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孫權勸學讀後感(通用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3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孫權勸學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孫權勸學讀後感(通用8篇)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1

《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我認識到人不學習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個從小被狼養大的孩子,自然沒有學習的機會,甚至連一點人類的基本技能都沒有學會,她17歲時的智商才是我們正常人3歲的智商。我又想起小鷹學飛的故事,當小鷹羽翼豐滿的時候,老鷹就會叼上小鷹狠心地從懸崖上摔下去,因為老鷹知道,搏擊萬里長空,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學飛開始。當前,我們面臨的是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淘汰舊的羽毛,而代之以新的羽毛,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不被淘汰,也才能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其次,我認識到只要肯學,就能擠出時間,就會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説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説,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後,魯肅經過潯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談吐,大為驚訝,認為呂蒙已經不是昔日的呂蒙了,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我又想到了一個故事:一位巴格達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個陌生的聲音對他説:“撿幾塊石頭吧,明天,你會既高興又懊悔。”商人於是撿了幾塊石頭,繼續趕路。天亮了,他掏出石頭,它們全變成了寶石!商人無比高興,可是,過一會兒,他又很懊悔,撿得太少了。我們的學習難道不也是這樣嗎?今天學的東西,看起來是那樣的平平淡淡,甚至枯燥無味,但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是那樣的彌足珍貴。我感到學習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是一個化平淡為神奇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積累財富和過程。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2

生下來就是天才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後天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神童變成普通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人還不如嗎?

人們常説:“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麼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所以説: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

而《孫權勸學》這篇文章講的是吳王孫權勸其大將呂蒙學習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也從中受到了不少啟發。

我認識到只要肯學,擠出時間去學習,就會學有所成。當孫權勸呂蒙學習時,呂蒙説自己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學習。呂蒙作為吳國的大將軍,忙是肯定的。可貴的是他最終聽從了孫權的勸説,開始擠時間學習,並大有收穫。不久後,魯肅經過尋陽,與他相聚,聽了呂蒙的論議,大為驚訝,發現呂蒙已經不是“吳下阿蒙”了,真是士別三日,當人刮目相看。

從此我想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詩句,我明白了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的道理。

從這兩則文言文裏我得到了一些啟示:我們要後天努力學習,多讀書,珍惜學習的機會,通過學習和閲讀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更豐富多彩。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3

在七年下冊的語文書中,我們學習了兩篇相反的文章《傷仲永》與《孫權勸學》。

《傷仲永》主要講:方仲永是一個天資聰明的孩子。他擁有超出常人的天賦,七歲所作的詩被全縣秀才稱讚。然而急功近利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於是,仲永的天賦一天天消磨,最終“泯然眾人矣”。

《孫權勸學》講的完全相反。呂蒙是吳國大將,但是他卻不想學習但孫權想重用這個人才説:“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是不是隻是想讓他“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聽了孫權的話,”蒙乃始就學“魯肅到潯陽時與他談論時誇獎他卿今才略非服吳下阿蒙!而呂蒙回調侃他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方仲永和呂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方仲永天資聰明卻缺乏後天的教育。而呂蒙因為後天的努力奮鬥,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讀了這兩篇文章我懂了:決定人一生的.不僅僅只有天資學賦。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勤奮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點,而後天的奮鬥卻決定人生的超越。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4

今天學了《孫權勸學》,在本文中,孫權、呂蒙、魯肅是三位不同的角色。

孫權,作為君主,平易近人,嚴格要求部下。魯肅,作為年長者,惜才愛才。呂蒙,作為部下,謙虛好學,機智幽默。

我由此感悟到,生活就像一部電視劇,每個人在這部電視劇裏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我,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

學生:學生,自然是以學為主,那麼就要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劉翔勇猛飛的衝擊力成為世界飛人,而我,要用勤奮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在學校裏,我尊重師長,和同學互幫互助。

女兒:在家裏,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父母的懷抱是我避風的港口,父母給我們無私的愛。那麼我就在家裏做一個讓他們放心、欣慰的女兒。

孫權的角色是他得到更多人的擁戴,呂蒙的角色是他學識淵博。而我呢,也要讓老師、同學、父母開心。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5

今天,我讀了孫權勸學一文。文章篇幅雖短,但文中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説的是這樣一件事:呂蒙當權掌事後,還是不願意學習,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孫權對呂蒙説:“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只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往事罷了。”呂蒙於是就接受了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後,當魯肅與呂蒙論議時,非常吃驚地對呂蒙説:“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

文章敍述到這裏,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他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才會去學習。因為他謙虛好學,所以才能博得魯肅的讚歎。總而言之,呂蒙“現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這種品質上的。

同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具備這種品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士”,讓別人“刮目相待”。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6

讀了《孫權勸學》,真是有些吃驚,小説中叱吒風雲、文韜武略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原來是個不愛讀書的“吳下阿蒙”啊!確實,和天生奇才的仲永相比,可以説是天壤之別吶!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而天生奇才的仲永卻落個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説下“涉獵見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感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瞧方仲永,五歲能作詩,“且文理皆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矣”。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貧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先生好好調教調教,説不定也能是一位棟樑之材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真的是再恰當不過地表現了王安石先生的歎息吶!

的確,再説那句老話,才能夠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壘沙灘,沙子越多,壘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峯。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就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成果,無疑是痴人説夢。

看看身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們拼搏、奮鬥、努力得來:普通到衣食住行,特別到成明星大腕。都別説,這一切的一切都浸滿了人們奮鬥的汗水,倒映人們努力的身影。即使選秀得來的成功,那雖然不可否認地有些幸運的成份所在,但是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是沒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毅力和耐力,那連上台的機會和膽量都會沒有的。

《孫權勸説》給我莫大的啟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耕耘,更無瓜果!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7

但我學完《孫權勸學》這一課時,我非常驚訝,在文中那個吳國大將呂蒙竟然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只是被孫權教育一番就開始學習,與原來那個“吳下阿蒙”真是天壤之別。

呂蒙和方仲永相差很大,一個是不愛讀書到勤奮讀書成為有才之人;一個從小就天生聰明的人,由於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到最後“泯然眾人已”。由此可見,一個人是靠後天教育,努力學習來成才的。正如愛迪生所説的:“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正是這樣,如果我們把心思都投入到學習上去,你會感覺到學習的快樂、幸福。不要忽視老師所説的話,裏頭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也不要死讀書,要有遠打理想,這樣,你會覺得生活完美無缺。

的確,再説那句老話,才能的培養是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好像在累沙堆,沙子越多,累得就越高,絕對不可能沒有巨大的底盤,而到達超高的頂峯。學習也是這樣,學得越多積累地越多,基礎越紮實,學得也越好。而且,不努力學習就想要的倒成果,無疑是痴人説夢。

我做為一個學生,自然是以學為主,那麼就要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愛因斯坦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世界,而我,要用勤奮的汗水澆開成功之花。

孫權勸學讀後感 篇8

最近我們學習了文言文《孫權勸學》。學習過後,細細品味,使我明白了很多,更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孫權之所以能建立吳國,與他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關係。孫權並不如諸葛亮那般機智,並不如曹操那般陰險狡詐,但他卻能夠很好地識人,用人,還很會勸人。當時的呂蒙乃是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孫權作為一個君王,自然希望手下將領能有勇有謀。但他眼下只有一位有勇無謀的呂蒙,雖然自然着急,但卻並沒有將呂蒙撤職,而是悉心地勸他要多讀些書,最後使得呂蒙才略大增,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

讀完這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孫權作為一國之君,每天所要處理的國事總是非常的繁多,雖然如此,但他仍拿出許多時間來學習。而呂蒙通過學習,才略大增,最終成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讀書有益的,不然古人有怎麼會説“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呢?開卷是必然有益的,你倘若讀了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正如高爾基所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如果我們能做到博覽羣書,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所以我們應當多讀書,讀好書,持之以恆,必定會有一番大作為。同時,這則故事還告訴了我們,應當聽從他人對自己有好處的勸告。如果一個人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從他人的勸告,那麼他最後一定不會成功。倘若呂蒙不聽從孫權的勸告,那麼他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最終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人生。因此,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應當善於聽從他人的意見,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塑造更加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