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61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

這本書買回來已經很久很久了,而且放在我的牀頭櫃上已經落了厚厚的一層灰塵,隨着豆豆的成長,我才感覺到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力不從心!

她每一天的進步和反抗,以我的原有能力已經無法應對,我已經不能再單純的陪她玩,現實迫切地需要我去學習,去學習如何來應對她的成長所帶來的困惑,去學習如何在陪她玩的過程中引導她走向健康正確的道路!這不單單是為她負責,更是為未來的社會負責。一棟樓蓋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地基沒有打牢固,那麼它將容易倒塌。育人同理,喂她吃飯,她會長大,喂她精神糧食,她會更加豐富,不單單是吃飽飯那麼簡單,所以,我又拾起了這本書,仔細閲讀。

媽媽是朋友,陪着孩子玩耍。媽媽是老師,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本書的作者特別強調閲讀的重要性,從書中的案例及作者女兒親身實際成果,我也贊成作者的觀點。孩子從小愛上閲讀,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啊!閲讀中可以體會故事帶來的樂趣,可以增加識字量,可以拓展書本教材以外的知識面,還可以提高閲讀的速度,提高寫作水平。書中也指出了現實教育中的弊端,一味的追求作文分數,而死搬硬套,僵化學生的思維,寫不出真實的作文是多麼失敗的事情啊!真希望有更多的老師看到這一觀點,不要再扼殺學生的閲讀熱情和寫作熱情!

對於孩子的品格,是影響她一生的因素,我希望我的孩子擁有良好的品格,她能淡然的面對人生,包容一切人世現象,不計較,不爭求,做最簡單的自己,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我們的各種希望,寄託,目的而揹負沉重的包袱。在此,作者提到了“實事求是”四個比黃金珍貴的東西,是的!有人能做到實事求是嗎?不要批評孩子,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是一張白紙,怎麼畫?是你譜寫的!

如果對自己的孩子不滿意,是不是該檢討下自己哪裏沒有做好呢?尊重孩子,把她當做朋友一樣對待,不要以小孩子的眼光對待,她也是有自尊心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2

暑假期間,陪兒子去書店買書,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題目,把既是媽媽,又是教師的我吸引住了,於是買回來讀了,書中有許多教育理念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把自己的女兒婷婷培養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寫在這本書裏,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並且書中描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輕鬆地學習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的一系列做法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特別討厭一件事,又怎麼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老師説:“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這不就是我們常説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我們在教育理論中經常談到這句話,可是在實踐中並沒有真正做到,因此,我們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如果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那麼孩子會更加討厭學習,所以我們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對孩子心理的成長小心呵護。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呵護,孩子經歷的每件事,遇到的每個困難,老師都會幫助孩子化解,比如,美術老師對孩子畫畫的評價,讓孩子體驗到了很大的失敗,是媽媽幫助孩子從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個對心理學有着很深造詣的媽媽,我想是不會體會到的。同時作為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在對待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上也有很多困惑,這也更加的鞭策自己要多讀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書籍,遇到了問題就會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不僅要努力做一個睿智的家長,也要做一個睿智的老師。

三、關於閲讀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閲讀的,從閲讀的重要性,閲讀的方法,到閲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説,閲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閲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我早就已經深知的,讓我感興趣的是想看看老師是怎樣指導孩子閲讀的。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發現自己居然在對待孩子閲讀方面有很多錯誤。

比如,我要求孩子看書要認真,一字一句的讀,不可以一目十行,有時兒子看書翻得快一些,我都要批評他。而老師在書中嚴厲的指出,“一字一句讀的人是閲讀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閲讀必須是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才能被整體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讀只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閲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來我犯了閲讀的另一大忌,看來得趕緊糾正,應該還來得及。還有,我不停的買書,但孩子卻看得很少。老師提及她的孩子閲讀的書籍大多是租來的,一來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二來可以鍛鍊孩子閲讀的速度。確實,我家書架上有很多書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買,用借或租的也可以,這樣還不會助長孩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懂得體諒大人掙錢的辛苦。

讀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好,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的施教應該溶於對孩子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3

前段時間,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同樣作為媽媽,也同樣作為教師的我,將全書通讀一遍後發現原來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

本書的老師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給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震撼和生活細節中的指導。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千萬不要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細讀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你會發現老師在向我們講述一個樸素的道理: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老師説:“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説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與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悦。

三、對閲讀極其重視。

該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閲讀的,從閲讀的重要性,閲讀的方法,到閲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説,閲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課外閲讀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狀態和學習能力,閲讀實質上構成了孩子對生活的參與性,構成了他們經歷上的豐富性。

看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讓我們記住她的一句話吧!“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應該有功利性,愛孩子才要施教,施教應該溶於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4

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我利用放假時間認真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我不得不佩服尹建莉老師,她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和智慧,從而使她教育出一個這麼懂事的孩子,她確實是一位成功的媽媽。但也不是説她所有的做法都適合所有的媽媽,因為每個小孩的性格都有所不同,所以有時也要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性格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不過有一點是對的,就是所有的孩子都很單純,都像是一張白紙,好比當我們手上有塊玉時,我們是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還是想把它變成一塊形狀像石頭的小玉,關鍵看我們的教育方法。

欣賞孩子不是隻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我們要用“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還不傷他的自尊。這點我做得還不夠,比如我的孩子去上學時落了語文書之類的,放學回來我雖然也是很有耐心的和她溝通,但是我還是有點嚴肅,從她的表情裏我可以感覺得到,她有點怕。

看了第二章,我還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而且很嚴重。我自己很少有看書的習慣,我的孩子卻很愛看書,這點我非常欣慰,但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卻是在成為她的絆腳石。我經常在她看書的時候告訴她,不要看這類的書,要多看作文方面的書,要把好的語句記下來,等會兒我要考考你,看進去一些什麼內容。如果我這方法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就會導致她對閲讀失去興趣。書上有句話,人最難抗拒的就是“誘惑”,最討厭的是“強迫”,所以我應該去誘惑她閲讀,應該要讓她感到閲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其它的目的。在給孩子選課外書時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不以“有用”為選擇標準。但第二章裏,其中有一節,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我覺得這個不完全正確,雖然説以後年級高了,考試時會用到很多的課外知識,但語文課本里的內容都是基礎,是必須掌握的,只有在語文課本內容按照老師進度已經學好的情況下,儘量多的,快的去看課外閲讀,這樣才會兩不誤。

品格教育,不需要父母天天掛在嘴邊,只要用實際行動就好,小孩的模仿能力極強,父母自己不撒謊,實事求是,不虛榮,我想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小孩應該也壞不到哪去。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這句話寫得很好,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我的孩子讀一年級時我差不多就是一個培讀生,天天站在她身邊,她下筆一錯,我就馬上讓她改正,有時她還會被我嚇一跳,等她讀二年級時我發現自己錯了,慢慢的讓她學會獨立,她自己做錯的,就應該自己去找,我們能做的就是稍給點提示,就從上個學期開始,我就讓她獨立做作業,偶爾給她檢查一下。

替孩子寫作業,這觀點我不怎麼贊同,如果我們真覺得老師在某些地方做得不恰當,我們可以單獨和老師溝通,但不應該和孩子説,如果經常這樣和孩子説,孩子就會對老師失去信任。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分數,包括我,到了外面人家都會問,你們考了幾分,如果考差了我會覺得沒面子,書上就寫得很有道理,我們要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出來。我們要採取考好不獎勵,考壞不批評的政策。

房子有了愛才是家,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這點我就做不到,從現在開始我要儘量這麼做,多豎大拇指,珍惜孩子的榮譽感。家長如果有農人的信念和適度的管,孩子一定會長得更好,這是對的,把孩子管得太緊了,她就非常被動了,然後依賴思想也會越來越嚴重。家長是孩子第一個且最重要的榜樣,有“聽話”的父母,才會有“聽話”的孩子。家長和學校老師溝通是一種有效瞭解孩子的途徑,老師會如實的將孩子的各種情況告訴家長,就看家長怎麼轉達給自己的孩子,這時需要付出一點理性,思考和智慧。“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樣的教育方式我最不喜歡,我覺得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但我有時也會這樣做,當然我沒書上説的這麼誇張,只是輕輕的打。

孩子的小事就是大事,小孩思想單純,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善於觀察,從細節中發現問題,書中作者如果不想方設法的去引導,不知道她女兒的隱私,估計還會給女兒帶來一定的傷害。

教育這塊我還是那句話,如果真覺得老師哪做得不好,家長應該單獨和老師溝通,不要在孩子面前直説。

總體來説,看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作者有那麼幾句話,“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最後我想説,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真的是本難得的家教讀本,作者尹建莉既是好媽媽也是好老師,書中內容既能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讀完讓我受益匪淺。

現在我還記得其中的一篇《“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解決了現在很多家庭陪孩子寫作業的難題。原來我總是陪着孩子寫作業的習慣是錯的,真正意義上的“陪”是心理上的支持和信任。在培養學生習慣的過程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又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對於孩子偶爾所犯的小過失不要大驚小怪,內心一定要堅定一個想法:它只是個“小事”,不是個“錯事”,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這些小事,他們甚至必做功課還重要。所以,只要鼓勵學生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責怪,也不要經常提起,不要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否則的話它真能固定成一個難以改正的缺點了。

作為父母沒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我也如此,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總想多給兒子弄點家庭作業讓他多寫多練習,或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學習好。可是孩子不是這樣的,每天都不及時的完成作業,邊寫邊玩磨磨蹭蹭的到九點多,更別説什麼我佈置的家庭作業了。有時候作業寫得潦草,我看了一氣之下全擦了重寫,孩子就會大哭起來,我更生氣,他邊哭邊寫,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這本書中,我明白我的做法太過生硬了,有點拔苗助長了。我必須馬上改變自己的一些不好的習慣,來影響孩子一點點去改變她已經養成的不好的習慣。我必須想辦法使得他對學習感興趣,對自己有信心,讓他感到學習是一種享受,或許能改善這種狀況。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讓我明白了:“我們語文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用叫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教中國的象形文字。”“高考語文試卷,除了一些古詩外,絕大多數內容與教材無關,它考查的基本是學生語文的真實水平。如果不關注閲讀,死抱着教材學語文,那學學生進入中學後就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學生的成績和閲讀量成正比關係。”在教學中,一定要堅持閲讀教學,讓學生從海量閲讀中汲取營養,而不是僅僅從教材中獲取知識。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細細品讀,每次都有新收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6

在暑假期間,我拜讀了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覺得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一本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最重要的還有無處不在的愛心。

在本書中,作者分了七個章節,從各個方面引導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更好的教育孩子。這些內容不僅對家長教育孩子很有幫助,對我們這些從事幼教的教師同時也有很大幫助,糾正了我們長期形成的錯誤教育觀念和教育誤區。

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一章節中,作者主要引導了我們“如何提高愛的質量”。引言中説“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我從本章節內容中主要了解到:在我們成年人眼裏的幼稚的小事,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這正好與第六章節中所注重的關注點相吻合。作者舉了很多與自己女兒相處的事例,讓我看到平時忽略掉的細節。在我的成長經歷和所見所聞中,很多父母對於打針一事,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哄孩子,然而每次打針孩子還是怕得要命、嚎啕大哭等;而作者卻教會我們一種新方法:提前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關於“捉弄孩子”,我們可能自己就有過這樣的行為而不自知,而我們這些行為卻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不要利用孩子的幼稚來逗大人開心,而要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在“給小板凳揉揉疼”中,作者説“善良與豁達是相隨的,遇到問題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在這點上,我們應注意到孩子於成人眼光的不同,他們對人對物都一視同仁,我們對待每一個有生命或無生命的物體,都應該充滿善意,這樣才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在其他部分作者也告訴我們,一些不容忽視的小細節,讓孩子保持一顆童心很重要;我們應正確處理孩子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這件事,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處理好男女生之間的關係。另外,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不可避免,正確看待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在這些缺失的方面得到完善。我們教育孩子應掌握合適的正確方法。

“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苦惱,凡是因為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為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只要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學習就可以變得輕鬆愉快。”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講述怎樣正確的引導孩子去學習,我們不要把學習強加給孩子,而是要讓孩子自主、快樂的去學習,發現學習的趣味。在另一方面,作者着重於閲讀對孩子的重要性。閲讀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更多新知識,一方面書中所傳達的真善美、正能量,也會對孩子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影響。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學習就是輕鬆而愉快的。

“品格決定命運,童年決定一生”這是作者在第三章節引言部分所説的。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説教,不需要獎懲,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個人培養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都很強,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在影響着孩子。

在第四章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在本章節提出很多令人吃驚的觀點,如“懲罰你,也不讓你寫作業”“替孩子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這些大膽而不失理性的做法,可能會有很多人不瞭解不贊同。但我們要看到作者這些做法背後的實質,我們不是在放縱孩子,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讓孩子自覺的學習,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而不是被繁雜而沉重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要方法用對了,我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伴隨孩子終生。

“家長掌握着孩子的命運,任何改變孩子的打算,都必須從改變家長做起。”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別的不同。作為家長,必須具備家長應有的智慧。有智慧的家長,才能帶好孩子,讓孩子覺得幸福。作者在文中説到“做家長的素養和理性就表現在,每當你準備採取什麼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採取的手段思考一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需要付出許多理性與思考,教育其實就在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中。你付出一點理性思考和智慧,孩子會用十倍的優秀來回報你。

“兒童無小事”這一點就要求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確的觀念,不誤導孩子。很多我們看起來幼稚、可笑的小事,對孩子來説卻是天大的事。如果處理得稍不恰當,就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在小事上父母正確的觀念,很有可能就是幫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會以做大事的氣質回報家長。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讓父母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和正確的方法,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這本書不但告訴我們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我們怎麼教孩子做人,教我們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7

在孩子1歲的時候,讀完了這本書。假期又讀此書讀到最後的時候,有種感覺,,對孩子以後將會出現的狀況有了一個大概的預期。明顯感覺養孩子真是不容易,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光是對孩子,對大人也是一種挑戰。

以我原來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給她們無限的愛,以理性的態度教育她們,孩子自然地會健康成長。我也不要求他成為優秀的人,只要他能追隨自己的內心,健康快樂的成長就行了。直到讀到這本書才知道,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不光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態度,其他的,比如周圍的環境、接觸到的人、一些突發的狀況等等都會給孩子在成長中造成困擾。

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啟發性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閲讀。作者非常強調從小要養成孩子的良好閲讀習慣,可以説是在書中不遺餘力的宣傳。最開始階段是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閲讀,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跟孩子一起讀書,給孩子講故事。在家中的時候,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地讓孩子感覺到讀書是有樂趣的。如果家長都不願意讀書,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上讀書呢。孩子在剛開始接觸到閲讀的時候,作者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一邊查字典一邊讀書,那樣做會破壞閲讀的連貫性和讀書的樂趣。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家長要儘量的告訴孩子,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當孩子有一定的閲讀基礎後,作者還鼓勵家長放手讓孩子讀大部頭的書,即使當時讀的有困難,但是隻要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作者還強調了閲讀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長時間的堅持閲讀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學到的知識,也對孩子以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這對今後的學習將大有幫助。閲讀也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性格形成影響,因為既然能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的話,以後在做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也可以不受打擾。

第二是保護孩子學習興趣。這方面作者提出了幾個比較有效的建議。其一是,當孩子碰到目前基礎教育中的“暴力作業”的時候,家長的做法。作者提出的方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具體的做法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而給孩子留出業餘時間去閲讀。姑且不論這種方法的正確與否,起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二個是,不要拿學習作為懲戒孩子的手段。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把不良的嗜好當懲戒手段,比如:長時間的玩電腦遊戲、無節制的看電視等。這麼做既不會讓孩子感覺學習是不好的,只會讓她們覺得學習應當從始至終都是讓人快樂的。

第三是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作者主要介紹了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首要的前提是家長要對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辦孩子所有事情。這在當前的社會尤為重要。現在的家庭中的孩子都可以説是家庭的中心,家長本來就都是獨生子女,摘生了這麼一個孩子,她(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在這樣的家庭中,普遍的情況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隔輩人全都圍着孫子、孫女轉,害怕孩子受一點委屈。可以説是拿在手裏怕飛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家長也是,深知道現在的社會壓力和學習壓力大。一方面想讓孩子多學點,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太辛苦。所以為了讓孩子輕鬆一些,往往把孩子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全部包辦了。但是這麼做,久而久之的就造成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其他能力就越來越差,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技能一點也沒有學會。針對這些情況,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鼓勵讓家長勇敢的“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作者之後舉了一個讓自己孩子獨自坐火車回老家的例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經很強了,只是有些家長不捨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來越差,到最後就真的什麼都不行了。這就像嬰兒學習走路一樣,到了能走的時候,家長越早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走,孩子就會越早地學會走路。但是有的家長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遲遲地學不會走路。這方面就需要家長有兩方面的智慧了,一個是準確的把握孩子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能力,另一個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氣,兩者缺一不可。

書中還介紹了一些發生其他情況的應對技巧。比如應對教師的“冷暴力”,作者建議家長要及時的跟教師溝通,甚至可以去“賄賂”教師,目的無非是不給孩子造成潛在的傷害源。又比如如何對待老欺負自己孩子的“壞孩子”,一方面是要做到對對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加強溝通。諸如此類的情況,作者都提出了許多親身使用過的方法。核心的原則就只有一個:不給孩子造成干擾,不能因為大人的干涉,給孩子帶來麻煩。

以上皆為本書的一些主要內容,瞭解了這些,對我的啟發相當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説,這些對作者孩子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對我的孩子也管用,作者能應用的方法不一定我也能很好的應用。還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周圍的實際環境,合理的做出判斷,明智的選擇應對手段,來解決遇到的情況。但是原則肯定都是作者所寫的,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概莫如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8

在唐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剛讀就被書中的序言深深地吸引,被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16年的教育經驗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很多老師都説過這樣的話:這孩子,如果不談學習,還是蠻可愛的.。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於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籤。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麼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説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老師説:“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説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地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不做穿西裝的野人,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

三、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進步和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乾淨”“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遊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喜悦。

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想只有更多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9

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對一本書如此的喜歡啦!剛開始還不以為然,經過同事的推薦,我到網上看了一小部分,這一看,竟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平常,只要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值得反覆讀。每一次閲讀都會有新的收穫,都讓我感動和欣喜。事實上本書不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動了我自身作為家長、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

孩子只能成長一次,是不可逆轉的。很多事情一旦錯過,就沒有彌補的機會,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全程參與,媽媽更是當中最重要的一角。本書作者既是好媽媽又是好老師,寫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與不得法,而取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儘管教子方法各有不同,關鍵點在於能把孩子當朋友,這拉近了孩子和我的關係,使我和孩子之間更加平等和自主。教育要從尊重開始。我是媽媽,因此我深有感想。

第一,家長別扮演孩子的“監工”角色,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我讀到第四章時,內容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在章節開頭寫道“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説,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就如作者所説的,對於孩子寫作業的問題,既不陪寫,也不刻意檢查她的作業,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該寫作業了。這不是家長不作為,而是意在培養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我個人也有同感,家長陪寫作業或者經常檢查作業,無形中時在剝奪孩子的自覺性,讓孩子覺得非要“陪”才能寫;作業做完有家長檢查,自己就不會自覺檢查,而且家長檢查後,發現有錯,孩子改正了,老師就不知道孩子錯在哪裏,講課的時候就抓不到重點和難點,對學生對於知識點的掌握不夠了解,影響了教學質量,這對學生和老師都不利的,特別是數學課的練習,老師更加要及時瞭解學生的錯題,重點評講。我覺得這樣不是家長不管,而是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學,自己去做,因為畢竟讀書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長不可能一直陪着。要靠孩子的自覺性,愛讀書的孩子才能讀好書。我覺得作者在處理女兒忘記做作業這個事情上,做的很好,我們不少當媽媽的都做不到,就如作者説的:“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什麼事情沒做好,只讓他感受因此帶來的不便,就已經夠了。孩子每有一種失誤,感受到失誤帶來的不便或損失,才會產生相應的調整需求,就像渴了自然想喝水一樣。這種調整需求是每個正常孩子都會有的。家長不生氣,不過分指導,孩子才能有機會主動調整。”是的,父母不是警察,孩子也不是罪犯,沒必要時刻監督着孩子。孩子在過度的監督中會形成對父母的依賴。父母重要的職責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監督自己。

讀到這裏,我就深深地感到自己教育的失敗,我常常在處理孩子這些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責備。還好,讓我讀到了這本書,讓我及時能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

第二,家長要當孩子的“拉拉隊員”與孩子建立“朋友式關係”。本書的第五章主要講“做家長應有的智慧”,文中提到: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是的,父母要做孩子永遠的支持者。孩子就像在空中翱翔的風箏,媽媽的支持就如牽着風箏的線,永遠牽繫着孩子,讓孩子在天空隨風飛翔,而且有足夠的安全感。而當孩子每一個進步,媽媽都會為孩子鼓掌,因為我認為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讚美和掌聲、是媽媽的擁抱。這會使孩子更自信。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每有一點點進步,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點點,我都為他送上掌聲和鼓勵,送上一個擁抱,孩子從中受到感染,他會用更大的進步來回應我的鼓勵。

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將影響孩子的成長。與孩子做朋友,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將考驗着每個家長的智慧。我認為要時刻將孩子當成朋友,分享着孩子成長中的喜怒哀樂,不説傷害孩子的話,還有就是要“大耳朵,小嘴巴”,就是跟孩子交流要多聽少説。我家的小男孩就喜歡跟媽媽説這説那,有時我根本就不想聽,但還是很高興的回答:“哦,是啊,這樣啊!”孩子也很高興,他每天都會把學校裏的新鮮事兒跟我説。我覺得這是好事,增進溝通。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思想路程,心靈變化,媽媽都與他共同分享,全程參與,這是很幸福的事兒。

第三,家長當好孩子品格養成的引路人。作者在第三章中講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我覺得不管孩子將來能不能讀好書,但是良好的品格卻是受用一生的,是伴隨孩子整個人生的。如何對孩子進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説教,不需要獎懲,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裏。品格決定命運,童年決定一生。

是的,童年的教育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確同樣影響孩子的一生。感謝《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她將自己成功的經驗與眾分享,讓我們從中學習,從中收穫為人父母,教育後代的喜悦。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0

自從接觸了心理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人的童年生長環境對人成年後的身心發展和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其中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的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因為這個觀念的影響,我結合了豆瓣評分,找來了噹噹網上最為暢銷的家庭教育書籍,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三本系列讀了一遍,想看看現實中這種家庭環境到底是怎麼樣的,以及具體怎麼樣操作的,一來想檢驗一下我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是否受到了來自我父母的不恰當對待,二來想着多瞭解一些以後自己的小孩也可以少受點因為我的無知給他們造成的折磨。自從開始讀第一本好媽媽的書,我就被裏面新鮮的觀點吸引了,每天連擠地鐵的時間都不會覺得難熬。整本書沒有枯燥的理論和一味的説教,而是圍繞兒童的需要來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手法,通俗易懂,温和堅定。讀完三本系列,我覺得有必要把我認為最引人深思的幾點以及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以供自己以後的學習成長。

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這個世界不管做什麼都需要上崗培訓,唯獨做父母,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準備和經驗就直接上崗了。尤其是作為80後的我們,很大一部分人,在自己的心理還不成熟,不能夠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時,或者因為老一輩催婚,或者因為小蝌蚪競爭力強大,或者因為感歎要在什麼樣的年齡做什麼樣的事的大勢下,就已經在一臉懵懂中迎來了自己的下一代。面對一個皺皺巴巴弱小無比還哭哭啼啼的小嬰兒,我們驚喜萬分的同時手足無措。接下來,我們會以各式各樣的理由,把父母或者保姆請進家來,共同承擔養護嬰兒的責任,在有經驗的前輩的指導下我們慢慢學會熟練的給嬰兒泡奶粉換尿布洗澡。甚至,在對前輩的餵養經驗有疑問的時候我們會翻閲育兒書籍和尋求育嬰醫師的建議來學習更科學的經驗,確保自己的寶寶得到了最好的生理上的照顧。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小嬰兒因為還不會表達自我,不會跑跳,他們所有的需求都通過哭來表達,餓了哭,困了哭,尿了哭,不舒服了哭,成人只要找到他們哭的原因就可以輕易解決。等到小嬰兒們慢慢長大,他們掌握了詞語就開始喋喋不休問題不斷尖叫不止,學會走路就開始翻箱倒櫃索求無度奔跑不停,他們發展了自由意志,他們開始獨立探索。成人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在發展變化中的兒童,每個兒童各自有自己的生長模式,每天都有新問題新狀況出現。有的成人會尋求有經驗的朋友的建議但是每個人的環境都是獨特複雜的不是所有經驗都可以借鑑的;有的成人以自己一貫的待人處事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簡單粗暴,甚至隨自己的心情來;有的成人會自以為是的用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處理問題,兒童不聽話就罵一通,貪玩忘了寫作業就狠揍一頓;有的成人會看教育書籍獲得經驗但是沒有哪本書可以完全的參照模仿並且手把手教他們怎麼和孩子相處怎麼處理每一個棘手問題。怎麼樣和孩子相處,怎麼樣引導孩子,採取怎麼樣的教養方式,怎麼樣教孩子遵守規則,都沒有標準的參考答案。物質和生活條件的好壞是看得見並且有標準可以來衡量的,但是精神和思維上的引導卻是無形和不可衡量的且沒有確切的參照標準,所以大部分人對自己在對待孩子時的狀態是不自知的。所以,當成人在與孩子相處碰到棘手問題時,當發現自己一直在用父母對待兒時的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時,當覺得孩子一直在忤逆自己的要求時,不妨多看看經典教育書籍,多聽聽別人的處理經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處理方式,積極思考和學習,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式,為孩子的健康發展提供最好的環境。為人父母,也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進步的過程。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放手讓孩子全力探索這個世界,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會引起危險以及違反法律及道德。

兒童在掌握了語言和行動能力以後,他們探索世界的進程就更加加快。心理學上有一個説法,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對四面八方湧來的信息不加篩選照單全收,他們在三歲前吸收的知識比成人後學到的知識還要多。看到好玩的東西要摸摸碰碰,看到螞蟻在爬要去捏死,路上有水坑一定要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愛玩,搗亂,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則,不明白是非輕重緩急,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形成自己的認知。

成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學大人炒菜時幫他們打下手並避免被火和油燙到,在孩子想不走樓梯要從扶手上滑下來的時候,儘量保護他們不會被摔下來,在孩子想掙脱你的手獨自過馬路時在他們身邊監控車輛和守護安全…尊重孩子的需求,保護他們的天性,在保證他們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由的探索。

很多時候,成年人限制小孩探索世界的行為是為了給自己行方便減少麻煩。

這個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小孩必須依附成人才能生存。成人深深的瞭解這個道理,所以給孩子設立不平等規則限制他們的行為,而大部分的時候這種限制僅僅是為了使小孩少給成人添麻煩。

孩子想自己吃飯,大人一定要喂。大人覺得小孩吃的太慢,飯粒撒的到處都是,衣服弄的很髒。因為大人覺得吃飯太慢影響後面安排事情,飯粒撒的到處都是很難打掃,弄髒衣服還要換洗,如果直接餵飯,後面的麻煩事都省了。可是他們不知道,餵飯行為不光是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行為,還影響他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可能出現孩子五六歲了大人還追着餵飯的情況。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孩子想自己吃飯就自己吃飯,弄髒地板和衣服大人事後收拾好就好;孩子想在泥坑裏跳就陪他們一起跳,跳完了把衣服洗了就好;想走樓梯就陪他們走樓梯幫和他們一起數台階。成人應該要有不怕麻煩的心態,多一些耐心和善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受打攪的探索。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大人們評價,哪個孩子好聽話好乖好好帶,而被誇獎的孩子的父母覺得特別高興和光榮。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聽話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好孩子,需要區別辨認。

孩子是靈性動物,他們懂得自己的弱小,知道自己需要依附大人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會察言觀色,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滿足大人的需求獲得大人的喜愛,以保證自己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開明的父母養育的孩子,他的聽話可能是因為懂得了遵守父母的規則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碰到的是專制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因為屈服於父母的權威會選擇聽命於父母,他們不加選擇的聽話是為了躲避父母言語上的責罵甚至是身體上的折磨,他們的自由意志被消磨,他們的自我發展被壓抑,他們是行走的木偶,沒有自己的獨立思維,沒有反抗意識和能力,成為一個聽話的可憐人。

父母的榜樣力量給孩子正向的引導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有的成人天天跟孩子唸叨要好好學習,自己每天早出打牌晚歸喝酒;有的成人脾氣暴躁一點就着天天在家大吵大鬧卻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逃學打架上網吧。父母的言行給孩子提供參照的榜樣,耳濡目染的正面教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成長。想讓孩子熱愛學習,父母就應該先創造温暖的家庭環境;想培養孩子愛閲讀的習慣,父母最好是每天都給自己安排專門的看書時間;想培養孩子愛思考和探索的能力,父母就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惡劣的家庭氛圍和惡劣的父母行為培養不出健康的孩子和向上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這面鏡子裏照出自己的未來。

成年後的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的行為方式和處事原則都像及了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在自己組建的家庭中也繼承了原生家庭父母的相處模式。拼盡一生,我們大多數只是複製了父母的一生。想讓鏡子裏的自己好看,就需要喬裝打扮自己,讓本來的自己好看起來。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以上這些觀點都是我在以前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理念裏面從未接觸過的觀點或是沒有被提煉出來的觀點,讀完尹建莉的三本書,我真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回顧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真是一部野蠻生長史。父母忙於生計無法整天陪伴照料我們並時刻關注我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但是這正好也給到了我最大的自由去做我喜歡的事情。另外因為有奶奶無私的愛和哥哥們的陪伴,再加上父母的真實善良勤勞作為榜樣影響,我最終還是發展得中規中矩一臉正派的樣子,我對自己的成長史還是比較滿意的。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們給我提供的良好環境,沒有你們哪有這麼可愛的我。不過,我的哥哥們你們如果當時對我的智力多進行一些開發和引導就更好了,我今天就不至於這麼晚還要在電腦前寫文章來鍛鍊大腦的思維能力了。

洋洋灑灑一大篇,最後我來總結一下自己的觀點,為今天的所思所想畫上句號:

以愛為名限制孩子的生長,實為控制孩子; 以愛為前提,以安全為底線,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和陪伴,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希望為人父母的人都能努力學習做有愛的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有愛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愛。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11

這本書帶給我不小的震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感動着,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可能是走入誤區,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甚至,感到我們家長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體會到孩子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相當大部分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和這個家庭的教育。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幾者之間應是相通的。書中記敍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包括父母、老師以及長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如果這本書尚有不足,那我覺得該書起名為《好家長勝過好老師》更妥。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先天情感的特色,從個體教育而言,無謂標準的教育方式,只有是否能合適自己孩子特質的教育方式。對整體的教育而言,則是有共同的教育規律。

心,對孩子的關心是第一的,這才是根本;技,是效能增大的工具而已。

對孩子應該是真心的“關愛”,而不是“溺愛”。

對孩子應該是嚴格的“要求”,而不是“苛求”。

對孩子應該是平等的“尊重”,而不是“看重”。

還有一點就是:父母永遠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師。父母的潛移默化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

這也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壓力。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好的孩子天生是好的,不好的孩子再努力教總是教不好的,至於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一直沒有深究,覺得或許這就是父母的命。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命,這和後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父母都是藝術家。不是穿了西裝就能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學習,做父母也需要有做父母的智慧。這是一種生活的積累。

此時,我想到了美國心理學家推出的成就方程:20%IQ+80%EQ=100%成功。

所謂的IQ和EQ是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