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全球通史讀後感範文2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讀後感範文2000字

全球通史讀後感1

某位學者曾説過,一位史學家所寫的並不只是一本介紹過去的書,而是一個高尚的靈魂。顯然,閲讀一本沒有“高尚靈魂”的史書只會令我們這些“圈外人”獲得一些所謂的偏見而非一種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識;而太過深奧的史學題材又很難讓人能夠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給讀者的真理。這就成了歷史學類著作在編寫過程中的一大難題,也成了評定一部史學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據之一:如何才能寫出讓讀者更易接受,又不失歷史精華的史學教科書?

如果你正在讀着這篇文章,請試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後你事業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於回憶舊時的快樂時光?事業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話題是否莫過於回憶以前一同奮鬥的歷史?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應該是回憶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歷史,最後當然就是全人類的歷史。

斯塔夫裏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這件事。

大師窮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敍事風格為我們編寫了一部“全球史觀”的代表作,不同於那種把自己的觀點和觀念強加給讀者的歷史學作品。這部被人們稱為“經典中的經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長久的回憶,慢慢道來,沒有絲毫教育人的筆墨,卻隨時將歷史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狀聯繫在一起,提醒讀者過去與現今的內在聯繫。由此,對於讀者,閲讀歷史成為了一種樂趣,能夠不斷對歷史和現實兩個世界不斷進行探尋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對古代安第斯地區的培高平台田地種植方法進行了介紹和闡述,這一項最先發源於安第斯山區,被人們遺忘數百年的古老技術,近年被科學家發現和恢復以後,甚至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得到了推廣,這無不提醒着讀者,儘管如今“科技”不斷髮達,我們依然可以從歷史中學到我們不曾掌握的知識,依然可以從祖先那獲得一些“禮物“……由此,也可以體會到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繫。

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時代感和現實感。如果歷史學家在編著時只埋頭於“從過去到現在“的敍事,而不能站在讀者的角度對讀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標進行充分的關注,那麼,毫無疑問這本書的讀者只會是專業的歷史學者或學生。正如開篇所説,諸如我這類“圈外”的讀者,甚至很難將其完整閲讀下來,更別提能夠有所收穫。當你在閲讀《全球通史》時,你會覺得你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在思考未來,當你對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你就能夠對世界未來的走向有一個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讓我們從世界的過去,看到未來,即它能夠給任何讀者帶來十分強烈的“現實感”!

而直到翻開這本書,你才會發現它比任何媒體雜誌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會,狗吃糞便這種在現在社會令人生厭的行為對維持我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親對兒子説:“用心學習吧孩子,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和學習相比,用心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生活安逸的人,註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亞人的文化裏,是沒有“你的”、“我的”這兩個詞的,所以加利福尼亞人對生活總是充滿着滿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這兩個詞,讓我們現代人短暫的一生充滿了痛苦和無法解釋的罪惡;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蒸汽機就被埃及人發明了,只不過他們用它開關廟宇的大門;中世紀宗教的勢力從中東不斷向周圍擴張,直至非洲、中亞東部、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這一點至今仍深刻的影響着世界事務的進程,當今世界圍繞“大中東”的諸多矛盾衝突的緣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諸如此類不論大小的歷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與老友的談吐之間,平心靜氣的娓娓道來,箇中精華,還等你慢慢去體味。

二十世紀不斷髮展,人們在短短一百年裏的發展超過了以前的總和,但是在這短短一百年間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卻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托發出警告説:“人類在20世紀中對地球造成的傷害也許比先前全部人類歷史中造成的還要多。”人類在不斷髮展中也被一些問題所困擾,水污染、資源短缺、恐怖主義、宗教矛盾……顯而易見,如果人類不能清楚的瞭解歷史,不能改正自身之過,我們就有很大可能還會陷入其中!如果以1500年為界,在對比1500年前後的歷史之後不難發現: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擁有令人自豪文明的近代所發生的戰爭要少得多,而隨着社會的與日進步,人們擁有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和進步,隨着人們的慾望越來越強,發生的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人類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歷史發展的正常軌道?在不斷前進的歷史中我們是否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而不成為後世引以為戒的反例?

人類文明已經步入了21世紀,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談及:“21世紀不僅面臨着巨大的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的潛力。雖然歷史學家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夠準確的預知將來但是他們能夠基本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所以,不管未來人類社會將如何發展,決定這個方向的,將永遠是人類自己。

最後,就讓我用書中一個看似杞人憂天的問題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希望這個似乎非常可笑的觀點能讓包括我在內的思考者有所警醒:如果這時,地球突然遭到核彈的襲擊,用你身邊的東西,該如何抵擋得住呢?

全球通史讀後感2

從磚木取火開始,人就有了那神祕且不可探知的文明,誰也不知道,那奇怪的祭祀,喪葬。是由何而來。誰也不知道,那失落的文明是何等的璀璨。讀完書,我一次次站在那些被千年古墓、樹葉、野草、枝蔓覆蓋掉的石碑或廟宇前,對着神祕的古老文化唏噓不已,發出由衷的讚美,我看到,那些沉睡了數十個世紀的石頭,還有那些字母,似乎在訴説着曾經的輝煌,而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失落的文明,還有遺留下的歷史的謎團,也等待着人們去揭曉。

更深入的接近那些曾歷經喧囂卻最終沉寂的古文明世界,像美洲印加帝國,非洲古埃及文明,亞洲巴比倫古城,還有希臘羅馬文化的文明遺蹟,無處不告訴我們,在地球文明的縫隙間,喜多目前處於弱勢的文明都曾創造出古代世界的巨大奇蹟,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記錄。雖然文明可以不朽,但是並不一定長存。我覺得去追尋那失落的文明是值得重視的。

讀完它,我的腦海裏不只是那些歎為觀止的文明遺蹟,更多的是對文明的感歎。遠古時期的人們雖然信仰宗教,信奉神,但是他們的那種為了目標而努力的精神打動了我。在古埃及建築金字塔,其實不是逼迫奴隸去強行築造的,而是每年尼羅河都會發大水,下埃及的居民們的家和田地都被淹沒了,他們都是自願的為了神而工作的。雖然這種神論,在當今社會不認同,但是我深深的感覺到了,他們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不懈,努力向前的那種精神。確實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缺少的。儘管有很多的不可思議,但那些神祕的令人無法相信的建築卻是真實存在的。它們驕傲的記載着這個民族,這個王朝最輝煌最鼎盛的時期。或許世界的歷史真的很長,被湮沒的文明甚至是民族,國家都很多,有誰會記得那些已經消失的文明,可是,不能因為消失了就不去尋找。我始終認為古人所能領悟的境界比我們現代人高,往往越是複雜的事務,越是要用最簡單的思維去思考。從那些文明裏,我感到了古代人的質樸和意境。

我才知道原來瑪雅文明是墨西哥的古代史,但是在瑪雅之前居然還有個奧爾梅克文明。這個文明被發現之前,對於人們來説都是一個神話,它是被湮沒在熱帶雨林裏的文明。再説説古羅馬,最出名的就是羅馬的競技場和羅馬人的沐浴,他們的洗浴方式也被現代人沿用着,在當時大浴場是貴族和平民交際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那裏經常有樂隊演奏,還有詩人和戲劇家在朗誦自己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信息交流互動的場所。它的存在使得社會的等級變得不是那麼分明,就像是一個舞台,沒有貴賤之分。大家平等的交流着,各種思維碰撞在一起,使得文化進步的迅速。就好比建國初期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開創了學術和自由的理論,使得那時候的北大迅速發展。這段百家爭辯,思想碰撞的時期,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學術的進步。這樣想來,如今我們的社會就是缺少了這樣一個平台,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事務本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人類所領悟的意境卻是無限的。

轉眼又到了希臘,説到希臘,第一個聯想的恐怕就是希臘的詩歌和戲劇。希臘有很多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在當時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到戲院看戲,伯利克里當政時發佈了一項法令,在公共節日時,給每位公民發放相當於一天生活費的津貼。這樣大大的促進了公民的'積極性。使得再窮苦的人民也能受到優美文化的薰陶,大大的提高了當時的文化層次。在當下,有多少人因為繁忙的工作而失去了對藝術的熱愛,藝術可以表現出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也可以表現出崇高理想的人生。繁忙無休止的學習,讓我們都無暇去關注藝術。盲目的尋求金錢和地位,但是到了最後其實失去的才是最寶貴的。讓我們偶爾學習下顧希臘人,聽聽詩歌,品品歌劇。

漫長的古代之旅完結了,但是尋找失落文明的腳步不會停下,文明的缺失就像是物種的滅絕一樣。至今人們都不懂,那些悠久的神話是怎麼來的。就如中國而言,有五十六個民族,就有五十六中文明,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好這些文明,因為它們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他們的心血。有時,我經常會想到,關於情感的很多問題。人常常會被感情所迷惑,弄不清分不出,那種感情。而且最能左右人的也是感情,同時也是理智最大的對手。其實我覺得複雜的情感不必放在心裏,應該大聲的説出來。釋放心裏堆積如山的感受,明白的讓身邊的人去領悟,去感受。

我覺得在城市中的我們,還缺少了對自然的狂熱。習慣了使用高科技,偶爾會想念一下去郊外野營的時光。但是我覺得,體驗自然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遠遠比學會使用高科技產品來的複雜。

全球通史讀後感3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閲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

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説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曆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曆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説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説明什麼呢?只能説明過去。

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斯塔夫裏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的,但又有誰能説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説“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裏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險,美好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説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馬克思主義説,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説,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後感4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一樣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禮貌、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歸納性的闡釋。在閲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我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方的幾點讀後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羣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禮貌、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構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着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我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我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着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此刻咱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構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咱們看到此刻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説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咱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咱們在比較1500年以前的歷史個性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向到這天咱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咱們反思自我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咱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咱們對這一理論的明白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説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咱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曆史學家對咱們所稱的“五千年禮貌”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咱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搞笑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咱們屈從地去挖掘咱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我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咱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説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正因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咱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就應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我值得自豪的歷史。時刻能説明什麼呢?只能説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咱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刻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裏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後的中國:“咱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咱們承認,咱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説證明自我的民族自我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説“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斯塔夫裏阿諾斯以及此刻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期望中孕育着危險,完美中承載着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説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我。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説,事物總是有着“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咱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我的墳墓嗎?咱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於咱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説,性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此即使咱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驚恐。咱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忙咱們認清此刻,以及完美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此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