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

合上書總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這篇小説時,我彷彿被帶入一個世外桃源。茶峒這個地方孕育了淳樸的人們,有祥和的氣氛,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

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無比愜意。

這裏風景優美,氣氛祥和。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這裏的人們友好、熱情、善良,他們互相幫助卻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十五六歲的少女與七十多歲的祖父相依為命彼此依賴,他們之間的親情讓我們為之動容,即使兩人在某些事情上會有代溝,但這絲毫不會影響祖孫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從文所説:“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端午節的一次偶遇,讓二老儺送與翠翠一見鍾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歡上了翠翠。面對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讓人為之感到温暖。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情是那樣純粹,他們願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為人擺渡,願意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情歌······他們的愛沒有任何雜念,他們樂意付出卻沒有想要回報。祖父去世後,船總順順和楊馬兵老人對翠翠的照顧······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真情!

讀完這本書,總覺着有些遺憾。疼愛翠翠的爺爺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離開翠翠下桃源······我總是想讓所有的美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離別——亦或生離亦或死別。但仔細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無數次讓你跌倒但你要無數次爬起與其鬥爭。也許在一次次鬥爭後,生活會善待你,就像我相信書中的二老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一切都會變好······

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作者也想通過《邊城》,讚美這裏生活的純真,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因為隨着時代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彷彿疏遠了許多,哪裏還有“千里送鵝毛”?即使門對門也不一定會經常來往。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那些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美德,那才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傳承、弘揚那些美德。

無論如何,當我們不斷與命運抗爭時,我們會得到好的結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2

邊城,原就是一個叫茶峒的小鎮。那裏就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所描述的地方。小巷、石板路、吊腳樓、揹簍以及酉水山歌,真的就是天籟野趣,情韻無限。

在長長的旅途中,從鳳凰到茶峒,我有過一剎那恍惚,彷彿置身於沈從文文集裏。整個湘西,也就就是裝在先生心頭的一本書吧。就在漫長的旅程使人寂寞時,邊城茶峒出此刻視野——仍然古舊的老街,彷彿連時光也就是靜止的。

穿過一個洞門,進入小鎮。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在小鎮裏徜徉,沿着青石板的路順坡而下,不知不覺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從文先生手書的“邊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尊潔白的雕塑。她,就就是那個擺渡女孩翠翠了。先生寫道: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圖景裏永恆的風景了。風景裏頭就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守候。

一艘遊輪帶我們上了翠翠島。島上楊柳依依,花木環抱,奇石嶙峋。最引人注目的還就是那個美麗憂鬱的翠翠塑像,眼神憂傷,長辮子在身後垂着,腳邊依着一條狗。等待?等待。這麼多年了,那個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就是沒有回來。

《邊城》裏的文字就是鮮活的,處處就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就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總就是會觸及到某根脆弱的心絃。

接下來我們登上一艘小船順流漂下。水面很靜,似乎感覺不到它的流動。巨大的兩架水車靠在岸邊,緩緩轉動着。這樣的寂靜裏,彷彿能隔着一條江聽到水車轉動時的吱呀聲。

坐在船上,看見水邊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裏起起落落。還有水邊洗髮的姑娘,那柔柔的長長黑髮散在水裏,綢緞般光滑地飄搖。經過拉拉渡口時,看見空中橫着一道鐵索,橫貫船艙。不需用槳,只需拉這鐵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見水邊的吊角樓,一一呈現出陳舊的古色,有些斑駁。底下就是石頭堆積的台子。但就是大多就是改造的,多不見當年風情,自就是比不得鳳凰。

在這靜靜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環抱,岸上的人揹着揹簍在山道上匆匆回到,聽船槳有節奏地激起水波。什麼也不需想,這樣的時刻,已就是靈魂最為沉靜的迴歸。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3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乖巧伶俐的孫女,還有一條黃狗。他們靠渡船為生,過着淳樸快樂的生活。

《邊城》就是這樣在我們面前展開的,為讀者描繪了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一切都是那麼淳樸,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可美好總是存在那麼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邊城》為我們展現一場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黯然駕船下辰州,卻不幸遇難。天保的永遠離開在儺送和翠翠之間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即使儺送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雖然我希望翠翠不用白等一場,希望故事能有一個美滿的結局,能為茶峒這個美麗的小山城添一分亮麗色彩。但我更相信“明天”再也來不了。無論是公主和王子,還是灰姑娘的故事,永遠只可能發生在童話故事裏。小孩子總相信,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敗,但結局總是美好的。因為他們還活在完美的童話世界裏。可是,長大了,明白了,也懂了現實總是現實,而“童話裏都是騙人的”。《邊城》是一個有關愛情的故事,可它不是那些賺讀者好心情的言情小説。它描寫了一段現實中的愛情,一段有喜有悲,又笑有淚,戀愛過後也可能曲終人散的愛情。

這或許不是一段令人滿意的故事,卻可讓我們享受其中。不要糾結於他的不完美,這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裏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4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着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祕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祕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了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了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了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5

來到地下室,東西雜亂無章地堆着,母親讓我好好收拾收拾,我有些心不在焉,隨意的翻騰着,眼前一個小盒子孤單的在牆角放置着。思緒來到幾年前。

那是外婆去世的幾天前,她已經被病折磨得下不了牀,整個人面黃肌瘦,講的話也不清不楚,當時她喊來我,指了指牀底下,我知道那有個小盒子,是外婆最寶貝的,之前外婆時不時的就會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輕輕的擦拭着,但是那時的外婆,已經沒有這麼多力氣去再將它擦洗。我小心翼翼的拿了出來,輕輕撣了撣上面的灰塵,打開了正前面的小扣,裏面躺着的是一本破舊的書,書名依稀可以辨認,是《邊城》。

我拿着走上客廳,母親和我一起翻閲了起來。《邊城》的主人公有翠翠,翠翠的爺爺,儺送還有天保。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故事,情節樸素優美。湘西山城茶峒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選擇了退出。這種手足情深讓我有些情不能自己,我知道這是哥哥對弟弟的愛。結果卻是讓我意外,天保孤獨的外出闖蕩,死於意外。天保的死給儺送也帶來了承重的打擊,以至於最後儺送也離開了,看到這,我覺得為了親情放棄了愛情,是可悲的,而翠翠獨自承擔着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邊城》裏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也讓我向往。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故事的結尾,不是那麼堅定有力,充滿希望的,我看到了無奈。但是讓我回憶更多的是人性的美麗,是愛情的美麗,親情的美麗,鄰里之間友愛的美麗。讓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好似一股清泉流淌於全身。

或許全書着重在於愛情,但是我看到的是更多的親情,在我心中,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一直揮之不去,久久縈繞。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6

這些人都是擁有了一雙美麗的手;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陳老師,雖然只是開學的第三個星期,但是您循善的教導,有如春風化雨一般,滋潤了每個學生的心田,陳老師,您永遠是我們的好老師。——題記!的孩子就會“挺身而出”替人受過。還是畫出綠遍沙漠。

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曾説:"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福建的長汀,一個是湘西的鳳凰古城。"這鳳凰古城大抵就是邊城之所在了吧,也就是沈從文從小生長的地方。

邊城的故事雖不甚長,卻是給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它就像一部描寫自然風光的小詩,使歷過塵間繁雜的人們耳目一新。它又像一泓清泉,輕輕敲擊我們的心靈,留下的是一片冰涼。既讓我們深深為之陶醉,又擔憂因為魯莽而打擾了它的靈境。

《邊城》之名,不禁使我們心動神馳。似乎那一塊土地離我們甚遠,但又有一種衝動,似是對它有所目的,有所企及。人世間美的地方大抵不多,所以東方人在陶淵明的時代就已經只能寄幻想於桃花源了,而西方人較幸運的則是稍晚才發出烏托邦的感歎。但沈從文卻告訴我們世間美的地方不只是一個幻想,一個夢,因為還有邊城。為了使我們相信,他説不僅他曾在那裏生活過,並請了翠翠,老爺爺等一干人為他作證。邊城確實是美的,美得讓我們只看到文字,就已目迷神醉了。

邊城吸引我們的不只是那一道自然風光,那一份民風民情,還有翠翠那一份等待的愛情。也許這份愛就像戈多一樣永遠等之不來,空勞牽掛。但我們卻不言之悲壯,不言之悽美。這份愛就像流動的水,永遠不死去。自然是因於翠翠的那一顆執着,堅定的心。"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了"沈大師的話似乎賦予我們無限想象的權力。不知道美妙的歌聲能否喚醒心愛之人的歸來,但既然翠翠有等待的勇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邊城的一切,包括愛情也是完美的吧!

知道鳳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於《邊城》,但不去鳳凰古城的人,似乎是永遠也無法理解《邊城》的。作為凡塵中人,我們確實應對月夜的鳳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幻想,有朝一日親身歷之。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7

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有一個地方:那裏沒有城市的高樓大廈,只有綠竹搖曳的山林和清澈見底的小溪;那裏沒有刺耳的汽笛聲,只有清涼的山風和動人的山歌;那裏沒有玻璃般易碎的情感,只有善良淳樸的民風和如清風的心動……那裏就是茶峒,湘西的一個無人知曉的小山城,宛如一個隔絕塵世的世外桃源。茶峒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令人嚮往——那裏的景,那裏的人,那裏的情……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美境中,悄悄地上演了一場令人憂傷和無奈的生命之曲。

這裏有一條小溪,溪邊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和一條黃狗。女孩梳着長長的辮子,黑黑的面頰上兩隻眼睛清明如水晶,在山林間自由成長的她總是洋溢着甜蜜的微笑。她是那麼淳樸善良,宛如天空中的白雲,宛如含苞待放的山花——她就是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靠擺渡為生。小溪那邊有一個男孩,他有着被天使吻過的好嗓子,卻只為她一人唱響整座山城;他不太會説情話,卻總是為她一人遮天蔽日。他就是性情爽快卻情感細膩的二老——儺送。他們的故事從那個河邊的晚上開始:懵懂的心在朦朧的夜色中,在流淌的溪水邊相遇,愛的萌芽從小小的誤解與吵嘴中滋生。儺送打開了她心靈的窗扉,守住了她心中的那座城。翠翠和二老本該譜寫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故事,而命運卻給他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同樣愛上翠翠的大老為了成全弟弟,出海做生意卻意外落水身亡。儺送不怨翠翠,只恨自己,於是他選擇了逃避——儺送走了,離開這個讓他想念卻又傷痛的地方和人。爺爺也走了,擺渡船上只留下了翠翠,一個人守着那條小溪,望着對面的.山城。茶峒還是原來的茶峒,那裏的翠竹依舊搖曳,有情人的山歌還是一句接着一句地響着,而翠翠的心卻是涼的,她孤獨地等在白塔下,抱着一絲微弱的希望——“這個人也許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有一天,那個曾經跟她拌嘴卻深愛着她,願永遠為她高歌的儺送會回來,他們的故事仍然會繼續。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個故事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情,沒有王子與公主童話的浪漫,它卻帶給每個讀者那麼多的憂傷和惋惜。它本沒有結局,可是常常在我的夢裏,翠翠終究等到了儺送,他們在春天爛漫的桃樹下相擁,粉嫩的花瓣在他們身邊飛舞——原來驀然回首,她永遠都在那裏,等着那一樹桃花,等着他抵達。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8

一個質樸的小城,幾位尋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憂傷的悽美故事。 那從一開始就直擊人靈魂深處的美難以掩飾那緩緩流淌出的憂傷基調。正如 月光下平緩的鋼琴曲給人以説不出的撞擊人心靈的美的體驗。

有人曾説過悲劇本身就是一種美。更何況是發生在這邊城小鎮,發生在 這被時光遺忘的邊遠角落。時光的凝滯,地勢的偏遠,尚未被商業文明的銅 臭所污染;質樸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風民俗,依舊保留着田園牧歌式的生 活方式;這種種的一切讓這個小城鎮猶如被遺失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或許它 就存在於我們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正向桃源對於陶淵明一般只存在於 “邊城聖手”沈從文的心中。是可謂之於“邊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愛情故事因幾個質樸善良的年輕人的演繹更是浸溢出一種淡淡的 憂傷與隱隱的惆悵。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許還有溪邊翠翠執着的守 候,小説在這一種憂傷與不明晰的氛圍中緩緩拉下帷幕。“那個人也許明天 就回來。”夕陽的餘暉撇下翠翠孤獨單薄的影子,溪邊的微風吹動着翠翠不 在烏黑的髮絲,山腰的白塔見證了翠翠日復一日的堅守。也許就在某個夕陽 將沉的黃昏,同樣不再年輕的聲音會喚起翠翠花季青澀的回憶。“過渡—— ”那一聲悠揚的調子,將穿越幾十年的封塵,將兩顆逐漸平靜的心重新喚醒 ,幾十年的苦苦堅守有了回報,千萬夜離家出走的自責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 。青春已逝的容顏在對方眼中依舊那麼美麗動人。只是有如生死兩隔的那些 年已將兩人變得生疏,不會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感情噴湧,有 的只是相見有如夢幻般的短暫沉默後的彼此問候,“這些年來,一切都還好 吧?”“嗯,——”。

時間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稜稜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歷程將兩顆心鍛造 的成熟而又厚重。錯過的,終究不會重來,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 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強求!

青春那萌動的愛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釀成了一壺濃郁的酒。也許哪一天, 瓶口被輕輕啟開,那芳香的味道會飄遍他們整個的生命,為他們平凡而非平 庸,帶有遺憾卻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人生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這也許是翠翠與二老最好的歸宿!翠翠終生未嫁,二老一輩子沒娶,但 他們卻不乏唯美的愛情;翠翠日復一日單調,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許;二 老年復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軟的牽掛。

或許吧,在某個有月的晚上,生命將近的翠翠仍會聽到遙遙的遠方傳來 不在年少的情歌——

邊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極致吧!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9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和一艘方頭渡船."《邊城》年初,像一個長者在悠閒地講故事,平靜的地方有波瀾,簡單的地方有光彩。

故事發生在一個像天堂一樣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流和小溪,綠色山坡上美麗的白色塔樓。整天在海峽兩岸間擺渡的少年們,彷彿青山綠水的鐘擺,在流逝的歲月裏越來越老。在他微笑堆積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切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和對這種渴望會失敗的恐懼。崔璀,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到一個好家庭。船上總有兩個優秀的兒子,是舊日的保底,舊日的沙灘送的。兩兄弟同時愛上了擺渡人的孫女。這種幸福本來是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但是眼前的幸福卻突然驚喜起來——天寶死了。這件事讓老船伕們產生了懷疑。他不能像以前那樣輕鬆,把它送到父親和第二老的沙灘上。他的舉止充滿了因不知所措而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充滿了魅力。這位垂死的老人臨死前為崔璀的幸福所做的最後努力在他放棄生命的那一刻再次失敗了。地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快樂都不會回來.(看完)

這部小説,哦,也許應該叫故事。文本中的文字非常簡潔,每一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之間的對話都包含着濃厚的地方特色。不知不覺中,人們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地方,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沒有俗世的喧囂,沒有怨念和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單純。崔璀,老船伕,大老,勞爾,順順.雖然他們是虛構的人物,但他們都有鮮明的性格:崔璀天真頑皮,船伕誠實正直.

作者沈從文描繪了湘西淳樸的風土人情,讓我們這些習慣於在陌陌水泥林中吶喊和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崔璀對祖父的濃濃親情,兩位老人對崔璀的淳樸情懷,崔璀對兩位老人美麗淳樸的愛。

人間美好的真情實感,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對社會、對朋友、對老師都心存戒心。猜疑太多,是阻止人們吐露真情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有些人在別人的建議面前盡力保持一隻手,害怕自己的祕方被泄露。如果是這樣,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需要的是幸福。活得輕鬆一點,世界上有很多值得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實感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0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

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

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1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進。然而就是那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但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命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觀音一樣的女孩,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把她帶到很遠的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她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訴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些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2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河,一座寧靜古老的城,還有一羣善良淳樸的人。

書中有大量筆墨描寫山城的自然美景,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嚮往之處。生活在現代城市中霧霾、酸雨的陰影之下,作者刻畫這樣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小城更容易深入人心。

水是山城的一大特色,為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靈氣,也是當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兒的水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如此乾淨澄澈,當地過渡人累了、汗了、喝了酒的,就着河水洗把臉也是極清爽的事。不僅如此,水給當地人帶來許多歡樂、熱鬧。每當到了端午,大家都聚集到河邊,看河上的龍舟如箭一般向下遊射去;賽船過後,為了增添節日的愉快,人們都下水競爭捉鴨子。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都離不開水,更顯這條河流於當地人的寶貴之處。作為與外界聯繫的交通方式,人們的生活、當地的貿易,離不開水的工作,都使水成為當地人們生存與快樂的源泉。

這座小城就像許多小家構成的大家庭。城中只駐紮一些戍兵及五百家左右住户。人們過着安靜閒適的生活,如書中所寫的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這像桃花源記裏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一樣,與現代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的城市生活截然相反,它給人帶來無比安逸閒適的感受。與小城裏安靜平和的情形有所不同的。是城外小小河街,這裏作為商業貿易接頭處,經貿發展起來,雖然寧靜被打破,但也還是一處平靜安寧的地方。

生活在這樣一座美麗、寧靜、風俗淳樸小城的又是怎樣一羣人?他們十分敏捷勇敢,不拘救人救物,每當漲水有人遇難時,他們定會伸出援手,並把這當做一種愉快的冒險行為。他們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妓女,也是有人情味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甚至他們覺得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掌水碼頭的順順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守渡船的老人恪盡職守幾十年,做着渡船的工作也是極有責任心的;老渡人的孫女翠翠,單純爽朗,性格之中沒有一點嬌柔做作生活在小城中的人都十分簡單且易滿足,他們沒有出大人物的抱負,而是説:我們有聰明、正直、勇敢、耐勞的年輕人,就夠了。話語中流露着真摯與淳樸,不免讓人感動。

邊城給予人感觸最深,除了美好景物,更在於美好的人性,它向讀者展示着一種生活和態度。邊城是否也對應着城市中的那些人事物,是這個物慾橫流、人心複雜社會中嚮往的一塊純淨寶地。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3

假如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續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舒適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漂亮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生疏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亮,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佈滿嚮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佈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聚畫中。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4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被霓虹燈照耀,夜如白晝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很難想象還有湘西這個美麗樸素的小鎮,不被世俗浸染,過着艱苦樸素卻快樂的生活。湘西一直以來在外界是神祕的,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更是讓湘西染上的神祕魅力的色彩。我們忘不啦那個單純善良的翠翠,忘不啦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場景,忘不啦沈從文筆下湘西那美麗的風景,忘不啦天保和儺送的那無堅不摧兄弟情,忘不啦翠翠和儺送那悽美純潔的愛情。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啦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啦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啦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啦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啦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啦親情而放棄啦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啦親情而放棄啦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啦,結局怎樣?給人留下啦懸念,儺送最後回來啦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啦嗎?我不禁陷入啦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啦懷疑,對人性多啦一份啦解,但又明白啦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啦,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啦。

《邊城》讀後感850字-讀後感15

《邊城》的開頭:“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的城市裏,這種現象幾乎絕跡,所以不難看出,作者沈從文對這種安靜祥和的農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對此的懷念。

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圍一切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又寧靜的,但“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別人看”, 這又好像是為了襯托後來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説不同的人不同時間讀同一部作品會有不同的感受。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無從實現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

這一切的發生,無疑是對翠翠慘痛的打擊。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嗎?作者最後留給我們的看似矛盾的問題,恐怕只有作者一個人才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