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把生活變成幻想把幻想變成現實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08W

二十一世紀,身處以知識化、信息化為特徵的現代化社會,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科學素質,廣泛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已成為當今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圍世界奧祕的活動。它是傳統的自然常識教育的延續和發展。從單純注重知識的教學到全面注重幼兒科學素養的早期培養,這是教育觀念的一次根本飛躍。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僅對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導提出若干思考。

把生活變成幻想把幻想變成現實論文

一、精心合理安排科學教育活動的內容

幼兒園現在的科學教育與傳統的常識教學不同。隨着科學教育內容的更新與拓展,我們必須重新建構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體系。通過實踐,我們採取了以下策略:

1、科學教育應體現時代特徵,貼近幼兒生活實際,適當安排現代科技的有關內容。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語),“教育是為了完滿的生活”(斯賓塞語)。科學教育活動要將社會變革和幼教改革的新觀念以及時代的變遷融入教育活動之中,以幫助孩子們適應與瞭解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同時,其內容應體現以人為中心,以“生態”和“科技”為載體的特徵,主要包括:(1)關於人體。如“我是怎樣長大的”、“能幹的小手”、“可愛的小腳丫”、“吃的東西到哪裏去了”等問題,都能激發幼兒關注與探索人體的興趣,並從中愉快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護教育。(2)關於物質世界(包括環境和動植物等)。如“沙漠上的駱駝”、“南方的水果”、“清潔的水和不清潔的水”、“可怕的白色污染”、“空氣中的殺手”等。(3)關於自然科學現象以及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如“雨後的彩虹”、“冬天的朋友”、“神奇的電腦”、“各種各樣的家電”、“灶具的變遷”等。

2、科學教育內容要充分體現“淺”、“少”、“趣”的原則。

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對科學現象的認識僅僅只停留在初步階段。因此,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現象開始,探究的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而不應超越兒童的認知水平,否則,會出現似懂非懂的糊塗觀念,甚至錯誤觀念,此謂“淺”;幼兒科學教育不應以大量知識充斥幼兒頭腦,要減少知識的難度(包括知識的量與深度),但可增加智力難度(包括適當增加認知過程中智力活動密度和水平),此謂“少”;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選擇和方案設計要新穎、活潑、有趣,要盡其所能引導幼兒去接觸物質世界,認知生活,培養他們從小熱愛科學、積極探索的求知精神和愛觀察、愛提問、愛思考的科學素養,此謂“趣”。為此,我們應針對幼兒的認知特點,分階段合理安排活動內容。

3、科學教育活動內容應有較多的發現點,能讓幼兒從多角度、多方面尋找答案。

任何科學現象都揭示着事物之間的各種關係。幼兒在認識科學現象時,有自己的認識規律和發展進程。因此,幼兒學習的科學知識應該是廣泛多樣的,而不是狹隘單一的。如認識蘿蔔,教師向幼兒展示的不應只是一個紅蘿蔔,而應該是大小、形狀、顏色、品種不同的各種蘿蔔。又如關於顏色,把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液體擺在幼兒面前,孩子們最想做的就是混合,他們會一直興趣盎然地製造各種神奇的色彩,瞭解顏色的混合可變;他們同時也會對色彩的固定搭配感興趣。有了這些充分的經驗積累後,孩子們還會進一步去探究顏色深淺與量的關係。這一系列過程豐富了幼兒的感知與認識,使幼兒在表象水平上建構“顏色”的概念,培養其思維的靈活性和多效性。

二、創設科學教育的氛圍,提供恰當的活動材料

科學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寬鬆的能夠引起幼兒興趣和科學思考的情境,投放能夠支持幼兒發現的材料,提出有促進作用的問題,誘發其科學情緒,使他們不斷受到科學薰陶,享受科學帶給他們的無窮樂趣。如:開設“科學畫廊”、“自然角”、“實驗角”、甚至“科學發現室”、“飼養區”、“小小種植園”等。在不同的區域,我們分別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例如在“科學發現室”中,我們提供了手搖發動機、磁力迷宮、木工箱、放大鏡、磁鐵等,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認識來建構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小小種植園”內,我們提供了各種花草、植物的種子,帶領幼兒種植蘿蔔、蠶豆、葱、蒜等,另外還鼓動孩子把自己的小烏龜、小蝌蚪、小兔、小刺蝟、小金魚等帶到幼兒園,除要求幼兒愛護和精心照料這些動植物外,還特別指導幼兒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做好觀察記錄,畫出相應的圖,讓幼兒獲得具體事物變化過程的有關知識及相互聯繫,訓練幼兒敏鋭的觀察力。同時,他們的創造力、動手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三、廣泛深入、多渠道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教育活動

1、巧妙組織教學,利用幼兒興趣生成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如果教師能巧設活動,妙作安排,就能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主動性。例如:在“踩雞蛋”活動中,當我慢慢踩上用四隻雞蛋支撐的木板時,孩子們驚叫起來:“不能踩!雞蛋會碎的!”然而雞蛋卻毫無損壞,這引起了幼兒極大的興趣。接着,我又提起兩桶水,當幼兒發現雞蛋在重壓下依然完好無損時,拍手叫着:“羅老師會氣功,真神!”這時,我用神祕地口吻告訴幼兒:“老師並不會氣功,這裏有祕密。”……在這一活動中,幼兒正是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推動下,積極投入到觀察和操作過程中。

2、走進大自然,讓幼兒感受生機勃發,綿延不息的“生命”搏動。

變幻莫測、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藴含着無窮無盡科學素材的教科書。陳鶴琴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它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例如:春天,帶幼兒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感受清新的空氣、温暖的陽光,去觀察綻放的新綠、鮮豔的野花;秋天,帶幼兒欣賞大雁南飛,落葉飄舞,去觀察長綠樹和落葉樹的奇妙與不同。散步時,可用啟發性的語言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或用雙臂合抱等方法來比較樹的粗細和高矮。。。。。。這種開放性的科學教育活動,具有廣闊的探索空間,以及輕鬆自由的心理氛圍。這與僅僅在課堂上用幾具實物或幾幅圖片來認識事物的教育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3、運用“每週一題”、“動腦筋小博士”、“每天一個新發現”、 “新奇角”、“智力百分百”等多種形式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每週一題”是在每週一公佈一道趣味科學問答題,幼兒可以在一週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與家長一起討論,共同尋求答案,並以家長回條的形式反饋回來,在週末的下午進行“科學問答答題活動”。需要指出的是,科學問答題的選擇要依據各年齡班的實際能力和接受水平,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拓展、拓寬題目的深度和廣度,並要具有趣味性。“動腦筋小博士”、“每天一個新發現”活動是引導幼兒積極觀察和關心周圍事物及其變化,多提問、勤動腦,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老師或説給小朋友聽,讓他們體驗科學發現的樂趣,增強其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新奇角”是將孩子們感興趣的各種小東西(如小葉片、小石子、松果、貝殼、動植物標本等)收集在一個固定區域,使幼兒在觀察、探究、嘗試、交流和表現中不斷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神奇和奧妙。“智力百分百”活動,則主要是利用課餘時間或飯前、飯後的間隙時間,讓幼兒在輕鬆、隨意的氛圍中,或個人搶答,或二人組合,或分組比賽,進行各種隨機的科學教育活動。

4、注重在一日生活中滲透科學教育內容,把握隨機科學教育。

幼兒一日生活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學習和玩樂中,時時處處都藴含着科學現象和教育的動因。教師應把握一切利於幼兒科學教育的契機,讓幼兒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晨練時,孩子們對影子有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我就帶領幼兒做起了“太陽鍾”。早晨,旗杆開始在地上留下一個影子,幼兒描下影子,並在旁邊畫上“娃娃拍球”的記號;集體教學活動時,影子變動了位置,幼兒又描下影子畫上記號。。。。。經過一天的記錄,幼兒有了一個能知道時間的“太陽鍾”。此後,幼兒通過自主學習及教師的從旁指導,知道了時間不同,影子的長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

四、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精心指導科學教育活動

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是科學探索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指導作用應體現在為幼兒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促進幼兒與材料和同伴相互作用等方面,並從中培養幼兒的積極情感、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個性品質。我認為,教師的指導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有針對性地設置情境,設計導向性問題,引導幼兒提出假設。

在進行一個科學活動前,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周圍某一件物品、某一種自然現象或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件事情,鼓勵幼兒提出問題。例如,在認識“風”的活動中,我先帶幼兒在户外玩風車,孩子們發現風車有時轉有時不轉,有時轉得快有時轉得慢。當孩子產生了問題後,我再適時引出關於“風從哪裏來”的探索活動。

在孩子發現問題後,教師不要急於給孩子現成的答案,而是要引導他們先猜想可能出現的結果,並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在操作之前先動腦,增強行動的計劃性,使實驗活動有明確的指向和目的。例如,在進行“風從哪裏來”的活動前,我先啟發幼兒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盡情地假設哪些東西能產生風,並對幼兒的假設不作置評,而是讓幼兒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這個過程正是為了引導孩子積極思考、善於思考,在獲得正確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探索求實的精神。

2、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法動手操作,記錄信息,引導幼兒體驗、討論與表述。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觀察實驗是運用最多的方法,也是孩子學科學的一個主要環節。教師應根據活動內容,以小組活動和個體活動為主,靈活運用多種形式,鼓勵幼兒動手操作,自己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同時應善於抓住關鍵問題,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開展交流、討論和相互質疑,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信息,明晰所發現事物之間的關係及自己的探索歷程。例如在“不碎的雞蛋”活動中,我先請幼兒觀察蛋託的主要特徵和作用,然後請幼兒依據所提供的海綿、沙堆、碎布、稻草、棉花等材料進行實驗,探索雞蛋在拋、扔、起落等過程中怎樣才會不碎,從中引導幼兒積極嘗試,相互啟發,展開討論,最後幼兒得出結論:易碎的物品在細軟且有厚度的材料保護下,就不容易碎了。

在實驗過程中及結束後,教師要指導幼兒詳細地將實驗過程和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本上。記錄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數字表格,也可用繪畫,由孩子表述自己的圖畫,教師予以記錄。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們可以瞭解到幼兒的思維過程及發展水平,有助於對下一步活動計劃的安排和材料的投放,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效果。

教師在引導幼兒表述時,要強調全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允許幼兒在操作中自言自語,或與同伴進行交流。對幼兒的表述應該認真傾聽,及時引導和鼓勵,使幼兒的言語伴隨在操作過程中,從而調動幼兒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活動。

3、勤作巡視,細作觀察,適時指導,重視教育評價。

在實施教育計劃時,教師要注重巡迴指導,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情緒,傾聽他們的談話,及時瞭解他們探索的進展、探索的阻礙、探索的發現,然後,依據觀察的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例如:在一次玩磁鐵的活動中,有個幼兒告訴同伴,他的磁鐵能夠吸住火柴盒。我就請他演示一下,原來有幾個圖釘放在火柴盒裏,磁鐵就推動了火柴盒。於是,我提示他先將各種物品分類,再用磁鐵進行實驗,從而幫助幼兒獲得了正確的知識,懂得了磁鐵隔着東西也能吸鐵的特性。

教師要重視幼兒參與活動的態度,重視幼兒探索的過程,當發現有的幼兒在活動中有所創新時,教師可適時向大家介紹,並可利用非言語信息對幼兒作出評價。如:點頭、微笑、豎大拇指等。此外還可以把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記錄下來,與幼兒一起分析和評價,從而激發幼兒再參與的願望。

4、合理適度安排科學教育的延伸活動。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而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應該成為幼兒進一步探索獲取新經驗的開始。延伸活動就是幼兒繼續探索和廣泛實踐的良好契機。如“認識電話”以後,我們帶幼兒參觀電信局和IP電話超市,瞭解投幣電話、IC電話、移動電話、小靈通等不同類型電話,感受電話的更新、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還進一步讓幼兒瞭解110、119、120這三個急救電話的特殊用途,並能運用電話來保護自己或為他人服務。同時,我們還通過延伸活動與其他活動緊密聯繫,進行開放式的互動。如,讓幼兒設計未來的電話,製作電話、講述電話發明家的故事等等,使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表現對電話的認識。這樣,使科學活動由封閉走向開放,讓幼兒真切感受和體驗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進步,同時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關心周圍事物和關心生活。

綜上所述,我們要通過精心設計、合理安排科學教育活動,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探究幼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正如居里夫人所言:“要把生活變成幻想,再把幻想變成現實”,真正做到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充滿智慧地引導孩子的成長,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符合時代精神的創造型人才。

(作者:羅黎君 總後武漢後方基地機關幼兒園)

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培養

海門市東洲幼兒園黃滌乃

在國內影響較大的“學習的智能心理結構説”,強調了學習者主體的智能的和可發展的能動性。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就是以這樣的學習心理為依據,建構“確定目標——創設情境——自主學習——積極創造——評價分析——強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結構模式。充分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習的能力,全面發展學習的整體素質。

在幼兒的教學活動,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主探索”,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效率,就應該從幼兒獨特的心理特點入手,相應地採取教學對策,有效地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兒,共同確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意向動力的一部分,學習目標的確定應該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出發,幼兒喜歡學習什麼,怎樣學,都可以和老師、和同伴共同確定下來,使幼兒的學習成為一種自己的心理需要,成為自己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應該尊重和信任幼兒,允許幼兒提出各種學習目標或學習方法,包括與教師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比如在中班幼兒的主題活動中,很多幼兒對汽車很感興趣,於是教師就抓住“汽車”這個孩子們感興趣的主題,和孩子制定了學習目標,請幼兒自己設計,並以網絡圖的形式分列目標。目標包括關於汽車名稱的網絡圖,關於汽車用途的網絡圖,有圍繞“汽車”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的可能性的網絡圖,十分清晰地呈現了階段學習目標和整體學習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要讓幼兒無拘無束,坦露心聲,並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幼兒會對學習目標充滿興趣和慾望,學習目標自然容易達到了。正如“汽車”這個主題活動,由孩子們自己提出了各種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活動積極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創設和激發“兩境”,積極增大學習動力。

“兩境”是指學習環境和學習心境。“兩境”的創設和激發能力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注意力,培養其堅強意志力。“自主探索”中“兩境”的創設就是要求教學利用實物演示、表演體會、語言描繪或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同時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參與,喚起幼兒良好的學習心境。在數學教學活動“認識大小”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優良的教學情境,春天的花園裏有着五彩繽紛的大小花朵,令幼兒身臨其境,輕鬆愉悦,再加上電腦設計的數學答題令幼兒覺得活潑有趣,同時教師扮作可愛的春姑娘,用親切的態度,恰當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兒的學習動力,提高了幼兒的學習效果。這樣的“兩境”創設,就是以最大限度調動與增大學生學習的意向動力,促使智力與能力快速、穩步地提高。

三、支持和強調激疑拓展,努力培養良好思維品質。

“激疑拓展”強調的就是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產生創造的慾望,獲得創造的成功,這是“自主探索”中尤為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幼兒創設問題提出的情境,啟發思維,啟發質疑,要創造一種“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的“多思”教學模式,通過激疑拓展這一環節,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比如在科學教學活動“磁鐵的祕密”中教師首先為幼兒準備了各種不同特徵的磁鐵玩具,讓幼兒在初步的玩中提出問題:“玩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拔後認識了磁鐵,然後再在磁性的問題拓展幼兒的思維:“兩塊磁鐵,為什麼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請幼兒帶着問題的質疑步步探索,幼兒的思維得到了步步激發,問題提出了,思路開拓了,樂於自主探索的思維品質也就逐步養成了。

四、調節和控制教學思維,激發主動參與熱情。

培養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心理,除了要求教師創造有利於幼兒自身學習的情境之外,還非常強調讓幼兒自己發現、自己探索和自己解決。這“三自一體”能夠使孩子有效學習的各種心理認識能力,得到綜合的鍛鍊,促進幼兒學習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學活動應該以幼兒的活動為主,讓幼兒學會學習。如何調節和控制教學因素是教師的藝術,更是培養幼兒學習心理的着急在控制教學因素中,要注意三個並重:智與能的並重;動腦、動手的並重;智能與非智力因素並重。比如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我會説話”中,教師要讓教師講述的課堂變成幼兒講述學習的課堂,在教師指導下,讓幼兒有足夠時間去參與對話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熱情,來發展幼兒口語能力。其次,要培養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教師應該認識到幼兒的參與活動不應該只侷限於課堂,而應該課內外結合,走出封閉的課堂,不能滯留於師生間,同學間的橫向參與,還要逐漸開展形成多樣的縱向參與。

五、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學習積極性。

讓幼兒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滿足,不斷的激勵,導致不斷的努力,是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心理的良好體現。這就要求在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和提高評價效果,進一步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評價要以激勵學習為目的,可採用即時性評價激趣。如在教學過程中,某幼兒的即時表現出色,教師就可以這樣評價:“你説得真好!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或者採用階段性活動評價激趣。讓幼兒根據階段性的學習表現,採用個人表揚、小組推薦、全班表決的形式,定期推選“優秀小評論員”,讓幼兒在自我評價中進一步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在評選“綠領巾”活動中,大班幼兒自主探索,自由評價得到了最佳體現,他們在向他人學習,對自己完善中,進行對比與評價,思索與學習,幼兒學習狀態被徹底激活了,學習心理也得到了培養。

總之,對於幼兒而言,養成了“自己探索”的學習心理,才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積極地進行探索,學得快,學得活,學得輕鬆。作為探索者,在當今“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紮紮實實培養好幼兒的“自主探索”學習心理,讓幼兒更好更快地發展。

發表於名師之路

淺談如何引導幼兒對美術課程感興趣

摘要:幼兒的美術活動,大致可分為繪畫、手工、和美術欣賞,針對班級幼兒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班級幼兒活動的課程,幼兒對美術活動都是有興趣的,但不會持久,求異。好奇是兒童的重要的特點,一成不變的繪畫材料和繪畫形式,只會使幼兒感覺索然無味。這時我們應選擇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活動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兒童美術教育中,創造條件、採用多種手段、豐富和積累兒童的視覺表象;結合具體的教育活動,鼓勵和正確引導兒童進行大膽地想象。

關鍵詞:觀察;興趣;欣賞;想象

正文: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想象是靈視,是主觀靈性的東西,想象的空間具有無限性,想象能力是人的創造力形成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的重點是想象力,豐富的創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創的保證,想象力是在感知記憶的基礎上,又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藉助想象力對類似事物進行推斷,可以幫助人認識事物,發盡其所有創造力,

一、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1、學會觀察,分析。

觀察分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通過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的造型、結構、色彩、運動模式等審美特徵,用腦思考,進行比較的一種方法,目的在於幫助幼兒積累在圖式,深化表象,使幼兒獲得鮮明、深刻、完整的視覺形象,激起幼兒的表現慾望。

(1)觀察時,可以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包括用眼看、用手摸等。如繪畫“調皮的小猴子”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動物園參觀,還可以在參觀後引導幼兒用動作模仿猴子調皮的各種表情、姿態等,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2)觀察被看作是美術活動的基礎,沒有觀察就談不上分析。分析是指認思維工程,是把頭腦中的事物或現象分為各個屬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的本質。如老師講了“太陽十兄弟”的故事後,引導幼兒想一想、説一説,你想象的太陽是什麼樣的?他們發出的光芒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是這樣?鼓勵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變成物象説出來然後再畫出來,孩子孩子們感受不同,創造的符號也千差萬別,從而產生審美的愉悦體驗及創作分析的樂趣。

2、遊戲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遊戲是指通過遊戲的形式,引導幼兒在愉快、積極的狀態下學習美術技能,把視覺形象改變為視覺---運動形象,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

(1)遊戲教學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它的使用靈活多樣,遊戲性的命題、遊戲化的練習方式、對美術成果的遊戲性處理以及美術活動中材料的使用等,都可以把美術和遊戲結合起來。如“吹泡泡”等遊戲化的命題,能提高幼兒的繪畫興趣。如“給小樹穿新衣”就帶幼兒到樹林裏,引導幼兒自己調試自己喜歡的色彩,粉刷樹幹或大片的潑灑小樹,這種寓教於樂的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的學習興致會更高。

(2)活動中還要增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如:泡泡畫、印章畫、吹畫、沙畫、手工等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3、學會欣賞和評價

引導幼兒多欣賞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和兒童優秀美術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幼兒產生感受,理解和發現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含義,使他們在獲得藝術“營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大膽地表現與創新。

(1)幼兒的評價、見解往往是很原始的,並且大致在他們的概念範圍內轉來轉去,好與壞,好聽與不好聽,喜歡與不喜歡,雖然如此,但無論如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輕視這個美學見解的幼芽。為了呵護這棵幼芽,我讓幼兒主動參與評價同伴的作品,允許先畫好的幼兒,自由參觀別組同伴的作品,看看誰的畫最美?誰的畫最有趣?誰的畫最有創意?然後儘可能多地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既樂於欣賞技能強、創意新的作品,又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發現其中的優點,給予每個幼兒被承認的快樂,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使他們由此更加喜歡美術活動,更富有創造的勇氣和熱情。

(2)幼兒的繪畫作品是充滿個性化的,其中有許多值得相互學習觀摩的部分,從中可以激發起幼兒另外的想象力、創造潛能,因此教師應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向同伴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做法:及時地介紹幼兒有創意的表現,引導幼兒在學習的基礎上想象創造。在幼兒完成作品後,教師可把幼兒的作品全部拿出來展覽,引導幼兒樂於觀賞,能在別人的作品中尋找、發現優點。

(3)經過兩三年美術教學活動的實踐,充分挖掘不同形式的活動供幼兒操嘗試,我發現幼兒孩子們越來越非常喜歡上美術課,報美術特長班的幼兒也隨之增加了,看到家長欣賞幼兒美術作品是,個個喜形於色,美術活動時也很少聽到“老師,我不會畫。”“老師,我畫得對嗎?”之類的話語,都能主動參與,積極地構圖、添畫、塗色,大膽探索、能獨立、自信的表現自己對活動的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充分挖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讓大自然成為幼兒想象的源泉

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教師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激活,想象也就隨之迸發。例如:中班《太陽公公》繪畫活動中,教師可提出疑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讓幼兒知道太陽光有不同種類的顏色;用不同的墨鏡看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太陽。當幼兒瞭解、嘗試了的時候,教師及時的加以肯定,就會發現幼兒選用了不同的顏色畫出了不同的太陽。隨即教師還可以提出疑問:“太陽一直是圓圓的臉嗎?”孩子們就會對太陽的外型進行裝飾:圓臉、長臉、三角臉、梯形臉、花型臉、長頭髮、短頭髮、卷頭髮.例如:大班畫《美妙的森林》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們到户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後請幼兒自由講述他們看到了一些什麼樣的樹,怎樣的樹幹、怎樣的樹葉、怎樣的樹枝------通過幼兒的回憶再現觀察的物體。

2、讓其它源泉成為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幻燈片、課件等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手段再總結歸納,並與幾何圖形、誇張變形等相聯繫,使孩子瞭解到各式各樣的樹木之間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規律。在這基礎上,教師再可以請幼兒在自己畫的這片樹林裏進行添畫,孩子們會更加興致勃勃。不光樹可以是我們不常見到的,動態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的。動物園裏有機靈的猴子、威猛的獅子老虎、美麗的孔雀等,也都是我們的活教材,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孩子們對它們形象的表現更為主動。在大自然中孩子們主動探索知識、積極參與活動,可見大自然不僅增添了孩子們的知識和經驗,也促進了他們智慧發展,豐富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

藝術是人心靈的昇華,是人美好心靈的嚮往,藉助美術的色彩美、造型美、形態美讓幼兒能對周邊的環境及人類的內心賦予美,從而感受,體驗它。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身兼重任,如何讓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應不斷提升自我,努力實踐,不斷豐富吸取理論知識,更好的讓幼兒感受美,內心充滿美的細胞。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在園本培訓中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

作者: 費世津 單位: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

教育部發布的《關於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各種方式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一輪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培訓。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的同時,加強幼兒園教師教育信息素養、順應教育信息化潮流,對幼兒園來説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

信息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認識能力,以及他們在信息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素質。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等內容。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靜安區威海路幼兒園是上海市示範性幼兒園,信息技術應用在全區幼兒園中處於領先水平。隨着數碼照相機和數碼攝像機被廣泛運用於日常教學活動,我們發現教師拍攝的數碼影像往往不清晰、不能確切反映主題內容,沒有很好地捕捉幼兒活動的瞬間。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教師缺乏拍攝的專業技能技巧,不能把握拍攝的最佳角度和捕捉幼兒精彩瞬間的絕佳時間。因此,對於教師來説,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這方面的培訓,但這不僅僅是現成的信息設備與技術的使用,還涉及到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活動中發揮其作用。因而,威海路幼兒園領導在分析幼兒園現有教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現狀後,提出了開展“幼兒園教學影像資料的拍攝和積累”的園本培訓活動,希望通過培訓,不僅提高教師的拍攝技能和編輯技能,而且能提高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技巧,從而使拍攝的影像資料發揮應有的作用,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提升幼兒園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

一、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技能

幼兒園領導邀請了兒童攝影專家來園為教師作專題講座,如“如何瞭解自己照相機的性能”“拍好一張照片的三要素”“照片取景的不同角度與方法”“如何評價一張照片”等,讓教師通過多次培訓,瞭解不同照相機的性能和拍攝技巧。

在培訓中教研獲得了許多新知識,如以往我們都不熟悉數碼照相機的ISO拍攝模式用途,通過培訓我們才瞭解到ISO有不同的感光度:100/200適合在天氣晴朗的室外,400/800適合在傍晚和多雲的天氣,而1600則適合在夜間或黑暗的室內。 ISO感光度越高,閃光燈的有效範圍就越大。這樣,教師對自己原來為什麼照片拍攝失敗找到了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同樣,同一人物和景點拍攝取景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平視、仰視、俯視……這些拍攝的技巧讓教師受益匪淺。

當教師掌握了照片拍攝技能後,我們又組織教師進行了相關內容的培訓,如“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繪聲繪影”等軟件的學習,使教師能將所學的內容與實踐結合起來,並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二、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發展

在園本培訓中,如何使教師真正成為培訓的主角,是關係到培訓成效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在繼承傳統培訓方式優點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對新途徑、新方法的追尋。

“參與式”培訓是指運用“參與式方法”使每個教師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我們利用外出旅遊的機會,要求教師根據要求拍攝不同角度和內容的照片,讓教師在實際的操作中提高照片拍攝的專業技能。

“案例分析式培訓”是一種理論聯繫實際的培訓方式,它不同於傳統的講解式培訓,主要是運用案例去激發教師思考和探討,充分調動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如我們將每位教師拍攝的照片回園後一一歸類並請專家和其他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現場點評和互評,通過點評使教師們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

這樣一來,培訓並不是把專家的意見直接灌輸給教師,而是組織教師先討論,最後彙總得出結論,由專家進一步引領。

三、讓教師在培訓中獲得成功

在園本培訓中,教師是最大的受益者,由於園本培訓的內容來源於教師的困惑和需求,因此培訓的內容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受到教師的歡迎。

如由於“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的學習易上手,操作簡單、方便,立刻贏得教師們的推崇,學會使用“非常好色”“光影魔術手”軟件以後,教師們將平時拍攝的照片運用已學的技能進行編輯與裝飾,上載到幼兒園班級網站上,立即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如蒙五班的教師運用“非常好色”軟件製作了富有班級特色的月曆。在培訓交流過程中,每位教師的作品都讓我們為之讚歎,他們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這裏每個人都獲得成功,每個人都獲得自信,每個人通過培訓享受到無盡的樂趣。

又如在學習了“繪聲繪影”軟件後,蒙氏教研一組的教師們在教研活動中,將幼兒的活動內容根據需要進行剪輯與編輯,為現場教研提供真實的素材……

在走向信息化的現代社會,提高幼兒園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園本化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是刻不容緩的大事。園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以針對性強、靈活可操作的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只有教師具有了創新的教育理念,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才能夠真正推動我們的學前教育走向教育現代化。

導致教學低效無效的一個致命原因

導致教學低效無效的一個致命原因

作者:朱家雄 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

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諸如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齊整、教學資源不豐富、教師運用的課程本身存在問題等。但是,在不少地區,導致幼兒園教學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一個致命原因是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機構對幼兒園教學進行了不適當的審定和評估。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牽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學的導向,如若這一環節出了問題,那麼整個教育、教學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產生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教育行政運行體制受到工業組織管理中“技術理性”的影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一直是作為一種“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工作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總是自上而下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質量進行管理、監督和控制。

教師是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者。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有效性會直接體現在能否使課程、教學計劃與教育實際產生較高的切合度上。

幼兒園課程與教學的實施有三種取向。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忠實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忠實地反映課程設計者的意圖,能達成預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實施的相互適應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通過協商相互適應的過程。即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教學作出最為適當的選擇。課程實施的創生取向將課程實施的過程看作是課程實施者自身創造的過程,即教師的教學是在具體教育情景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而課程計劃只是為這個經驗創生過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實施的三種取向本不存在孰優孰劣、孰對孰錯的問題,在實施課程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持有哪種取向。取決於多種因素,教師本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國不少地區,教師實施課程和教學的取向並不取決於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也不取決於教師的實際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資源。而是取決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換言之,這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運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資源,推動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既定的課程和教學實施取向,而這樣的實施取向還可以通過對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等措施和途徑得到保證。

這種自上而下的控制會使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產生問題:(1)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較高級別的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是否準確無誤,是否合時合理成為關鍵。如若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不正確,不合時合理,就會導致很大的問題。(2)對於差異性極大的我國幼兒園教育現狀,任何劃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定、評估標準和要求,都會導致教育、教學的不適合性。(3)由不適合的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評估導向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實施取向,會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國不少地區,甚至在發達地區的一些幼兒教育機構中,專業水平高的教師比例並不高,要求所有教師在實施課程和教學時都持相互適應取向甚至創生取向,並以與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一致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加以監督和管理。必然導致幼兒園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來自教學審定和評估人員的問題

在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過程中,採用相互適應取向或創生取向,不僅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對審定和評估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人員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使課程的價值取向從強調教師教學的學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強調兒童的發展和一般能力的獲得,使課程的管理從注重課程的標準化和統一性轉化為注重課程開發和發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這樣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取向,會使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本質和類型等方面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會使對幼兒園教學的評估從目標取向轉向過程取向或主體取向,從外部人員評價轉向內部人員評價。

這種以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化為基礎的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要求審定者和評估者也發生相應的轉變,要求審定者所持有的標準和要求以及他們在評估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發生相應的轉變。且不説我國幼兒園課程基本價值觀的轉變能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狀況相切合,應該看到,在我國教育行政運行體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前提下,多年來大部分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自身並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使用的標準、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沒有完成這樣的轉變。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為複雜的,它是對教育、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的過程,而價值觀是相對的,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對同樣的教育實踐作出不同的判斷。如若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實施的標準和要求是混亂的,其依據的價值觀之間存在難以消除的矛盾,就會導致審定者與被審者、評估者與被評估者之間陷入難以對話的狀態。由於不少幼兒園教學的審定者和評估者本身沒有完成與課程基本價值觀轉化相一致的轉變,他們一方面會以“上載下達”的方式要求教師以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既定的要求實施幼兒園課程和教學,另一方面卻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審定和評估教師的教學行為。這種狀態使已有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的教師哭笑不得,甚至思維混亂。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師墮入雲裏霧裏,處於左右不是的境地。

筆者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經常看到來自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與此相關的教研部門的人員對幼兒園教學實踐的審定和評估。由於他們中的不少人對實施教學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們的審定和評估工作不僅沒有幫助幼兒園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反而為教師的教學制造了麻煩,增加了教學中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國不少地區,一些教育行政部門雖然資源不甚豐富,但是權力很大,而且還常常會去控制和監管不該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似乎無須精通業務,只需根據一些沒有經由認證的標準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發號施令,要求教師根據他們的要求行事,他們將審定和評估的“殺手鐗”牢牢地把握在手裏。不僅把教師折騰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

對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是極為複雜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是應該堅持的一個原則。在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極不平衡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運用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去審定和評估幼兒園教學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兒園都以某種課程和教學的理念和取向去實施教學的。例如,用於發達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於發展中的城市;用於城市的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標準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於農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農村,用於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標準和方法也應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國。各級政府正在逐漸改變自身的職能,在對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問題上,正在逐漸改變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員説了算的狀況。包括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在內的專業性工作更多地由專業人員把關。

但是,應該看到這種改變需要時間,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迄今為止,將幼兒園課程和教學的審定和評估作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傾向依然十分嚴重。因此,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改變自身的職能,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應該改變幼兒園教學審定和評估的“行政性概念”。他們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鼓勵和支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園而異地進行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由幼兒園教學的審定和評估引起的折騰人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因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2)朱家雄,從幼兒園評估的角度談理論與實踐的脱節,幼兒教育,2009,(5).

(3)霍力巖,學前教育評價[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施良方,課程理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創設有教育價值的區域環境體現師幼互動

內容摘要 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藴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

關鍵詞 創設 教育價值 區域環境 師幼互動

正文 幼兒在園的學習,是在與周圍環境、與人、與事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因此,在幼兒園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學習的環境是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的教育價值不僅僅是裝飾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幼兒佈置所能事先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一、物質環境設置和材料提供應是幼兒興趣、需求與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有效結合

幼兒特別樂於擺弄和操作物體,符合年齡特點的材料能引起幼兒的主動深究。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的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實物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藉助於對物體的直接操作。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地看到自己對客體作用的結果中得到調整、擴展和深化的。可以説,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樑。因此,我們要努力將教育目標和內容,將期望幼兒獲得的經驗藴涵在物質環境之中,使幼兒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獲得教育所期望的經驗。

(一)瞭解幼兒的特點、需求和興趣,提供幼兒樂於探究和與之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並隨着幼兒年齡的增長、需求和興趣的變化不斷調整。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詢問和引發幼兒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來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比如我們在區角活動中佈置了一個汽車城,裏面放置了很多幼兒帶來的汽車玩具,在玩耍中,一個孩子説:“這輛車上有一個大桶,這是什麼車哪?”教師就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們討論,有的孩子説是垃圾車,有的説是灑水車,孩子們對車的興趣一下子高漲;另一個孩子説:“我們比比看哪輛車開得快好嗎?”於是,孩子們把車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開,接下來他們又發現玩具車在不同的地方開得速度不一樣,就這樣關於“車”的問題討論也越來越激烈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投放多層次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二期課改中指出,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一次在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合作佈置“各種各樣的路”,大家覺得還可以建高架橋和南昌大橋,這樣車可以開得快些,但為怎樣搭高架橋而意見不一。第二天我們老師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關“橋”的圖片,並關注着他們的一切。

盧博文:“看這座橋,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橋’,媽媽帶我去過的。”

吳浩宇:“這有什麼稀奇,我知道很多橋,有‘長江大橋’、‘南昌大橋’。”

馮博:“我爸爸也帶我乘過高架橋。”

民民:“可是我們不會搭橋,怎麼辦?”

馮博:“我家裏有一本書上有搭橋的樣子,星期一我會帶來。”

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會生成新的內容,作為我們老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發現和引導,像各種橋,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老師就要鼓勵幼兒進行收集,通過多方合作共同創設環境。多種渠道的材料和環境的創設,有利於活動的開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橋”中,根據孩子們的建議,教師提供了雙面膠、彩泥、各種大小形狀材質的月餅盒、繩子、模板、積木等物,孩子們一開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們又嘗試用雙面膠,也不行;再用繩子扎,由於繩子的區別,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還有的孩子用各種月餅盒堆高進行試驗,研究出了用盒子當中堆高,兩邊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簡單的橋,不過汽車在上面開,滑下來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開得很遠。孩子們因此興奮起來,他們又建構了許多不同的斜坡,比賽哪輛車開得遠。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教師不能用語言直接給予的,而是需要幼兒自己在對材料的探索、操作於實踐中獲得的。

(二)明確環境和材料所藴涵和可能實現的教育價值

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請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材料和資料僅僅是為了佈置牆面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應明確,收集材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首先,幼兒可以通過收集材料瞭解通過哪些途徑獲得信息和知識,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進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拿來了自己家裏的VCD,有的拿來了畫報,有的拿來了圖書,有的拿來了爸爸媽媽和自己的照片。他們在蒐集的過程中就瞭解了水的種類、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進科技下淨化出的純水等。他們學會了查閲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紀錄,孩子們在主動活動中學會了學習。

其次,對於自己蒐集來的資料,幼兒格外珍惜並樂於探究,從而使學習變得富有樂趣。在“海洋生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利用各種廢舊材料如一次性紙杯等製作了“章魚”的玩具,他們用這一玩具講故事,發現原來身邊的廢舊材料可以變出這麼好看的東西,對蒐集材料的興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啟發和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學習和發展,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育目標的需要設置環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實現還必須有教師的支持和引導。

(一)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

經過與幼兒的討論決定了牆飾內容後,教師應和幼兒一起設計、準備材料和製作。幼兒能想的讓幼兒去想,幼兒能做的讓幼兒去做。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以作為資源的)、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取需要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個牆飾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樂”的牆飾專欄記載的是幼兒學游泳的經歷和感受,是幼兒自己的故事。它鼓勵和支持着幼兒樂於用美術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表達出自己游泳時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兒為更好地表達和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而主動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使幼兒相互瞭解和溝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樣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決心向他學習,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這樣的牆飾實現着激勵幼兒表達與表現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學習繪畫技能、同伴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自我監控和激勵等教育價值。

(二)將環境創設和材料蒐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創造與自我表現的過程

二期課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環境創設的研究,談到了環境創設的重要性。我在研究與實踐中,理解到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美化環境,還是孩子們自我表現與展示的舞台,是信息與經驗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兒盡情想象與創造的天地。所以主題的進展,必須依靠環境,才能更深入,更具體的開展,從而不斷的逐漸豐富。我們班級牆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經驗提升的具體體現,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學習、參與的寫照。

在9月—11月中,我們做的主題是“水的世界”,我們的教室環境處處體現這個主題。除了平時組織學習活動後,孩子們留下的種種痕跡,在遊戲區域我們也為孩子準備了與主題內容有關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各種材料,大都是廢舊的材料,如:盒子、各種紙、鉛絲、木珠、吸管、一次性紙杯等等,讓孩子們製作各種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興趣,他們用廣告紙折鯊魚,裝上回形針放在墊板上做“海洋”,用磁鐵在墊板下來回移動,好象鯊魚在海洋中游泳;用紙杯和吸管做章魚,用彩泥、木珠和鉛絲做螃蟹,佈置在牆上。再如:説到水的沉與浮,我請孩子們共同收集準備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讓他們進行實驗,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並不能理解這些材料的用處,但因為有的孩子試驗後分類佈置出來,其他的孩子便能從環境中獲得經驗,提高自己的認識。

孩子們在走過主題一個個站點的時候,他們也會萌發與之有關的創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環境中體現出來。如:秋遊時看過海獅和海豚的表演後,孩子們就在建構遊戲中開設了一個“開心公園”,裏面有許多的“小動物”,它們住在各種不同的房子裏;還有一個水族館,住着很多“海洋生物”,連海獅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們不僅玩,還有角色的遊戲行為,在再現主題內容的同時,更推進了主題的進展,有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為了使物質環境具有教育價值,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我們應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物質環境,讓環境與幼兒“對話”。這不是僅僅讓幼兒參與或部分的把環境交給孩子佈置所能實現的,而應將環境視為課程,並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

在反思中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

有這樣一個現象一直讓教師們感到困惑,即我們並不缺乏對新課程教材的認同與實踐,但為什麼成長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才能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學前的反思——邊預設邊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於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的時候。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經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於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時候都要不斷思考:開展本次活動對推動幼兒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到底在哪裏?它包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幼兒的經驗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個個素材點,只有在屬於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幼兒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思考:幼兒已經有了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我曾經嘗試在兩個不同的中班開展同一個數學活動“過生日”。

中一班的幼兒正在開展“幼兒園裏朋友多”的主題活動,他們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並且已經開始相互調查瞭解,製作交換生日卡片。所以在認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們都具備了開展“過生日”活動的經驗基礎。在交流“誰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個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誰和誰同月過生日”等問題時,幼兒能很快做出反應,並且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如“為什麼2月29日過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掛曆上找不到”“寒暑假裏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兒園過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兒也喜歡過生日,不少幼兒也有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日的經驗。但是他們對自己具體的出生日期並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掛曆上看年、月、日的經驗。因此,儘管一開始在回憶和交流過生日的快樂體驗時也很熱鬧,但之後的報生日找朋友,在掛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環節就出現了冷場。教師事先預設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討論話題也難以深入展開。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該幼兒非那幼兒。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教學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以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現場幼兒自發生成的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

如在進行“值日生”的公開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兒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於是馬上讓幼兒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晴轉雷陣雨的天氣呢?幼兒頓時回過神,非常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根據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問題是影響教育活動質量的關鍵。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或者答案總是處於同一層次,同一角度時,活動就會出現“冷場”。這時教師就要即刻反思調整自己的問題,甚至可讓幼兒來提出問題,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在“動物照相館”的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近大遠小”這一概念非常缺乏經驗,就馬上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長頸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張集體照,可是熊貓大叔拍出來的照片總是不能讓三個朋友都滿意,這是怎麼回事?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熊貓大叔嗎?這樣的問題情境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幼兒的提問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們對“拍照”的已有經驗,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兒經驗了。

三、教學後的反思——反思付諸於行動

教學後的反思最好在活動結束後進行,這樣可以及時把活動中未發現的問題、教育現場生成的問題或者師生間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記錄下來,為後續教學做好準備。

1.教學後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動效果與預設意圖的相近性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環節或哪些問題突破預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學後的反思可側重分析教育現場即時調整或活動後還需調整之處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今天活動中我哪些地方作過調整了?為什麼要調整?怎樣調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學活動“我們的秋季運動會”中,第一次分組教學時,幼兒對劉翔奪冠等話題交流得非常熱烈,但是對接下來如何設計開展自己的運動會卻缺乏經驗。當時教師的調整是捕捉幼兒現場交流的熱點,如“我們比比誰跳繩跳得多”來重點設計如何開展跳繩比賽,從而讓幼兒有話可説,有話會説。第二次的調整是,教師有目的地推出“跳繩排行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競爭意識,使教學目的得以較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