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5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5.96K

《目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有關目送的讀後感,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目送讀後感500字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對於父母,總是覺得那是自己堅強的後盾,是自己的避風港,從未想着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他們的依靠。因為初中就開始住校,所以對於家的眷戀也逐漸減少。畢業後,最終也是選擇遠離家鄉的城市工作,過着一年回家兩三次的生活。對於這樣的生活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好,甚至是覺得充滿了自由。與家人的聯繫更多的是電話,可是就是電話聯繫也是老媽打電話居多。每次與老媽打電話,總覺得老媽很羅嗦,大大小小的瑣碎事都要一一報告,自己心情好的時候,或許能靜下心聽。可是,對此,老媽卻樂此不疲。有時候,老媽打電話過來也會哭訴一番,大約是工作的不順心或者其他一些不開心的事。又或者,老媽打電話過來就一些事情慎重的問我的意見甚至有時希望我能做決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來我們的位置已經“互換”了。

小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吃飯,我總是飯桌上最後一個吃完的,因為總是在飯桌上不停的説着學校發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媽一個人有耐心聽我講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樣邊哭邊傾訴。現在的老媽所扮演的角色多麼像當年的自己。原來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強大的,他們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們傾訴的時候,也有需要依賴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這樣的轉換,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這個目標前進。

目送讀後感3

《目送》如同一本日記,記錄了生死離別。它充滿了憂傷的美麗。這本散文集裏面,有着父親的逝去,母親變老,子女的分離,朋友的話別,兄弟姐妹的攜手同行。這些失敗的標示,失落的感覺以及纏綿不捨的感情糾葛,就是“目送”的無奈與悽楚。  

《目送》的開頭可以這樣開始:

有些事情,只是一個人去做,但是它關乎的是幾個人的心緒。他做成了或者做不成了,都會對他人有着千絲萬縷的影響。有些人,看起來只是獨立的個體,但是他們的感情卻在與眾多的人交纏在一起,失去了這份交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看了龍應台的《目送》深深明白,生活是糾纏的,是從生到死的靈魂的交織。

我曾經在車站上等車的時候,看見一對母子牽手走過,我想,等老的變得老了,小的變得壯了,他們仍是如此。曾經見過無數的情侶依偎着走過,我想,等他們都變老了,也許他們的依偎還是那麼近。目送,就是這種情感的最真的表釋。

在《目送》這本散文集裏,我們麼看到的是人性的美與善,也看到了人的衰老與脆弱。所以,我們更需要互相把手牽得更緊,把肩膀靠得更近,這樣,我們才會有着更強大的力量去迎接那粗糲的風沙和荊棘叢生的人生之路。我們讓人生的美放大光環,我們讓人生的善更令人心動。

目送讀後感4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5

對生命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題記

帶着釋懷與生命的和解,龍應枱筆觸之下的《目送》以温柔纖細描寫出親人之間的親密互動。當我親臨這篇文字海洋之中時,帶給我的是當下的感動,亦或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對於曾被餘秋雨大師評價為一名真正的文化批判者和優秀文化建設者的龍應台來説,在她的筆尖之下,無不散落着深情動人,亦或是不可言喻的對待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愛與虔誠。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來描寫諸多生活中的濃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來亦有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之感。

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諸多的目送。即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正如《目送》中所現:“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這本書中作者在上有長輩下有子女的親情關係交織中經歷了諸多的目送。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亦若我作為學生每天早晨父親用自行車載着我去上學,當我向他説:“爸爸,我去上學了。不用想,迎着我背影的那便是兩鬢早已花白的父親灼熱而又燃情的目光。”亦若是目送。又若是我參加夏令營時,母親面對車子啟動之時,迎着我背影的,也便是母親擔憂的神情。亦若是目送!

在作者筆下不着痕跡的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在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沒有着力的去描繪深情厚重的無私之情,只是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融入其中,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平實無華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黯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温暖!

我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情感所起伏。散散的文字,全然不是作者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固,即便是些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依然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中的温情。在温情的文字裏依然能真實地傳遞批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