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杜甫

杜甫《悲青阪》全詩翻譯賞析

欄目: 杜甫 / 發佈於: / 人氣:1.78W

  悲青阪

杜甫《悲青阪》全詩翻譯賞析

  我軍青阪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⑴。

  黃頭奚兒日向西⑵,數騎彎弓敢馳突⑶。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⑷。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⑸。

註釋:

⑴青阪東門是駐軍之地。太白,山名,在武功縣,離長安二百里。這裏泛指山地。當寒天,住寒山,飲寒水,見得唐軍處於劣勢。

⑵奚兒,猶胡兒。黃頭,指黃頭室韋,《新唐書》卷二百十九:“室韋,契丹別種。分部凡二十餘:日嶺西部、山北部、黃頭部,強部也。”又:“奚,亦東胡種。元魏時,自號庫真奚。至隋,始去庫真,但曰奚。”《安祿山事蹟》:“祿山反,發同羅、奚、契丹、室韋、曳落河(胡言壯士)之眾,號父子軍。”

⑶此句寫安史叛軍得勝後的驕橫。

⑷白人骨,即白是人骨。“是”字從上文而省,文章中也常有此格。這兩句寫敗後慘景。

⑸倉卒,猶倉猝。是説要作好準備:不要魯莽急躁,忍,堅忍。《房琯傳》説:“琯與賊對壘,欲持重以伺之,為中使(宦官)邢延恩等督戰,蒼黃失據,遂及於敗。”所以希望我方忍待。杜甫這時正陷安史叛軍中,行動不自由,又找不到捎信的人,所以很焦急。

譯文

我軍駐紮在武功縣東門外的青阪。天氣嚴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飲馬。可是黃頭的奚兵每天向西推進,只有幾個騎兵,居然敢彎弓射箭向我軍衝擊。這時,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曠野裏一片蕭瑟氣象。青的是報警的烽煙,白的是戰死兵士的枯骨。怎麼能託人帶個信給我軍,囑咐他們暫時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來反攻,千萬不要急躁。

 創作背景: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舊曆七月,皇太子李亨即皇帝位於靈武,改元為至德。九月,左相韋見素,文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奉玄宗遜位詔書、皇帝冊書及傳國璽等自蜀郡至靈武完成禪讓大典。十月,房琯自請為兵馬大元帥,收復兩京。肅宗同意了,又令兵部尚書王思禮為副元帥,分兵為南、北、中三軍。楊希文、劉貴哲、李光進各將一軍,共五萬人。南軍自宜壽進攻,中軍自武功進攻,北軍自奉天進攻。房琯自督中軍為前鋒。十月辛丑,中軍、北軍與安祿山部將安守忠的.部隊在陳陶斜遭遇。房琯是個空有理論的書生,他效法古代戰術,採用車戰,被敵軍放火焚燒,又受騎兵衝突,人馬大亂,不戰而潰。楊希文,劉貴哲投降敵軍。房琯狼狽逃回。本想暫時堅守壁壘,卻被監軍使宦官邢延恩敦促反攻。於是房琯又督率南軍,與安守忠軍戰於青阪,再吃了一次大敗仗。兩次戰役,死傷了四萬餘人,殘餘者不過幾千人。這時杜甫淪陷在長安城中,聽到這一消息,便寫了《悲陳陶》、《悲青阪》兩首詩。這兩首詩所敍述的是同一件事實。

鑑賞

此詩前半部分説官軍佔據了太白山高地堅守着。可是黃頭奚兵非常驕橫。奚是東胡的一種。有一個名為室韋的部落,以黃布裹頭,故稱為“黃頭奚”。第四中句的“數騎”和“敢”字都是經過鍛鍊的字眼。只用三個字就表現了安祿山叛軍的強壯和官軍的怯弱。後半部分寫唐軍的敗相。第四聯是寫被困在長安城內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陳陶斜一敗之後,長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餘,還希望官軍馬上再來反攻。可是在青阪再敗之後,人民知道敵我兵力相差甚遠,只得放棄“日夜更望官軍至”的念頭。杜甫在長安城中,聽到唐軍戰敗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設想託人帶信給官軍,希望他們好好整頓兵力,待明年再來反攻。這首詩的結尾句深刻地表現了人民對一再成敗的官軍的思想感情的合於邏輯的轉變。

“青是烽煙白人骨”這一句,本來應該説“青是烽煙,白是人骨”。縮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個“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飛□鵝後鶖鶬”,本來是“前飛□ 鵝,後飛鶖鶬”。省略了一個“飛”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漢蔡邕”,省略了一個“有”字。這種句法,僅見於七言古詩,五言詩中絕對不可能有。七言律詩中也少見。“青是烽煙白人骨”止是一個描寫句,“白人骨”還屬於誇張手法,不能死講。陣亡士兵的屍體暴露在荒野裏,至少要幾個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現“屍橫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釋悶》詩,其中有一聯道:“豺狼塞路人斷絕,烽火照夜屍縱橫。”也是寫戰後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煙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兩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