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2017植樹節手抄報 簡單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2.01W

植樹節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下面是簡單的植樹節手抄報,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2017植樹節手抄報 簡單

植樹節習俗

值此植樹節來臨之際,説説植樹節的習俗,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植樹這一問題的,都有怎樣的植樹節習俗。

戰國時期的孟子曾經向梁惠王獻策説,五畝大的宅地,如果周圍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何愁沒有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司馬遷説:“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户侯等。”(《史記·貨殖列傳》)最後一句話,太史公説得很明白——擁有很多樹木的人,財富可以與千户侯相比。

在古代,有“居之一歲,種之以穀;十歲,樹之以木”的諺語,就是説,如果你在某地僅住三兩年,種種糧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長住,那就要考慮種點樹了。當然,這個樹多是指經濟林木,如太史公所説的棗樹、慄樹、橘樹等。《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第三》引《襄陽記》載,吳國丹陽太守李衡,生前種柑橘樹千餘株,臨終前對兒子説,我們家很窮,但我種有千株柑橘樹,就像一千個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卻可以替你納税,補貼你用度。後來,李衡種的柑橘樹長成了,“歲得絹數千匹,家道殷足”。一直到東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年),其宅周圍尚存所種之樹的枯株。

歷史上,許多王朝都特別重視植樹。唐代沿襲北齊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什麼是永業田呢?即私有田(現代曾稱“自留地”),免税,但是按要求在永業田裏必須種上一定數量的榆、棗、桑樹,或其他適宜的樹木(《新唐書·食貨一》)。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重申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的法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太宗即位,規定“兩京、諸路許民共推練土地之宜、明樹藝之法者一人,縣補為農師……”(《宋史·食貨上一》)這就是説,不光是會種田的',會種樹的同樣可以做農師,足見朝廷對種樹的重視。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種桑,出絹一疋。”(《明史·食貨二》)種桑樹者四年之後再納税,如果不種,就要接受“罰款”了。

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農政策”引導、鼓勵人民多植樹,一方面能夠加快社會財富的積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國家在林木消費上不至匱乏,老百姓也能從種樹中得到實惠。據賈思勰記載,有些地方的人生兒育女了,要給每個嬰兒栽上二十株樹。當然,這也是出於經濟考慮,等孩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樹也成材了,可以做車輪,按一棵樹可做三副車輪,一副值三疋絹計算,二十棵樹共值一百八十疋絹,足夠結婚的費用了。(《齊民要術》卷5)

不過也有種樹是為了綠化環境的,西漢政府就曾規定:“城郭中宅不樹藝者為不毛,出三夫之布。”(《漢書·食貨志下》)住宅周圍要種樹,否則就視為不毛之地,要受罰的。這顯然是為了美化居住環境,至於種麼樹則沒有明確規定,可以是柳樹,也可以是其他的樹種。

歷史上也有人種樹是出於其他目的。元末有個叫陳灌的人,看到世道變了、社會亂了,他卻什麼也不做,偏偏植樹造林,鄉里的人多不理解。十餘年之後,盜賊蜂起,陳灌率鄉親藏在他種的林子裏。俗雲“窮寇莫追,遇林莫入”,因為盜賊不敢進入他種的林子,全鄉人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明史·循吏》)。

從陳灌事蹟中我們可以知道,植樹造林不僅可以致富、改善環境,還可以禦敵呀!陳灌後仕明為知府,多有惠政,洪武四年病死。

關於植樹的古詩

中國古代文人也大力提倡種植樹木,大多有着博大的情懷,既關心江山社稷,又關注民生疾苦,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為人們接受和傳誦。他們不僅追求文化素養,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其中植樹便是重要一項。

李白詩歌以豪放見長,其中描寫壯麗山河、朋友真情之中自有豪情萬丈,但他也有細膩的情思。“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從中可以看出,李白也曾經種過樹,雖然只是一棵桃樹,並且自栽種以後就沒有去澆水治蟲服侍它,但是李白心中還是記掛這棵樹的。雖説這首詩並不是寫種樹的經歷,但他對這棵桃樹的深情厚誼還是躍然紙上。

有“詩聖”之稱的杜甫,詩中更多描寫底層民眾的生活,有着莫大的悲憫情懷。他不僅在作品中抒發這樣的情感,在生活中也親自參與勞動。杜甫在安史之亂後來到四川成都築造草堂,為了居住環境的優美,曾四處尋找樹苗。杜甫在詩中描述找尋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石筍街中卻歸去,果園坊裏為求來”。求得苗木以後,杜甫親自栽種,並寫下自己植樹感受:“獨繞虛齋徑,常待小爺柯。幽蔭成頗雜,雜木剪還多。”從中可以看出,杜甫不僅自己植樹,還精心規劃、細心伺弄、耐心修剪,儼然就是一位優秀的老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不僅本身姓柳,而且也痴愛柳樹。説來也巧,他又到柳州任刺史,帶領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積種植柳樹,還因此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説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愛柳而種柳,詩的下半部分説出了他為民造福的崇高情懷,“垂蔭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留下植樹詩的詩人還有很多,例如白居易以種樹為樂,“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鬆遍後院,種柳蔭前墀。”都顯示了其愛樹植樹的情懷。蘇軾少年時曾種松樹數萬株,並在詩中寫道:“我昔少年日,種樹滿東崗。初移一寸土,瑣細如稻種。”現在杭州西湖著名景點“蘇堤春曉”,就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帶領百姓修浚西湖,在湖堤上種樹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