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現場與背後》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9W

篇一:讀賁友林老師《現場與背後》反思

《現場與背後》讀後感範文

5月9日——5月11日,我有幸參加了第18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會,聽到了全國數學界的很多特級教師的精彩課堂以及他們的講座,邂逅了江蘇省著名特級教師賁友林老師的第二本新書《現場與背後》,感悟到了“先學後教”的課堂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課堂中,教師教學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支配、控制着“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愛教”,學生卻越“不愛學”。殊不知,教師的“愛教”,恰恰是“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性”,是對學生的學習實施“非愛性的掠奪”。

賁老師的這本書,是他自己課堂教學實踐的積累。本書記錄了他從20XX.9—20XX.2的教學實踐案例。賁老師這本書中一共記錄了他自己的30節課的教學案例,他以先行者姿態展開的探索,讓我們發現課堂教學的“另一種可能”。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站在講台的後面,將講台留給學生,學生自己上講台展示,學生間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課堂中閃爍着智慧的火花。

看了賁老師的這本書,我很想進行這樣的教改實驗,這一切改革完全為了孩子,我要成為一名孩子喜愛的數學老師。

篇二:《現場與背後》讀後感

細細回味《現場與背後》一書,主要描述了賁老師與班裏的孩子圍繞數學課所發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學思考。這是一位數學教師與一羣孩子的故事,也是賁老師研究數學教學問題的課堂敍事。共分四輯,呈現的30節課,既有一般的家常課又有各類公開課,有新授課也有練習課、複習課,絕大部分是賁老師在所帶的(6)班上的,極少數是借班上課。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時間,每節課都採用課堂實錄的形式呈現。每節課都採用一個關鍵詞(諸如:啟程、迷茫、端倪、雛形等等)來提煉課堂探索過程中的感受、狀態和心情。從每一篇教學實錄中,我們看到了賁老師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與一種樸素的名師科研“範兒”。

賁老師的數學課堂,有時候教師在隊伍前面,有時候在隊伍中間,有時候走在隊伍後面。課堂教學,並沒有已經繪製完畢的“地圖”,只有師生彼此行動的目標與走向。每個孩子在教師心中的地位和份量是一樣的。這樣的數學學習,教師從“主播”變為“主持”,學生個個都是“主唱”,教師站在講台的後面,將講台留給學生,學生自己上講台展示,學生間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課堂中閃爍着智慧的火花,不僅增加了學習自信,而且促進思考,啟迪智慧。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並不缺少經典,但書中的這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到賁老師和孩子們所在的數學課堂,不是一間普通的教室,它處處流動着一脈文化。諸如此類的經典論述在書中隨處可見,而且有許多許多的黑體字重點提示,確實值得一名小學數學老師精讀體悟,細細品味。

我十分欣賞賁老師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點點改變,要成為一名孩子喜愛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數學老師。

篇三:《現場與背後》讀後感

這本書是賁老師幾年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回顧與梳理,浸透着賁老師近年來對於小學數學課堂的探索與思考,他用課堂實錄的方式呈現現場,而每一課之後的教學手記則敞亮了課堂背後的思考。他以先行者姿態展開的探索,讓我們發現課堂教學的“另一種可能”。

本主要描述了賁老師與班裏的孩子圍繞數學課所發生的故事以及他的教學思考。這是一位數學教師與一羣孩子的故事,也是賁老師研究數學教學問題的課堂敍事。共分四輯,呈現的30節課,既有一般的家常課又有各類公開課,有新授課也有練習課、複習課,絕大部分是賁老師在所帶的班上的,極少數是借班上課。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時間,每節課都採用課堂實錄的形式呈現。每節課都採用一個關鍵詞(諸如:啟程、迷茫、端倪、雛形等等)來提煉課堂探索過程中的感受、狀態和心情。從每一篇教學實錄中,我們看到了賁老師獨具一格的教學方式與一種樸素的名師科研“範兒”。

賁老師的數學課堂,有時候教師在隊伍前面,有時候在隊伍中間,有時候走在隊伍後面。課堂教學,只有師生彼此行動的目標與走向,教師從“主播”變為“主持”,學生個個都是“主唱”,教師站在講台的後面,將講台留給學生,學生自己上講台展示,學生間互相碰撞,互相交流,課堂中閃爍着智慧的火花,不僅增加了學習自信,而且促進思考,啟迪智慧。

“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麼,取決於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着什麼。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侷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並不缺少經典,但書中的這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諸如此類的經典論述在書中隨處可見,而且有許多許多的黑體字重點提示,確實值得一名小學數學老師精讀體悟,細細品味。

篇四:讀了賁友林老師的<現場與背後>有感

今天我讀了賁友林老師的的一個教學反思。賁老師的課很多年前我就聽過,賁老師數學功底深厚讓我十分敬佩,看了他的標題是《迷茫》,是什麼讓這種大師級的人物都覺得迷茫呢,帶着好奇我讀了他的這個反思。

他寫得是24時教學法,他先呈現了一段教學的過程,過程中學生的行為好像總是不配合着老師走,教學時時受挫,他説這節課到最後是沒有完成全課整理的一課,也是在他的教學中不多的,在他的準備工作中可以看出是做足了功夫的,他請教了省教研室的王林,課前做了思考的準備,預案的準備也做的十分充分,但是教學就是不順利。

我感覺對於像他這樣調班上課,這一點真的是很難把握的,首先你不瞭解學生,不知道學生到底處於一種什麼水平,你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反饋到底是怎樣的,不容易把握,而且賁老師的設計從頭到尾都是讓學生來活動,學生自己在探索,老師就更難把握方向了,看了他的教學過程不難理解為什麼他要覺得迷茫了。我想這可能也是在所難免的,老師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預想學生髮生的可能,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了,其實經歷的越多,處理的時候的經驗也就越豐富。正如他總結是説的:成功是長葉的時候,而失敗是長根的時候。我覺得我們老師要不怕走彎路,就怕你不走路,每一次彎路其實就是一次成長。

篇五:讀《現場與背後》有感

江蘇教育出版社20XX年推出著名數學特級教師賁友林自《此岸與彼岸》之後的又一精彩之作——《現場與背後——“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濃縮了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歷程:30節課堂實錄,3個教學視頻,帶你回到課堂現場;30篇教學手記,帶你透視課堂背後;30個“關鍵詞”,帶你追尋課堂佳境。在堅持中思變,於執着中求新:每一節課都有故事;每一節課都是歷史;每一節課都在成長。發現課堂教學的“另一種可能”:讓你感到温暖;讓你看到希望;讓你想到未來。

賁老師的每一節教學實例後,必然有一篇“教學手記”,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教學隨筆”或是“教學反思”。但是他的“教學手記”遠遠比我們的隨筆和反思更有深度和廣度。比如在“摸索”這一段,上的是《用數對確定位置》,整節課非常精彩。在“教學手記”中,賁老師首先説到這不是在本班上的一節課,以及聽課老師課後的驚歎與追問:怎麼想到這樣上課的?賁老師的回答是“思考、行動”,並由此説到了他的思考、與行動相伴的思考。對教材內容的思考:“用數對確定位置”內容的數學本質是什麼?人們為什麼要用數對確定位置?應當如何用數對確定位置?如何從數對中提取相關信息?對本節課的思考:教師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例1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能學會嗎?例2教師教學的着眼點在哪兒呢?數對的教學,如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否是從平面幾何學習步入座標幾何學習的開始?除此之外,賁老師還在思考:數對的教學,如何以簡馭繁?如何表達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這一過程,學生獲得了什麼?如何真實表達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過程?一節課,在實踐之前,居然要思考這麼多的問題。不僅如此,如果僅是思考還遠遠不夠,還要在具體操作中,探索、修改、設計適合學生的最佳方案。一節一節精彩的課堂實錄呈獻在眼前,一篇一篇“沉甸甸”地教學手記伴隨其後,

當我們感歎賁友林老師“把真課上成像假的一樣”的時候,我們不妨看一看賁友林老師的這本書。這本書是賁友林老師4年來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的回顧與梳理,浸透着賁老師近年來對於小學數學課堂的探索與思考,收錄了賁友林老師的30節課,他用課堂實錄的方式呈現現場,而每一課之後的教學手記則敞亮了課堂背後的思考。我十分欣賞賁老師的思想,我希望自己一點點改變,要成為一名孩子喜愛的、有自己想法的一名數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