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張九齡

張九齡為什麼被稱為文壇宗主

欄目: 張九齡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張九齡的文壇宗主地位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學史常有變故,有些人在此時被盛讚、被譽為翹楚,到了彼代便銷聲匿跡,比如張九齡。他經歷初唐跨入盛唐,承上啟下,樹儒家典範、創山水紀行詩之新格局,開李杜風氣,被推為一代文宗,如此偉業卻隨時間湮滅,唯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名句為人所重。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張家落籍曲江(今廣東韶關),隨着與當地人通婚,張家成為“土著姓”。在重視門籍的唐代,這樣的出身非常不利於他的發展,雖然才華出眾,但在與張説通籍後,他才得以逐漸步入“正途”。張九齡“七歲能文”,十三歲時,上書廣州刺史的王方慶,王方慶誇獎他“此子必能致遠”。張九齡又被稱作張曲江、曲江公、始興公、始興伯、張文獻公,他的傳世文集為《張曲江集》。

二十歲時,張九齡考過了鄉試,702年,又進士及第。因其才華出眾,受到負責考試的考功員外郎沈佺期的欣賞。703年,張説被流放欽州,路過韶州時被張九齡文章所打動,“燕公過嶺,一見文章,並深提拂,厚為禮敬”。707年,張九齡考取中宗的才堪經幫科,授以祕書省校書郎。712年,玄宗登基,開制科,張九齡考取道侔伊呂科,授以左拾遺。張九齡能兩次通過制科考試,足見其真才實學。

在近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以尚直守正、竭忠盡孝的“九齡風度”著稱,為時人敬仰,也為他帶來一次次波折。張九齡由於直諫宰相姚崇,勸其“遠諂躁,進純厚”,又指出地方吏治的不足而得罪姚崇,於716年秋稱病返家。回家後,他上書玄宗,請開鑿大庾嶺新路。朝廷下旨後,張九齡親自翻山越嶺去勘察,找出來最適宜的路徑、提出避險修路的主張,恰逢農閒,周圍的農民踴躍參與,道路按時修通。

718年春,張九齡應詔返回京城復職,上書勸玄宗重郊祀之禮而被受到玄宗賞識,被授以從七品上的左補闕。他善於考查人才,參與吏部選拔的評定,辦事公允,被提升為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720年四月,任命為專門負責評定官員勛績的司勛員外郎,次年被升為從五品下的'散朝大夫。張説稱讚他為“後出詞人之冠”。

張説於721年9月出任宰相,722年,張九齡被轉為中書舍人內供奉。724年,47歲的張九齡受封曲江縣開國男,並進為中書舍人。張説可謂張九齡的伯樂、恩公,但張九齡對張説並非迎合諂媚,而仍是秉公辦事、直諫規勸。725年,玄宗封禪泰山,張説負責安排,他利用這個機會大肆提拔親信。張九齡在草擬詔書時,就發現了張説的這些不適當的舉動,對其勸告,但張説不屑於聽從,最終導致被彈劾。

隨着張説罷相,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外放冀州刺史。“九齡以母老在鄉,而河北道里遼遠,上疏固請換江南一州,望得數承母音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治所在今南昌)。俄轉桂州都督(治所在今桂林),仍充嶺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在任上時,張九齡處理了不少積壓的案件,無論訴訟大小,經他判決都令人信服。

729年,張説復拜相位,次年病逝。張説死後,玄宗任命張九齡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733年,張九齡被任命為中書侍郎,“常密有陳奏,多見納用。”本年,由於母親病逝,張九齡奔喪南歸。按照規矩,應守孝三年,但十二月,張九齡即被“奪哀”起復。被授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34年,任正三品中書令,兼修國史。735年被封為始興縣開國子,加金紫光祿大夫。玄宗説:“張九齡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從擔任中書令到被貶荊州,是張九齡仕途最輝煌、也是最艱險的一段。當陰險惡毒、毫無學識、善於諂媚的李林甫逐漸高升後,張九齡成了他的眼中釘。在朝政上,李林甫每每迎合玄宗,而張九齡耿言直諫,因此越來越不得玄宗歡心。737年,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被當朝暴打(也有一説為決殺),由於是張九齡推薦的周子諒,所以貶張九齡為荊州大都府長史。玄宗罷張九齡,重用李林甫是一個分水嶺。“此後,儘管開元年號還持續了五年,但作為一個政治概念,開元之治卻從這一年就已壽終正寢了。”

張九齡被逐出朝堂後,玄宗還是較為思念,經常以九齡風度來評判朝臣,“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否?’”739年張九齡被封為曲江縣開國伯。740年,張九齡請假南歸掃墓,五月七日病薨於曲江私宅。贈荊州大都督,諡曰文獻。張九齡在相位時,主張殺了安祿山,玄宗不捨得。日後玄宗逃難四川時,常常痛哭流涕地懷念張九齡,作《怨仙曲》,“遣使韶州祭之”。德宗建中元年,追贈張九齡為司徒,評其為唐代的開國以來上等宰臣。

張九齡的文壇宗主地位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與當時文人結交廣泛,多有提攜。如王昌齡在祕書省時曾是其屬下,他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在荊州時請孟浩然做幕賓。任中書令時,與裴耀卿往來密切。這些人也都是張九齡的詩友,有詩作往來。第二個方面是他對詩歌發展的貢獻。他屬於從初唐到盛唐詩風的過渡人物,他的詩作整體而言,承前啟後。張九齡開創了感懷為主、兼吟山水的五古體。他的詩風一改沈宋詩歌的浮靡,充滿高古情懷,“直通淵明”,朝隱的心態對王維的影響深遠。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贊日:“唐初承樑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獨開清澹之派。盛唐繼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澹益以風神也;高適、岑參、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也。”

拓展閲讀:張九齡故居

張九齡的故居位於廣東始興縣隘子鎮石頭塘村,在這個默默無名的小山村裏,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宰相,唐代的開元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世稱“張曲江”,他的故鄉在韶州曲江。為何他的故居會在始興縣呢?據説,張九齡的母親孕滿十月尚未分娩。家人就覺得很奇怪,找來一位老先生看病。那人見過張九齡的母親後説:此兒非同小可,始興的地方太小了,容不下他。他換個大點的地方才能生下來。於是,他的父親就只好遷家到了韶州。但在始興縣的民間,仍流傳着許多關於張九齡的傳説和故事。

張九齡的曾祖父是嶺南張氏的開山始祖。據説在嶺南,有成千上百的張氏宗祠,而張九齡故居的宗祠是在嶺南建得最早的一座。目前,張九齡故居遺蹟僅存張氏宗祠、張文獻公祠等遺蹟。宗祠內設有張九齡和他遷居祖宏愈公等人的牌位。而張文獻公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宰相,在清康熙年間所建。據説初建於湖灣桂山崗左上方山麓,後遷到旗崗寨山麓。

2010年,張九齡文化研究會和張九齡的後裔、張氏宗親等募資270餘萬對張九齡故居的宗祠進行修復工作。修復工作主要依據原建築風格和格局進行,歷時兩年完工,先佔地面積已達到2000多平米。

張九齡有“嶺南第一相”的美譽,他在任期間不畏權貴,敢於惡勢力作鬥爭,而正是他的這種高尚品質,才會被人們紀念至今。而他的故居,在修葺後也如他的精神一般,將永遠屹立在中國南海。

張九齡族譜

據史書記載,張九齡的祖上是西漢鼎鼎大名的謀士、留侯張良和西晉武郡公張華,而張九齡本人,也名載青史,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

先來説一説張九齡的三十世祖上張良。張氏一門原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張良的父親張平,爺爺張開地,都是韓國的宰相。隨着秦國的壯大和六國的衰落,韓國也不能倖免被秦國滅亡。張良揹負國仇家恨,僱了個大力士,等秦王巡遊的馬車經過,想用一把大錘子把秦王砸死。結果秦王沒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緝犯。張良在逃亡的過程中,意外學得了《太公兵法》,並投效在劉邦帳下效力,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還幫助呂后扶持漢惠帝劉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後,雲遊四海去了。

再説説他的第十六世祖張華。張華自小便多才多藝,在曹魏時期當官。後來西晉王朝建立,決定南下討伐東吳,一統中原。張華在此次戰爭中是出任度支尚書。在統一後,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時間,晉惠帝時期重新入朝參政,被皇后賈南風委以重任。然後西晉王朝在賈南風的窮奢極欲下,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爆發,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被殺。

到了張九齡這一代,張氏已經遷居到曲江。張九齡和他祖上一樣,少有才名。據説他七歲就能寫文章,才華橫溢。唐玄宗時期任宰相。重視農桑。興修水利。延續了“開元盛世”的輝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誣陷,在權力鬥爭中落敗被罷相。成為了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名賢相。其風度、其遠見卓識,被唐玄宗大加賞識。之後唐玄宗再任命宰相,總要拿張九齡和他們比較一番。而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當初沒有采納張九齡的建議而誅殺安祿山,後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張九齡的墳墓前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