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6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註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為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説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説,人情如水;人説,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着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説,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2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她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等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我不知道風是向哪一個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覺到徐志摩的唏噓正如你一樣呢?誰都不願看見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從文,我必定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等待。因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會在雨中與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從文嗎?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猶如一列火車從你身邊緩緩駛過,用幾滴和着我對你的愛憐,同情的淚珠告訴你:對不起,我無能為力!不過殘缺也可以是一種美吧!儘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濃郁的山色鎖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愛。你始終會秉持永不灰飛煙滅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下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3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説:“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説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啟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説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説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沈從文墓石的正面鐫着他的十六字真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他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 ,只有看了文章才可以下定論。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於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盪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裏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着社會的發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歷過農村生活的城鎮人們卻開始嚮往農村的環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後的農村到發展的城鎮,從發展的城鎮又到落後的農村。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4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説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讀後感《邊城這本書的讀後感》。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5

邊城,是一首哀婉悽美的田園牧歌。它展示了一個和諧、純淨的湘西世界。在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裏,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展示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

在依山傍水的邊城碧溪邊的白塔下,住着一個靠擺渡為生的老船公及和他相依為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着勤勞而安閒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為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同時都愛着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而翠翠不愛老大,卻很愛他的弟弟儺送。船總有意讓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夠和有一座有嶄新碾坊陪嫁的王團總的女兒結婚。當兄弟兩人發現同時愛着翠翠時,哥哥天保就主動退讓,乘船離去,不想途中失事,不幸淹死。老二在心中愛着翠翠卻得不到她的理會,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於是賭氣之下就離開了桃源。老船公忍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在雷電暴雨襲擊的一個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船擺渡客人,她懷着對老人的哀悼和對儺送的掛念,帶着“軟軟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着等着,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後,竟忘記了承諾。

你等,你聞着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佈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離開了,不會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緣分,命中已定,其實等待也是一種意境,很美,也很詩意。即使他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你靜坐在那兒,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

翠翠,我希望你不要害怕等待,因為經過漫長的等待,見面的那一刻會更加幸福;我希望你能喜歡等待,因為等待能讓你感覺你正與他一步一步相遇;希望你能喜歡等的味道,它是時間,記憶沉澱而醖釀的美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回味越無窮……

儺送,我希望你不論走多久,不論走多遠,都一定要回來,回到這個渡口。這裏有一個人在等你。她會一直等下去,等下去。她是多麼希望下一個乘船人就是你。

流水墜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靜憶風,蓋不了水的閒適;時間流淌,帶不走你對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現於渡口。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等一個人多美好,即使只有回憶在風裏殘破,飄落……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6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着,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可以説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裏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己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助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説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現在的人們又非常向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美好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彷彿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希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7

沈從文先生所著的《邊城》一共有五個主人公,分別是老船伕、他的孫女翠翠、船總順順、他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故事主要講述了五人之間的愛僧哀樂從而表現了茶峒人民的淳樸與美好。

提起愛憎哀樂這四個字,我主要想談談“愛”與“哀”。文中第一份愛是儺送與翠翠之間的。二人第一次在端午節相遇,便給彼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兩年後,儺送主動邀請翠翠及老船伕一同到河邊吊腳樓最好的位置看船。當翠翠聽到旁人在説她與儺送的閒話時竟害羞地逃跑了;當儺送主動找翠翠説話時,翠翠故意岔開話題,抿了抿嘴笑了。此時的翠翠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對儺送二老的那份感情,並想將這份感情埋藏在心中。而儺送二佬也願意為翠翠而放棄一座碾坊,只要一條渡船。二人兩情相願卻遲遲沒向對方敞開心扉。第二份愛是翠翠與祖父之間的。祖父特別疼愛翠翠,翠翠想聽歌了,他便張口就來;翠翠想聽故事了,他便娓娓道來;翠翠想聽曲兒了,他便立即拿起雙管鎖吶吹起來,翠翠要求的祖父都無一不辦。

但兩份愛最終都變成了哀。儺送因哥哥天保的死而內疚離家出走,祖父也意外地在一天的雷雨中去世了只剩下翠翠與好心的老馬兵一邊繼續掌管祖父的工作,一邊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故事中的老祖父總會讓我想到我的外公。我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説道:“這家的餅乾好好吃啊!”當時我只是隨口一説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數月後回上海來看我,拎了一大袋子我愛吃的餅乾,遞給我説:喏!這是你最愛吃的餅乾!我特意給你買的!”聽完這句話,我的眼眶突然濕潤了。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外公竟牢牢記在心中。也許這就是親情吧:他不需要任何回報,只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健康幸福!而我也常常對自己説:如果他們有一天突然離去,我會不會也像翠翠一樣堅強呢?

因此我對老祖父這一人物印象最深。老祖父是一個忠實善良的老船伕。每天盡職盡責地管理好渡船,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所帶來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他從不收取過渡人的錢,如果實在還不了錢,他便託人將這錢到城中去買茶葉和草煙贈送給過渡人。在生活中,老船伕特別疼愛翠翠,也很尊重翠翠,當得知大佬天保相中了翠翠並立即託人上門做媒時,他並沒立刻不加思索地答應了那户如此好的人家,而是詢問了翠翠的想法後才做了決定。祖父為了翠翠的幸福忙前忙後操碎了心,不惜託着帶病的身子去城中找船總順順商量儺送與翠翠的事,但如此忠實的老人最終並沒有如願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孫女出嫁便離世了。

《邊城》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結尾了——“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特別想知道儺送到底什麼時候回來,但就此戛然而止。這便是個“留白”,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遐想的空間,通過自己對本書的理解以及想法來補全結局。對於我來説,我心中的結局一定是儺送與翠翠在某天不期而遇並向對方明確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意和想法,從此一起接管老船伕的工作,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而茶峒人民的美好與善良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8

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一個簡單質樸的故事,有淡淡的憂傷和些許無奈,把我們帶入一個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邊城》講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有翠翠與祖父的摯愛親情,有儺送與翠翠的純真愛情,還有鄰里鄉親的淳樸民情……

十七年前,翠翠的母親同一個屯防軍人發生曖昧關係,軍人不願違背自己的責任,而翠翠的母親也無遠走的勇氣,於是他們都選擇了離開人世。祖父含辛茹苦將翠翠撫養大,每天管理渡船,不厭其煩地過渡來來往往的人。翠翠則很懂事,每次都給祖父幫忙,有時乾脆不讓祖父起身,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這一老一少相依為命,這份濃濃的親情是難以割捨的。祖父在一個雷雨夜去世,翠翠絕望的眼淚觸動了我的心絃,讓我想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每一個做子女的都應該好好珍惜父母長輩,善待他們,回報他們。

翠翠的祖父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來回回渡了多少人。年紀雖然那麼老了,但骨頭卻是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同這樣的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不求任何回報。代替了天,使他在太陽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太陽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和太陽同時離去的,是那個近在他身旁的女孩。他唯一的夥伴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是那個女孩。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會不求回報地為他人服務,甚至是一輩子呢?不考慮工作對自己本身的意義,只是單純地履行自以為是命中註定的義務,我想我也做不到這樣。的確,時代不同了,但我們至少可以對自己的工作盡心盡力,努力做到最好,能幫別人的時候就幫一把,讓人們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時還能嗅到人性的芬芳。

文中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都喜歡天真爛漫的翠翠,順順託媒人到翠翠家為天保提親,可翠翠喜歡的是儺送。兄弟兩人夜裏在山頭輪流為翠翠唱情歌,以求打動她的芳心,但翠翠是那麼的羞澀。後來天保不幸溺水身亡,儺送帶着深深的自責遠行了,而翠翠還在守着那隻渡船。那個在月光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愛情故事,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像緩緩流動的溪水那樣澄澈透明。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但是沒有美好品德作支撐的愛情是難以長久的。沒有任何目的,單純地喜歡一個人的感覺是很美妙的。

其實,邊城裏的人們都是很質樸的、很有人情味的。船總順順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家境很好,但是從不炫耀,總是很低調地為人處事。誰家有困難了,他就主動去幫忙解決。祖父去世後,只剩翠翠孤身一人,順順看着可憐,就請翠翠去家裏住,只是翠翠不肯去。溪邊的白塔被雷擊到了,鄉親們又湊錢重修白塔,祖父的喪事也是大家幫操辦的……這使我想起了家鄉的人們,他們就是這樣,沒事的時候一起聊天開心,誰家有事了就都來幫忙,團結起來力量大。現在有些人急於否定這、否定那,説現在人情味多麼單薄,其實並不見得那麼糟糕,只要我們都有這種好的意識,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還是很有希望的。

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他們在書中,也在我們的生活中。這個帶着淡淡憂傷的故事影響了很多人,帶我們去呼吸泥土的氣息和人性的芬芳。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9

讀沈從文《邊城》已記不清是第幾回了。這牧歌式的小説裏面所描述的鄉土、人情、愛情,每次都讓我感到一種淳樸人性的迴歸,但我的內心同時又有一絲薄薄的淒涼!

一條温柔、靜謐的小溪——碧溪岨;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子——翠翠。這兩個大自然中最温柔、最聖潔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必然會引出“剪不斷,理還亂”錯綜交織的情感。

翠翠,一個在水邊風日裏長養着的女子,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且教育着她,所以,她天真活潑,儼然一隻小獸物。可這麼一個天然的女子與愛情温柔邂逅的時候,才將其純潔和懵懂的一面顯露出來。儺送二老的歌聲,在翠翠的耳中又軟又纏綿,她夢中的靈魂會為這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這些温馨而又隱晦的感覺乃翠翠情竇初開的切實體現。

可翠翠和二老的愛情終究是個悲劇。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一切還未發生就消失了。到底是什麼,讓這個愛情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是爺爺的遲疑、木訥,還是什麼?

對於翠翠的婚姻,爺爺以笑話的口吻提供了兩條路徑: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走車路呢,就由爹爹做主,請媒人去水邊正經的説;走馬路呢,就去碧溪岨對溪高崖上唱三年六個月的歌,直至打動翠翠的心。這其中發生在大老、二老和車路與馬路之間陰錯陽差的細事就不必多説了。

船總順順三番五次的派人去水邊探爺爺的口風,可每次爺爺都是搓着長滿老繭的手,唯唯諾諾的把事情的決定權推到翠翠的身上。這兒爺爺敦厚、善良的本性得到了十足的體現。至於翠翠,對愛的抉擇也是一片朦朧。她會為某件事、某個人向天空的一片雲、一個星凝眸;會為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而憂愁煩惱。可能翠翠的心就像碧溪的水一樣温柔、清澈,可一旦有東西參雜進去了,就能明顯的觀察到其混沌和搖乎不定。

對於爺爺的提問,雖然每次翠翠都有千絲萬縷的感覺,可她從來都沒有給予過正面的回答。也許對於翠翠來説,愛情,這人間最聖潔的東西,不表達出來,永遠留在心裏才是最美的。

自然有它淳樸、靜謐的一面,也有現實的一面。爺爺因無碾坊的陪嫁的.自卑、大老的自卑、大老的外出,一切都順理成章的進行着,最終大老的失事,一切才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至此,翠翠的愛情悲劇的導火索已經引燃。二老和翠翠的愛情也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發生了動搖。翠翠,似乎永遠只能作為一個接受者,接受現實給她安排的一切。

天性淳樸的老船伕,面對現實的無奈竟在憂鬱中與世長辭。可憐的翠翠,真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大老的死,爺爺的去世,二老感情的冷漠轉變,二老的外出,彷彿讓翠翠在頃刻間失去了一切。這在風日裏長養的小獸物只能默默的接受這一切。

書的結尾,白塔的坍圮象徵性的道出故事的悲劇性結束。至於翠翠的未來,作者沒有接着寫下去,只是帶着感歎的語氣説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大自然永遠都是温柔與猛烈同在,美麗與淳樸並存的。翠翠是碧溪邊一道美麗的風景,卻遭受了這淳樸給予的殘酷的考驗。所以美與不美之間沒有嚴格的界線,可能這一刻是美,但誰又能保證下一刻這樣的美依舊存在呢?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0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

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只輕輕一點,一勾,便氤氲出了詩情畫意,潑灑出了邊城的魅力。

沈從文老先生本就是一個簡單質樸的鄉下人,他曾在《習題》裏這樣寫到:“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不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情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人截然不同。”所以在他的《邊城》裏,那小鎮茶峒中的鄉人,才有着獨特的不同於城裏人的性格。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小説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伕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徵。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説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並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着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裏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uicuide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裏,也呼籲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徵。

我很喜歡變成這部小説,首先因為它很短,便於閲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重讀《邊城》,不是為了考試而讀,而是為了讀《邊城》而讀。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1

“儺送啊!儺送啊!

你怎還不回來?

多少個三百六十五日的等待,

消失了那芳菲豔麗的日子,

盡是我素手難牽的苦盼!”

這是某網友讀了《邊城》為作品主人公翠翠寫下的一首小詩,悽美、傷感、惆悵。《邊城》是一個美麗的悲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不約而同地愛上了翠翠,而翠翠心中只有儺送,爺爺不明白翠翠的心思,船總順順也不明白兒子的心思,他們把翠翠給天保,為儺送找了一個有碾房陪嫁的富家千金。儺送與天保用當地古老習俗,於明月之夜同到碧溪岨唱歌,讓翠翠作出選擇。為了成全弟弟,天保下洞庭,無情地湖水吞沒了他。傷心中的儺送尋找兄長屍體未果,在一個早晨悄然離開,帶着滿心憂傷去尋找自己的命運。老船伕在一次山洪中謝世,在鄉人幫助下,翠翠埋葬了外公,選擇了繼續守着渡船,靜靜等待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的儺送,就那樣在白塔下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青春年華。我們的心被牽扯着,美麗的翠翠就這樣將青春的希望拋向了未知的遠方。

有人説,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善良的人兒勤勤懇懇的生活着,卻被命運的手無情的擺弄。然而,等待就是唯一的結局嗎?這樣的結局是否過於悽慘?我覺得翠翠應該勇敢地離開渡口,走向遠方,去尋找儺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

掩卷沉思,生活中,許多時候,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像翠翠,面對挫折打擊放棄了反抗甚至放棄了等待?

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等待,為什麼有些人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有些人卻在蒼白的等待中消逝了生命的精彩?因為許多人的等待即使擁有目的,卻沒有行動,而那些成功人士同樣在等待,只不過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付出了行動。

當記者問足球之王貝利:“自己覺得哪個球最精彩?”貝利回答:“下一個。”

當謝晉導演被問及:“自己對哪部作品最滿意?”謝晉説:“下一部。”

貝利、謝晉的成功正是他們在等待中超越了過去、超越了現在。翠翠的等待不乏悲劇之美,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喜歡擁抱成功的快樂。

我們要在等待中行動,我們也要敢於在等待中創造。當翠翠的等待和尋覓沒有了結果,她就應該敢於去追求創造新的幸福。

培根曾經説過:“智者所創造的機會,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當命運讓翠翠失去了樹木,但翠翠更應該振作起來去尋找森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卻應該超越藝術。一個強者,總能創造出契機,藉助機遇的翅膀去揭開人生新的篇章。

38歲的唐山市豐南區柳樹圈鎮村民李康宇已經在牀上度過了31個春秋,面對關節的壞死、身體的僵硬,他以超出常人的樂觀態度,面對人生的困境。他通過電視及網絡自修,學會

了讀書、寫字、上網。李康宇的堅強與樂觀,不僅感染着身邊的人,更是感動了遠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女孩顏淑英(中文譯名)。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網戀,這對相隔萬里的情侶終於修成正果。在消極等待中耗費生命倒不如用生命去創造奇蹟!這正如楊瀾在首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上所呼籲的:

“與其等待幸福,不如創造幸福”。

彼得遜説過:“人生中,經常有無數來自外部的打擊,但這些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中。”在那蒼老的白塔下,在翠翠日夜守望的渡口,我祈禱那不再是一年又一年的漫長等待,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勇敢出發!

因為,誰的等待,能邂逅花開?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2

之前讓寫讀後感,其實心裏想到了很多,但到真正提筆,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每個人心裏都裝着一個翠翠,每次讀,心裏都會出現的同一個片段。鳳凰古鎮之邊,青葱羣山之中,涓涓流水之上,翠翠瘦小的背影隨竹排遠去,從晨曦,到黃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待舊人歸來。

一直以為自己是被翠翠的的單純、質樸還有她與儺送之間至真至性,卻陰差陽錯無疾而終的愛情所感動。懷着神聖的情感去揣測他們的內心,懷着同樣一顆去對比和感動。自然憐惜般的在心裏為他們續寫着一個大團圓般美好的結局。

今天上課聽了老劉和娟娟的看法,才發現,我錯了。之所以情感很複雜,感受很多,卻説不出的原因,是因為那份她堅守的執着。正如腦海中的片段,若干年後,這邊城之邊,仍是那條船,那隻大黃狗,那個擺渡的人。只是年華已逝,青春不在,只是心中的執着和等待依舊。她對感情的朦朧似乎是每個少女心中的夢,只是,那份堅持與執着,沒有幾人能擁有吧。

像老劉説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大老,二老最終都選擇了離開。翠翠因為執着選擇一直守候和等待,因為太過單純的守候着心中朦朧的情愫選擇不去大膽的追尋那份愛情的來臨,也因為沉浸太過夢幻的夢裏選擇等待終其一生。不能怪儺送的無情離去,也不能怪翠翠不去更熱烈些表達自己的情感。她無法啟齒向爺爺訴説心中的感受,也沒有母親交給她如何去愛。她從小生活在自然之中,她的世界太過純淨單純,她不瞭解外面的世界,她只活在自己的心城裏。所以當爺爺死去,儺送離開,她便斷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繫,選擇躲在心城,獨自等待。

説到執着和等待,一下子把自己拉進回憶。回憶,大概就是我心中的那座城。曾以為自己會一直守着回憶過下去,的確,有很多美好,但又有太多太多的淚水和疤痕。如果當初選擇靜靜的接受離開,靜靜的守着回憶,大概還會一直繼續下去。只是,糾纏之中,自己給它畫上一道又一道鮮紅的印記,直到有一天發現,那些美好的,也終被磨滅。原本覺得自己很偉大,守了那麼久,關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把自己的喜怒完全付給了外界,但一次又一次證明我錯了,對方毫不猶豫的走了出去,追尋陽光,快樂,和新的生活。自己卻在不應該的執着,讓心中城變為死城,頹廢消極陰暗,甚至嫉妒和憤恨。這本不是我的本意,也並非初衷。

當真的被冷漠傷的深到骨髓,我沒有勇氣繼續了,終於選擇了放棄,饒了自己,也放了他人。回憶之城瞬間崩塌,也才發現,自己一直放不下的只是回憶,而大多又是自己所臆造的。從那一刻起,真真正正的,走了出來。

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陽光正好,用心去向往和感受。反而收穫了不一樣的,更真實的快樂。活在現實中的,真實的,快樂。

我的心有一道牆,但你發現一扇窗。謝謝打開了那扇窗的人。讓我,活在當下。大概永遠不會有像翠翠一樣執着一生,這大概就是我心裏描繪不出感受的原因,還是很複雜,有崇敬,她的守候是那麼神聖。雖然被她的執着所感動,但也不會後悔我的選擇,我註定不是聖人,也不會守着回憶過一生。更何況,她守望的是一片純淨,而我卻在死城中掙扎。

總是不能完全表達出心裏所想的意思,寫了這麼多,大概還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麼個一起吧。寫給自己。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3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4

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平靜地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這就是《邊城》為我們所描繪的一幅寧靜平和的山村生活畫卷。

《邊城》的描寫細膩感人,從一個個細節講述“美”和“愛”,而主人公翠翠就是美和愛的化身。翠翠、爺爺和黃狗的生活如此的安靜和諧,讓人們在品讀時感受到一陣陣前所未有的温情。

邊城是隔絕的,邊城的人是純真的,便也是這樣的純才使邊城的人有了濃濃的愛和徹骨的痛,有了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也正是緣於純真,這愛和痛才所以是暗湧着的,它們缺乏表達的出口。沈從文先生也必定有愛,更有品味愛的本領。"對於農民和士兵,懷有不可言説的温愛。"無疑這題記裏的話成了《邊城》表現的主旨。而我更相信是沈先生天生詩意的靈魂才真正賜予了他愛的能力。文革時的沈從文,被迫置筆,扮起了清道夫的角色,在給表叔的信中寫的不是種種憤懣卻只淡淡地説:這裏的荷花真好,有空一起來賞。在逆境中發現美麗,找到所愛。我想,這正是《邊城》之所以像飽含了濃濃感情的清茶的原因所在。

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或是以黃昏的温柔、美麗和平靜,反襯翠翠愛情萌動的內心的躁動、落寞和薄薄的淒涼;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層薄薄的白霧、蟲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對儺送情歌的熱切期待,以及少女愛情的純潔和朦朧。

翠翠從小失去了父母,與爺爺相依為命,儺送與天保兩兄弟都對翠翠產生了感情,但翠翠愛上的卻是儺送,着彼此間單純、獨特而深切的感情是珍貴的。翠翠對儺送的愛是純真的,儺送也用同樣純真的一顆心愛着翠翠,但是如此單純的翠翠,能得到真愛嗎?······深愛翠翠的爺爺一心想要她得到幸福,不要再重蹈以前翠翠爸媽的覆轍,但是現實真能如人所願麼?天保去世了,儺送也出走了,爺爺也在一連串變故後離開了人世。現實是如此的殘酷,讓還有點懵懵懂懂的翠翠接連失去了三個最重要的人,我們不禁在品讀時為翠翠的悲慘身世而感到一些傷感與憐惜。在傷感與憐惜的同時,我的心裏也充滿了疑惑與期盼,儺送還會回來嗎?翠翠的命運又將會怎樣?······

也許在現實生活中,小説描繪的昔日的湘西生活畫卷是那麼美,儘管這一成為了過去,但那種生活狀態是無數被現實的壓力與無奈所困擾的人們所向往、所憧憬的,寧靜而自然,淳樸而和諧。可是,在這種種自然和淳樸之中,翠翠他們所要忍受的卻是生活的貧困窮苦,沒有父母的孤獨與失去戀人的悵然。她不能向他人傾訴自己的痛苦,但是幸運的是上蒼賜予她了是一顆質樸純潔的的心和勤勞善良的品質。逝者已逝,有希望有擔當而沒有恐懼,未來的路才能越走越遠。

《邊城》帶給我們的思考是多重的,也許故事中的人與事,帶着那個遠去的時代的烙印,每個時代的人各有其煩惱,但有些東西卻亙古不變,譬如親情與傳統,譬如愛的美麗與哀愁······人們身在其中除了學習和傳承,更需要懂得超脱,方才不會被煩惱所困,這不正是每個人一生都要學會去面對的嗎?

《邊城》讀後感1200字-讀後感15

《邊城》是一篇由沈從文寫的短篇小説,該故事以湘西的小城鎮,小村落為背景,以翠翠與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愛情為線索,把沈從文先生心目中的美好的湘西世界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與外祖父相依為命的十四歲女孩。她與外祖父單獨住在溪邊白塔前。外祖父以撐船過渡為生,偶爾受“茶峒”小山城裏的居民賙濟。

城裏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他們倆分別在端午節上認識了並喜歡上了翠翠。兩兄弟在月夜下唱歌。儺送獲得翠翠的心。天保退出,外出闖灘,意外死去。儺送覺得對不起哥哥,於是開始疏遠翠翠,也外出闖灘,一去不復返。

外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死去,翠翠獨自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我非常喜歡這篇小説的語言風格,它古樸,淳厚,樸實無華。沈先生用最常見的,最普通的字眼,描繪了一幅浪漫,細膩的圖畫,構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樂章。無須雕琢,無須堆砌。所有的字詞像是隨意丟下的,卻處處能泛起浪花。

我知道,作者並不是用字詞等在外的東西吸引讀者的,而是用內在的感情打動每一個閲讀它的人。感情是隨着簡單樸素的文字流出的,簡單的文字也透着光芒。如同溪水順着山谷流出,單調的山谷就變得有生機。

所以,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沈先生是一個可愛的,祥和的,內心充滿愛的人。他筆下的邊城就是他的內心世界。他的語言不犀利,不極端不似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一個動盪的,黑暗的,迷茫的時代。能保持內心的祥和是很不容易的。

邊城,是作者的故鄉,是坐着的內心世界,是作者的理想王國。《邊城》一書,體現着濃濃的湘西世界的地方特色。書中的邊城,是一塊神奇的純淨的野性的土地,書中的人也同樣如此。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生地長的精靈。他從小就生活在那裏,單純,可愛,爛漫。男主人公天保,儺送是熱情健壯樸實的湘西漢子典型的代表。外祖父,船總順順,駐軍將士,就連“茶峒”賣肉的,賣茶的,賣酒的小販都透着一種淳樸,善良的人性美。

全文是以一種淡淡的'哀傷為基調:天保喪命,外祖父死於風雨交加的夜晚,翠翠孤獨地守着白塔,孤獨地守望。雖然很傷感,但作者以一種温柔的筆觸把這一件件事情描述了出來。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只有默無聲息的哀傷。如春夜裏的雨,於無聲出慢慢浸透我的心脾,牽動我的感情。

我覺得這個故事最精彩之處在於作者設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有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個故事結尾處,翠翠守着白塔,等待着儺送歸來,但不知他是“明天”回來,還是永遠不會回來。在這種淡淡的憂傷中又給人以希望。

我覺得,正是由於這樣的結尾,才使人們更難忘,使人們在嗟歎之時永遠地把它記住。

我剛讀完這個故事,想給它安個結局。但後來想想,這是在自作聰明。有了結局,也許這個故事就不會那麼動人難忘了。必定沈先生看到了這點,才故意設下懸念,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