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82W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登錄作文網,。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登錄作文網,。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2

上回説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今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裏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襖,走進櫃枱,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説,打酒來!阿Q給掌櫃説,他去城裏了。然後,全村人都知道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裏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裏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説“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非常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寫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説‘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着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為作者用不同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知道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為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為當時民眾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説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脱離了人民羣眾,革命思想不能為民眾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為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眾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後,最後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接着看的話,請期待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後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3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4

學完《一件小事》,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經典之作《吶喊》中的另一個故事:《阿Q正傳》。故事中的主人公阿Q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阿Q的角色十分可悲,但卻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Q使用的精神勝利法。阿Q雖然只是個農村裏底層的短工,卻鄙視城裏的其他人,狂妄自大。比如他因為窮而娶不到老婆,卻説道“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阿Q可笑,但其實也是個可悲的人物:他總是受到其他人的欺凌,特別是來自有錢人的。可是他的貧窮和地位決定了他只能被他人欺壓。阿Q被欺辱後為了取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發明了“精神勝利法”,只是為了用言語自欺欺人來安慰自己。處於社會的底層,又被別人看不起,只能通過自我麻痺來催眠自己,讓自己心裏好受一點吧,可是這樣的做法終究只是自己騙自己罷了。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完了,卻心滿意足的自我安慰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後來他被其他人打的時候,又自我催眠道:“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牲畜”。

我認為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可悲的,也讓人覺得很心酸,因為打不過別人,所以只能靠精神勝利法來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就算自己被打了心裏還能也只能得到一絲絲安慰吧。

後來,阿Q進了城後賺了點錢,別人對他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就連有錢人趙大爺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都對他恭恭敬敬的,還主動要買他的東西。我認為這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有錢人能受他人的尊敬,而窮人只能受他人欺凌,反抗不了。阿Q沒錢沒勢時,受盡富人的欺凌,而賺到錢後對他的態度又不一樣了。

《阿Q正傳》這個故事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縮影。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5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精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阿Q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並不傷心沮喪,並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

被打之後,總是笑着説:“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説,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後説:“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處生。”阿Q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説兒子打老子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後,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黴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

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嚐到了勝利的喜悦。

像阿Q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是時代創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精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6

晚時分,落日的`餘暉透過窗户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裏捧着一本散發着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穀祠裏;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裏,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説:“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裏。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裏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閒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温暖,給人一絲温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温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裏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着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7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説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説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説”。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説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8

《阿q正傳》選自魯迅的小説集《吶喊》。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沒落封建家庭。1926年以前,魯迅先後出版了《吶喊》《彷徨》兩本小時集,收錄25篇。魯迅於1936年10月病逝於上海。

這些小説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社會生活,《阿q正傳》是以描寫阿q的悲劇,把以權性為實質的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當作一種國民弱點加以揭露,以促其覺醒,是震動文壇的一部傑作。阿q是辛亥革命時代落後的農民的典型。魯迅寫《阿q正傳》是為了叫我們拋棄精神法,走向實際的革命鬥爭。

“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他對於“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也有很排斥異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正氣。他的學説是: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裏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這顯然是一種極端封建的婦女觀,阿 q濃厚的封建觀念,隨時隨地把都在流露出來。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人們對女性的一種歧視,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分卑賤,沒有性別歧視。

“阿q近來雖然比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變得更加高傲一些,但和那些打慣的閒人們見面還是很膽怯。獨有這回卻非常失勇了。這樣滿臉鬍子的東西,也敢出言無狀麼?”寫出了啊q的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有時做不 到狂妄自大的説出來。有時狂妄自大往往會為自己惹出一身麻煩,所以我們應該懂得謙虛。阿q的這種愚昧無知,也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增長知識。不要想阿q這樣愚昧無知,被人所恥笑。

讀了魯迅的《阿q正傳》讓我產生不少感想:反映出農村人民落後的一種社會風貌,也讓我們看見了封建時期的思想的落伍。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為國家貢獻一份力,讓中國跟上時代的腳步,跟上世界的腳步,讓中國與時俱進。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9

阿Q是魯迅寫的一篇短篇小説,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説是在小學的課本上,後來又看了相關的電影,這部作品在我的腦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將舊社會吃人的現狀展現在我們面前,阿Q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個人中的一個。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處處看到舊社會吃人的現象,阿Q生活的年代是從清末到民國初期。在當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推翻了腐朽墮落的清王朝。然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阿Q沒有什麼太大的夢想,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底層民眾,他沒有文化,地位低下,而魯迅先生卻要給他這樣的人做傳。

在這篇小説的序裏面魯迅先生交代了為什麼要給阿Q作傳,而且是正傳。一般來説傳只有是名人,諸侯等等才會有,而魯迅先生偏要給一個可憐的窮人做傳,而且還要叫做正傳。

阿Q生下來就被拋棄,等他長大了,也只能給地主家打打零工,甚至他連個姓都沒有,於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就成為了阿Q。

阿Q本來想姓趙,因為趙家是鄉里的大家。可能他也想和趙老太爺攀親,可是當他來到趙老太爺家裏,卻被趙老太爺喝道:“阿Q,你這個混小子也配姓趙”。並且被狠狠打了一巴掌。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特別心痛,要知道只有古代的中國百姓才沒有姓,到了二十世紀了,姓什麼都要被管。並且趙老太爺還羞辱阿Q。儘管在這裏我非常同情阿Q,但是讀下去發現阿Q缺少反抗精神。甚至時時刻刻用自己的精神勝利法。

當阿Q被打了,他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於是又開心起來了。儘管飽受欺負,仍然保持樂觀。阿Q也渴望愛情,他也想擁有自己的女人,然而卻沒有人會喜歡他。為了生計阿Q外出謀生,做了小偷的同夥,卻沒敢偷一件東西。

直到最後阿Q被斬首,他才覺得整個人非常輕盈。

魯迅先生是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用筆描繪了舊社會吃人的樣子,也表達了先生對底層人民的同情。

今天再讀這部作品,我再次感受了魯迅先生的偉大。作為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努力奮鬥,做一個有用的人。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0

《阿q正傳》,魯迅代表作之一。寫於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説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而《阿q正傳》也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説,共九章,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説是一個典型的末代‘農民’的形象,他有農民種地就是種地,鋤地就是鋤地的優點,也有當時人們所具有的缺點,自私、保守、愚蠢的缺點。

而文章最主觀的還是啊q的那種‘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贊。在文中阿q以一種即使現實中以失敗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從文中;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説:“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裏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這兩小節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阿q那種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的行為。

我們常説一個國家的形象是由人民決定的,而文中阿q表達的是什麼!懦弱、自私、保守、自給自足?而在那長達8年的戰爭,我們取得的不僅是勝利,還有一次偉大的蜕變。我們變了變得自立、堅強、強大。

戰爭是的確是令人憎惡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認我們在戰爭的見證下,成長了。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1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牀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

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説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説:“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説:“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説:“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

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裏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2

閲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説《阿Q正傳》,我深深為阿Q感到悲哀,他可以説得上是個徹頭徹尾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凸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自我安慰道:“是兒子打老子”多麼可悲又可笑!因不願面對現實而自我欺騙的精神勝利法,維繫着數百萬奴隸們的心理平衡,支撐着他們卑微地活下去。而阿Q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罷了。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她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於是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這場戀愛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將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

阿Q還曾想過革命,但他自己也不清楚什麼是革命,想要覺醒也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最後成為了可悲的替死鬼,成為了人們口中的談資,眼中的笑料。多麼可悲又可笑的“大團圓”。

革命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人們仍舊不懂什麼是革命,只顧興致勃勃看阿Q送去殺頭,羣眾們的眼睛比狼的眼睛更可怕。那是阿Q從未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他們又鈍又鋒利,似乎連成一氣,咬着他的靈魂。阿Q想喊‘‘救命”卻叫不出,兩眼發黑再也沒能醒來。阿Q死了,死在冰冷的屠刀下,死在鋒利的眼睛裏,死在封建的思想中。所謂的“大團圓”實質上卻是一場吃人的盛宴。

阿Q,一個悲哀、可笑、卑微到塵埃裏的小人物,他一生的悲劇如一面明鏡,映射出了一個黑暗封建的社會,那些封建害人的思想和一羣麻木不仁的看客,同時也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思和反省。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3

《阿Q正傳》,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初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歎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悦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説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c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z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會不會夜裏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4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説,“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為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着,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着。這樣活着,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裏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裏,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説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為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羣眾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着,等待着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説,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説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眾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_讀後感15

初讀《阿Q正傳》,只是覺着阿Q的無知、猥瑣、麻木、欺小凌弱的小人嘴臉令人可憎;再讀《阿Q正傳》時,卻覺得在阿Q身上很能發現一些國人縮影;深讀《阿Q正傳》以後,越發覺得阿Q簡直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的寫照。仔細的觀察國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的表現和思維方式,我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發現:一個阿Q倒下了,數億個阿Q站起來了……

小説中對阿Q的藝術表現,成了現在國人的對待社會現象、迴避現實的立場和態度。時局對阿Q們的影響頗大,時局如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思想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起初他們認為改革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自己為難,影響自己目前能維持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當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就,他又盲目地相信改革會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繼而堅決地擁護改革的主張,並誓做改革潮流的先鋒官,繼而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女人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當改革形勢遇到阻礙和挫折的時候,權利仍然被“原官”把持,阿Q們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阿Q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的想利用“革命”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投機趨利的基本性格特點。

現實生活中的另一羣阿Q式人物,也同樣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改革形勢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改革派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