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9W

小學自然教育自始以來就一直處於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教會學生用積極的態度理性地、實事求是地對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面向21世紀的新頒《科學課程標準》更加具體地提出:自然課要悉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並以探究活動為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運用,為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術支持環境,方便創建更具開放性和活動性的教育空間,有利於激發、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這不僅是基礎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現代科學發展對未來創新人才的需要。

一、創設情景,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自然學科本身的知識面之廣,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只靠自然課本中那簡短的篇章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自然認識和探索的需要。而現代教育技術能輕鬆實現圖、文、聲、像等媒體的再現功能,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更為多樣化,有利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並使得學習更輕鬆、更有趣。課堂中我們可以利用它創設一種新穎別緻的探究情境,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激起他們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繼續學習的動機,實現並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

如教學風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現象的形成時,可以先放一段這些自然現象的視頻資料,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實景”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然後再引導着學生思考:錄像上表現的是什麼自然現象?這些現象又是怎麼形成的?其背後有着什麼樣的科學道理等。

又如教學《眼睛的科學》一課時,我將瞳孔隨光線強弱變化的視頻資料用課件的形式演示出來後,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過來,並從中發現和提出:瞳孔為什麼會隨光線強弱變化而變化?眼睛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等系列問題。由於探究情景創設得當,在隨後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保持着持續探究的興趣,並在興趣的驅使下,開始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小組合作下的獨立學習者,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高效學習。

二、學會運用,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基於網絡的學習資源能為學生提供圖文音像並茂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識與信息,能使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和地域以及微觀、宏觀的限制,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性的學習資源。與一些傳統的學習資源相比,網絡資源更具全面性、選擇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面對着各種紛繁蕪雜的信息時,往往會被大量無用的信息所湮沒。只有對信息去蕪存菁、做出正確地分析處理後,才能更好地用至於學習。因此,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學習《保持水土》一課時,我們就嘗試着採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直接灌輸給學生某些知識,而是給學生一個話題,或者讓學生自由組合,擬訂出各自的研究主題,如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與環境惡化等,然後各小組通過查閲圖書、收看電視、上網瀏覽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題的文字、圖片、音像、實物等資料,最後小組交流,對所收集資料進行甄別、篩選、加工、重新組合,製成科技小報,張貼在教室周圍,讓同學們自由觀看,進行小組間的橫向交流。課後還可以組織一個保護環境知識交流會,各小組通過講故事、表演節目等方式彙報交流學習成果。通過上述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養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開闊思路,利於創新,而且由於學習的內容和目標是學生自主選擇和發現的,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了參與探究、獲得體驗、進行反思以及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因此相對於簡約化的課堂知識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使學生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探究時的相似過程,學習了自然知識與技能,加深了對身邊世界的理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最終獲得感受、體驗並內化為一種自覺的科學探索行為,最終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三、發揮優勢,加深對所探究知識的理解

自然課要求學生觀察的內容很多,但有些內容需要觀察的時間很長,當堂根本無法完成。現代教育技術卻有着豐富的表現能力,利用它可以將許多在教室裏或在當時當地無法看到, 但又必須讓學生觀察的事物展示在學生面前,再現事物發展的全過程,有目地的把學生的視野、思維引向教學重點,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使學生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觀察任務。

例如在教學《蠶》、《青蛙》等內容時,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課本上的照片來解釋,也可以用相關標本進行直觀教學,但實際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利用多媒體,我們便可以將它的卵期、幼蟲期、成蟲期的發育過程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跨越了時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外,在教學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異獸、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難見到的自然事物、景觀,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不僅在知識上得到滿足,而且學習情感、態度上更是得到整體提高,其效果是傳統學習方式所無法比擬的。

實驗在小學自然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有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但是有些實驗難度較大,如果只讓學生看圖、看文字説明或聽教師講解、看教師示範,往往會因記憶不清造成步驟錯亂,甚至操作失誤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較呼出和吸進的氣體中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沸騰》一課中使用酒精燈加熱試管水等實驗,操作複雜,步驟繁瑣,注意事項很多,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實驗操作方法和過程製成卡通圖片、簡單動畫等加以形象演示,學生則很快知道了要領,這樣,既增強了實驗效果,避免了時間上的浪費,又能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目的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 積極評價,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良好的探究習慣是指學生科學地設計實驗、正確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學中我們嘗試着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引導、矯正學生的探究習慣,評價學生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良好探究習慣的形成。如觀看科學家成名小故事,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展示學生的實驗報告單,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撰寫實驗報告的習慣;利用多媒體良好的人機交互性,適時鼓勵操作正確的實驗組,讓學生直觀地判斷探究習慣的優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等。

“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科學知識是無窮盡的,新的知識還在迅速增長,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在教學實際中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促使學生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自己去尋求所需的知識,建構自己的科學體系,最終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説的:“ 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參考文獻:

《關於網絡教學模式與常規教學模式》──何克抗

《中國電化教育》──2002

《探究式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技術》──北京景山學校 郭善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