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不吼不叫》讀後感(通用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6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不吼不叫》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不吼不叫》讀後感(通用5篇)

《不吼不叫》讀後感1

雖然有些蒼促的看完《不吼不叫》這本書,但還是感受很深。書中分三部分去講述,由第一部分理解吼叫,到第二部分怎樣減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再舉例對於一些特殊情況的方法。這本書我想對於現在的家長們,都是很值得學習的。

而我也從書本的練習中,更多的瞭解到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屬於哪種氣質類的。我的兒子很聰明,但也很敏感,做事有些小磨增,而我卻急性子,為此,很多時候看到兒子慢吞吞樣子,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性,不知不覺就成了獅子吼媽媽,想起曾經對孩子吼叫的一幕幕,想起孩子低着頭,或委屈的表情,心裏真得不是滋味。書中分析為什麼你在吼叫,也讓我從另一個層面有更加直白的理解,因為吼叫只是在氣勢上壓倒孩子,並沒有真正的讓孩子信服。弟子規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媽媽總是對孩子吼叫的話,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媽媽學會控制情緒和行為,同時也會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控制情緒和行為。

從書本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處理衝突的方法,細細體味書中不吼不叫的A—B—C —D—E法則:當再次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讓自己先平靜下來,只有自己感覺好了,才能做得好。書中的第一步自問(A),問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再去覺察自己的呼吸(B),因此需要優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在去處理問題。處理問題時我們要分析,這究竟是孩子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原因。無論是孩子還是自己,都需要做一個連接,與自己連接就是讓自己平靜下來,這也是書中所講到的第三步,平靜自我(C)。第四步是確定孩子的需要(D),我們很容易以大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要求孩子,在這裏,換步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紀,對他是不是抱有合理的期待?最後用同理心(E),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鏡,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孩子想訴説什麼。

書本中4C的管教法也很有意思,如果你也想和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溝通,教育孩子不吼不叫,那麼,請快快請教《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吧,相信,在此書中,你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不吼不叫》讀後感2

最近讀了來自美國教育專家羅納雷納撰寫的家教書籍《不吼不叫》一書,讀的時候我一邊回想、一邊思考、一邊反省我跟我女兒這10年來的相處,尤其是上小學這三年多,我衝她吼叫的次數越來越多。

對於孩子,我始終抱持着一顆深愛的心,我自認我懂得寬容、理解、容忍她,可是,現實終究是一個又一個層出不窮的意外,總會有新鮮的狀況將我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候,都不是孩子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受了委屈,就把這些負面情緒全部發泄到孩子身上。

可當吼叫過後,我又很自責,很後悔。可是為什麼下一次狀況發生時,我還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呢?在書中,作者帶我走向一條發掘自我的新生道路,她並不是一開始就把問題矛頭指向孩子,而是直指我們自己。她告訴我們要理解促發吼叫的因素,如因為父母缺乏睡眠、從小受到的教育、成長環境、現在的生活工作環境、身體狀況等等。她帶我們剖析自己、發現自己、瞭解自己、善待自己,只有清楚了觸發吼叫的因素,我們才能直面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接着才是將愛更好的、更合適的投射到孩子身上。她還介紹了若干減少吼叫的策略,有調整與改善的原則也有學會有效管教的法則,每一項都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第三章裏提到的“吼叫代代相傳,也就是遺傳性吼叫”,讓我印象深刻甚至感覺害怕,害怕自己這樣下去不僅會影響她,還會間接影響下一代。孩子都是愛父母的,即使父母大發脾氣,處罰嚴厲,孩子依然會以父母為榜樣。他們會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來了解世界,甚至學習父母的這個行為。上星期孩子幼兒園小朋友來家裏玩,小朋友還帶來了才3歲的弟弟。小孩子充滿好奇心,並且喜歡跟大哥哥大姐姐玩。可是她和朋友都不想帶小弟弟玩,甚至還鎖上了門,小弟弟在門外大哭,不依不饒的。於是敲開了門並大聲斥責她“你這麼大了怎麼還不知道讓讓弟弟呢?你們必須帶他玩。”女兒妥協了,讓小弟弟進了她的房間,就當我以為相安無事的時候,房間傳來她大聲吼叫的聲音,她在大聲的喝斥小弟弟,就因為他把她的芭比扔到了地上,其實對芭比沒有造成任何損傷。

看完書後我才意識到這一行為可能是跟我平時心煩時,她的一點小錯誤都能引發我對她大聲斥責有關。我讓她帶弟弟玩這是她不願意做的事成了她大聲吼叫的觸發點,進而在弟弟在做了她認為錯的事情後她終於把心中的不滿都發泄在小弟弟身上。所以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必須以身作則。

最後用書中用到的佩瑪·丘卓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讓我們歡喜或者悲傷的,不是我們的遭遇,而是我們的心態。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對所發生事情的看法。”

《不吼不叫》讀後感3

養育孩子路上的艱辛和幸福,只有當了爸媽才能真心體會得到,要做到不吼不叫是相當不容易啊!《不吼不叫》書中有許多案例很貼切日常我們與孩子溝通相處的模式,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與孩子平靜合作。不得不説《不吼不叫》給我們提供的是一種嶄新的教養模式。

在書中的第二章,我為什麼吼叫?理解促發吼叫的日常因素,找到屬於自己的吼叫原因。隨着自我認知的加深,當自己陷入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時,就會更有容忍度。在選擇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時,就會更有想法,更能夠在基於對孩子的愛和了解的基礎上嘗試並且做出更理智的決定。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導致我們情緒爆發的典型原因可能有:內部觸發器,例如個人感到疲勞、煩躁、沒耐心、焦慮等;外部觸發器,例如孩子不聽話、磨磨蹭蹭、考試成績不好等;與孩子無關的外部觸發器,例如工作不順心、夫妻之間的小矛盾等。

每一種原因都會使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形成負面的挑戰。這些導火索讓我彷彿看到了我和孩子的爸爸。在我們的家庭裏,往往是我充當一個寬容、容易讓步的角色,爸爸則是那個像軍隊教官一樣嚴厲的角色。記得有一次孩子居然敢當着爸爸的面頂嘴,在爸爸的心裏從未想到我的孩子會頂嘴,並且認為孩子必須聽他的。這是孩子第一次觸碰了爸爸的底線,爸爸在面對孩子時第一次有了挫敗感,充滿怒氣的他失去了理智。

可想而知,孩子被狠狠地收拾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維護孩子,因為我必須維護爸爸的尊嚴。當他們倆的情緒平靜下來之後,爸爸讓孩子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本是一個愉快的晚上,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在一旁幫助孩子回顧事情發生的經過,在回顧的過程中孩子知道了自己不恰當的行為,併為他的行為向爸爸道歉,最後爸爸陪着孩子入睡。第二天爸爸特意早起陪他吃早餐、聊天,出門前給他一個愛的擁抱,讓孩子忘記昨晚的不愉快開啟美好的`一天。孩子上學後,爸爸為他昨晚情緒爆發的行為向我道歉,也算是讓我憋了一晚上的氣順了。

為人父母是一門需要即興發揮的藝術,沒有一定之規,總在變化當中。當感覺被孩子激怒時,在情緒爆發前先平靜自我調整一下情緒,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相信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效果。改變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停止吼叫,給孩子樹立一個行為優雅的榜樣,做一個有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長,讓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教育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不吼不叫》讀後感4

讀完《不吼不叫》之後,感觸頤深。養育孩子的一路艱辛,估計只有為人父母之後才能深切體會到。

孩子的不聽話,長時間玩電子遊戲,寫作業拖拖拉拉,起牀慢吞吞等等……一堆堆壞習慣,常常讓我抓狂,情緒越來越糟糕,這種失敗感,會讓我更加遷怒孩子。由此開始又吼又叫。

今晚,孩子在做網上作業時,偷偷的玩遊戲,被我發現時,迅速的關閉遊戲頁面,假裝很認真的在做作業,看着她滿不在乎的表情,瞬間怒火蹭蹭的往上竄,覺得所有為她的付出,卻換來這樣一個“態”孩子。噼裏啪啦一頓數落孩子,説的她一無事處,足足發泄了二十分鐘對她的不滿。孩子一臉無辜的看着近似於瘋狂了的我。這個時候,我意識到我需要冷靜一下,我做了幾次深呼吸,讓情緒平靜下來,一個人回到房間,自省為什麼會失控發火?有一半的原因,是自己心情不好,另外又擔心孩子作業做的太晚,影響睡覺時間。而沒有用同理心去考慮孩子也是有她的需求。她不是一個機器,讓她做什麼就做什麼,她已經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了。就在這時候,孩子在門外説:“對不起,媽媽,我已經做完了作業,以後我不再邊玩邊寫作業了"。

我也真誠向孩子道了歉,不該對她吼叫,不該全盤否定她。並和她約定,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獎勵十分鐘遊戲時間。孩子過來緊緊的擁抱着我。

當我學會了不吼不叫,學會了心懷同理心,就越來越容易尊重孩子,即便在她挑戰我的耐心的時候,只要記住一點,管教孩子的目標是希望教會孩子控制自己。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好的管理和轉化自己的負面反應。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睡覺前孩子問我:“媽媽,這世上有來世嗎”?我説:"應該有吧"。"那假如有來世,我希望你還是我媽媽"。“孩子,謝謝你在天上時,就挑選了我當你的媽媽”。我想能成為你的媽媽一定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不吼不叫》讀後感5

在當今浮躁的時代,父母自己很難冷靜下來,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在對待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很難避免使用“大吼大叫”的方法,這使得一些家庭教育變得粗暴,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

在這種情況下,讀到了《不吼不叫》這本書,感慨頗多。

説實話,對於那些養成習慣的父母來説,做到“不吼不叫”,這是相當困難的,作者對此做了充分的估計。

因此,筆者用三章的篇幅來研究“吼叫”的成因。首先是瞭解自己。那些意識到減少吼叫的必要性,以及他們能做些什麼來扭轉下意識反應的父母,正在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心理學家默娜·舒爾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用呵斥和命令來管教孩子,孩子更有可能在精神和語言上變得咄咄逼人。

但與此同時,這本書提醒家長們要了解引發吼叫的日常因素。畢竟,嚎叫不是猛獸,也不是怪物,而是一種正常的情緒。

例如,他們的情緒變得消極,因為相關的事情,如父母缺乏睡眠,不規律的工作和休息等。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如父母從小受教育的影響、成長環境、遺傳因素、身體健康問題等。

知道了原因,作者就該開藥方了。一是使教育方式適應孩子的天性。孩子一出生就有一系列的性格特徵,這些特徵會影響他或她從嬰兒期就面臨的挑戰和經歷。

瞭解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問題、社會互動、偏好和衝突模式至關重要。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從而達到兩相協調。

當然,在書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減少“大吼大叫”的日常策略,包括觀察和收集自己的情緒,逐步調整,加強溝通,規劃自己的情緒控制路線等,使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中逐步擺脱消極情緒。

羅娜·雷納,是這本書的作者,在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多個醫院工作,參與多個項目,在世界各地的婦女和兒童的心理健康慈善活動,並取得顯著成果。

作者在書中,有自己的經驗,也有自己的課程,還有其他父母,志願者的例子,這些都增強書的適用性,可讀性和權威性。

Tags:讀後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