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幾生修得到梅花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生修得到梅花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幾生修得到梅花讀後感範文

幾生修得到梅花讀後感1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這句出自謝枋得的詩,意思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景象,我要經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或許不用幾生,只靜靜地,用心地,讀幾首詩,就能接近更美好的自己”是我們這個階段的人對這句詩最好的解讀。

初識陳更,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上,那個一身藍衣靑裙,總是笑盈盈,而且自信樸實思維敏捷的才女。她是90後北大博士生,也是《幾生修得到梅花》的作者,但她身上卻不存在印象中博士生帶給人的沉默古板的感覺,取代而之的是撲面而來的靈氣。靈氣何在,源自詩詞。因此,她的語言也是細膩温婉的,正如蒙曼在該書序言中所寫,“一個喜歡詩的的女孩子,會造出更好的機器人,也會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幾生修得到梅花》不是散文小説,也不是學術議論,而是一個文藝女孩的關於詩詞解讀的筆記。它由上下兩大篇組成,簡單卻掩蓋不住字裏行間流露出的詩詞特有的靈氣和歷代詩人所遺留至今的悟性。一首首看似平淡無奇的詩詞在陳更的巧妙解讀下煥發出奪目的光彩,不是最耀眼的,不是最好的,卻是最令人深刻的,最吸引人的。就像一汪温潤的泉水緩緩流入微涸的心田,不洶湧澎湃,卻能撫慰人的靈魂,填滿人內心深處不易察覺的一個缺口。它帶給人的是一種極度舒適的感覺,會把人帶到一種不可言傳的悲喜交織的意境,讓你突然發覺原來我需要的是這個。那一瞬間,詩詞的意境、氣勢、情懷全都迸發出來,我們真正和詩詞融為一體,真正進入了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中。這不正是我們瞭解詩詞的本意嗎?

我們每個人都熟讀唐詩宋詞,有人甚至倒背如流,但是我們對詩詞的認知是片面的,或者説是狹隘的。極少數人會用心去深入瞭解詩詞。陳更卻用靈魂去觸摸詩人的靈魂深處,用心去揣摩詩人的情懷愁思,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浸沒在詩詞的世界中。為什麼喜歡詩詞?因為我們活在現實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責任,責任也是一種束縛。説是喜歡詩詞,倒不如説是我們羨慕李白、陶淵明這樣的詩人,渴望從他們身上尋找心靈的慰藉,他們活成了我們內心深處最自由最美好的樣子。陳更代替我們道出了這種渴望。

閲讀詩詞,本來就是兩個時空的邂逅,更是兩個心的碰撞。別再用電子產品麻痺自己空虛的靈魂。詩詞不是唯一填補靈魂的方式,卻一直是最好的一種。

腹有詩書氣自華。

幾生修得到梅花讀後感2

去年“中國詩詞大會”上,一個清雅、淡然的姑娘進入人們的視線,她就是陳更,清華機器人專業的博士生。《幾生修得到梅花》這本書是她讀詩、品詩過程中的一些感悟,亦是她對詩人、詩意、詩境個人體會的表述。

書中,作者對詩人生平和境地寫得切實生動,歷史典故信手拈來,情緒和氣氛描寫得流暢,逼真。

她寫陶淵明:“千古就這一個陶淵明”,“他總是那麼温和,常常帶着悲憫的微笑”,寫他詩的含義“雲想冒出來就冒出來,沒有人蓋着它不讓它冒出來;鳥兒飛累了,想回家就回家,沒有人攔着它不讓它回家。他嚮往萬物平等自由,大家都可以釋放天性,發揮生命的極致。”

她寫張九齡“一個宰相的'自由人生”,説“張九齡傳承了情景融合、物我合一,並在詩中摻進了獨屬於盛唐的一些遼闊、一些大氣、一些灑脱飄逸,讓我們重獲了那令人着迷的精神享受”;説“九齡風度,是處變不驚,是平和温雅”。

她寫王維:“他筆下的恬淡安然,沒有世故,沒有複雜,美得空靈,美得純淨,最適合作為世界剛剛在眼前展開的樣子”。説王維詩“有比畫更深廣的世界,有比畫更強大的感發力量,能讓你陷入對微茫往事的回憶中”。

她寫李白“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

這些句子都算不上經典,也談不上華麗,但彷彿是寫你身邊的事,那麼近,那麼自然,又富含深意,值得人細細品味。

近些年,像陳更這樣的青年也越來越多,“國學熱”的重現,使這些獨屬於民族的記憶,慢慢的開始連接上,為了安邦治國也好,為了修身養性也好,為了自娛自樂也行。歷經千年沉澱下來的古文,是難懂了點,但卻是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結晶。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文化自信”。這裏的“文化”應該是指獨有的,深遠的,積澱下來的中華文明。季羨林先生曾説:“21世紀是東西方文化的轉折點”,“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將傳到東方文化手裏”,我覺得這應該是對“文化自信”最好的詮釋。

去年底,第三屆“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創作大賽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最大規模的詩歌競賽”稱號。詩詞曲賦作為國學中抒情、優美、易懂的部分,可以作為兒童國學啟蒙、亦可作為大眾文化欣賞。

從《人間詞話》到今天筆風不一樣的《幾生修得到梅花》,從大師的筆端到人人皆有話語權的今天,讀詩、學國學,會是越來越普通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