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關於《變形記》讀後感600字範文8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98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變形記》讀後感600字範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變形記》讀後感600字範文8篇

《變形記》讀後感 篇1

晚上,看完《變形記》我問兜兜有什麼想法。兜兜居然説:“媽媽,你再生個小弟弟,然後你和爸爸上班去,我在家當艾瑪,小弟弟是利奧。”兜兜一直都渴望當哥哥,雖然平時我們下班後陪他的時間也挺多的,每天晚上吃晚飯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晚上睡覺前陪他聊天,講故事週末也經常陪他出去運動、旅遊,給他體驗各種新鮮事物……有時候我們會問兜兜:“你感覺幸福嗎?”兜兜總是點點頭。可隨着他的長大,我們發現他也很渴望和同齡大小的小朋友一起玩。晚上散步到市民廣場的時候,他總會去尋找其他的小朋友,平時的言語中會很羨慕班裏的大寶和小寶,也常會和媽媽説再生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哪怕最好玩的玩具給小弟弟或小妹妹玩也沒問題。

看完《變形記》後,我也反思了很久。平時我們也花了時間陪兜兜,為什麼他還是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呢?也許,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平時總是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和孩子交流,或者按自己的想法去引導孩子,卻忽略了孩子需要什麼。記得曾經看過一則故事:一個爸爸帶着5歲的孩子去看一個非常有趣的展覽,參觀的人很多,然而在爸爸看的津津有味的時候,孩子卻哭了起來。當爸爸蹲下來正準備問孩子怎麼了的時候,突然發現以孩子的高度看到的全是人腿在周圍走來走去。看來,我們做的還是不夠,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想法,習慣於高高在上,看着孩子説話和做事。為人父母不容易,把一個孩子培養得自信、獨立、開朗活潑更不輕鬆。以後我們一定注意“蹲下去和孩子説話”,多考慮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真正開心健康的成長。

《變形記》讀後感 篇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不少書,然而唯有卡夫卡的《變形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變形記》講了一個小推銷員格里高爾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壓下,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醜陋可怕的大甲蟲。他的親人相繼拋棄了他,他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裏。無邊的痛苦中,他無助地認為世界拋棄了他;迷惑中他也拋棄了世界。他放棄了生活的希望、丟失了向上的信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一束陽光設在他乾癟的硬殼上。他去了,離開了這個無情的世界……

每每讀到這兒,我都不禁沉思:在那時喧囂的20世紀中,善良似乎是一株任人踩踏的小草,而在這位因家人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作家筆下,我讀懂了他所呼喚的——人們的善良與同情。

當格里高爾無助時,至少還有妹妹同情他;後來,他失去了這種同情和關懷,他便對生活失去信心,離開了。如果人們對他多一點耐心、給予他善良的同情與關懷,或許他還會變回他……

夕陽西下。卻不想成了格里高爾最後的迴光返照。或者他已經死了很久很久。他死了,他的家人卻認為他們“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於因那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而“明媚”——格里高爾,那隻討厭的甲蟲死了。

透過字裏行間,我看到的事卡夫卡對善良的呼喚,對善良的期盼,對善良价值的認可!

當今社會,多少人對同胞的遭遇視若無睹;多少人“一毛不拔”,不願資助貧困的同胞;多少人在同胞的缺水死亡下,依舊大肆浪費……

朋友,當你在這喧囂而騷動的社會中忙碌時,請你想一想那隻缺少温暖而離去的甲蟲,在心底為他去栽培一株小小的善良之草吧!

我相信,世間的温暖總會多過無情的:無數人無償獻血、領養孤兒、捐贈衣物書籍、籌款助災區……生活中也有許多温暖的小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人受傷好心人送醫院、老人養老資助、投食野貓野狗、救助動物、領養貓狗……

人們啊,我在此,呼喚善良!希望有更多人擁有善良、發揮善良,讓温暖灑遍人間的每一個角落……

《變形記》讀後感 篇3

卡夫卡生前未得到認可,寫作並不是為了發表,死前要求朋友把他未發表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卡夫卡的藝術創作完全是一種自我的需要,試圖走出自己內心黑暗的需要。卡夫卡在日記中稱“寫作是他祈禱的形式”,卡夫卡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寫作,這種超乎尋常方式和激情除了來自於內心,不可能來自別的任何地方。“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此話多少反映出卡夫卡內心的困境。旁觀別人其實也是反觀自己,以往我們看《變形記》總是把這個人變成甲蟲的故事,當作是作者對外部世界的評價與反應,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其中很大一部分不安與恐懼是來自於作者心靈深處的積澱。文學家有時看似是在寫別人,寫現實,寫社會,其實真正的能量來自他們自我解脱的需要,去彌補他們支離破碎的過去,逃離那個深陷其中的精神黑洞。

對於真正的作家來説,寫作如果不是名利的需求,那肯定就是命運那隻看不見的手推着他不得不走上這條路。他們在有意識的寫作中,無意識地掙扎於自己的精神黑洞,想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找到自己。但是這些並不妨礙他們作品的偉大,他們不能自拔的真誠態度猶如聖徒虔誠的禱告,説出了被大多數常人忽略與遺忘的真相。他們是孤獨的,偉大的發現和創造往往都聯繫着偉大的孤獨,似乎誰都無法改變。卡夫卡曾經説過“在自己的家庭裏,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其實在這個世界裏,人們對於自己的瞭解其實比他人還要困難和陌生,否則就不會有卡夫卡這樣的大師了,而或這個所謂大師只是一隻他自詡的,不斷呻吟自己內心痛苦的可憐蟲。

《變形記》讀後感 篇4

我讀過不少書,其中非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文章——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説我前前後後看過許多遍,對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改變之中:起初,我認為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小的我嚇得不敢入睡,怕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

慢慢的,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於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直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裏,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無助、迷惑、孤獨……他被世界所拋棄。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燦爛的早晨,當一縷陽光透過他的房間,照在他乾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

在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現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而發出的痛苦的叫喊聲啊!每次看完,我都會呆望着陽光,看着塵土飛揚沉思: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裏的呀!

我無聲地呼喊:是的,生活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於不堪忍受生活壓力的故事。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死去,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現。

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才知道善良有多麼重要、信心有多麼重要。你就算是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可你還有家人、朋友。你不應該拋棄世界,拋棄一切。雖然父母和妹妹只給了你一點點,雖然她們先後對你失去耐心,把你拋棄,可世界沒有拋棄你呀,所以,你不能放棄,要堅強地活下去;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變形記》讀後感 篇5

讀《變形記》,很大程度是受到課文中節選那一節影響,沒想到居然有這樣的作品,雖然以前也聽過,卡夫卡的大名更是如雷貫耳,但真正讀了他的作品,感受深刻了許多許多。

閲讀《變形記》的過程,壓抑得厲害,就像巨石壓在身上一樣。那種生活的拘束,那種情感的壓抑,那種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動彈不得,感覺到我就是哥里高爾,我變成了甲蟲。

作品中的主人公夢醒之後,發現自己成了大甲蟲,全家驚恐,絕望至極。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絕望的事情了,不過,還沒有結束呢?孤獨接踵而至。怎麼辦呢,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一家人終於接受了它。妹妹很細心,媽媽也好言好語,哥里高爾感到温暖,温順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緩解,不過,經濟上的不堪重負把這個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負擔也逼瘋了他。哥里高爾想剋制,卻又剋制不了。理智已經失控,回憶佔據了所有,雖然是甲蟲的軀殼,但人類的心無法讓他逃避。他要作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當他是噁心的爬蟲,他渴望回到過去!但對過去又十分恐懼,以致於有些喜歡現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織讓他心力交瘁,最終死在自己房間地板上。

哥里高爾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説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寫照。卡夫卡在寫自己,寫自己壓抑的生活。

《變形記》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實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們會去關心別人,愛別人,但別人一旦破壞了自己的生活時,愛就不復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爾的妹妹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到最後,哥里高爾在痛苦的掙扎中,悲慘的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或許還比原來好了一點。他的妹妹是跳躍着走的,似乎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哥哥,或許,根本就沒這個人。

《變形記》讀後感 篇6

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塑造的主人公格里高爾形象,同樣被異化了。可他只是表面上即“形”土的異化,他從未丟棄一顆正常人的心,“神”還是原來的神。這是他與阿Q質的區別。格里高爾由於工作的壓力、家庭的負擔,生活的奔波,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隻甲蟲,面對自己怪異的`形態,格里高爾先感到詫異,為何自己的身體會在一夜之間變了形;雖然他變形後不能説人語,可他的聽力和心裏反應是與正常人一樣的,尤其是他的心態是非常正常的,他在變形後還在想自己的工作和家裏的債務,想為妹妹爭取音樂學院進修的機會,可已經沒有人能理解他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他雖然形變,但他善良的心卻受到家人的漠視。這一切他都坦然面對,最後他用自己的死來消除親人的厭煩和冷待。格里高爾從變形到死亡,他一直很頑強對命運很坦然,沒有太多的埋怨。應該説,人性雖然受到壓制,但畢竟還沒有完全扭曲,格里高爾仍然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正常判斷能力的孤獨者,只是身體上披着一身甲殼。

卡夫卡小説通過塑造獨特的藝術形象告訴讀者:在現實生活中維持人性的本真是何等的可貴!卡夫卡在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性的讚美。

家人的冷酷與格雷高爾對家庭的付出和他的心地善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格雷高爾變成金龜後,他還慶幸父親這樣的安排給他們今後的生活留了個保障。變形後的格雷高爾過着蟲的生活,卻始終想着家庭的事情,面對家人的厭棄,他異常地冷靜,最後他為了不拖累家人,自己絕食,在親人的厭惡中絕望而平靜地死去。由此可見,格里高爾是一個好職員,好兒子,好兄長,是一個心地善良、品格堅強的人。

《變形記》讀後感 篇7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學校看了一部真實紀錄片——法蘭琳卡《變形記》,我看完之後深有感觸。

這個紀錄片主要講的是一個城市公子哥易虎臣和一個在貧窮地區生活的勤勞簡樸的吳宗宏互換七天,讓他們體驗另一種生活。易虎臣經常不學習,逃課去網吧,為了iphone4s才肯參加節目。到了山區,孩子們熱烈歡迎他,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在這裏什麼髒活累活都得幹,餵豬啊之類的,七天之中,他和每個孩子都成了朋友。其中他特別關注一個叫“小黑”的男孩子,易虎臣幫他見到了因犯錯而入獄的爸爸。監獄裏,小黑和爸爸抱頭痛哭,站在一旁的易虎臣又流下了激動的淚水。七天的生活很快就過去了,大家都捨不得易虎臣,唱着歌歡送着易虎臣,回到家後,易虎臣第一次來到廚房,為家人做了一頓晚餐,也不再提iphone4s,父母看在眼裏,高興在心裏。

再看看吳宗宏,第一次坐飛機,非常興奮,一到了新家,看到了許多新奇的東西:有沙發,有電視等等好多東西,晚飯時,易爸爸一下子給了吳宗宏一千元,這在他的世界裏可是個天文數字。易爸爸和易媽媽都對他很好,但他還是做一些能夠做的事。為易媽媽買生日禮物;和妹妹易蓉拍了照片;在易媽媽生病的日子照顧她,給她熬粥,大家都很喜歡他,七天過去了,他回到山裏依舊和父母過着省吃儉用的生活,他相信總有一天會真正走出大山。

自從看了這節目,我覺得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吃好的,用好的,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時,我們就像以前的那個易虎臣,有時還跟父母頂幾句嘴,像這類的節目我們要多看,明白的才會越多。

《變形記》讀後感 篇8

《變形記》並不易讀,説其不易讀是因為這本書沒有優美的文筆,而且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枯燥。但這本書的內核卻揭示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

小説其實並不複雜,講的是旅遊推銷員格里高爾有一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大甲蟲,他並沒有非常驚慌,而是擔心自己能不能立即去公司上班,因為如果不能去上班,就會被開除,沒有工資可拿(從這也或許可以看出資本對人的一種異化)

故事接下來就很荒誕又自然的進展下去,家裏人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大甲蟲,從一開始的照顧慢慢到厭煩。厭煩的原因我猜測主要是因為格里高爾不能再做出貢獻,不能再為家人提供金錢。最後文章結尾以格里高爾的死亡,他的父母以及妹妹愉快的外出旅遊為結局。

這篇小説的故事其實不復雜,而且全文以一種近乎平淡的語言被敍述,但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卡夫卡向我們揭示出了一種道德異化,如書中的親戚在人變為非人的情況下,親情又會成為什麼?我們也可以設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依靠什麼來維持的?倘若一個人沒有了人類的軀體,之前的感情還會存在嗎?或許還可以再設想一下,感情/道德的本質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很複雜並且很難去回答,回到《變形記》這本書,卡夫卡無疑是悲觀的,從文中他向我們揭示了感情的本質是金錢,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用金錢來維繫的。最後文章的結尾,有一個細節,當格里高爾的父母與妹妹外出旅遊時,文中寫到:“當到達目的地時,女兒第一個站起來並舒展她那富有青春魅力的身體時,他們覺得這猶如是對他們新的夢想和良好意願的一種確認。”

當格里高爾的死亡沒有金錢上的價值時,他們很快便選擇了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