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材料

過年的習俗順口溜

欄目: 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81W

一般民家臘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所以有一句民間習俗叫做“官三民四漁家五”。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過年的習俗順口溜,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過年的習俗順口溜

過年的習俗順口溜1

1.祭灶(又稱祭旺火)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説歸傳説,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會買一大筐豆腐存留食用等)。

俗話説“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

2.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説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也叫“別歲”。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燒完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跳鍾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3.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4.拜年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象、祖宗影象、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象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到來的這一年要發大財。

5.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家 、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6.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葱花、蝦皮、韭菜等小料。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過年的習俗順口溜2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還有另一個版本,不過大同小異。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三日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二十四,掃房子,臘月二十三拜過灶王爺,就進入正式的過年準備了,所以打掃房子就成為年前第一項準備,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就是過年前的大掃除。

二十五,炸豆腐。為什麼要在這一天炸豆腐呢?因為民間傳説這一天,玉皇大帝要下凡到民間微服私訪,恰逢在家“看家”的灶王爺到宮裏述職(彙報工作)去了,所以沒法替家裏的主人在玉皇大帝面前説好話了。人們又怕玉皇大帝知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好,再向他祈福不靈驗了,所以故意裝窮,才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二十六這天燉羊肉,據説是因為“大魚大肉”在過去的人們眼裏,是年夜飯的最高境界,提前燉好的羊肉,熱透了在除夕的飯桌上端上來,是對全家一年辛勞的犒賞。

二十七,殺公雞,在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是在當天吃的,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下一點,有一些吉利到明天。

二十八,把面發,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麪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麪,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二十九,蒸饅頭,以前春節期間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四聲)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利,所以老北京人在年前都要蒸出夠全家吃上一個星期左右的饅頭。年菜中的蒸食除了饅頭外,還有蒸喜、蒸花捲、蒸棗泥方圃、蒸豆沙圓包、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等。

在年三十晚上,中國人一般都會整晚通宵守歲,所以就叫做“三十兒晚上熬一宿”;而大年初一的一項重要活動,便是到親朋好友家中和街坊鄰居那裏祝賀新春,也就是拜年。此外,人們也會在這一天出門逛逛熱鬧的廟會,觀賞精彩的秧歌和高蹺表演,為節日助興,因此有“大年初一扭一扭”的説法。

過年的習俗順口溜3

北京的: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東銀:

臘八粥,熬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鍋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

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麪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陝西: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蒸棗花,

二十九、去打酒,

大年三十兒捏餃兒,

初一撅着屁股亂作揖兒!

河南南陽:

二十三,過小年,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殺稻雞,

二十八,貼花花(指貼對聯、窗花、年畫等),

二十九,去灌酒,

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湖北年歌:

二十三打土塵,

二十四送灶神,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六辦魚肉,

二十七洗金漆(洗澡),

二十八刜雞鴨,

二十九家家有,

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

年初一,開門就作揖,

初一拜家庭,

初二拜亡人,

初三初四拜丈人。”

東北: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殺灶雞,

二十八貼花花,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餃子。

東北還有首民謠也滿有意思的: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要個新煙袋,

老婆兒要副裹腳套。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北方其實是大同小異的,不過對隔個山頭隔個音的南方來説就不太一樣啦。

列位看官請接着看:

廣東梅州:

初一就話初一頭,

初二又話新年頭,

初三又講窮鬼日,

初四就話男女男一日,

初五又話神下天,

初六又話結團圓,

七不去,八不歸,

九九十十看打獅,

十一十二龍燈出,

索性半月正來歸。

廣東的客家人: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鬥敍。

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

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餘剩肉。

耕個耕,讀個讀。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農曆正月二十。福建漳州地區的年謠這麼説: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夠飽,

初四豆乾炒,

初五假開,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

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轉去拜,

十三人點燈,

十四結燈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燈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買物配,

二十做功課。

Tags:順口溜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