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通用2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7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通用2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通用23篇)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

龍應台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説《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裏行間不僅透露着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裏,兒子的心理已發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打開兒子心中的牆,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七年時光裏,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並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並沒有因為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裏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於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着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現實生活中,也許並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瞭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願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後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啟發,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籤推給我時,我百般不願,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台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着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着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築,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鬆,且愉悦。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着咖啡館的龍應台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裏,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揹着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台北一樣,轉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着對時國企業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業的滅不情願在那裏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着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裏瀰漫着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澱、寧靜觀照,哪一種可以在忙碌中產生呢?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醖釀、培養。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3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着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一位母親,看着子女發表“獨立宣言”,問那些常人不願提起的問題,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子女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是什麼感受?一位母親,望着子女的堅實的身軀想要擁抱卻不敢聲張,是什麼感受?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台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有這樣一次,安德烈問他的母親“怎麼面對‘老’?”“會希望我記住你嗎?”這兩句話給我的觸動是深刻的。人會老去嗎?我問自己,答案想必已經知道,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的我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愣,很可怕吧。我驚訝於安德烈的問題,但更驚訝於龍應台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藥盒裏那色彩繽紛的藥片;“老”就是上樓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還是要下;“老”就是不説話時發出像咖啡機煮滾噴氣的聲音;“老”就是餓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來,記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記得……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台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着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裏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後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後,在後面不停地張望着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線有多遠?怎麼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進入高中的我應該也將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荊棘地了吧,該脱離父母的懷抱,奔向這繚亂的世界,儘管這樣,我也是不會忘記的是誰在跋涉中給予我一席休息之地,愛和希望。使我們充滿勇氣和力量,讓心中永存着熱度和光,不去畏懼前方的荊棘。更不會忘記在走遠之後,回頭抱一抱那在後頭張望着,想去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你們……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4

當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時,我總有種想再讀一遍的想法。《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一人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兒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時間,總讓我感慨。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台與她的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而一開始,安德烈,這個完全不想與母親交談的人,完全是為了賺稿費,才寫信的。因此,他們倆就抱着不同的心態通信着。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寫信,但龍應台卻想走進兒子的內心,想讓安德烈與自己的關係得到緩解,想認真研究自己的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言語,也讓安德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安德烈到最後,通信的目地僅僅是為了與母親交談。當然,他們彼此認識了對方。

龍應台有的地方,讓我感觸很深,面對着自己兒子的不耐煩、不想説,她並沒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幾行文字只能換來兒子的三言兩語,但她仍舊字字引導,希望安德烈能多説一點。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兒子。這是何等偉大的母愛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浹背,操心不已,但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們舒心,我們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説一句話,等等。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又有誰能時刻想到這些,並經常去做。而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我們卻會把它當做嘮叨,當做耳旁風,不去理會,有時還嫌煩,與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顧着與朋友玩,只顧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遺忘了撫養我們長大,為我們擔心的父母,他們正在漸漸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們能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就是像兒時一樣,常陪陪他們,多在他們身邊,與他們聊聊天。

想到這兒,我不禁為自己有時因心情不舒暢,而惹父母生氣,讓他們傷心的事感到羞愧。從此以往,我將時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體諒父母的難處,理解父母的用心,並多多地去幫他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爭取不讓父母擔心。

《親愛的安德烈》中,讓我看到了母愛的呈現。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個不論你身在何處,卻長伴與你的家。父母,多偉大。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5

這些書信最初的願望是龍應台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心世界;因為她發現,她和兒子,幾乎已經無話可説。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着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瞭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裏去了?可愛的安安哪裏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麼温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裏去了?我鬢髮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裏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飢,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願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願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願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於同樣的事情,因為經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於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祕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但是我想我們身為老師,那些可愛的學生不正相當於我們的孩子麼,拿出一顆對待自己孩子的心,我想孩子們會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一點點蜕變!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6

在這我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發現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談話越來越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化。在早上起牀後對父母只説“爸爸媽媽早上好。”然後就做自己的事情齒。吃飯時自己猶如與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發。猶如與父母站在同一塊冰山上,最後這塊冰山不知被什麼?是兩代人的代溝;還是因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就一個人呆在學校裏,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與父母談話。最後慢慢得與父母疏遠,慢慢得與與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父母幫我找了一位家教,當時我只是默認。補習了一段時間,那位家教知道我與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給了我一本書叫《親愛的安德烈》……

在這本書中寫了作者龍應台在兒子安德烈14歲的時候離開了歐洲,去了台北任職,在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小夥子。龍應台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年;也是兩國人。中間隔着東西文化龍應台覺定一定要認識18歲的安德烈。於是龍應台與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因此龍應台在人生中認識了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自己深有體會,覺得自己應該與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訴説自己的心裏的痛苦和快樂…在書中第16封信中寫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鎮以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像我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適感到快樂感到不寂寞的小鎮,也許這算不上是一個小鎮,一個家,但是卻令我感到一種特別的眷戀。也許以後你要永遠告別這個小鎮,永遠離開你的那些朋友,也許你和他們還沒有深交,也許以後,他們將從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遠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往前走…現在就應該回想自己擁有的美好時光,把回憶擁在心裏,讓它温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記得自己是從哪裏來。而對於一個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個成人的人千萬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囉嗦,因為他們永遠都是為你好,為你的將來考慮,而且他們永遠都是你最親愛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7

“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最近我讀了龍應台和他的大兒子安德烈合着的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封面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一位知性、貼心的母親和一個睿智幽默、天真爛漫的十八歲男孩,它也同時喚起我對生活的思考。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牀,他先要放幾首音樂;在放學後,他可以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週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在閒暇的日子裏,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去旅行……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是十萬八千里。更重要的是,安德烈有一位能寬容他、理解他的好母親。龍應台深知自己和兒子之間有一堵無形的牆,但她沒有越過這堵牆,而是透過牆上的窗户來仔細觀察自己的兒子,並重新認識他。可是我們的父母呢?一心只追求成績,卻忽視了我們內心的感受。當我們成功時,父母總是覺得理所當然、不足為奇,殊不知成功是由淚和汗換來的;當我們失敗時,父母滿是責備,卻不知我們心裏的委屈和痛苦。

之後,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造成東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麼大?後來,我才知道,是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無法靜下心來去思考生活。而在西方,人們總是熱愛自然,熱愛鄉村,熱愛閒適自在的生活。

他們為了生活而生活。他們可以一下午都呆在酒吧或咖啡廳裏和朋友聊天,消磨時光,從而體會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我們活得更辛苦,我們體會不到生活的滋味,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原有的真而變得麻木。

因此,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裏,我們應該放下身上的包袱,還自己一份純真,來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熱愛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8

讀了龍應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台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台所説的:“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這本書,讓我從龍應台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牀,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後,他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週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閒暇時光裏,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牀……無限循環。在週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即使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麼大?後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每當父母説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倉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嚮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9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台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台“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台“嘲笑有加”;龍應台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着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悽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裏,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裏。我們也願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願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願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説她在説,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於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説,龍應台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台來説這可能是職業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説,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説清了。

比如説,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着優裕的生活,十幾歲周遊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於自己的喜好,比如説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願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隻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執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裏,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0

在《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觸過龍應台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聽聞這位作家時就無知地以為這是一名男性。

這份包含着深情與理智的家書令我震撼。更令我們深刻了解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十八歲的我們和安德烈有着相似的生氣,亦有着相似的叛逆,我們在思想逐漸成熟階段的迷茫,害怕與父母溝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就我自身而言,我沒有安德烈的擁有偉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樣,擁有一對愛我,護我,關心我,視我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長輩中,舅媽與我的年紀較近,她曾有幾次對我説,她羨慕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還真未認真地想過,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我也曾不聽話被父親狠狠揍過,也曾無理地頂過嘴,也曾生氣的與父母冷戰過。記憶裏,母親似乎從未對我發過大火,都是在我犯錯後屢次耐心地與我談話,告訴我道理;自我上小學起,父親也未再打過我,不知是我太乖了還是,他老了。我是一個淚腺很高的人,但不知為何父親只要一講我,我的淚就像潰了堤似的大水。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龍應台的這句話令我很心酸,我在長大,父母卻在老去,這是自然規律。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1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龍應台用了這一句話來描寫她與她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代溝。年齡以及文化的雙層代溝讓他們母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難上加難。我覺得這在我們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中也很常見,特別是像我這種家長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因為我們和我們的家長的文化背景就會不一樣。

這本書收錄了36封龍應台和安德烈給互相寫的信。他們由於在一起的時間不多,所以兩個不熟悉的人就通過寫信的方式來拉近距離。他們在信中會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生活中的一個故事,或是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他們也會一起回憶他們之間的記憶。這兩個不同的人用這些方式找到了許多的共同點。

讓我最能產生共鳴的是在第二和第三封信中,龍應台和安德烈都分享了一個看比賽不知道支持哪個國家的故事。在別人問我是從哪裏來的時候我也會不知道怎麼回答。我説美國也對,因為我的國籍是美國而且我從小接受的也是美式教育。不過我自從在上海出生以來就一直住在這裏,我雖然有時會回去看我住在紐約的外婆,但是回去的感受也不會覺得是回家,而只是去旅遊,因為在我的心目當中,我的家在上海。

通過與兒子互相寫信,龍應台説,“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我認為在這句話中,“認識”的意思其實是“瞭解”,因為他們其實已經認識了十八年,卻是第一次真正的瞭解了對方。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2

昨晚在女兒複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麼,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後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裏傳來音質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裏一個小女孩守着一台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和美的薰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在的你更是可以經常出入圖書館、美術館、音樂節、電影院...正如龍應台所説你們這一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豔多姿的熱帶魚啊!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着,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裏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牆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薰陶,對嗎?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3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但是學習沒有間斷。讀完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有幾天了,儘管讀的時候很有感覺,但是寫的時候卻感覺無從下筆。今天又細細回想了一下,不由地詢問自己:

1、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會和我好好溝通嗎,如果想要那時我們繼續好好溝通,我從現在該做些什麼呢?

2、龍應台的格局很大,知識也很淵博,從書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和見地也很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這裏面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影響作用肯定非常大,相比之下,自己是不是該更加努力呢,一方面給孩子個好的影響,另一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小一些;

3、該死死盯着孩子還是給她更大的自由度,或許都這樣都太絕對了,應該兩者好好結合,希望培養的孩子是個有思想的人,必須有她的自由,但是還要關注不能太走彎路?

4、龍應台對孩子也有諸多的不滿,比如抽煙,可是她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安德烈是自己的孩子的侷限,站在“如果是別的成熟的個體自己會干涉嗎”的角度看問題。

自己也該明白: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不是自己精神和肉體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也會有不受控的時候,何況已經脱離了母體的孩子呢,所以自己該明白和孩子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自己的侷限。作者:花生了米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4

這一週又讀了一本龍應台的書,《親愛的安德烈》。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説,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這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麼這麼説。後來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着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着不滿和疑惑。

自由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不斷使人墮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是每天都聽不到父母的嘮叨,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麼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捨。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長大成人後,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麼多的自由呢?有責任心的人都會説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的自由,隨着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麼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這本書或許能為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着矛盾的家庭有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5

“從書房走到廚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隨手關掉書房的燈,離開廚房時,一定關掉廚房的燈窗外若是有陽光,我會將洗好的濕衣服拿到陽台或院子裏去晾,絕不用烘乾機。若是有自然清風,我絕不用冷氣。”

事實上,我一開始並不理解“消極”的意思。查了字典後明白“消極”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礙發展的”。可我還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極”的?反之,“消極”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嗎?開RollsRoyce就是“消極”的?捉了蟈蟈不放也是“消極”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點肯定是對的,那就是不要浪費資源。地球資源匱乏,確實很匱乏,浪費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無限的。我們平常所能做的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事情有——離開房間屋子關掉電子設備電源,將水循環利用,垃圾分類

至於奢侈,也就是揮金如土,濫費錢財,就得因人而異了。平常出去購物,我總是挑便宜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應該多少錢,幾元算貴,可我總覺得把錢花在無價值的,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上,畢竟是一種浪費。有些人,買回來的東西自己忘了用,最後要麼是物品過期,要麼不適合自己用了即使錢太多沒處花,還是去捐些錢吧,給山區和家境貧困的人們,這畢竟也是節約的表現,善心之舉。“募捐”和“奢侈”有着本質上的差別,你想選擇哪一個?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6

《親愛的安德烈》是發表在雜誌專欄上的書信集,是龍應台在兒子十八歲時,為了尋找一條溝通的橋樑而作的一次嘗試。父母子女的溝通向來不容易,讀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想這歸咎到了我們各自的角色。作為父輩,我們總是試圖教導和教訓兒女,而作為兒女,他們對父輩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同陣營、甚至抑制自身意志的人,便最真的話也不敢對父輩説,這樣兩輩人之間就必然產生隔閡。

龍應台曾説:“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對,我們不過是目送他們的人。作為父母,我們既不能代替他的朋友,也不可代替他自己,去認識這個世界、社會。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不過是以我們的人生經驗,尋找到一種方式跟他們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理解他們的想法,跟他們探討問題,讓他們自己思考;以父輩的寬容來鼓勵他們嘗試、選擇生活,在他們犯錯時直言不諱地指出來。

作為父母,我覺得能做的很少。我們註定站在橋的兩頭,橋是我們唯一溝通的方式。如果我們有幸找到這條橋樑,也許我們能充當他們一半的朋友,分享他們的喜樂;再充當他們一半的父母,在目送他們走遠的路上給出我們的意見,並容許他們在任何時候回到橋的這一頭來。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7

在我的閲讀感受裏,龍應台是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名字。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我接觸到龍應台的雜文集,即被龍旋風犀利深刻、頗具獨立性、充滿民主權利意識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認同她被譽為思想界不讓鬚眉的鐵骨金剛、女鬥士。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台與安德烈的母子書信集,書中收錄了她與長子安德烈的36封往來書信。母子倆以通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相信更多的讀者是被龍應台的文字感動着的。她是一個温情的母親,用所有母親都具備的關愛來關心兒子的飲食起居,譬如叮囑兒子不要在踢球之後吹冷風、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温情的母親,她在信中談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問題。她談自己的青春歲月,談價值觀差異,談對民族、國家、文化、道德的看法。這些從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獨到、優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許,是她把兒子當朋友來理性地交流;也許,歲月滄桑、豐富閲歷已略略磨平了她的稜角。

《親愛的安德烈》已紅遍大江南北,頻頻登上各大圖書排行榜的領先位置。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共鳴,不管你是別人的父母,還是別人的兒女這本書一定能勾起你對人生的思考,以及頓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龍應台的粉絲那樣,把自己寫過的關於我女兒劉源源的幾十篇文章,放進了電腦裏的一個新文件夾,起名《親愛的源源》。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8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着尋找什麼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麼幸運,他們死於飢餓,死於營養不良;我也曾質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麼我也會陷於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後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後,你們是不是也應該發現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説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於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後,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或者一直那麼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我曾經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着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為他們做的事多得多。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19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現,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總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着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落我,並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麼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着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於是,我發現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着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説的那樣:愛,並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係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後,就再也捨不得放下。我驚訝於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於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係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着龍應台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着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在,我終於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着。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0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遊……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每天都是早早起牀,上學,寫作業,複習預習,偶爾的娛樂和放鬆。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鬆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前往台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一座無形的牆,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牆,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這段時間裏,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大學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驗。在外國,他們經常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經驗,他們的適應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麼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麼怎麼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心,多給孩子一些放鬆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瞭解!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1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台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係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心孩子,瞭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繫。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説:“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而龍應台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説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麼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台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2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整本《親愛的安德烈》,其中《給河馬刷牙》《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這兩章令我感觸頗深。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覺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嗎?”其實要看你站在哪一條跑道上。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衝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見那跑百米的人會全身緊張、滿面通紅,心裏會“顫抖”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見那跑五千米的人氣呼呼地追過來了,他會因而恐懼,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嗎?不會的,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來散步的。

世界上本來就存在着大樹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嗎?書中舉了個提摩的例子:他從18歲開始失業,到41歲還在失業中。那麼大了還沒有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也就沒有結婚,沒有家庭。每個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樣。為什麼害怕呢?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意義。每天為了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與其為了金錢和名聲成為工作的俘虜,不如找一份能充分體驗生活的工作。

龍應台説過這麼一句話:“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很多讀者回信説自己就是在被迫謀生,我相信我身邊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謀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義呢?

不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尋找自己安適之所在,那還談何“平庸”?“平庸”是跟別人比,我們的終極負責對象是自己,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平庸”與否,不是在於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於你做的是否有意義,是否快樂。這樣看來,小草平庸嗎?答案是“不”。

親愛的安德烈優秀讀後感23

當我看完《親愛的安德烈》時,我總有一種想再讀一遍的感覺。《親愛的安德烈》是一位中年母親和她已成年的兒子在三年多的時間裏寫的36封信。讀了裏面的信,總是讓我感慨萬千。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這是龍應台與兒子安德烈寫信的初衷。起初安德烈根本不想和他母親説話,只是為了錢才寫信,所以他們有不同的寫信心態。即使安德烈並不是真的想寫一封信,但龍應台想深入兒子的內心,想自己和安德烈的關係得到緩和,想認真研究兒子。然而,母親細膩的話語,也讓安德烈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最後,安德烈寫信只為了和母親交流。當然,他們對彼此的認識越來越深。

龍應台的一些地方,讓我感覺很深刻,面對兒子的不耐煩和不想説,她沒有使用逼的辦法。儘管她自己寫的幾行字只換來了兒子的隻言片語,但她還是用每句話引導着兒子,希望安德烈能多説幾句。她只是想認識她的兒子,多麼偉大的母愛。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即使他們日夜流汗,時刻操心,但對於孩子們,他們有過什麼可抱怨嗎?我們都知道如何尊敬父母,安慰他們。然而,在平常的生活中,誰總能想到這些,並經常做到。

父母對我們的照顧,我們會把它當成嘮叨,充耳不聞。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我們長大了,只和朋友們一起玩,只享受自己的美好時光,卻總是忘記撫養我們、為我們着想的父母,他們在一天天變老。我們能給予父母的最好回報就是和花更多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聊聊天、説説笑。

想到這,我不禁感到羞愧,我有時使我的父母難過,使他們傷心。從現在開始,我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多體諒父母的,多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儘量不讓父母操心。

《親愛的安德烈》讓我看到母愛的呈現,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永遠陪伴着你的地方。

父母,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