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原則》的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3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原則》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則》的讀後感

《原則》的讀後感1

這應該是我花費時間最長的一本書,10小時42分鐘。而對於同樣篇幅的書,我正常閲讀時間是三個小時左右。很多人問我,閲讀速度為什麼這麼快,我總是回答:我閲讀的過程就是把書中的內容直接扔到我知識體系的某個模塊之內。那些我認為很好的書籍就是我知識體系缺失的那些模塊,《原則》恰好就是這樣一本書。這本書被無數次推薦過,而且每次去書店也必然不可能忽略,它總是在顯眼的位置。然後之前一直緣分未到,即使它是一本好書,我依然對它沒有興趣。看到《原則》這個書名,內心就排斥的狠。

當我讀到尾聲時,將工作原則和生活原則整理成思維導圖推薦給朋友,朋友説看到這樣的內容就沒有看下去的慾望,這就是我當初的想法。我對這本書的興趣來源於ray dalio自己的故事,看完他的故事我想:你就吹牛吧,有那麼懸乎嗎?帶着要看他笑話的心態讀了下來,一路讀完。

有人説一千個人一千個莎士比亞,而且即使同一個人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莎士比亞。剛好在目前這個階段,這本書給了我很好的解決目前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或許去年此時我閲讀這本書可能會覺得就是一本成功學書籍,而不是現在指導手冊。

厚厚的一本《原則》,其核心主線就是五步法,其他都是五步法的工具和方法。非常神奇的是這麼厚厚一本書,幾乎所有的原則在我讀完後我就記住了。我正如ray dalio的原則,我們要從高處俯視看問題,跳出來看問題。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我覺得它打開了我的思路,讓我知道還可以這樣,還可以那樣。當然也如ray dalio所説,每個人後面都有故事,所以讀完要小心哦!

《原則》的讀後感2

當初在看到《原則》這本書的時候,我原以為這又是一本由成功人士所寫的、有着固定套路的勵志暢銷書。不過在我深入閲讀以後發現,這本書其實和同類的書籍有着很大的不同。

該書的作者達利歐是對衝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他出生於紐約長島一個非常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26歲時在自己的兩居室公寓內創辦了橋水。經過42年的發展,橋水位列美國最重要的私營公司榜單第五位(《財富》雜誌)。他入選《時代週刊》世界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躋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但是誰也都不曾想到,在達利歐初入股票市場的時候,由於他那自大和自負的性格,加上他的錯誤決定,曾使自己的公司差點面臨破產,並且不得不像父親借錢來維持生計。在那次教訓之後,作者學會了謙卑,並決定去制定一些列的系統和原則。而他之後也將他公司的原則和祕密一一向世人公開,希望可以幫助所有人努力,不斷進步,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

《原則》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段,第一段是寫達利歐成立橋水基金到現在的故事,後面兩段講的則分別是“作者的生活的原則”和“橋水的工作的原則”。作者將自己的成功歸結於他將這些不管是自己的或者是他人的經驗知識總結起來,讓自己即使在無知的情況下,也可以知道該怎麼做。作者相信,只有透過將個人原則逐條記錄下來,然後準確的執行它,人才能跳脱一切的矛盾、不理性和脆弱。以下我想分享我有感而發的想法。

一、有明確的目標。有的人在追求一萬多元的名牌手袋或希望駕駛一輛名貴的車,但其實這樣很少會有快樂的感覺。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千萬不要把成功的標籤誤認為是成功本身。我們一定要確立追求的方向是什麼。還有,如果你把目標設定為能力範圍內可以實現的事,那麼你的自我要求就太低了。記住,偉大的期望創造偉大的能力。

二、找到問題。把那些令你感到很痛苦的問題視為能令你進步的機會。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這麼做,因為那些問題會暴露他們的缺點。他們通常會避而不談,或是很抗拒。但對於我來説我知道自己必須這麼做。從我進入大學以來,我非常正視我的拖延習慣問題,縱使早期有很多的想法,我卻不會採取任何的行動。而現在,只要我想做的,我都會及時踐行,為自己未來留下生命足跡。

三、保持頭腦開放。有沒有遇到過當與人討論時,對方是有多堅持他的想法是正確的,而你的想法是錯誤的。一個頭腦、思想封閉的人,他們有太多先入之主,結果是他們不斷地只看自己喜歡的事物,不斷地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所以我常常跟人們説多元地閲讀的重要性。訓練自己分析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讓你的自我意識或思維盲點阻礙你向前。我確實也有過與人發生爭執時,自己也變得情緒化,而對方認為我不成熟、沒本錢與他爭辯。這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大多數人認為分歧是不好的事,但我認為這是學習的機會。每次在分歧中能學到東西、並在其中願意改變自己想法的人,會收穫很多。而那些仍堅持自己的想法、頑固地拒絕學習和改變的人,他們又會有多大的價值產生呢?

我媽媽曾經跟我講過,真正關心你的人,會指出你的缺點,而那些默不作聲、與你好好看看的人,你需要小心。確幸小時候就已經將這番話放在心上。我很珍惜遇上每一個指出我的不足、與我審視問題、給予我回應的朋友。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有聯想到電影《英雄本色》裏面,由周潤發飾演的Mark所説的那句經典對白:“我有自己的原則,我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而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亦在思考自己的原則。之前所一直堅持的原則,或許被時間或社會慢慢磨減了。當能重拾自己的原則,並一步步地去實踐,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加順利。

所以,雖然改變的過程很痛苦很困難,也可能人生一場,終是夸父追日般的永難出頭。但是為了身邊我們愛的和愛我們的人,都要更像着陽光,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原則》的讀後感3

説起《原則》一書,其實,之前我對這本暢銷全球的大部頭是有所耳聞的,只是因為這個書名讓人感覺硬邦邦的、離生活太遠,所以一直就沒有興趣買來看。或許是真的跟這書有緣,偶然間,我發現部門長的書架上就有它,嘿嘿,趁他不在隨手拿起來翻了兩頁,這一看不得了,毫不誇張地説這本書簡直是個藏寶圖,於是我立刻決定要仔細拜讀。

我讀書有個習慣,除了小説這種情節銜接性較強的書籍,我一般會根據目錄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先行閲讀,《原則》當然也不例外,略過第一章,直接第二章走起。

第二章開篇第一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現實如何運行,以及如何應對現實,簡直醍醐灌頂!是的,生活就像一場遊戲,遇到的每個問題都是一個需要破解的謎題,要想揭開謎底,首先了解它是什麼,它怎麼運行的,找到其規律(這個過程作者稱為"發現事情的真相"),然後通過學習、總結,找到解決它的路徑,才能破解謎題。

而"發現事情的真相",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達利歐説"不要固守你對事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看法,這將是你無法瞭解真實的情況".是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個人的情緒化而對事物不能保持客觀。作者舉例説,多年前他在非洲看到一隻鬣狗撲倒了一隻幼小的角馬,他對角馬感到同情,並且認為他看到的景象非常糟糕。無獨有偶,前兩天跟領導聊天也談到這個話題,他也認為弱小動物應該受到保護。但問題是,這件事情是真的糟糕,還是因為我們的偏見認為它很糟糕?假如那個事實沒有發生,整個世界是會變好還是會變差?後續的影響、以及再後續的影響是什麼?這樣聯想下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是會變差的。事實上,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是個自然進化的過程,個體要麼適應、改進變得更強大,要麼保持弱小而徹底消亡,這是大自然整體的最優化,是整體的進步,它能有效促進整個自然界的改善。但絕多數人只是根據事物對自身的影響判斷好壞。是的,包括我,包括部門長,也包括之前的作者。

現實中,多數人把對自己或者自己關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壞事情,而忽視了更大的"好".這種根據事物對個人的影響來判定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壞的做法是不合理的。這麼做的假設條件是個人的願望比整體的"好"更重要。其實,客觀的做法應該把"好"定義為對整體好的東西,並通過最優化進程來實現這種"好".

看到這裏,我在想,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由思考角度的侷限性引起的。站在個人角度上,我們只是一個點,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其中的一部分,以為這就是事情的全部,其實不然。當我們放大視角,從更多人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就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個體及類似的羣體組成了生物鏈上的一環,這樣環環相扣,當其中一個環節發生變化或者消亡,將會重新組合成新的生物鏈,這就是進化。而多種多樣的生物鏈及周圍環境組成了生態系統,各種生物鏈不斷迭代組合更新,促進了生態系統整體的進化。在這裏,點是個體,線是生物鏈,面是生態系統。當我們把視角向上移動,從二維空間轉向三維空間的時候,我們又提升了一個高度,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從而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時候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比如失戀,你會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而等數年之後回過頭來看,之前的刻骨銘心早已是雲淡風輕。所以,三維空間里加上時間軸,就進入了四維空間,當你跳出"現在"這一時刻,用未來的、發展的眼光審視眼前的問題,也許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在一個公司中,老闆與員工好像是天生的對立者,老闆總想讓員工最大化發揮其個人價值,為公司創造更多利潤,卻不想付出更多成本。而員工恰恰相反,總想錢多事兒少離家近。出現這種矛盾的根本原因是雙方都是從自身的個體利益的點出發,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在同一條生物鏈上,員工與公司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整體,古話所説"皮將不在,毛將焉附?"説的也是這個意思。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沒協調好個體與組織的關係,沒有認識到個體與組織其實完全可以同步發展、相互促進的,雙方可以設定共同的目標、打造共同的整體的利益機制,從而使得雙方能夠同呼吸共命運,個體強大促進公司發展,公司發展帶動個體走向更強,實現良性循環。現在好多企業在搞股權激勵,就是通過利益捆綁的方式,使老闆員工目標達成一致,從而實現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

在一個家庭中,很多夫妻都是從自身出發,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相互指責、消耗,整個家庭一地雞毛。其實,好的夫妻,應該把家庭看做是一個整體,雙方相互促進,相互成就,把追求整個家庭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作為共同的目標,而不是個人利益最大化,這樣的家庭才會幸福,這樣的家族才會興旺!

類似的現象還有商業間的競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等等不一而足,好在現在已經有人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提出諸如"合作共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觀點。

所以,當我們想不通問題的時候,跳出你的個體的點,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發現事情的真相",站在對方的角度、站在整個利益方的角度、用直升機思維、拉長時間週期、用更廣的視角、更高的角度去審視問題,這樣我們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對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就能發現整個事情的真相,瞭解其運轉規律,最後通過自身及組織的調整、重塑,從而解決問題,進而促使整個社會進步。

《原則》的讀後感4

《原則》一書內容十分豐富,作者Dalio將自己超過四十年的人生經歷和創業經驗和盤托出,向讀者娓娓道來。我想,無論讀者是誰,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大概都會從此書中受益。也正是因為如此,每位讀者閲讀後的體會和收穫也將很不相同。我在這裏談談令我感受最深的幾點。

首先,要多做有意義的思考。本書一開始,就開明宗義地提出了三個問題:(1)你想要什麼?(2)現實是什麼?(3)你打算怎麼做?如果不打算稀裏糊塗地過一輩子,這幾個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一開始的時候,或者在很長時間內,我們也許對這幾個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隨着我們的閲歷增長,人生目標也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必須經常思考這幾個問題。

根據我的經驗,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於自己的期望和現實之間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現實之間有差距,這很正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有兩個選擇。第一是選擇接受現實,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現實,那就需要制定出一個行動的計劃,讓現實逐漸向期望靠攏。我們可以短時間生活在期望和現實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時間長了肯定行不通。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期望和現實往往也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最理想的狀態是,我的期望總是設定得比現實高那麼一點,這樣我既有動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於因目標定的太高而氣餒沮喪。

其次,是要極端誠實、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這裏説的誠實,不是説不能欺騙別人,因為那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根本就不在討論範圍內。這裏的意思是説,要極端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性格如何,我們的強項和弱點是什麼,我們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別人幫助。我們可以嘗試,可以提高,可以失敗,但不能偽裝。如果不能對自己誠實,不能正視自己的弱點,那我們就很難進步,就無法擁有更加有意義和成功的人生和職業。

和多數人的觀點不同,Dalio告訴我們有弱點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在他看來,他沒有遇見過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經歷當中也會不斷遇到各種挫敗,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的弱點所導致的。但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夠正視自己,能夠克服弱點,並不會讓自我感覺阻礙自己的進步。這一點對我們來説尤其重要。我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們的弱點會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業績上。在市場面前,我們的自我感覺或者面子毫無價值。比如,我們做錯了方向,難道市場會顧及我們的面子問題而改變其運行方向嗎?當然不會。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第三,和上面那點相關聯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失敗。我們不是不可以失敗,而是該如何去面對失敗,是被失敗打倒,還是把失敗當作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從中汲取經驗而完善自己?個人如此,機構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歷史舞台。Dalio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幾十年前道瓊斯指數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數目前還在指數當中,就是這個原因。尼采説過,“凡是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更強大”。沒錯,但前提是我們要從錯誤中學習。

在如何面對失敗的態度上,古往今來人們的分歧其實還是挺大的。我有種感覺就是我們的文化似乎對失敗非常不寬容。比如,在歷史上,如果是武將戰敗了,那麼等待他們的結果就比較悲慘,一般是要被軍法處置的,比如被斬首。如果是文臣失敗了,比如推行某種變法失敗,那麼等待他們的常常是身敗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譴責。這些情況在我們的歷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觀西方,對失敗就寬容很多。比如在古羅馬,戰敗的將軍一般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除非有通敵賣國的嫌疑;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被重新啟用,繼續在戰場上馳騁。古羅馬人認為,敗軍之將從失敗中學到勝利所不能帶來的寶貴經驗,而且軍人的榮譽感會驅使他們今後去追逐輝煌的勝利。

只允許勝利而不能容忍失敗還將引發更多的問題,比如不敢嘗試,比如當事人想盡辦法掩蓋失敗。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智者做過很多的論述。對於我們來説,這問題非常關鍵。在金融市場上,失敗是常態,有個説法是:長期來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經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傳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達到70%,你就是上帝。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