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歡迎閲讀與收藏。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

寒假裏,為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裏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xx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説。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説,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説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説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説”。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説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説。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2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

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3

《阿Q正傳》,隨着年齡的增長,再讀它不禁有了些共鳴。

初中時讀它,覺得這是一篇有點滑稽的文章,還會感歎阿Q的幽默細胞,在這樣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情況下,他還能麻木自己,愉悦自己,雖然自己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

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説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但他的精神卻“常處優勢”,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上輩,現在連老婆都沒有,那哪來兒子呢,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裏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

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c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

就像麻z藥,總麻醉自己,在嘲笑中任能跟着樂,不知道這算不算“知足常樂”呢,還是“自欺欺人”。不知道他會不會夜裏也感慨自己的不幸而流淚呢?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4

我沒事幹便倒在牀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

《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5

《阿q正傳》,魯迅代表作之一。寫於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説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人民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和經濟。而《阿q正傳》也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説,共九章,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文章主角,阿q的性格可以説是一個典型的末代‘農民’的形象,他有農民種地就是種地,鋤地就是鋤地的優點,也有當時人們所具有的缺點,自私、保守、愚蠢的缺點。

而文章最主觀的還是啊q的那種‘精神安慰’的做法,他的想法可笑又可贊。在文中阿q以一種即使現實中以失敗者的身份存在,然而在精神世界中仍然要以‘最高者’自居。從文中;結果往往是輸。輸的時候對自己説:“我總算被兒子打了”,心裏充滿了優越感,如果優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個“能夠自輕自賤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滿意足了;這時,小尼姑走了過來,這下好了,阿q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在文中的這兩小節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阿q那種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畏強凌弱、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種種手法來自欺自.慰的行為。

我們常説一個國家的形象是由人民決定的,而文中阿q表達的是什麼!懦弱、自私、保守、自給自足?而在那長達8年的戰爭,我們取得的不僅是勝利,還有一次偉大的蜕變。我們變了變得自立、堅強、強大。

戰爭是的確是令人憎惡的存在,但你不能否認我們在戰爭的見證下,成長了。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6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説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説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説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説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説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7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一精一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説:“是兒子打老子。”他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來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一精一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説,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説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一精一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8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吶喊》這本書,全書15篇小説中記憶最深刻得一篇小説是《阿Q正傳》。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説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説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長的、水裏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着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裏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裏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 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9

或許魯迅筆下的阿Q可以引起當時中國人的療救意識,但卻阻止不了現代版阿Q的產生。有時候在想,很多不幸的人總喜歡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來作比較,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平衡,覺得世界上比自己更不幸的人還多着呢!

或許這種比較在殘酷的現實中是必要的,也可以產生鼓勵自己活下去的勇氣,但如果人人面對不幸時都是這種心理,也説明了這個世界不幸的悲劇人物真的很多。

或許當我們不幸時,更應該想到的是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這點不幸只是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如何堅強地活下去,珍惜不幸後仍不被上帝拋棄的自己。面對更不幸的人,我們應該想到的是如何幫助和鼓勵他們勇敢活下去,而不只是僥倖地認為自己比他們幸運多了。

不幸的人尚且拿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做對比罷了,而有些是比阿Q更阿Q,甚至更毒辣的人。聽説最近有個寵物園竟廉價收費讓人們進去隨便虐待寵物狗,不管是為了那麼一點錢財的管理員也好,還是想以此發泄情緒、或者一時貪玩、一時好奇的遊客們也好,請不要以這種完全沒有人道的方式來獲取自己的快樂,任何一種寵物都和人類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愛子!看來,隨着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阿Q們不只是阿Q……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0

讀過的書不多,《吶喊》卻是其中最能帶給我能量的書,雖然只是一部短篇小説,但卻揭露了當時人性的醜陋,喚醒人們的良知,十分生動。

《阿Q正傳》寫的是一個叫阿Q的人,他是一個自欺欺人的人,雖然從表面上看,他十分樂觀,但他是一個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許多人都會瞧不起他,把他看得很卑微。多年後阿Q有了自己的工作,賺了許多的錢,人們卻又對他滿着敬畏,這是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對窮人唯打是罵。對有權有勢的富人卻阿諛秦承。魯迅小時也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家境富裕時被人尊敬,家境貧窮時,又被人唾棄。

封建社會就是這樣。阿Q是一個沒有身份,但卻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他希望能成為大人物,被人們尊重、關注,所以,他也會為此大費周折,甚至不擇手段。那些大官員也是為了爬得更高,而亂殺無辜。這樣,就影響着社會風氣變得以大欺小,人人不平等。

《阿Q正傳》告訴我們:我們要用平等的眼光看世界,共享同一片藍天,共處同一個世界。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不平等,但我們不該抱怨,應該懷着愛與感激,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去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不是去嘲笑、侮辱。

魯迅先生寫《吶喊》,他吶喊的不是就人們心中的善良嗎?他想要改變人們的內心,他想要拯救人民。世界對我們來説有時是不公平的,但不要灰心沮喪,我們只有試着改變自己平等地對待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心靈純潔善良。

讓我們懷着一顆善良有愛的心,善待他人,發現他人的美。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1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腐敗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阿Q正傳讀後感感。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説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

“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讀後感《阿Q正傳讀後感感》。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説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

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打倒困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要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2

通過讀了這本書,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會情況。在魯迅筆下《阿Q正傳》中的看得人們、閒人們、大宗同樣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種:自私心、虛榮心、看客心和勢利眼。在書中,阿Q以為革命是為自己謀利益的有效手段,等於造反,等於搶錢。反觀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尋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便是自私心的表現。謀求個人利益不要緊,還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於是,耳邊會經常聽見,我認識某個人非常厲害,就像阿Q所説那樣我們先前可比你們闊多了!接着你比我吹撞出火花,於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場面也經常湧現出來。就像阿Q對小D和王胡,這便是虛榮心膨脹的病狀。真動起手來,像阿Q那樣求饒的並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場合起鬨的人、愛看戲的人恐怕是不少,這便是看客心。而勢利眼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現在社會中的典型現象,我們便對阿Q和趙大爺間的關係一目瞭然。諸多的阿Q病存在於周圍人羣中,有些風氣又如何不同於阿Q了,於是這就有了開頭的例子。

例如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的病離我們似乎並不遠。

我想,似乎應該到了下猛藥的時候了吧!

我真心希望大家遠離這種病。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在這篇小説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於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説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裏。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於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裏人的戲弄,這個現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象發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實,而是要敢於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4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説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精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阿Q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並不傷心沮喪,並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

被打之後,總是笑着説:“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説,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後説:“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處生。”阿Q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説兒子打老子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後,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黴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

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嚐到了勝利的喜悦。

像阿Q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是時代創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精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傳》讀後感_450字15

今天終於讀了魯迅先生的阿Q,聽到人們談論的阿Q精神的時候總算不至於懵懵懂懂稀裏糊塗了。第一遍看了,看着看着就好像忘了。於是又看了第二遍。想到的對於阿Q 的形容詞,開始有蠢、笨、無知、愚昧。後來居然慢慢的有疑問,有點想不通是環境造就了阿Q還是阿Q讓自己成為了阿Q。更多的是兩者都有,相互作用。當阿Q説自己是蟲豸時,阿Q安慰自己是第一個説自己是蟲豸的人,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逃避,其實自己是不想的吧,誰又説得清呢。調戲小尼姑時,阿Q聽到大家的笑聲於是調戲得更歡,後面想女人想成了魔怔,對一個老媽媽下手,被逐出趙太爺家。後“衣錦還鄉”,大家開始時不敢相信,嚐到甜頭爭相詢問,去趙家後傳出阿Q可能做了什麼的消息,大家也算得上作鳥獸狀散。最後阿Q因為四處巴結革命黨不成但是被當作革命黨斬首,一句都沒有唱出來,紛紛抱怨白跟了一趟,啥也沒聽着。不知道是阿Q一個人的悲哀,還是大家的悲哀。當外面也是一片黑暗的時候,你路過小黑屋,裏面有做夢夢見光明的人,是把他叫醒去尋找光明,還是任他睡下,又或者你也去小黑屋睡一陣子,不過要想到萬一醒不過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