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鑄劍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45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鑄劍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鑄劍讀後感

鑄劍讀後感1

《鑄劍》主要講的是一個為夫復仇的故事,十六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眉間尺在得知自己父親為國王鑄劍卻被國王殘忍殺死的真相時,毅然絕然走上了為夫報仇的道路。期間得到神祕的黑衣人宴之敖者的幫助,終於成功報仇。

“令人感到恐怖的不是哭,而是笑”,這是我看完《鑄劍》後的第一感受。文中明顯的黑衣人的笑有三個場景,但每次都讓人感到死亡的氣息。首先就是在眉間尺被一個乾癟臉少年刁難時神祕黑衣人的出場“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鬚黑眼睛,瘦得如鐵。他並不言語,只向眉間尺冷冷一笑,一面舉手輕輕地一撥乾癟臉少年的下巴,並且看定了他的臉。”就是這冷冷一笑,讓人覺得不寒而慄,難怪那乾癟臉少年只是在看了他一下,趕緊鬆開了眉間尺的衣領,溜走了。黑衣人第二次發笑就是在眉間尺自刎後把劍交給黑衣的人時候“‘呵呵!’他一手接劍,一手捏着頭髮,提起眉間尺的頭來,對着那熱的死掉的嘴脣,接吻兩次,並且冷冷的尖利的笑。”這個場景想着想着就覺得恐怖,你可以想象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裏,一個人拿着一個死人頭接吻,身邊還有一條無頭屍,然後發出冷冷的尖利的笑,這是一個多麼驚悚詭異的血腥畫面。最後一次笑就是在復仇完畢後黑衣人和眉間尺“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裏去了。”這裏,眉間尺的深仇大恨已報,黑衣人也釋然了,可他笑的背後是經過多大的戰爭啊,我無法想象三顆頭顱在一個燒開了水的金鼎裏你咬我我咬你是一個多麼慘烈的畫面,我也無法想象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氣人們才會願意拿出自己的命棄絕塵世一切的羈絆來替別人報仇。每一次笑的背後都有一股寒意,就預示着有人的生命被威脅着,就預示着下一個悲劇正在發生。

看這部小説的時候,覺得魯迅的整個文筆都很悲壯,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想改編《干將莫邪》這個故事,而且還寫得這麼淋漓盡致的癲狂,特別是看到那一幕狼吃人的景象“笑聲即刻散佈在杉樹林中,深處隨着有一羣磷火似得眼光閃動,倏忽臨近,聽到咻咻的餓狼的喘息。第一口撕盡了眉間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體全都不見了,血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骨頭咀嚼的聲音。”“最先頭的一匹大狼就像黑衣人撲了過來。他用青劍一揮,狼頭便墜在地面的青苔上。別的狼們第一口撕盡了它的皮,第二口便身體全都不見了,血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骨頭咀嚼的聲音。”狼不管在吃人還是在吃自己的同類,都是這麼冷血無情的,連動作都分毫不差。還有那“一頭獨舞,二頭爭鬥,三頭相搏”的高潮場景,看着也觸目驚心,再加上全文的色調都是冷冷的青和黑,青劍、黑夜、眉間尺“頭髮蓬鬆,正如青煙一陣”、黑衣人“黑鬚黑眼睛”……這些都塑造了一個沉鬱悲痛、莊重冷、透着死亡與悲哀的氛圍,而且還透露着一種復仇者“與汝偕亡”的情緒和決心。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有幾個似懂非懂的地方,首先,為什麼忽然會冒出一個黑衣人替眉間尺報仇呢,明明就是陌生人,還説了一堆迷糊人的話,什麼“我一向認識你”“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話聽起來都瘋瘋癲癲的,卻又好像心靈獨白一樣“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 “你還不知道麼,我怎麼地善於報仇”“我的靈魂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看着這些話我都猜測這娃是不是受了什麼重大心靈創傷,然後患上了什麼愛報仇的病一發不可收拾;其次感到不解的就是那四首悲天蹌地的歌謠,嗚嗚呼呼兮兮的,晦澀難懂,我想這可能是為全文增加一些更悲壯的基調吧,又或者是為了增加一些神話的奇幻色彩吧,抓頭想了一陣子,我安慰自己,一個瘋子和一顆頭顱唱的歌我們這些普通人不懂也很正常的;最後感到奇怪的是對大王的“模糊化”處理,“三頭合葬”是《搜神記》、《列異傳》中固有的情節,本不足怪;可小説濃墨重彩的渲染,卻又使人不敢相信僅僅出於對原作的忠實。惜墨如魯迅者,肯在無足輕重之處下這樣的功夫麼?更重要的是,鋪張揚厲得甚至連頭、鬚髮、後枕骨、鼻準骨都寫到了,王的面目反而愈加模糊起來。這與魯迅善用極經濟的筆墨勾勒魂魄的藝術功力不符,更與小説刻畫人物的原則相悖。合理的解釋膚淺的我至今也沒弄明白。

我想《鑄劍》絕對是我看得最恐懼最難受的一個復仇故事。

鑄劍讀後感2

《鑄劍》是一個復仇故事。

故事上寫了主人公眉間尺與鬧夜的老鼠折騰了一番。然後他的母親跟他講述了父親當年幫助國王用神鐵鑄造了兩把舉世無雙的神劍,一把是雄劍,另一把則是雌劍,他(父親)怕國王會將自己置於死地,所以把雄劍放在家裏,自己把雌劍獻給國王。眉間尺聽了之後憤怒極了,立刻叫母親找出雄劍,發誓明天一早就去替父報仇。

眉間尺在復仇的路上遇到了“黑衣人”,“黑衣人”説幫他報仇,只要眉間尺頭顱和雄劍就可以了。眉間尺很乾脆的把這兩把兩樣“寶物”給了“黑衣人”。

國王在王宮裏無聊,就把官員叫來,叫他們找一個會變戲法的人來,給他(國王)解解悶。然後,官員們就把黑衣人叫來。然後將國王的頭砍入水中,仇人相對,本來就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由於王頭特別狡猾,讓眉間尺的頭受傷多處,黑衣人有些焦急,便把自己的頭也給砍入水中……最後王頭大敗,二人報酬成功。

讀了這篇短文,使我深刻感受到:邪惡是永遠不可能戰勝正義的!

鑄劍讀後感3

初讀起只是語言晦澀頗有些古怪的神話,眉間尺與楚王還有“黑的人”的頭之戰,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許多奇異的幻彩。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説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後終沉溺於歷史的洪流中,不復聽説。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辜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後的眾多作家。

簡單的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隨着“黑的人”的出現逐步步入複雜的旋渦中。魯迅花大筆墨寫了眉間尺的優柔寡斷,這就決定了復仇於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務,在現實世界的這種兩難境地與復仇命運的必然性裏,就決定了宴之敖出場的順理成章,他的種種神祕性,把人引入另一種復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類生命個體的靈魂深處的自我復仇。再來看看楚王,殘忍、無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擺脱現實的兩難,鑄莫邪劍,為的是消除戾氣,增加的卻是新一輪的殺戮有復仇。這種荒誕性的敍述,是通過細膩的筆法表現的,莫邪劍的誕生、充滿血腥的頭與頭式的復仇,神祕而古怪的楚歌,都另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這個奇怪個黑衣人,他的言談、舉止都帶有對於世俗的生死、個人肉體擯棄與冷酷的決絕,魯迅在他身上貫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萬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跡,然而終也抓不住。他的冷酷與神祕在作品的荒誕敍述中只能置於理念的範疇,這實質上是頓入虛無的表現,對於人性的關注與探討一直是魯迅思想的重點,也使之成為他最具先鋒性價值的內涵。

人類個體的靈魂自我必定如《鑄劍》裏的眉間尺與楚王,存在着兩個極端,愛與恨、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然而這極端也終是無法調和的,復仇的必然性帶有古希臘神話的命運悲劇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性格悲劇,雙重式的復仇使人的關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體驗中,靈魂的兩極,存在於同一生命個體,也必然會有鬥爭,人類就是在這種自我復仇中不斷成長與繼續生活着的。魯迅把關注投入到整個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通過一種荒誕性的敍事緯語,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極具現代性與先鋒意義的。同時這種對自我的復仇、對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過絕對的神化將其置入一種虛無的境界來把握的,這就更深入了魯迅自我的一種虛無主義精神。宴之敖説:“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鑄劍》在這裏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現實主義,正如康德所説:“在此岸的社會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純粹,而純粹的動機是來自彼岸的承諾”,他認為有限的生命個體不可能認識無限的世界,對“復仇”崇高趕的認同是來自此岸與彼岸間不可能建立的橋樑,這樣就給復仇打上了虛無主義的旗幟,自我的復仇來自虛無的認識,而虛無主義也正是源自對自我靈魂拷問,這種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識,是魯迅比之同代人對自我在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認識,他所闡述的這種虛無與孤獨的荒原感不是一個階級一個時代的,而是整個人類從古自今的悲哀。

從鑄劍中我學到了邪不壓正,好人終有好報!!

鑄劍讀後感4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哈姆雷特》,魯迅的《鑄劍》,一個十分典型的復仇故事,與《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處。

小説一開始描寫少年眉間尺的日常生活,這是一個平常的夜晚,他被老鼠咬鍋蓋的聲音騷擾的無法入睡,於是,便爬起身來搗鼓那隻老鼠。後來,他一不小心踏死了那隻老鼠,他又不禁生起憐憫心來。這是一個不平常的夜晚。當晚子時過後,眉間尺就滿十六歲了,即將長大成人了。母親告訴他關於父親之死的祕密,並將父親留下的寶劍傳授給他,希望他能夠改變自己優柔的性情哈姆雷特式的性情,用這把寶劍去殺那個殺死父親的仇人國王。就這樣,這個剛才還在與老鼠搏鬥的少年,將不得不擔負起刺殺國王替父復仇的使命。

通過復仇行動,故事的.主人公由少年長大成人。而這一過程的催化劑正是復仇行動所需要的仇恨、勇氣和力量。復仇使他的意志成人化了,但他的身體拒絕長大成人,抑或是身體本能在拒絕承擔成年人的仇恨。在關鍵時刻無意的摔倒,致使自身遠離了復仇對象,正如哈姆雷特的猶豫一樣,無意識中逃避着復仇使命。

小説中的黑衣人在眉間尺的復仇行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他有一種非凡的堅定和果斷,充分成熟的男性氣概。這些恰恰是年輕的眉間尺所缺乏的。與《哈姆雷特》中老國王的鬼魂類似。他是對眉間尺復仇精神缺失的補償。

是恨,是復仇的願望,而不是愛心、義氣、同情之類的情感,將眉間尺與黑衣人聯繫在一起。黑衣人關注復仇本身,只關注復仇行動的有效性。他對復仇以外的情感不感興趣,或者説,他已經摒棄了除仇恨之外的一切的情感。黑衣人就是復仇意志本身,是眉間尺的復仇手段。作為復仇手段的黑衣人的確是以其奇特的,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完成了復仇的使命。

在故事的最後,為了完成復仇,眉間尺、黑衣人和王君砍下了頭顱,在沸騰的大鼎中搏鬥,最終同歸於盡。被煮爛的三顆頭顱,在鼎中混作一處,無法分開。王的廷臣只好將三顆頭顱骨跟國王的身體一道埋葬。

文章結束了,卻讓我遲遲不能走出文章,魯迅用一個古小説的新編既表達了百姓向暴君復仇的熱望,又含蓄地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和痛苦。在飽受列強欺凌的舊中國,又是個人情緒和民族感情的完美結合。那神祕的黑衣人。正是魯迅的化身,強烈的復仇的心理在魯迅的心中,就像一個光明的使者,指引革命的前進。

鑄劍讀後感5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是《故事新編》中的一篇。魯迅以白話寫文言,用新編的手法把原本僅僅幾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

古文中的楚王命名鑄劍師干將為之鑄寶劍,劍成,不僅不賞,反將干將殺頭,何等暴虐殘忍。干將的遺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幫助下,用父親遺下的雄劍和自己的頭顱殺死了楚王。

全文有幾個主要人物,在魯迅的《鑄劍》中將鑄劍師的兒子赤鼻改成了眉間尺。眉尺間是一個剛滿16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文章最開始眉尺間膽小得害怕老鼠,殺死一隻老鼠都會為之神傷。後來知道父親的事,經過母親的教育剛強起來並終於完成報仇大業,他的性格有一個發展、昇華的過程。將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捨己為人,行俠仗義,是一名光輝的古代俠士的形象,幫助眉尺間報了殺父之仇。將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適應性,也有了血肉生動的性格:暴戾、荒淫、昏庸。文章還增添了乾癟臉少年、眾多妃子、王后、太監、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這些都有使文章高潮迭起,情節更加驚心動魄,文章結構更加完整。

故事的最後眉尺間殺死了王,成功報了殺父之仇,這看似是一個喜劇,但是我卻從這個喜劇裏面讀出了無限的悲劇。

自古都説:冤冤相報何時了。眉尺間是一個還沒有長大的16歲的孩子,性格怯懦膽小,但是他的母親卻在他剛滿16歲的時候告訴他有關父親死亡的消息,要他拿着父親鑄的劍殺了王!這是何等的可笑,一個16歲的毛孩子,卻要他獨身一人殺了擁有眾多護衞的王!這本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為了報仇,眉尺間割掉了自己的腦袋,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而黑衣人,我覺得他不僅是在為別人復仇,也是在為他自己復仇。,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給你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厭惡了我自己。當黑衣人看到金鼎中,眉間尺的頭不敵王的頭時,便毅然砍下了自己的頭,來幫助眉間尺,待到知道了王確已斷氣,便四目相視,微微一笑,隨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裏去了。為了幫助眉尺間這個毫無復仇能力的孩子復仇,黑衣人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眉尺間、黑衣人的死都讓我心驚,二人就像瘋狂的復仇者,復仇的因子深入了他們的骨髓,為了復仇他們先砍掉自己的腦袋,先殺了自己,為了復仇,他們可以幹出任何事!在復仇的同時,他們也殺了自己的命!

冤冤相報何時了?母親替死去的丈夫報了仇,但同時也失去了自己的兒子!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黑衣人殺死了昏庸的君主,但是他也失去了看見下一個明君的機會,這樣的復仇意義何在?

生命的意義絕不在於苟活着,但我們仍然應該用犀利的眼光,將復仇在這種現實下必然失敗和無意義揭示出來,這種犧牲自己去復仇的方式是絕不正確的!失去了至親,雖然心痛,但仍要正視現實,而非絕望地反抗。

鑄劍讀後感6

《鑄劍》的故事源自古書《列異傳》和《搜神記》。魯迅以白話寫文言,把很短的篇幅敷衍成長長的故事,晉人志原本的古樸詭譎已經消失,簡單的復仇原型中充滿對人物個性的闡釋和敍事本身的張力。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業已死去,他的事蹟是通過小説主人公眉間尺的母親之口交代的。大歡喜的光彩,便從你父親的眼睛裏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着。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裏。

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命運。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裏了,他的眼裏忽然發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説,你收着,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麼?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一到成人之後,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

這是莊嚴的筆調,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的,故事如此安排已不僅僅是敍事技法方面的問題了,魯迅的匠心在於拉開英雄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列異傳》和《搜神記》沒有這麼明確的目的,因為神蹟在其中是不證自明的,而《鑄劍》中的父親則是魯迅親手發明的神話,是附魅傳統經過現代理性反思破滅之後新的(舊的?)夢想,神話的時代畢竟已粗過去了。

窗外的星月和屋裏的松明似乎都驟然失去了光輝,唯有青光充塞宇內。那劍便溶在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無所有。

魯迅也只能説看去好像一無所有。他筆下的英雄人格在現代題材裏幾乎沒有出現過,涓生,呂緯甫,魏連殳都是失敗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帶着絕望的氣息,更遑論閏土和阿Q這些農民們,英雄只在古書裏,是(故事新編的主人公)眉間尺(我們毋寧將他看作現在時的)父親,照理説,魯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應該時最有資格和最堅定具備審父意識的人,但魯迅實在不能夠堅定。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徵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度。

《鑄劍》這個故事畢竟是屬於眉間尺的。眉間尺剛出場的時候,是他十六歲成人的那一夜。此前,他還是一個懵懂的無知少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夜,他在母親的引導下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已經改變了我優柔的性情,要用這劍報仇去!而這個男人的成長曆程,是在和老鼠的鬥爭中體驗的。這無疑是《鑄劍》中最精彩的篇章,是魯迅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讓我們不由想起《史記》裏的細節種種,酷吏張湯幼年審鼠,大將韓信少時乞食,秦相李斯讀書時更有倉廁之論,司馬遷善於在人物的成長過程中探詢其心態、品質對於將來的影響,撰史之時細微如斯,魯迅寫小説亦鑑此等手法。

鑄劍讀後感7

很簡單的一個故事,最初讀起只是語言晦澀頗有些古怪的神話,眉間尺與楚王還有“黑的人”的頭之戰,以及那些咿咿呀呀奇奇怪怪的歌,平添了許多奇異的幻彩。為父復仇而死的傳説在中國是不少見的,被冠以忠孝的名義後終沉溺於歷史的洪流中,不復聽説。而《鑄劍》似乎傾注了魯迅先生極大的心血,最終也不辜期望成為先生探尋人類靈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獨的代表之作,其極具先鋒的藝術內涵仍恩澤此後的眾多作家。

簡單的子為父復仇的故事隨着“黑的人”的出現逐步步入複雜的旋渦中。魯迅花大筆墨寫了眉間尺的優柔寡斷,這就決定了復仇於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務,在現實世界的這種兩難境地與復仇命運的必然性裏,就決定了宴之敖出場的順理成章,他的種種神祕性,把人引入另一種復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類生命個體的靈魂深處的自我復仇。再來看看楚王,殘忍、無道的代表,但他也曾擺脱現實的兩難,鑄莫邪劍,為的是消除戾氣,增加的卻是新一輪的殺戮與復仇。這種荒誕性的敍述,是通過細膩的筆法表現的,莫邪劍的誕生、充滿血腥的頭與頭式的復仇,神祕而古怪的楚歌,都令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這個奇怪的黑衣人,他的言談、舉止都帶有對於世俗生死、個人肉體的擯棄與冷酷的決絕,魯迅在他身上貫注了他“理想的人性”,“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萬物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痕跡,然而終也抓不住。他的冷酷與神祕在作品的荒誕敍述中只能置於理念的範疇,這實質上是頓入虛無的表現,對於人性的關注與探討一直是魯迅思想的重點,也使之成為他最具先鋒性價值的內涵。

人類個體的靈魂自我必定如《鑄劍》裏的眉間尺與楚王,存在着兩個極端,愛與恨、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然而這極端也終是無法調和的,復仇的必然性帶有古希臘神話的命運悲劇性,而人物性格又使之具有莎士比亞戲劇式的性格悲劇,雙重式的復仇使人的關注更深沉的投入自我的體驗中,靈魂的兩極,存在於同一生命個體,也必然會有鬥爭,人類就是在這種自我復仇中不斷成長與繼續生活着的。魯迅把關注投入到整個人類靈魂的最深處,通過一種荒誕性的敍事,展示了人存在的理念世界,是極具現代性與先鋒意義的。同時這種對自我的復仇、對存在理念世界的把握,又是通過絕對的神化將其置入一種虛無的境界來把握的,這就更深入了魯迅自我的一種虛無主義精神。宴之敖説:“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們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復仇”,《鑄劍》在這裏提出的超目的性的現實主義,正如康德所説:“在此岸的社會中,任何行善的目的,都不是純粹,而純粹的動機是來自彼岸的承諾”,他認為有限的生命個體不可能認識無限的世界,對“復仇”崇高趕的認同是來自此岸與彼岸間不可能建立的橋樑,這樣就給復仇打上了虛無主義的旗幟,自我的復仇來自虛無的認識,而虛無主義也正是源自對自我靈魂拷問,這種非凡的自我否定精神和殉道意識,是魯迅比之同代人對自我在社會形態與文化形態的地位的更深刻的認識,他所闡述的這種虛無與孤獨的荒原感不是一個階級一個時代的,而是整個人類從古自今的悲哀。

這種虛無主義不僅在《鑄劍》裏表現突出,在魯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詩集《野草》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影的告別》中的影顯示了三種本質特徵,其中對自身本質的反省和懷疑都表明了來自人內心深處的恐慌與荒誕。主人公自我與社會和個人存在之間的邏輯兩難框架,是此岸不得通向彼岸的虛無,而對於“無間”的復仇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深刻體現,《孤獨者》裏的魏連殳的復仇是以自我毀滅與扭曲為代價的,《野草》中《復仇》與《復仇之二》中充斥着荒誕感,也必會受到一番靈魂與心靈的掙扎。在追求世俗完美的過程中,最大的敵人應是來自自我,在理念上的聲討,於現實是虛無的,但魯迅正是以這對自我的深刻復仇及虛無的剖析,創造了那個時代不應有的偉大認識。復仇與虛無帶給他的,是更為絕對的孤獨。 “他曾把自己看作由中世紀走向現代文明的‘過客’,看成具有使命感的中間人物”,“他努力把自己從異己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使自己不再類屬於非人道的意志王國,而是具有自由意識與善良意志的獨立的主體”,這種具有歷史使命感的意識使先生創造了非同一般的藝術成就。

鑄劍讀後感8

《鑄劍》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復仇故事。它與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都包含了復仇故事所需要的動機和情節。

這實在不是一個平常的夜晚。當晚子時過後,眉間尺就滿十六歲了。在眉間尺的成人儀式中,他首先要脱離對母親的依戀,其次要擺脱對兒童玩具(老鼠)的迷戀,然後,他獲得了一個尖鋭的、進攻性的器具——寶劍,而且是父親遺留下來的寶劍。這是男性成人的標誌。寶劍可以看做是一個象徵性的物件,繼承父親的寶劍,也就意味着擁有成年男子的本質特徵:力量和雄性氣概。

復仇過程同時也是復仇者,無論是少年眉間尺還是王子哈姆雷特的個人精神成長史,在某種意義上説,眉間尺也是一位王子——鑄劍王之子。通過復仇行動,故事的主人公由少年長大成人,成為一個成熟的男人。而這一過程的催化劑則是復仇行動所需要的仇恨、勇氣和力量。

小説中的“黑衣人”在眉間尺的復仇行動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他有着一種非凡的堅定和果敢,充分成熟的男性氣概。這些恰恰是年輕的眉間尺所缺乏的。“黑衣人”與其説是一個人,不如説是一個影子。他彷彿就是黑夜的化身,與黑夜完全融為一體,在黑暗之中只看見他的“兩粒磷火一般的”眼光。其在故事中的功能與《哈姆雷特》中老國王的鬼魂類似。他是對眉間尺的復仇精神之不在場狀態的一種補償。甚至也可以説,他只是眉間尺的夢想的產物。

在故事的最後,為了完成復仇,眉間尺、黑衣人 和王君砍下了頭顱,在沸騰的大鼎中搏鬥,最終同歸於盡。被煮爛的三顆頭顱,在鼎中混作一處,無法分開。王的廷臣只好將三顆頭顱骨跟國王的身體一道埋葬。這就是所謂“三王冢”。

作為偶像的父親(影子)、作為敵人的父親(仇人)和兒子(復仇者)的“三位一體”,共享“王”的禮遇,在仇恨與死亡的舞台上,他們共同扮演“王者”,共享“王者”榮耀。或者説他們是復仇之神不可分割的三重性。而這也就意味

着,仇的心理模式隱含着某種危險性。仇恨對於仇之心理中的諸結構元素,均有對等的侵害性,其爆炸性的破壞力將波及整個仇恨場域。復仇從其最根本處,乃是復仇者由“施虐”轉向“受虐”。當復仇的衝動存在於未完成狀態時,仇敵之間依靠敵意互相對立。一旦復仇實現,同時也就是仇恨的終結。在恨的爆炸性的衝動結束的那一剎那,仇恨消失了,復仇渴望突然歸於幻滅。

鑄劍讀後感9

這篇文章是魯迅根據《列異傳》、《搜神記》等古籍所載的“三王冢”的,鑄劍讀後感。鑄工干將為楚王造劍被殺,其子報仇故事,是《故事新編》中系列小説中的一篇。這系列小説都是取古代載籍的材料生髮而成的帶有傳奇性質的歷史小説,是魯迅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藝術解釋。

楚王命著名鑄劍師干將為之鑄寶劍,劍成,不僅不賞,反將干將殺頭,這是何等殘暴!對這樣的暴君能不報復、能不懲罰嗎?干將的遺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幫助下,用父親遺下的雄劍和自己的頭顱殺死了楚王。這則復仇故事,本來就大義凜然;到了魯迅筆下,就更加生動感人了。他用新編的手法把原本僅僅幾百字的文言文,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象,使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感染力,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寫作手法,向魯迅先生學習。

在《故事新編·序言》中,魯迅先生説:

“對於歷史小説,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説’,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於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這就是説,歷史小説有“言必有據”和“隨意點染”兩類。

《鑄劍》“隨意”點染了哪些東西?這主要表現在:

1. 將“赤鼻”改成了“眉間尺”(根據古文中提到的形容赤鼻“眉間廣尺“),他是一個剛滿16歲的優柔寡斷的少年,經過母親的教育剛強起來並終於完成報仇大業,其性格有一個發展、昇華過程,讀後感《鑄劍讀後感》。

2.將“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他捨己為人,行俠仗義,是一名光輝的古代俠士的形象。

3.將“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適應性,也有了血肉生動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顢頇。

4.增添了“乾癟臉少年”、眾多妃子、王后、太監、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5.設計了生動而完整的情節,特別三頭在鼎中啃咬一節為全文高-潮,驚心動魄,眉間尺頭的活靈活現更讓人拍案叫絕。

6.為宴之敖者設計了四段《哈哈愛兮歌》,更加增強了小説的藝術感染力。

魯迅為了表現故事的神奇,在文章中還寫了三個人頭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間,本來分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眉間尺的頭死死地咬住楚王的頭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敵人的後面去。”接下來王公大臣的描寫更為微妙,詭異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動作使人啼笑皆非。宴之敖者的頭的參與使這個高-潮又一次昇華。宴之敖者和眉間尺的頭對楚王的一個頭“於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比塌,滿臉鱗傷。”在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場景正是神奇呀!

之後的事就是王公大臣們的了,他們蠢笨的舉動和宴之敖者和眉間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宴之敖者和眉間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這時,老百姓們的舉動更具有諷刺性,“大出喪” 變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歡節”。全文就在這樣一個“似悲實喜”的諷刺結局中結束了。

文中的眉間尺一開始懼怕老鼠,可到後來卻變成了一個在金鼎中奮勇無比的勇士,他就成了當時中國人民現狀的真實化身,而“奮勇無比的勇士”是魯迅對中國人民未來的憧憬。其中的宴之敖者是一個俠客的形象,強烈的復仇的心理在魯迅的心中,他就像一個光明的使者,指引革命的前進。楚王的形象就毋庸質疑了,他暴戾、荒淫而顢頇,代表了罪惡的國民反動派。今天我們不需要復仇,只要站在真理的一邊,為新中國的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