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杯中窺人》讀後感4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3W

篇一:《杯中窺人》讀後感

《杯中窺人》讀後感400字

今天抽空讀了一下韓寒17歲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的那篇成名作《杯中窺人》,有些感想不吐不快。

一個是這篇文章本身,在文字上相當老到,行文晦澀而賣弄,是長期玩弄文字到生厭那種碼字方式。在思想上,刁鑽而跳躍,卻又自成篇幅,是一種飽有閲歷甚至有些憤世疾俗的行為風格。如果這篇文章確實是一個高中生寫的,我看這個人起碼從小就得飽經各種世故,又得要對文字有天生的敏感,博覽羣書不説,還必得博覽了眾多非主流書刊。這對一個高中生來説是件極為詭異的事,因為同時讀這些書和獲得這些事情經歷本身就是極為困難的,是十幾年的歲月難以承載的。如果這篇文字確實是一個高中生所做,我只能用“妖怪”來形容:看不到一絲少年人的純潔朝氣,倒象看透世態炎涼之後的囈語。

這種感覺在《三重門》的第一章得到印證。我相信《杯中窺人》和《三重門》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不論是文風,句式,習慣用法都極為吻合。同時,因為《三重門》有更大的篇幅可以展現作者的風格和思想,也讓人更加深了對這種文字的懷疑和厭惡。就拿第一章來説,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一個對文字(而非文學)很有擺弄樂趣,卻頗有懷才不遇經歷的人,比如對“馬德保”心理的描寫,“夢想出一本書”,然後“自費出書,印了兩百本,到處送人”。有文字經驗的人會理解這種酸文人的心理描寫多麼準確。另外對女人的描寫,“書就好比女人,一個人拿到一本新書,翻閲時自會有見到一個處女一樣憐香惜玉的好感,因為至少這本書裏的內容他是第一個讀到的;反之,舊書在手,就像娶個再婚女人,春色半老紅顏半損,翻了也沒興趣”,這種評價如果説是出自一個17歲少年之手,我絕不會認為這個少年是天才,而是變態。至於其後對《紅樓》《水滸》《左傳》《史記》,“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等賣弄性的引述議論,更盡顯一個窮酸文人的詭異心理--平時沒有機會表現,好不容易可以寫些文字,拼命攢湊表演。等我讀到最後一句“林父想罵人時林母往往不在身邊,只好忍住、久而久之,林父罵人的本能退化——這話錯了。對男人而言,罵人並不是一種本能,罵女人才是本能”,已經讓人有種嘔吐感,我實在理解不了什麼樣的高一學生能有如此下作的思路和文字。

讀完這幾段東西,我覺得韓寒的真假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現在真心希望這些不是韓寫的。那是一種充滿中年人惡習的寫作風格,通篇充斥着一種戾氣,一種油滑,一種陰暗。用方舟子的話説,“猥瑣”。這種文字風格和韓寒青春俊朗的外形是格格不入的,和他對賽車和女人那種陽光型的追求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讓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是誰,去罵方舟子,那絕不會是韓少“卧室答春綠”的傻瓜式諷刺,而是一種乖戾的,蔫損的,下作的陰罵。

如果這些真是韓寒寫的,我想希望他達到什麼高度的人怕是要失望了。憑片語可識其性情,落一字而現其風度——他的文字中沒有為自己預留空間的跡象。

篇二:《杯中窺人》讀後感

初識韓寒,實在朋友們的閒談中聽過他的名字,並且知道他是個極有文學才華的“偏人才”,同時也是一個敢於挑戰現今教育制度的人。起初只是欽佩於他的這份勇氣,直至在新概念作文選中看了他寫的一篇《杯中窺人》,才真正被他的文學才華和思維方式折服。

此文的命題源於一團張厚的道林紙侵入杯中。如此一個白紙團在水中沉降、浸泡的物理過程卻被韓寒機智的處理成一個人從出生到被社會浸染的過程的象徵性的同構過程。韓寒的文章常運用諷刺的意味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陋,讀之甚爽。

正如韓寒所説,中國人品性成鋼,能潔身自好者只因自知沒能力奪個一官半職,便開始大肆用文字抨擊當官者的諸多惡行,孰不知若有朝一日自己當官,也許惡行就被稱為當官本職。"老子怎麼就不是個官?"一句驚醒夢中人,道破這類人的心聲。也許正因為如此,文章便顯得看似為民請命,實則自敍貪屈。常説"人之初,性本善,"經歷過社會混濁之水的洗刷,性又豈會善?

其次,世人常説謙虛、腳踏實地,不説大話的人是賢,但韓寒卻以另一種角度去審視這些所謂的"賢人"。謙虛只因無實力稱雄,只因不謙虛被列為一種可恥之事被人看作前車之鑑而無人再敢稱狂、稱傲。不説大話只因世俗的眼光不容説大話的人,而從此只説"小話"。孰不知人性本狂傲之性,該"稱狂"是又何必謙虛的'"禮讓三分"。人們往往只侷限於古人先人的名言,從不加以探討。而韓寒則用他的視角挖掘這類不同凡響的東西,並以理服人,讓讀者看後也跟隨他的思路重新審視人性的一切!

之前只説過韓寒是個敢於挑戰中國教育的人,在本文中他直言不諱地道破中國性教育的弊端。性,在中國應屬於一個禁詞。許多家長和老師都不曾向學生提起,即便偶然提起也只是一筆帶過,不加詳細解釋説明。直至許多起學生性犯罪的發生。中國教育者才看清了性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大肆的宣傳開講性教育課程,但真正細細聽來,也只是形式上的。當涉及到一些敏感問題時,有些講課者甚至難以啟齒。同時有關政策上沒有強行加以禁止,仍有許多學生因受黃書的種種刺激所誘導而導致了犯罪的惡果,大好青春只能在牢房中度過。這難道就是中國性教育的"成就"嗎?説實在,關於這方面的事,許多人甚至不願談起,有些則閉口不談。但韓寒卻能從現實生活中看出這些弊端,同時也能直訴自己的看法,這就比那些想要言又不敢言的人強的多!

"老練"是所有看韓寒文章的人的第一印象,其次則是對社會最真實的罪惡和人性本身的惡的揭露和諷刺,批判。社會輿論對韓寒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至少他是敢於擊破光明,道出光明背後黑暗的勇者,比那些沉浸於混濁社會,阿諛奉承的小人強一百倍!

我將永遠支持韓寒!

篇三:讀《杯中窺人》有感作文

喜歡現代詩歌的飄逸雋美,但語言高度凝練,自己只有豔羨的份,況且有無病呻吟之嫌。曾經認為整本的長篇可以拿來讀,無奈自己急於求成,耐心不足半途而廢,讓自己倍感挫折。今天讀了韓寒的短篇《杯中窺人》,深覺有詩歌的凝練美,又有長篇的厚重感。

短篇將事件與道理熨燙在一起,要想讀懂讀透徹必須反覆推敲,瞻前顧後。諸如《歐亨利文集》,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結尾往往出人意料,由此給人感到驚奇和幽默,但如果不能讀懂抓住前文的伏筆,結尾的包袱抖出來了,也不知所云耳。

韓寒的小説中乾布很有象徵意味,它象徵着國人最初的內心世界,同時乾布又是文章的線索,它漸漸被水打濕,以至於最後完全濕透伸展開來,牽引着文章由淺入深的闡述。用乾布來比喻人的內心十分貼切,人總是被外界的事外界的人改變,青年到成年這種變化更為沉重,卻美其名曰:蜕變。從古代弱冠、加冠,到現在走成人門,足見人們的重視,我認為步入成人即變得能更好的讓他人舒服,自己的許多東西被抹殺,但是想想如果自己長大成人會失去些什麼,恐怕只有懦弱,偏見,自卑,自私等等諸如此類,如此觀之,雖然改變痛苦,但我們不能阻擋成長的來到,這是個必須經歷的事,不要怕,只要你敢於改變,敢於堅持,敢於獨立,敢於成長,就能收穫。

令人感到嘲諷的是,這是一切生物包括低等原生動物的特性,應激性:為了適應環境,對刺激作出反應。

此時這塊布像一個累極了的人在牀上伸懶腰一樣,完全舒展開來了。《杯中窺人》一文無非寫到國人的內心被外物影響。就好比人在河邊走,豈能不濕鞋。如果他能對於外界的壓力仍然保持自己的個性(當然要不危害他人為前提)。那他一定是極好的。

篇四:《杯中窺人》讀後感

成長的煩惱一直伴隨着我們,從兒童稚嫩到少年懵懂,青澀的青春年華逝去不必哀歎,因為我們的腳步不曾停歇,還要不斷地走上前去,寬慰自己,也寬慰大人。

當一口氣讀完韓寒的《杯中窺人》後,不禁拍案叫絕。在文中,韓寒將一個人出生到經歷社會的過程,形象地比做一塊布沉入杯中的過程。這一精彩的比喻,實在令人折服,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人接觸周圍人羣的過程,更像是一塊溪邊的石頭被流水沖刷的過程。

我認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我看周圍的一切都是單純的、表面的,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這一錯誤的理解,給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傷害。

那時候的我,就像一塊充滿稜角的石頭:我愛笑、愛哭,性格外向、活潑;我願意與一切人交往,我可以不顧身份,與大人爭個面紅耳赤……

那時,或許是周圍的人認為“童言無忌”,沒有過分地留意我的行為,但是後來大人們不止一次警告我“大人説話,小孩子不要插嘴”,也不止一次地嘲笑我“整天説個不停就像個長舌婦”。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股洪流,拼命地衝刷着石頭上的稜角,拼命抹殺着我獨特的個性,直到有一天……

我發現,一向好動的我,竟然能面對天花板發一個下午的呆!我才真正發覺我變了。大人們也許會説,這是長大了。可是,又是誰定下的規矩,愛説愛笑就是孩子氣呢?難道沉悶就是成為大人的標誌嗎?

如今的我還不能想太多的東西,因為畢竟我還只有十三歲,我正在努力保存身上僅剩的幾個角。我個人也不想與大人們挑起太多的爭辯,因為我怕,怕有更大的洪流向我襲來,可我卻又實在是不想被磨成光溜溜的卵石,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裏……

篇五:《杯中窺人》讀後感

當一口氣讀完韓寒的《杯中窺人》一文後,我不禁拍案叫絕。在文中,韓寒將一個人從出生到經歷社會,形象地比成了一塊沉入杯中的布。這一個精彩的比喻,實在令人折服!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人接觸周圍人羣的過程,則更像是一塊溪邊的石頭。

我認為,我自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我看周圍一切都是單純的、表面的,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這一錯誤的理解,給我造成了很多麻煩,甚至是傷害。但是同時,它也打造出我獨特的個性。

那時的我,就像是一塊充滿了稜角的石頭:我愛笑,愛哭,性格外向,活潑;我願意與一切人交往,我可以不顧身份,與大人們爭個面紅耳赤……

那時,或許是周圍的人認為“童言無忌”,沒有過分留意我的行為,但是後來……

大人們不止一次地警告我:“大人説話,小孩不要插嘴”……也不止一次地嘲笑我:“整天説個不停,就像個長舌婦。”……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股洪流,拼命地衝刷着石頭上的稜角,拼命地抹殺着我獨特的個性,直到有一天……

我發現,一向好動的我,竟然能面對着天花板發一下午的呆,我才真正發覺到——我變了。大人們或許會説,這是長大了。可是,又是誰定下的規矩,愛説愛笑的就是孩子呢?!難道沉悶就是成為大人的標誌嗎?

如今的我還不想想太多的東西,因為畢竟我還只有13歲,我正在努力地保存自己身上僅剩的幾個角。我個人也不想與大人們挑起太多的爭辯,因為我怕,怕有更大的“洪流”向我襲來,可我卻又實在是不想被磨成光溜溜的卵石,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裏……

願充滿個性的人們一路走好!作文

篇六:讀《杯中窺人》有感

一不小心還是起了個這麼俗的標題。從小到大,寫了不少讀後感,但多是被逼無奈之作。或抄襲或瞎寫。從某種程度上講,今天算是讀後感處女作了。

早就聽説過韓寒的《杯中窺人》,本身也十分欣賞他。但説實話他的書並沒有讀過幾本,隱約記得高中時向同學借讀過《一座城池》,但現在的印象也只剩下了和尚,驢子,後山屎坑……總是自詡有多欣賞某人,但到頭來連人家的文章都沒讀過幾篇,或是讀過之後的效果還不如不讀,該是感到丟人的。

言歸正傳,剛剛逛了逛天涯。不知是觸到了哪根神經,恍惚之間想起N年前中央台採訪韓寒的視頻,找出來又看了一遍。十七八歲時的韓寒,留着一頭三七分的長髮(當然,是相對於男生而言),臉上笑容雖有些許羞澀,但卻掩藏不住其叛逆不羈的個性。然後,《杯中窺人》再次入耳,又難得今晚頗具文藝二逼氣質,便搜來讀了一讀。

其實,很早以前我就覺得,遣詞造句寫文章這種事情是需要天分的,而更早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毫無作文天賦而言。現在看來,自己很是有自知之明。暫不説《杯》的深度,單讀其文字就讓人賞心悦目。語言簡練流暢,字字珠璣,邏輯清晰,思維縝密,很難想象這是一個高中生的傑作。再説説文化素養,《三字經》大家都知道,不知道你們如何,但我是真心不知道它是南宋時期的作品。天曉得我還一直以為它和《詩經》是同一時期的嘞!人家在讀《雜文報》和《文匯報》的時候,我在看《求知報》和《英語週刊》。人家在看《走出墨鏡的錢鍾書》和《李敖快意恩仇錄》的時候,我在看《何以笙簫默》和《會有天使替我愛你》。人家在討論民族劣根性的時候,我在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人家在記住“Corpusdelieti”的時候,我記住了“body”。

由此,不難想象,人家在《杯中窺人》的時候,我只能在杯口喝水。

其實讀後感寫到這裏,我也沒有感出來個所以然。心裏貌似有很多話,但就是説不出道不明,更不用提寫出點什麼了。只想在此激勵自己,多感受感受人生,閒時可以寫點文字記錄下。這也是件不錯的事,不是嗎?

篇七:《杯中窺人》讀後感

成長的煩惱一直伴隨着我們,從兒童稚嫩到少年懵懂,青澀的青春年華逝去不必哀歎,因為我們的腳步不曾停歇,還要不斷地走上前去,寬慰自己,也寬慰大人。

當一口氣讀完韓寒的《杯中窺人》後,不禁拍案叫絕。在文中,韓寒將一個人出生到經歷社會的過程,形象地比做一塊布沉入杯中的過程。這一精彩的比喻,實在令人折服,但是在我看來,一個人接觸周圍人羣的過程,更像是一塊溪邊的石頭被流水沖刷的過程。

我認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我剛剛懂事的時候,我看周圍的一切都是單純的、表面的,眼中的世界是完美的。這一錯誤的理解,給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傷害。

那時候的我,就像一塊充滿稜角的石頭:我愛笑、愛哭,性格外向、活潑;我願意與一切人交往,我可以不顧身份,與大人爭個面紅耳赤……

那時,或許是周圍的人認為“童言無忌”,沒有過分地留意我的行為,但是後來大人們不止一次警告我“大人説話,小孩子不要插嘴”,也不止一次地嘲笑我“整天説個不停就像個長舌婦”。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股洪流,拼命地衝刷着石頭上的稜角,拼命抹殺着我獨特的個性,直到有一天……

我發現,一向好動的我,竟然能面對天花板發一個下午的呆!我才真正發覺我變了。大人們也許會説,這是長大了。可是,又是誰定下的規矩,愛説愛笑就是孩子氣呢?難道沉悶就是成為大人的標誌嗎?

如今的我還不能想太多的東西,因為畢竟我還只有十三歲,我正在努力保存身上僅剩的幾個角。我個人也不想與大人們挑起太多的爭辯,因為我怕,怕有更大的洪流向我襲來,可我卻又實在是不想被磨成光溜溜的卵石,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裏……

Tags:讀後感 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