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蘇軾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蘇軾翻譯賞析

欄目: 蘇軾 / 發佈於: / 人氣:2.65W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作者為宋朝文學家蘇軾。其全文如下: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蘇軾翻譯賞析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餘齡。

【前言】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詞。這首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他以自己“躬耕於東坡,築雪堂居之”自比於晉代詩人陶淵明斜川之遊,融説理、寫景和言志於一爐,在詞中表達了對淵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發了隨遇而安、樂而忘憂的曠達襟懷。作品平淡中見豪放,充滿恬靜閒適而又粗獷的田園趣味。

【註釋】

⑴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遠”。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

⑵陶淵明:一名陶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其遊斜川事在晉安帝隆安五年(401),時陶淵明五十歲。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間的鄱陽湖畔。

⑶班坐:依次列坐。

⑷南阜:南山,指廬山。

⑸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縣西五里,一名烏石山。

⑹斜川詩:指陶淵明《遊斜川》詩。

⑺元豐壬戌之春: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春季。

⑻東坡:蘇軾躬耕處。位於湖北黃岡東面,原為數十畝久荒的營地,蘇軾在其處築茅屋五間,名日雪堂。

⑼挹:通“抑”,抑制。

⑽長短句:詞曲的別稱。

⑾了了:明白,清楚。

⑿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輩之意。

⒀卻:還。躬耕:親自耕種。

⒁鳥鵲:喜鵲。

⒂傾:斜,此就山體形成的斜坡而言。

⒃亭丘:即四望亭的後丘。

⒄孤秀聳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聳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傳説中的地名。亦泛指仙鄉。

⒅餘齡:餘生。

翻譯

在世俗沉沉的醉夢裏了悟人生真諦的清醒者,算起來也只有陶淵明,是我的跨越時空的知音。嚐盡世態炎涼,宦海浮沉,迴歸田園依舊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東坡田園滋潤,更有喜鵲報喜來,晴暖氣象新。

最愛聽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愛看北山傾斜的身姿,還有小溪橫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錯落有致,四望亭的後丘聳立高山巔;這山水田園一一是淵明境界,真真是當年斜川再現。歎一聲吾老矣,就此寄餘年。

【鑑賞】

首句“夢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説只有醉中才清醒,夢中才瞭然,表達了憤世嫉俗的情懷。此句表明,蘇軾能理解淵明飲酒的心情,深知他在夢中或醉中實際上都是清醒的,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充滿了辛酸的情感,這種情況又與淵明偶合,兩人的命運何其相似。淵明因不滿現實政治而歸田,蘇軾卻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貶所躬耕,這又是兩人的不同之處。蘇軾帶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東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於一番議論後融情入景,通過對春雨過後烏鵲報晴這一富有生機的情景的描寫,隱隱表達出詞人歡欣、怡悦的心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過片後四句以寫景為主,極富立體感。這幾句中,鳴泉、小溪、山亭、遠峯,日與耳目相接,表現出田園生活恬靜清幽的境界,給人以超世遺物之感。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當日景”作一小結,是因心慕淵明,嚮往其斜川當日之遊,遂覺所見亦斜川當日之景,同時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淵明四十一歲棄官歸田,後來未再出仕,五十歲時作斜川之遊。蘇軾這時已經四十七歲,躬耕東坡,一切都好像淵明當日的境況,是否也會象淵明一樣就此以了餘生呢?那時政治黑暗,蘇軾東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產生遲暮之感,有於此終焉之意。結句“吾老矣,寄餘齡”的沉重悲歎,説明蘇軾不是自我麻木,盲目樂觀,而是對餘生存在深深的憂慮,是“夢中了了”者。

這首詞的結構頗具匠心。首句突兀而起,議論中飽含感情。其後寫景,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緊扣首句的議論,景中寓情,情中見理。結拍與首句議論及過片後的寫景相呼應,總括全詞,以東坡雪堂此日春景似淵明當日斜川之景,引出對斜川當日之遊的嚮往和在逆境中淡泊自守、怡然自足的心境。“都是斜川當日景”,這看似平淡的詞句,是作者面對遠去的歷史背影所吐露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