安時,露安用“跆拳道”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這不按常理的有趣作法,真的很有效。是的,周圍同事看笑話般想看露安出醜,為她這一着怪棋感到不可思議,但確實,露安成功了。課堂上,如果學生都無視教師的存在,那對教師就是最可怕的錯誤。走出這成功的一部,就象是打開學生心靈的一個小小缺口,至少現在,學生們可以注意這位課堂的主宰了。

當露安想講授知識時,她又一次感到迷茫,孩子們聽不下去,也聽不懂。這時,露安選擇了一個切入點:“死亡”,還有那首帶有點隱喻的詩。露安真是一個聰明人,他的學生開始出入圖書館,討論老師提出的話題,讓圖書館的老師搖頭,哈哈,我們盼望的情節中出現的奇蹟,一點點在我們面前展開。

教書、育人同樣重要。露安不僅僅給學生們傳授知識,她想幫助孩子,挽救心靈。一個黑人男孩犯錯,她來到男孩的家裏,撫摸着孩子的頭,跟父母説:“他是好孩子。”我們所有觀眾都應該感到激動,因為男孩父母的表情,就象陽光一下灑到臉上一般。之後,因為金錢問題,露安也嘗試給他幫助,雖然自己的錢只夠每天買個麥當勞,但露安幾乎是威脅的讓男孩接受自己的幫助。

另一位黑人女孩,因為結婚,想放棄學業,到一所可以學習家政的學校學習,從此成為家庭婦女時,露安又帶着她的那份執着出現了。她要讓這個有才華的女孩繼續讀書。讀書,是一種夢想,是改變命運的必經之路。

這樣的幫助還有很多,以至於當露安因為自己失誤想離開校園時,她得到了生命中最好的禮物:全班同學的強烈反對和一塊作為挽留的巧克力,還有作為教師的最高讚賞:我們愛你!露安感動了,此時她知道,自己已是她們的精神支柱,自己可以給孩子提供無限的安全感,她,已經不能走了。

就象《放牛班的春天》中,克萊門特離開時,收到的人生最美好的禮物一般:那滿天飛舞的紙飛機、紙飛機上的深情祝福與留戀、還有那伴隨自己離開的腳步、漸行漸遠的天籟歌聲……

作為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影片,故事也展示了兩個小插曲,表達了這樣的命題:教育不是萬能的。其中,兩位黑人男孩不再回到校園,露安執着的想喚回他們時,卻遭到黑人母親的唾罵:他們讀書有什麼用?他們註定是失敗者、社會的邊緣人,無法改變命運的弱者。沒有人能挽救他們,這就是他們的命運。

另一種嘗試也是失敗的,這個故事中被打死的男孩,已經試着踏出改變命運的一步,他幾乎聽從了露安的建議,但是,當他急切想改變人生,進入校長辦公室時,他的故事永遠的結束了。僅僅是因為沒有敲門,僅僅是因為校長自以為高明規則,男孩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這是不是編劇的一個隱喻,我們的社會還沒有敞開心扉,來接納這個孩子,來接納這一幫無助的放牛班。

這兩個插曲,也許都是編劇給我們的艱難思考,露安,只是一個個體的人,懷惴教育理想,卻不能真正改變別人的命運。是否這部影片也想讓更多的人走入深層的思考,我們的社會羣體,應該敞開心扉,接納與關懷這樣的孩子。

無論怎樣,我們內心深處會都被露安這樣的教師,也包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克萊門特這樣的教師深深感動,燃起教育的理想,改造、挽救一個個真實的靈魂!

吳非致青年教師讀後感三

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受驚。因為我從開始教學至今還沒想過如此深層次的問題,只是因為喜歡教書,喜歡面對一張張孩子們純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而在一個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也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雖只讀了短短几十頁吳先生的書我自己心裏就有許多感觸: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只有積極、向上、陽光的形象,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展的機遇。我們青年,是真正要自覺起來維護這個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然而,優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絕非旦夕之間、輕描淡寫即可成就。它需要我們青年教師每個人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需要我們關注細節,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師選擇教育更多的是為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當做了教師,發現教師之苦之累遠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經濟大潮席捲下,對教育工作得過且過,內心裏想着能跳出這一行,徹底翻身解放。然而這個身真那麼容易就能翻的嗎?不準備做教師,你準備做什麼?考公務員?辦公司做生意?競聘做電視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後就會發現,這些夢想的崗位往往只是個夢想,這些夢想的存在除了繼續幹擾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動人生的作用。生氣的時候也想隨便做什麼反正沒做教師這麼窩囊,上面有領導得罪不起,下面有學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來信。可氣過之後還能怎樣。不少青年教師就在這種目標混亂的無謂中長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貴的黃金年華,及至過了浮燥歲月,安靜下來了,卻也再沒有青春活力,再沒有奮鬥的勇氣,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盡頭。這樣一來,教育沒做成什麼,自己的生命也沒做成什麼。

閲讀《致青年教師》之後,曾給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心靈記錄下的文字,我仿佛經歷了一次洗腦,走進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最近讀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受益匪淺!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平實的語言引領我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老師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給我耳目一新的啟迪。參加過很多次聽課,也聆聽過很多專家的點評,有時自己的困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闡述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觀點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有的觀點以自己的水平還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這樣在他們的點評中能得到新的東西,用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而作者的觀點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把心態擺擺正。讓我們來欣賞每位上課的教師吧。”“欣賞”這個詞我非常喜歡,不管怎樣擺正自己的心態,能從一課中有一收穫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個人上課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來參觀的,是來欣賞別人的,可能這樣的心態下會淡定地對待,這樣也會減少上課老師的壓力。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非老師教育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的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要事事斤斤計較,不要嫉賢妒能,不要心胸狹隘,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珍視我們的專業》一文指出,一個連自己專業都不愛的老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就在自己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我們要想當一盞不滅的燈,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使這盞燈一直髮光。安老師演講時曾説過:“如果學生不知道,我們要知道;如果學生知道,我們要比學生知道的多;如果學生知道的多,我們要比他們分析的透徹;如果他們分析的透徹,我們就要比他們總結的有個性”,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老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照亮學生面前的道路。

吳非老師筆下的學校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統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是呀,其實我也經常憧憬着這樣的圖景,因為我既是一名教師也是一位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