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5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範文3000字(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000字1

有一次上班路上聽了尹老師做客樊登讀書會的對話,發現她的教學理念和我的不謀而合,於是借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來讀,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感覺這是我迄今為止讀過最棒的關於教育方面的書,裏面有很多案例都來源於生活。作者是一個把孩子的很多小事看成大事的人,作者説,“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影響着他成長的大事”,按照她的教育方法孩子自然會非常優秀。

媽媽的作用非常重要,“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是一塊寶玉,至於最後雕琢成什麼,要靠正確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愛深入大海,但有質量之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從給兒童打預防針這件小事説起,很多家長會騙孩子,打針一點兒也不疼,但我和作者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告訴她會有一點點小疼,就像蚊子咬過,過一會兒就不疼了,並鼓勵孩子,是個勇敢的寶寶。童童幼兒園體檢時,有個小男孩撕心裂肺地上打滾就是不要打針,媽媽還嚇唬他再哭警察來抓你,而童童非常安靜,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告訴她你可以不看,她扭過頭去,醫生抽了好幾管子血,我心疼不已,但孩子一點都沒哭,小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忍耐力也是驚人的。對於這件事和爺爺奶奶聊天時,我説了下孩子的表現,爺爺奶奶誇獎起童童,這是一個正向的激勵循環。

文中提到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非常好“人人都説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這一點我深有感觸,老人經常説孩子這麼小懂啥,我經常反駁,別看孩子小,他啥都懂。童童1歲多的時候,我經常帶她小河邊散步,和她説説心裏話,我從她的眼神中能看到她聽得懂。從剛出生,我就把她當成一個大人平等相待,不會居高臨下,做一件事,先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她是我,別人這樣説我是否妥當。

童童3歲前,我故意找個離家近的工作,掙錢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怎麼加班,騰出的時間我來照顧孩子,偶爾加班也帶上她。堅持沒有把孩子送給外地的爺爺奶奶看是我非常自豪的事情,雖然自己累點,但我認為孩子3歲之前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我的理念是越是表面覺得不重要的階段越是最重要的時期,別人覺得越是重要的階段在我看來並沒有那麼重要,在童童幾個月大時,我讀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的書,讓我堅定的認為孩子在3歲之前,7歲之前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也就是上小學之前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往往是被忽略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培養出來對閲讀的興趣、對大自然的好奇、對某個愛好的熱愛都是非常重要的。

童童剛上幼兒園時一點都不哭,我送了她幾次上學,都乖乖地和我揮手再見,沒有經歷那些分別的痛苦,讓我很省心。城市裏有很多寄養兒童和農村的留守兒童一樣,對孩子內心發展非常不利,很多家長説忙,我是那種寧可放棄個人事業也要培養好孩子的人,但今年經常出現個人工作和陪伴孩子衝突的時候,經常糾結分裂,但週末我一定會帶她一起玩耍,和她一起讀書,“現代家庭教育的很大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只願意花錢,但不願意花精力和心思。”

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如果你暗示孩子處處不如人,吃個藥都説你看XX就很聽話,乖乖吃藥,中國的父母特別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以此來暗示自己的孩子不好,孩子聽久了就自卑,我在招聘面試時看到很多優秀的人,但他們很多人都不自信,這與兒時的教育息息相關。

對於孩子的問題,要給予寬鬆的環境,不要做苛刻的父母,作者説“凡出於缺乏經驗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貨,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怎麼做。”“給孩子犯錯誤權,童年需要試錯,需要不聽話。就一個孩子來説,他內心自信平和,比謹小慎微重要;凡事好奇,比凡事不出錯重要;他有自我選擇的勇氣,比選擇正確更重要。培養一個完全聽話,事事聽命於家長,處處循規蹈矩的孩子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在家裏經常被説成“慣孩子”,媽媽還經常嚇唬我“慣子如殺子”,在教育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有矛盾,甚至有一次我都做好了自己辭職帶孩子的打算。我也感慨,中國孩子的培養很多還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主導的,培養的水平就侷限在老一輩水平,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自己帶孩子,這也是真正的富養,但很多家庭不具備這個條件。

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讓孩子有過做天使的經歷,做一個有翅膀的人。孩子的啟蒙教育很重要,營造學習是件輕鬆的事情的氛圍,家長要把孩子的樂趣放在首位,學習放在第二位。把學習生字融匯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閲讀基礎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把識字和閲讀割裂,可能早早地破壞孩子識字的興趣和自信心。

用開小賣部的方式去學數學,保持孩子的數學興趣,在快樂中進行學習會讓孩子學得更好。“和生活結合的學習效果更好,源於生活的教育可以無所不在。”還有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給家長講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讓孩子愛上閲讀,從小大量的課外閲讀對孩子學習能力的`養成非常重要,“學生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智力啟蒙最重要的手段是閲讀。”給孩子讀一些有趣但“無用”的書,學語文,而不是學語文課本,“如果不關注閲讀,死抱着教材學語文是學不好的”。

“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説教,不需要懲罰,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裏。品格決定命運,童年影響一生。”“鼓勵孩子有獨立見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這與實事求是的做人態度是一致的,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要真誠地、儘量有高度的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僅僅順從於他人的思想或某種習俗。這實際上是培養她的批判意識。”

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一般來説,好方法都不費力,很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這樣做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磨損。“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在教育這件事上,家長做得最多的應該是引導,激發,最後“無為而治”。

“兒童教育是件重藝術,不重辛苦的事。不尊重兒童最典型的一個表現就是對孩子管制太多,干涉太多,孩子的許多正常生長秩序被打亂了”“兒童是一個完美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裏深藏着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

“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一定要讓他喜歡這件事,從小學就追去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的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考好了不獎勵,不要求考100分,“小學期間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考試分數的過分關注,對排名斤斤計較,其實都是學習興趣的消解。”

“只設記功本,不設記過本”作者從沒有用錢獎勵過孩子,而是這個小本中的一朵朵小紅花,協助家長培養孩子很多好品格。“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孩子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

學會開家長會,學會把老師的實話轉化一下,家長要做的“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樹立起他對學習的自信,想盡辦法激勵孩子,自信而踏實的心態是最好的補習班,”“打罵是最壞的教育”

“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讓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健康的成長,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發育的人,這才是父母所能給孩子最豐厚的、一生享用不完的財富”。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種人際關係,無論是好是壞,都會給兒童留下終生印象和一生的影響。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000字2

當我拿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時,我是驚訝的,為什麼呢?這麼一個一個記事的小故事,有什麼值得好學習的呢?但深入進去之後,才知道每個小故事都是作者的真人真事,通過這一個個小故事,衍生成一個個大哲學。的語言通俗易懂,教你如何教育孩子,樂此不疲。它像一面鏡子,照耀着我的靈魂深處。

我要努力做一個好媽媽,成為孩子的驕傲!我以前認為,我的孩子學習成績有待提高,將一個故事講出,是一很"作"的事情,畢竟孩子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母親之間的差別。看了這本書之後,我不這麼認為了,只有心與心的交流,才能產生最大共鳴。

下面講一講我的故事吧。農村出的我,希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鯉魚跳農門"我在學習上認真刻苦,非常執着。從小學、初中一直到中專,我的成績基本上都是全班第一、全年級前10名。當時沒有什麼補習班,把老師教的東西學好,就能考出高分,學習對於我説是一簡單的事情。98年,當我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畢業時,我趕上了下崗的大浪潮,並沒有分配到單位(當時是分配製,現在可以説是應聘制),單位職工在下崗,內部子女分配都困難,何況外部的呢?再父母一沒資,二沒後援,學校也因政策原因,幫不上忙。怎麼辦呢?難道回到父母的老路上嗎?在我心情極為沮喪的時候,我給同學寫了一封信,同學給我帶了一線希望,推薦我到了廣州江貝步步高電子廠打工。到廠裏工作後,我看到了另外一遍天。要想生存,唯有不斷學習,我拼了命的練習五筆、學習電腦知識,有了這一技之長,我和愛人在天門城區開了一家廣告公司,總算站穩了腳根。我在學校讀書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成績是好了,可其它比如體育、藝、表達能力等都是我的弱項,相當於除了主外,其它都是我的短板。現在同學會時,大家對我的印象就是"學霸",其它沒什麼印象了。

當我踏入社會後,我所學的專業並沒有給我帶生存的本領。要命的是,我在人際關係方面的短板,深深的困繞着我。交流、溝通對我説,比讀書難多了。有一段時間,我產生了一種"讀書有什麼用呢?能説會道懂運作才有出路"這樣的心理。

當恆恆上小學時,我對她的教育觀是這樣的,學習上能過得去就行,但其它方面不能遜色。因為我自身的素質沒得到提高,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導致孩子現在學習困難。

對於我説,學習是一簡單的事情,溝通是一困難的事情,但恆恆恰恰與我相反。一個題目,我教她三遍,她聽不懂,我再教她,她又覺得我囉嗦,説的多了,我也很煩燥,總認為孩子不懂得我的良苦用心,就衝她發脾氣"這麼簡單的題目,講了幾遍都聽不懂,你你你……"等等,母女關係鬧得很僵。怎麼辦呢?自己給孩子講,孩子聽不進去,可又不想放棄,只好寄希望於老師,找補習班吧!心裏還在想,交給老師沒問題吧,可想而知,自己都沒辦法解決的事情,老師能解決好嗎?何況那麼多的學生,老師也管不啊!

我和恆恆的關係用"劍拔弩張"這四個字形容不為過,我讓她上了很多補習班,一直是我在替她選擇,我認為是對的事情,希望孩子能接受,往往沒有徵求孩子的意見;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對孩子使用冷暴力。這樣與孩子越行越遠。讀初二時,恆恆再也不願上補習班了,(fsir)她説,上再多的補習班,我的學習成績始終提不上去,你不要再找了。她説補習班老師的教法和本班老師的教法不一樣,好不容易適應了本班老師的教法,你又要我適應別個老師的教法,到底聽哪一個呢?你花了錢,達不到你的要求時,你又要罵我。問得我啞口無言。

她説,你看我的語老師,對我寄予很高的希望,當我達不到時,老師依然用鼓勵的目光看我,依然讓我當她的小助手;我的英語老師呢?依然在班上表揚我;我的數學老師呢?依然在鼓勵我,説我是態度好的一類學生。你總是放大我的缺點,而縮小了我的優點,我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説得我醍醐灌頂。

我要改變我的方法了,欣賞孩子不是隻看待她的缺點,更是如何讚賞她的優點。遇到問題時,要和孩子商量。畢竟孩子是主角,你是配角。思維要過渡到由我想做到孩子自己想做。我讓孩子上華泰中學,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通過學校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的同學資、優秀的名師教誨,帶領我和孩子共同進步。現在看了這本書後,我的想法是對的,只有母親的素質不斷提高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這次期中考試之前,我和恆恆談心,無論你考的好與壞,我們都出去外面散散心,好嗎?恆恆同意了。4月0日,我們選好了地點:去武當感受道教化的博大精深。她妹妹沒人帶,當我們將她妹妹交給她奶奶時,孩子拼了命哭,小小身軀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淒厲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整個村的人都被驚到了。沒辦法,我們將妹妹帶回了。之前我們去過武當金頂,高路陡人又多,大人自己登都困難,妹妹不能帶去,但又不想在恆恆面前食言?怎麼辦呢?她爸爸也認為,五個多小時的路程,太遠了,也想打退堂鼓。可我不想放棄啊?後我就和妹妹做工作,把她交給爺爺帶,然後我們三又上路了。這次我們商量好,如果路程遠,我們可以先走2個小時,休息一下再起程。我們是下午6點動身,2個小時後,在棗陽下高速,休息一晚後,第二天從棗陽直達武當,恆恆心情格外的好,還唱起了小歌,她爸爸在恰當的時機與恆恆進行了一翻長談。到達武當後,由於遊人眾多,導遊勸我們不要去金頂。而是去了太子坡、逍遙谷、紫宵宮這三個地方,路好走,人又不多,非常輕鬆,與心目中金頂的走法截然不同,是自己事先對路況沒有進行詳細的瞭解,假想象認為這三個地方和金頂一樣,高路陡。早知如此,完全可以將妹妹一起帶過玩,白白讓妹妹流了那麼多眼淚。我們在逍遙谷時,一個有名的肖道醫看了恆恆的手相,説她是一個才女,右手大拇指上有三條線,比我有才,這下把恆恆高興得直唸叨"我是一個才女,我是一個才女"冷靜下又問我:"媽媽,我是一個才女,為什麼我的成績跟不上去呢?"看,這個時候還在想着自己的成績,看孩子是想把成績搞好的。我這時跟她講:"天時(武當求學)、地利(華泰名師名校)、人和(恆恆自身努力)"天時、地利都有了,現在只差人和了,看你自己的了。誰不希望自己是才女呢?可你要想辦法啊?

我和她講:"爸爸認為走五個小時太累了,放棄吧",可後我們改變方法,我們分二段走,雖然慢點,不照樣到達目的地了嗎?只要不放棄,目標終會實現的。方法一定要正確。在武漢和十堰的形路口,如果我們朝着武漢的方向走,會走錯路甚至到不了目的地。如果我們朝着十堰方向走,目的地就離我們不遠了。所以按着方向指引,就會離目標越越近。一意孤行,只會適得其反。不要假想象。金頂爬起,是有一定的難度。可你不要將金頂的難度假想到太子坡和紫宵宮上,只有自己真正走過了,兩者才有對比性。在沒有走之前,不要假想象,讓虛假的困難擋住了前進的腳步。

道醫説你是一個才女,是給予你的一種希望,有希望就會有動力。可你不能將這份希望藏着掖着,要讓她發光發熱,走向遠方。恆恆通過這次旅程,明白了一些道理,具體到哪個點上,就要靠她的覺悟了。我對她的期許是:你爬坡時可以稍微慢點,但決不能放棄。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她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生髮出自我肯定的意識,她的品行就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她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還好我讀到了這本書,還好我認識了一幫良師益友,能將我錯誤的觀念及時的糾正過。感恩,感謝!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000字3

大家好,我是一個非常喜歡運動的人,人們説喜歡運動的人,注意力集中時間會比較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要是讓我在球場上打球我可以玩上兩三個小時,要是説安安靜靜的看書就困難了。回想起來,我好像沒有過廢寢忘食看書的經歷,也沒有哪部書可以吸引我一口氣看完。但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改變了這一“歷史”。其實和這本書結緣還是源於老婆大人,那段時間她看了這本書,説這本書很好,很實用,是現在最暢銷書之一,於是給我下達了任務,一定要看。當時心想讀就讀吧,在我們學校這麼濃厚的讀書氛圍中自己也不能落後啊,人總是要進步嗎。但是讀完兩個章節以後,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不光因為我有個三歲的兒子,更重要的是我現在是一名小學教師。我知道在座的老師好多都已經讀過了,體會和感受肯定比我深的多。我是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沒看過的老師,尤其是沒有小孩或是小孩子還小的老師,真的很好。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名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研究,並自己培養了一個十分優秀的女兒。這本書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記。

一直以來,關於學習的一個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學習要刻苦”。許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向他們灌輸這樣的概念,要求年齡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長從孩子上學前就嘮叨説,上學後不能盡情玩了,要用功學習,孩子上學後,就不斷教導孩子,在學習上要刻苦努力,並且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這樣要求他,以期培養出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的言語和思路來要求孩子,這往往是在幹一件南轅北輒的事情。

把學習這件事和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覺聯繫到一起,她會使孩子在想到學習時就有微微的不快。誰會喜歡苦呢?一個人為了某個目標而吃苦,必須基於她有足夠的理性和毅力,這種理性和毅力連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她來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適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樂,孩子更是如此,感覺甜的東西他就喜歡,感覺苦的東西他就討厭。我們原本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卻把學習過程作成苦饃饃,只把結果設想成為甜餡餅。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饃饃,去想甜餡餅。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的陪伴着孩子,目標卻遙遠的虛無縹緲。當她在吞嚥苦饃饃中感到厭倦時就被批評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駁成人教導的能力,她只是感受到了這裏面的不和諧。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為力。(在這裏我還想起了一個章節,題目是“不做穿西裝的野人”説得就是你粗暴的對待孩子是因為你心裏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頓或是罵孩子一頓,既能解氣,他又不會把你怎樣。你在孩子面前是權威,是主人,你不用擔心打罵後的後果,所以你總是忍不住,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大人你就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因為你也害怕。我覺得説的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據説在二戰期間,一名好的瑞士鐘錶匠被脅迫去給納粹製造一批高質量的鐘表,儘管他費了相當的力氣,卻始終做不到戰爭前的水平,她自己都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後來有心理學家分析,這是因為他製造鐘錶時的心境不一樣,這就是情緒的力量。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麼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麼程度,並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家長和老師越要孩子用功學習,孩子越對學習提不起興趣。

兒童並非不知道刻苦學習可以換來好成績,她只是做不到。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她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的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為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她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長和教師應該研究兒童的特點,體恤兒童的心理,注意從“學習情感”方面培養孩子的好學精神。“刻苦”是一種成熟的學習品格,她不會憑空產生,她是在理性和興趣的土壤上生長的。孩子在各個學習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不一樣,就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來説,作者認為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在培養孩子勤奮學習方面,恰是不能強化“苦”,而要儘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學習是苦的,也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避免它在學習活動中感覺苦悶。

這裏作者舉了一個她女兒圓圓的例子,圓圓上高中後,學習很累,她偶爾也會抱怨説太累了,表現出鬆懈。孩子本來已經覺得苦了,這個時候家長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這類正面説教讓她苦上加苦了,這個時候應該想辦法減淡她對苦的體驗,向她提示“學習不苦”。作者採取了兩個辦法來幫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狀元談經驗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談刻苦用功的,讓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績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勤奮。這表面上看是強化了學習要刻苦,實際上緩解了她對苦的感受。既然狀元們都那麼用功,那麼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沒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話。

二是和她一起讀了本《科學的故事》,儘管她高中時學習很忙,我仍然建議她瀏覽了這本書。這本書編的很好,它呈現了數學、化學、物理、醫學等各學科的大致發展脈絡,以許多生動的故事講述了其中艱難的歷程。圓圓從這裏看到人類科學知識的積澱是那樣不易,僅僅是氧氣的發現就經歷了那麼多年、那麼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輕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書縱覽前人每一種驚人的成就,她由此覺得很幸運,自己不過是這些偉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麼苦呢。

高考結束後,很多孩子彷彿一下從地獄中鑽出來了,有的人恨不得把書撕了。圓圓有些奇怪自己怎麼沒有這種感覺,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無非是生活內容不一樣了。這可能是因為她在高考前一直沒有那種特別壓抑、特別苦累的感覺吧。

我們經常讀到一些古今中外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們如何廢寢忘食地工作和學習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被當作“刻苦學習”的例子來激勵後人。它們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真理。事實上,每一個忘我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的人,她一定是對學習和工作建立起了興趣和責任感,這種興趣和責任感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它們在飲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們置身於喜愛的事情中的“樂”,就以為他們是憑藉“苦”取得成功的。實際上,他們不“苦”,他們其中享受的樂趣別人體會不到。

想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讓他喜歡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這件事裏摻雜進讓他感覺不快的因素——學習不要“刻苦努力”,説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覺得這本書雖然寫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是相通的,教師在教學中,能以家長的心境去對待我們的學生,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特點,以孩子的興趣出發,寓教於樂,不僅是為了孩子的一陣子着想,更是為孩子的一輩子着想。書中的很多觀點和方法對我的工作都有很大幫組,我能做的是,儘量做到讓我的課堂充滿樂趣,讓我的學生們收穫更多的健康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