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挑戰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通用5篇)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1

讀完這本書,想到一句話,心裏的革命靜悄悄。讀的過程中內心在一點點發生着微妙的變化,書中沒有那種純理論式的長篇大論,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於我而言,期待那種美好來到自己的身邊。

借用書上的一句話: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本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學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

印象最深的詞彙:傾聽、串聯、反芻,當這些策略匯聚於課堂,每一個兒童都被編織在了一起。就像書中寫到的,倘若在十年前,活躍的意見交鋒,教師以巧妙的提問與誘導展現戲劇性的高潮的課堂會被讚不絕口的捧為優秀的教學,然而在近日,即便呈現了議論風生的教學在老師們看來還是不倫不類的教學。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同其他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和其他知識串聯起來,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串聯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許多的串聯會被老師的糾正、提問等切斷,發言與發言之間沒有連貫,而反芻的活動更容易被忽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等都存在差異。只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更關注一些優等生,忽略了新舊知識的串聯和每個學生的成長。像八木老師的課堂一樣,作者剛開始描述的: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儘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教師獨白的應付,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是三年後的變化令人驚喜,他的應對策略是不折不扣的接納兒童發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説起來接納很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可能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切忌焦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裏,學習是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第五章看到了很多國外的案例,從墨西哥、波士頓、巴黎等,我感受到了不同國家不同的教室風景,對學生差異的關注,他們學習共同體的思想和和實踐,互相傾聽、合作學習是他們民主課堂最基本的出發點,老師們總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安靜傾聽孩子們的反應。在編組上也是考慮到了每一個孩子的文化和能力的差異,這樣的小組才具備合作學習的條件,我們的課堂也要如是。

最後,借用書中藤田老師的一句話:“我想盡量接近這樣的課,哪怕一步也好。敞開心扉,讓新風吹進我的心田吧。”讓我們日復一日的努力着。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2

最近,我在讀由鍾啟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着《教師的挑戰》一書,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為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生着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着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於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為的假設,後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並不是什麼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為開始。

1、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

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説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着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裏的學生多,怎麼辦?我個人以為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2、從相互的傾聽走向合作的交響。

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裏,在不斷地重複着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最後一個環節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於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驗系統。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髮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的過程,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裏,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麼,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慾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着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着靜悄悄地變革。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3

“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説道。這讓我想起了書中介紹的一個教學場景:

這是以一邊緣化兒童為中心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説,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如果我在課堂上碰到這樣的學生,這時我肯定會説:“下課後,老師再單獨和你解釋。”這樣做,就是不想影響上課節奏。可是,小林老師沒有這樣處理,因為他知道這會使健治後面的課堂學習效率為0,他又請了好幾位同學解釋,直至他明白為止。本應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為了一個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讓我產生了疑問。

但再往下閲讀,這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説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載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願意幫助你。

讀了此書,才發現自己原本對“關注每位學生,提高高效課堂”的理解還只停留在非常狹隘的.層面上,和佐藤學教授所提出的觀點相比,我們做得遠遠不夠!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上,尤其在公開課時,比較傾向於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説“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其實不然。教師應公平對待每位學生,雖然他們的學習基礎和經驗背景大相徑庭,但是他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學習經驗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隻言片語,但他們的觀點同樣精彩,教師不應刻隨意扼殺他們想要發言的機會。

佐藤學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納每個孩子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孩子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質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個孩子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是對於每一位教師的挑戰,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4

拿到《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這本書,“寧靜”這兩字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什麼是“寧靜的課題革命”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這本書讀了起來。

書中每講一種觀念都以實際的教學案例來闡述,增強了讀者對作者所提觀念的理解。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教學案例,是這樣説的“這是程式化、喧鬧的一堂課。藤田老師穿着一身忍者的戲服,兒童們額頭上貼着符咒的封緘,根據預定的規則來回跑動。興奮的兒童們大聲喧譁,沉迷於藤田老師設計的遊戲。總之,這是一場亂糟糟的鬧劇而已。”根據描述,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堂很有趣的課啊,遠超我們現在的傳統教學,現在英語課都要求上成活動課,這樣的課堂正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啊,然而卻被作者批評成一場亂糟糟的鬧劇,難道作者所説的“安靜”僅僅指的是紀律好?這樣也太膚淺了吧。帶着這種疑問我繼續往下看,作者寫道“教師們往往追求風風火火的課堂,但兒童們並不追求這種表面活躍的教學。他們所要求的是安靜沉着、能夠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課堂。”這些話解答了我的疑問,但我又產生了新的疑問,什麼是“安靜沉着、能夠拓展自己可能性的課堂”呢?隨着閲讀的進行,我也逐漸找到了答案。

書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相互傾聽”這四個字。現在我們都提倡開展合作學習的課堂,這就得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傳統的課堂我們都是要求孩子們“認真聽”,而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就要反過來,老師要認真聽孩子們的發言。而這種發言不只是“好的發言”,而是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老師都要不折不扣的接納,這是構築合作學習的基礎,也是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讀到這裏,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通常都只關注於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來引出設計好的接下來的教學內容,確實沒有做到關注每個兒童的發言,我將立刻改正這種做法。

不過關注每一個兒童的話,那麼對於班裏學習水平較低的同學總是拖延教學進度怎麼辦?書中一個案例給了我答案。這是一個以邊緣化的兒童作為課堂溝通的中心來展開的數學課堂教學。當小林老師鼓勵一個不太自信的同學成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表達出來,大家也都聽明白了,準備繼續下面的教學環節時,一個叫健治的學生突然説他完全不懂。如果是我上課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肯定會説“下課後到辦公室我再給你講。”或者説“下課後問一問其他同學。”但是小林老師卻又請了幾位同學來解釋,直到健治同學完全聽懂了為止,而這用了20多分鐘!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健治同學找到了自己不懂的地方並徹底弄明白了,而且在後面其他同學有疑問的時候他居然能提前解答出來。而其他同學也是在一遍一遍地幫健治解釋的過程中鞏固了知識,而且是越説越詳細,不斷的把知識分解內化。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載遞了“不懂就問,而且無論是誰,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都是願意幫助你”的這樣一種思想,這對於構築合作學習的課堂是多麼重要的基礎啊!我想,這樣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即使是不願意參與學習的同學肯定也會喜歡上的吧。

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我之前所理解的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理念還不夠透徹,執行的也還不夠。書中大部分都是平平凡凡的一線教師挑戰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案例,我很有幸能讀到這樣一本書,也發現了自己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所以我將會繼續閲讀一些類似的相關書籍,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並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以期望能與學生構築起和諧合作的課堂,為孩子們提供更高質量的學習。

教師的挑戰讀後感5

閒時,打開《教師的挑戰》,跟隨着佐藤學教授的文字走進日本課堂的改革,佐藤學教授在文章提及教師的“發牢騷”——我班的學生一點兒也不想傾聽……佐藤學教授説,這是無意間流露出了教師自己是如何不想聽兒童的心聲罷了。看到這,我就充滿了疑惑:為何學生的不想傾聽是在暴露着教師的不會傾聽?我帶着疑惑,繼續跟隨着佐藤學教授走進山崎老師的課堂。

山崎老師率先在他們學校形成師生相互傾聽關係。他的課堂上,分三步進行:首先,讓每一個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閲讀課文,每個孩子對文章都有不同的理解,老師要注意觀察每個孩子。等待大家閲讀完畢,請幾個讀得不同的孩子分別站起來朗讀。其他孩子要認真傾聽,這是最基本的尊重。其次,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傾聽者衍生出自己對於該文的想法。他們可以自己充分交流討論、產生共鳴,有點類似於頭腦風暴,從而加深對該文的理解。最後一步是引導。當孩子的觀點背離該文所表達文意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出現的場景,再閲讀思考,慢慢地引導學生;如果整節課沒有同學提出文章所表達的觀點,那麼老師即可在適當的時候點明,學生們也能恍然大悟,拓寬他們的思路,最終形成他們對文章最深刻的理解。在山崎老師的課堂上,他們的關係就構成了學習共同體。

看到這,我有種頓悟的感覺。教師的傾聽體現在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上。“傾聽”的行為最初是聽覺感受到聲音在空氣中震動的活動,所以其自身也是觸覺的。在菅野老師的課堂上,他即使是在講話的時候,也會集中精力去傾聽,並在每位兒童之間建立觸感的聯繫。

山崎老師觀察學生朗讀時的表情——這是他用眼睛“傾聽”;他“言傳身教”的力量影響着學生們。山崎老師請其他學生朗讀時,其他學生也能像老師一樣,或用耳朵,或用眼睛“傾聽”,關注正在朗讀的學生,在傾聽的基礎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開始碰撞出“火花”。傾聽是一種等待,在傾聽中交流,在傾聽中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相長。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讓學生認真聽講,首先自己應該學會傾聽,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平時在課堂上要善於“傾聽”,不僅要用耳朵聆聽有聲的信息,更加要用眼睛去捕捉無聲的信息。在上“連續退位減”這個課時,整百數減幾百幾十幾,連續退位是本課重難點。課前,我都能預見學生在豎式計算會出現的錯誤,於是,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突破難點,讓學生避免這樣的錯誤。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探尋更加簡單明瞭的方法。突然,我靈光一閃——《教師的挑戰》不是一直提倡“聽”嗎?這個問題,我何不試試看呢?指導老師常提醒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觀察或者傾聽學生們的想法。

我課間巡視着,駐足於一個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邊上,他正在做豎式計算“900—435”,我發現他的計算方法很特別:他先從個位算起,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一,十位不夠減,從百位退一,隨後,他是把十位上“9—3=6”寫在十位上,然後再算個位“10—5=5”。看他計算完了,我低下頭問:“你為何先算十位上?”。他説:“這樣子就可以避免把十位上的9看成10,少出錯。”“是啊,這真是個好方法!你真聰明。”後來,我藉着評講的時候,和學生們分享這個方法,大家瞬間豁然開朗,都對他投去欽佩的目光。在之後的幾次作業中,我發現他的作業完成得特別優秀,他學習數學的勁頭更足了。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講到,兒童的學習除了受到教師指導影響外,還受到兒童之間相互學習的強烈影響。我常想,學生們的方法是最適合他們的方法,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學習。教學中老師是否可以利用這兩個特點?在習題課時,多讓學生起來分享他們的解題方法?畢竟,學生是最瞭解他們自己的。課堂上,我嘗試着讓學生當小老師講評練習,我當傾聽者聽聽他們是如何解題的。第一次請他們上台講解時,學生們熱情高漲。小亮上台的表現令我刮目相看,他不僅把題目解答過程和思路完整的和同學們分享,(1)還把做題時容易出現的錯誤一一分析,提醒同學們如何避免這樣的錯誤。學生集體訂正了習題,在他的分析中,我逐漸理解了他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因此師生之間的傾聽不應該侷限於教師説、學生聽,更多時候,教師應該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只有明白學生所思所想,才能因材施教。

課堂上,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他們學習;生活中,充當學生生活困擾的傾聽者,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我有點慶幸,班上的很多學生會與我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學生甚至把我當成“知心姐姐”。有一天下課後,兩個小女生跑到我跟前,小欣輕聲對我説,“老師,小涵有事情和你講。”看着小涵眼睛紅腫着,我想,一定是發生什麼事情了。小涵輕聲訴説家裏發生的不愉快。小涵説完後,她的眼睛緊緊地看着我。那一刻,我從她的眼睛中讀出信任。是的,信任給予人勇氣;信任給予人希望;信任給予人温暖;信任給予人真誠的心。正是因為這份信任,讓她鼓足勇氣將自己的私事告訴我,讓我們走得更親近,也因為這份信任,小涵在課堂上表現得比之前更加專注了。

葉瀾教授曾經説過:“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於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細節教育源自於教師細微觀察,運用多重感官感受,言傳身教,“聽”之信之,與學生建立多重聯繫,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打開一本本書,開啟一段段與智者對話的旅程。《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為我留下一把打開學生心門的鑰匙,打開一扇通向未來教育之門。在佐藤學教授的筆下,靜悄悄的教育革命正在進行着,引領我找尋那一片寧靜璀璨的教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