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李白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欄目: 李白 / 發佈於: / 人氣:3.15W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唐代李白

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

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譯文

張公多有飄逸之興致,我們一起共泛舟於沔城邊。

時值秋季夜空陰月朗照,比之武昌也毫不遜色。

座中諸君陶醉於清亮的光輝中,一意為歡為自古以來所無。

郎官喜愛這裏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諸君風流倜儻一如當年,英名將與大別山同存。

註釋

沔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郎官湖:原名南湖,在今漢陽城內東南隅,明正德以後漸涸。

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一帶。

張謂:字正言,河南人,唐代詩人,時任尚書郎。夏口:即鄂州,今湖北漢口。

牧:州刺史。宰:縣令。杜公、王公名皆未詳。

練:白色的.熟絹。

酹:以酒潑地。

鄭圃:指管城縣之李氏坡。管城唐時屬鄭州,故稱。

大別山:《元和郡縣誌》江南道沔州漢陽縣:”魯山,一名大別山,在縣東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帶漢水。“在今湖北武漢市漢陽東北漢江西岸。

張公:指李白友人張謂。

武昌都:三國吳帝孫權改鄂縣(即今湖北省鄂城縣)置武昌,遷都於此。故言武昌都。

此山:即大別山。詩人泛舟南湖可望見大別山。

創作背景

根據詩前小序可知,《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秋,當時李白流放夜郎。乾元元年,在今湖北武漢停留時遇到了老朋友張謂。當時張謂以天子使臣的身份出臨夏口,地方長官沔州刺史杜公、漢陽縣令王公,作東道主,一同歡宴沔州城南湖中。此詩就作於此時。

賞析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詩五韻,共兩百零七字。詩序互相補充,敍述簡暢秀潔。開始,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中間,敍述為郎官湖命名的經過;最後以贊作結。

此詩首二句“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説他有逸興,是作者對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讚美。這兩句交代與朋友們遊湖之事。“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先表現湖光山色不亞於武昌,再説明良辰美景,興致頗好。“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説明為湖命名因由。據説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後,聲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為著名的“漢陽十景”之一。“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是這首詩中比較令人心動的句子,表達了作者對湖名垂史的願望。寫湖也是寫人,顯示了詩人自信和豁達。

南湖是無名的小湖,地方不過一城之隅,沒有雕砌的樓台,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時此刻,涼秋午後,月光如練,水天一色。天月水月,與人相隨,光徹明媚,可入懷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詩人不禁覺得這裏的月色極其美妙,興味無窮:”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雖在流放途中,興致亦未稍減。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賢豪身歷佳景,只因湖小而無名,無所稱道。而第一個愛上南湖的,是尚書郎張謂,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應叫”郎官湖“。無名即有名,而首先引為知言的,是文士輔翼、岑靜,兩個無名無位的小人物,正説明論是確論,筆是妙筆。

全詩”文小指大“,讚頌的不移的友情,標舉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無名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