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祥林嫂》讀後感6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56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祥林嫂》讀後感6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祥林嫂》讀後感600字

《祥林嫂》讀後感600字1

每每讀起《祝福》,都會感歎祥林嫂命運的悲慘,增添幾分對其的憐憫,同時也有幾許無奈。那樣受盡苦難折磨的人兒,得不到祝福,談不上所謂的幸福。

《祝福》裏的過年是認真的,從送灶神到祝福,禮數週全,祭祀豐盛,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這“年終的大典”作為直接的生存手段,卻給祥林嫂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運。

春天,孕育着希望,孕育着生機。然而,祥林嫂卻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春天,她失去丈夫;春天,她被賣改嫁;春天,她痛失愛子;春天,她就那樣地走了……

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後,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經衞老婆子介紹,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樸厚實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於過上安穩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失魄,猶如白痴,可是人們還説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後,依然擺脱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後,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慘死在街頭。

祥林嫂是怎麼死的,窮死?餓死?冷死?祥林嫂被代表政權的魯四老爺趕出魯家大門,成了乞丐。沒錯,她是窮死,餓死,冷死的。一連串的打擊,魯鎮人的輕蔑,柳媽的恐嚇,使祥林嫂精神完全崩潰。當人們帶着喜慶心情祝福之時,在她的精神世界裏,有的只是陰間慘狀,死鬼男人爭奪,閻王爺鋸屍,閻王爺代表神權,她是被嚇死的,被封建統制通過祝福活活殺死的。

五年前,頭上扎着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兩頰還是紅的。五年後,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消失了血色,順着眼,眼角上帶些淚痕。後來,花白的頭髮已經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是什麼讓一個人變化如此之大?生活上的打擊是必然的,然而精神上的創傷卻是最殘酷的。一個人,沒了生的慾望,活着還有多大意義。於祥林嫂而言,生的悲哀,死的恐懼,已讓她無所適從。

祥林嫂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勞動婦女深受封建禮教的摧殘,她們沒有幸福可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和祥林嫂相比,我們是幸福的。那麼,我們就要珍惜我們現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們遭遇到什麼不幸的事,依然會有人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

沒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擾,我們更應去追求生命的意義,讓這段歷程長滿人生之花。祝福,為自己祈禱;祝福,也為他人送去。

《祥林嫂》讀後感600字2

《祝福》這篇文章是我在寒假假期裏讀的一篇散文。本來我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但讀後我倍壓抑,心情十分沉重。

我個人認為,《祝福》是魯迅寫得最能反映封建社會的愚昧無知的小説。他用“我”的眼光(“我”並不是魯迅,而是魯迅虛構的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把祥林嫂這個人物鮮活地表現出來,把世態的蒼涼,封建社會的黑暗暴露無遺。無論是從寫事還是>寫人上看,《祝福》都是一篇非常能反映舊社會醜惡的文章。在我認知魯迅以前,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衞,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福》後,我對他的看法漸漸改變,覺得他是一個憑着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泰斗。

魯迅的《祝福》一開始就給人渲染一種悲涼的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感到荒涼痛苦。然後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敍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去丈夫和兒子——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全文魯迅用一個見證人的敍述方法敍述祥林嫂的一

生,沒有直接在文章中表達出對祥林嫂的同情。但他在敍述中讓讀者深深被故事吸引,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是極高的。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覺得文章最費解也最發人深思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麼不叫“祥林嫂”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先生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出來,引人深省。

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祥林嫂第二個丈夫死了後,她回到魯家打工,主人並沒有關心她,而是在意她的表現比不上以前了,而且還認為她是個剋星,在祭奠的時候不讓她碰供品。祥林嫂用自己一年的工資去捐了條門檻,但是卻仍然沒有法改變大家對她的看法,而她自己也過不了自己一關,迅速衰老,自己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殺死了。祥林嫂死在大年夜,但是卻沒有人把她當人看待,只是説她死的不是時候。

魯四老爺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所持有的是保守的封建道德觀,對祥林嫂是鄙夷的;而小説中的我是小資產階級,是萌發的新生力量和先進思想的代表,雖説唯唯諾諾,但對祥林嫂的遭遇是抱以同情的。從西漢至清末,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深紮在中華民族的頭腦中,男子三綱五常,女子三從四德,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兩千多年的根深柢固,隨着封建制度的瓦解,面臨進步思想和外來文化的衝擊。封建的道德準則是與社會現實脱軌,無視人權的。思想的因循守舊是當時中國落後而不奮起的根源。魯迅吶喊着,以慰籍那些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和前驅者,喚醒麻木的人們,鼓舞進步青年尋求救國之道?

所以,我要説,站起來吧!迷茫中的人們。起來奮鬥吧!

《祥林嫂》讀後感600字3

從心理學上講,人生的最大痛苦莫過於精神上的折磨與摧殘,因為它不但有損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更為主要的,是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前程,導致人生的悲劇。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就是如此。只要打開魯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會不言而喻了。

第一次讀《祝福》時還在上中學,讀完後只是覺得祥林嫂的命運很悲慘,當然印象最深的就是她那句“我真傻,真的”,當時甚至和同學們用這句話開起了玩笑。而今,再一次讀《祝福》則是百感交集,祥林嫂的悲劇,不正是受當時野蠻殘酷的封建制度虐待的必然結果嗎?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這就是祥林嫂——舊社會婦女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着沉重的壓力,經歷着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雖然祥林嫂在不斷的進行抗爭,表現出了最大的韌性,但在她經歷了辛酸和血淚之後,她所追求的“坐穩了奴隸的時代”也始終沒有到來。而就在人們的一片歡欣的祝福聲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權、族權、神權和夫權的重重枷鎖之下,懷着對地獄的恐懼和疑惑,被人們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祥林嫂,終於被打掃得乾乾淨淨了。

祥林嫂懷着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着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

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

然而,祥林嫂之死還是給了作為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也是啟蒙者的“我”一點點啟示的。魯迅在文章中安排了一詞我與祥林嫂的直接對話,讀起來頗為悲傷。

“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那麼,也就有地獄了?”

“那麼,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當我讀到這裏時覺得很壓抑,好像要把那愚昧的社會推翻才能鬆一口氣似的,我想,這就是魯迅的力量。魯迅在文章中了一個麻木的祥林嫂,當她在面對別人的嬉笑時,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我想,這也表達了魯迅面對愚弱的國人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文章是表現生活的。而魯迅的《祝福》是揭示生活,把當時的社會的黑暗愚昧展示給讀者。有人説,魯迅已經離我們遠去,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僅僅就是從《祝福》上面説來,魯迅還是離我們很近的,離我們遠的只是那封建社會和那愚昧的人們。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很慶幸,這種不幸不會出現在二十一世紀,所以,唯有珍惜,方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