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温庭筠

温庭筠涉佛詩分析

欄目: 温庭筠 / 發佈於: / 人氣:1.31W

唐代詩人温庭筠涉佛詩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通過温庭筠詩歌思想的矛盾性的來揭示。

一、温詩不受重視的原因探析

人們往往更注重對温庭筠詞的研究,而對他的詩歌的研究比較粗淺,有很多詩作都找不到較完整的註解、評價,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舊唐書》本傳中説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第。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時所得錢帛,多為狎邪所費,揮金不顧,此本是少年偶爾誤為之事,並非長久放蕩之行,不料卻被惡之之輩,蓄意中傷,遂大肆渲染,加以傳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惡名。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歲時,入太學,並從太子游。後來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從太子游也曾為人所詬病,認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徑。最後,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暗自請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温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大為不滿。因次便得罪了當朝權貴。

以人品來否定詩品,本身就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人們往往因為温庭筠行為的放蕩不羈來評價他的詩歌,導致他的詩歌遭到人們的詬病。

對此,《温飛卿詩集箋註》補中,作者鄭文為温庭筠進行了大翻身,他説到:“不修邊幅”,乃是生活細節,無關道德法度,而顯其純真任性。“能逐弦吹之音”乃藝術修養,對音樂有興致,屬於一己喜好,有何不可。就“為側豔之詞”言,當時民間創出新聲,敦煌遺曲是其舊品,飛卿為之,加以改進,使詞成為重要文體,此乃不朽貢獻。

二、温詩中的涉佛詩

温庭筠的詩中涉及佛教的詩有40多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有關佛寺、僧人的詩作,對於一個花間詞人來説確實比較新奇。

温詩中涉佛詩:一是與僧人交遊唱和之作;二是詠佛寺、談佛理的篇目。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與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曠達名士自比。這與詩人自身經歷有較大關係。他一生未曾考中進士,壯年往來各地依附權要做幕僚,到中老年才得以躋身下僚。雖然仕途坎坷,但儒家的功名事業心卻一直未曾消磨。然而由於仕途不順,現實與理想產生了的巨大差距。因此遊歷佛寺、結交僧侶隱士、贈唱酬答便成了他的生活和詩歌創作的重要內容。

而廣交名僧,常居山門,浸染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談禪論理,消解了温庭筠心中疲於羈旅的痛苦,使他暫且忘卻了仕進的不偶,人生的潦倒零落。可以説佛教是温庭筠心靈的避難所、安慰地。當他既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又不肯走隱居之路時,佛教便成了他療救心靈創傷、拋卻人生苦惱的憩息處。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温庭筠才寫了這麼多的涉及佛教的詩作。

三、温詩中的典故、意象的考察

(一)典故考察

在温詩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下面幾個典故: 謝安、范蠡、嚴子陵、白蓮社。華東師範大學,宋立英的《通過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詩》一文中對温庭筠詩中的常見典故作了一些論述,可以説分析的非常具體到位。

謝安――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謝安是東晉名相, 初隱居東山,四十始出仕,曾以征討大都督統軍抗苻堅南下, 為東晉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在《題裴晉公林亭》中, 温庭筠直呼裴度為謝安,謝安出仕前曾隱居東山, 但面對混亂的時世, 他終於放棄隱居, 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 且終其一生為國盡力。裴度也曾建立謝安一樣的功業, 但卻不能如謝安一樣始終受到信任,委以重任, 對此詩人深致惋惜。

嚴子陵――隱逸的嚮往。

詩人在詩中多次用到嚴子陵的典故。《宿灃曲僧舍》“更想嚴家瀨, 微風蕩白蘋”;《和友人題壁》“三台位缺嚴陵卧, 百戰功高范蠡歸”;《渭上題三首》“呂公榮達子陵歸, 萬古煙波繞釣磯。橋上一通名利跡, 至今江鳥揹人飛”。當詩人倦於宦途的奔波, 嚮往隱居的情緒便時時襲上心頭, 嚴子陵便代表了詩人對隱居的嚮往。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型。

“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不仕則隱,是傳統知識分子的理想選擇。 温庭筠也常處在出處仕隱的矛盾之中, 但他卻不肯作出傳統的選擇, 在仕與隱的矛盾中, 他執著地追求着“仕”。他希望像范蠡一樣功成身退。

白蓮社――詩人心靈的憩息處。

晉代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 與僧俗十八賢結社修行, 因寺池有白蓮, 遂稱白蓮社。在温詩中有很多詩作都用了白蓮社的典故,如《重遊東峯宗密禪師精廬》“暫對山鬆如結社,偶同麋鹿自成羣”;《寄清涼寺僧》“白蓮會裏如相問, 説與遊人是姓雷”;《長安寺》“所嗟蓮社客,輕蕩不相從”;《贈越僧岳雲二首》“應共白蓮客,相期鬆桂前”。在温庭筠的詩中, 寺院是清淨安寧的,石路、竹徑、流水、青苔, 一片纖塵不染的景色, 古寺悠揚的鐘聲、僧人虔誠的頌經聲, 也同樣盪滌了人的心靈,使人心靜如止水,空明澄澈。同樣, 寺裏的僧人在温庭筠的眼中也是瀟灑出塵、一塵不染。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在世俗生活中備受打擊的詩人, 不能隱遁避世以求解脱, 那麼通過與僧人的交往, 談禪説理, 以獲得心靈的安寧,而白蓮社安慰其心靈的良藥。   (二)意象考察

在温庭筠的涉佛詩中有幾個意象特別常見,“塵”、“烏鴉”。

“塵”意象

在温詩中有很多“塵”的意象,《寄清涼寺僧》:“石路無塵竹徑開,昔年曾伴戴來。”《贈越僧岳雲二首》:“蘭亭舊都講,今日意如何。有樹關深院,無塵到淺莎。”《題僧泰恭院二首》:“憂患慕禪味,寂寥遺世情。所歸心自得,何事倦塵纓。”《宿灃曲僧(一作精)舍》:“東郊和氣新,芳靄遠如塵。客舍停疲馬,僧牆畫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嚴家瀨,微風蕩白。”詩人所謂的“塵”,第一層意思是灰塵、塵土;而更深的一層意思是“俗塵、塵世”。在詩中,詩人對寺廟景色的描寫往往都會用到塵字,用鮮明的對比把幽靜的寺院環境與浮躁的世俗社會區別開來。

“烏鴉”意象

在唐以前的詩歌中“烏鴉”意象數量很少,即使偶爾有也只是一種輔助意象,唐朝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詠烏詩”。在中國各代詩歌中烏鴉意象的基本基調是衰朽、渺茫、蕭瑟乃至奸邪,情感是壓抑、蒼涼、愁鬱、悽苦的。如《開聖寺》中“出寺馬嘶秋色裏,向陵鴉亂夕陽中”。《題西明寺僧院》中“新雁參差雲碧處,寒鴉遼亂葉紅時”。詩人在詩中用“烏鴉”、“寒鴉”等意象來勾勒了一幅幅蕭條的圖景,藉以抒發自己抑鬱、愁苦的情感。

四、温庭筠涉佛詩思想的矛盾性

温庭筠在其涉佛詩中,一方面透露出對寺院環境的一種嚮往,希望隱居山林、遠離塵世;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他熱衷於仕途之路,他一直在這兩者之間猶豫徘徊。

(一)表現隱逸思想的詩作

在《開聖寺》中,“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將興廢問休公”,開聖寺的興廢變遷已不言而喻,豈敢再去詢問休公!這一感慨裏卻融進了對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化的思索,藴含着詩人內心深處無限悲涼的感悟。在感懷之餘,似乎又對使他身心疲憊的功業之事感到厭倦,由此萌生了隱逸的想法。再如《宿灃曲僧(一作精)舍》中“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嚴家瀨,微風蕩白O。”詩人在和煦明媚的春日裏帶着旅途的疲憊停住在僧舍, 僧舍周圍的景色安祥、寧靜, 桑葉茂密, 平疇綠野中油菜花開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晚霞映襯下的原野,景色怡人。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樹,宛若夢幻一般。曠野上的油菜花隨風輕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昭示着春日農家的生機與絢爛,以及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無比喜愛之情。而“更想嚴家瀨”一句更傳達出了詩人對歸隱田園、隱逸山林的嚮往。《題僧泰恭院二首》其二“爽氣三秋近,浮生一笑稀。故山鬆菊在,終欲掩柴扉。”也同樣表達了詩人對與鬆菊為伴、隱居山林的願望。

(二)表現入仕思想的詩作

在《題僧泰恭院二首》其一中“憂患慕禪味,寂寥遺世情。所歸心自得,何事倦塵纓。”雖然飽受憂患是温庭筠傾慕禪味的重要原因。但他認為世間諸事應該是直心自得, 任運自然,了無牽絆, 那麼又何須對塵緣萬象產生厭倦之意呢?本詩也傳達出了温庭筠對禪的認識:他顯然認為只要體認到了心靈一切具足, 不需要遠離塵纓也可以體證禪味。又如《題西明寺僧院》“自知終有張華識,不向滄洲理釣絲。”《贈僧雲棲》“開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陽寺前雁,今日到長安。”這些詩句表現出詩人的自信和雄心壯志,更透露出他想積極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志向。

(三)表現出世與隱退的矛盾心理的詩作

《和趙嘏題嶽寺》“疏鍾細響亂鳴泉,客省高臨似水天。嵐翠暗來空覺潤,澗茶餘爽不成眠。越僧寒立孤燈外,嶽月秋當萬木前。張邴宦情何太薄,遠公窗外有池蓮。”這首詩把温庭筠自己內心深處對於歸隱和入仕的矛盾表現出來。一方面他嚮往秀麗清幽的名山勝景,青燈疏鐘的古寺氛圍, 寧靜清寂的禪光佛影;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像張良、邴漢一樣功成身退。總之,他一直在這倆者之間猶豫徘徊。

無論是温詩還是温詞,也無論是其樂府詩還是近體詩,都有一個最基本或者説總體上的風格特徵,即含蓄、婉約、朦朧。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其婉約、濃豔綺麗的風格,而很少涉及其清逸淡雅的一面;此外,在研討温庭筠的藝術風格成因的時候,則多從審美情趣以及温庭筠的為人品行、放浪生活等方面進行分析,沒有注意他詩中與佛教有關的思想。其實他的詩中既有個人身世的悲慨,也有對國事的關注,他以自己的獨特意象抒發自己在隱逸與入世之間的複雜矛盾的情感,並非只有綺豔之作,其人也並非是無行文人,對其人其詩應予以客觀、公正的評價。

温庭筠生平介紹

才華橫溢

關於温庭筠的生年,史籍無載。温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夏承燾《温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陳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蹟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樑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卒於鹹通七年(866年),則他享年66歲。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詩人一樣,自幼好學,苦心研習,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長於詩詞。《舊唐書》本傳中説他“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詞有《握蘭集》、《金荃集》,今不傳。唯《花間集》中尚存有其詞六十六首。孫光憲《北夢瑣言》説温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在中國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數步成詩之説,而像温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極為罕見,實在令人驚歎之至!

考場救人

這樣有才華的人,卻數舉進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將近40歲時開始應舉,未中,只在京兆府試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究其原因,大約是受宮中政治之爭之害。因為楊賢妃的讒害,莊恪太子李永左右數十人或被殺,或被逐,沙汰殆盡,隨後莊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捲進這起政治之爭中,沒受災禍已算不錯了,哪還指望中進士。在他步入科場前,便註定了不能及第的命運。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温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説,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當時是真病,還是畏禍待在家裏,不得而知。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歲時,到淮南與李紳相見。早在温庭筠8歲時,便與李紳相識,可謂自幼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沈詢主春闈,温庭筠卻由於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因此這次沈詢將温庭筠特別對待,特召温庭筠於簾前試之。温庭筠因此大鬧起來,擾亂了科場。據説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温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又沒能中。從此之後,也就是説從55歲起,温庭筠便絕了這門心思,不再涉足名場。

考場救人,雖屬不該,但從這裏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場救人一樣,温庭筠還幫過相國令狐綯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館中,待遇甚厚。當時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令狐綯暗自請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囑咐温庭筠千萬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卻將此事傳了開來,令狐綯大為不滿。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綯的才學。唐宣宗賦詩,上句有“金步搖”,未能對,讓未第進士對之,温庭筠以“玉條脱”對之,宣宗很高興,予以賞賜。令狐綯不知“玉條脱”之説,問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華經》,並且説,《南華經》並非僻書,相國公務之暇,也應看點書。言外之意説令狐綯不讀書,又嘗對人説“中書省內坐將軍”,譏諷令狐綯無學。令狐綯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無行,不宜與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學不高,皆因當權者所嫉也。不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壞名聲。又相傳温庭筠在傳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識為皇帝,曾傲語詰之。

温庭筠攪擾場屋後,貶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鎮襄陽,闢為巡官,此時温庭筠已45歲。在襄陽,温庭筠與段成式、周繇等交遊酬唱。在襄陽待了幾年時間後,唐僖宗鹹通二年(861年),徐商詔徵赴闕,温庭筠隨後也離開襄陽,去了江東,此時已經49歲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時的温庭筠,雖詩名頗著,但已自潦倒,不檢行跡,與貴胄裴誠、令狐滈等博飲狎暱。當時令狐綯出鎮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時曾壓制過自己,雖是老相識,也不去看他。鹹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窮迫乞於揚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邏的兵丁打耳光,連牙齒也打折了。他將此訴於令狐綯,令狐綯並未處置無禮之兵丁。兵丁極言温庭筠狹邪醜跡。因此有關温庭筠品行極壞的話傳了到京師。51歲老翁,被打折了牙齒,並且落了更壞的名聲,温庭筠只好親自到長安,致書公卿間,申説原委,為己雪冤。隨後即居於京師。

才高累身

鹹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温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並書榜文曰:“右,前件進士所納詩篇等,識略精進,堪神教化,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標題命篇,時所難著,燈燭之下,雄詞卓然。誠宜榜示眾人,不敢獨斷華藻。並仰榜出,以明無私。”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羣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温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温庭筠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温庭筠貶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貶,所以紀唐夫送其赴方城時,詩云:“且飲綠醁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遭受此次打擊,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鹹通七年(866 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後不久而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頓失意而死,千載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視權貴。所以紀唐夫送他赴方城詩又云:“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當時權貴,可以排擠、壓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卻壓制不了温庭筠的才華四溢。温庭筠終以他傑出的文學成就成為文學史上千古不朽的詩人。

Tags:温庭筠 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