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國際貿易課程的改革措施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3W

論文摘要】通過對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的特點,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分析,提出課程要根據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實際需要進行改革,在設定課程教學目標與思路、教材的建設與選擇、教學方法、師資建設、課程成績上盛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實際國際貿易業務操作技能為主;實現課程教學、課程實踐有機結合,促進課程教學活動,從而更好的促進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改革。

國際貿易課程的改革措施論文

【論文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設置;教學改革

《國際貿易》課程是大多數高校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市場營銷、商務英語等專業本專科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是為培養對外物流管理工作、從事各種電子商務活動及涉外經營、營銷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而設的。國際貿易是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就目前情況看,國際貿易的教學與實際嚴重脱節,理論教學遠遠落後於實際需求。物流管理專業如何更為合理的設置《國際貿易》課程,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以便更好的培養適應國際物流業發展的合格人才。對於國際貿易的開展、國際物流業的良好運作有着重要的意義。

1、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的特點

《國際貿易》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的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涉及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法律與慣例,國際金融、國際運輸與國際保險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知識的運用,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操作性,其內容包括進出口業務各環節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過學習最終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進出13業務操作的全過程,並熟練掌握具體操作細節,具備比較豐富的國際商務知識、風險防範意識和實際外貿業務操作能力。

1.1實踐性強

《國際貿易》涉及到貿易術語的使用,貿易合同的簽訂以及合同的履行,違約的處理等各環節,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報關、報驗等等內容。因此,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每一個知識點在國際貿易中都有具體的操作環節,即直接指導對外貿易業務的實踐工作。

1.2與國際慣例和法律密切相關

課程涉及到許多相關的國際慣例、法律,如(ucP600)、(INCOTERMS2000)、《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等,這些國際慣例廣泛地被世界各國接納、使用。要精通外貿業務就必須熟悉這些語言精煉的慣例和法律,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很好地理解與掌握要點。

1.3涉外性

國際貿易中都是涉外貿易,做法與內貿不完全相同。因此,從事對外貿易業務的人員應該熟悉國際上的一些做法。《國際貿易》作為一門直接指導實踐工作的專業課程顯得十分重要,洽談對象均為國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使用英語這個工具來完成交易。

2、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內容重構

課程教學的基本思路應以適應外貿行業對外經貿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為目標,以培養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主線,將這一理念貫穿於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因此,根據這一理念從以下幾方面對該課程內容進行思考:

2.1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國際貿易》的教學往往以理論為中心,注重強調各個知識點,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學生被動學習,調動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缺乏內容豐富的教學形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這樣既佔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只能憑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掌握得不靈活、不牢固,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另外,以往的《國際貿易》教學模式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比較弱,學生缺少體驗進出口業務操作過程的機會。造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差,很難全面系統規範地掌握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導致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用於實際業務中,對外貿業務的總體過程把握不清,缺乏外貿業務實際操作技能。例如對信用證的分析、製作出口海運委託書、製作發票、箱單、匯票等基本結匯單據以及如何準備報關單據、對整個進出口過程的把握、商業風險防範意識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目前一般外貿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往往強調具有基本操作經驗,而傳統的《國際貿易》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因缺乏專業技能,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對學生在外貿行業的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2.2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思路

2.2.1教學改革的目標

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就是在必要的知識培養目標的基礎上,改革其無所不包、缺乏特色、定位模糊等問題,使學生提高崗位職責意識,增強專業操作技能的目標。《國際貿易》作為物流管理專業基礎課,開設的時間一般早於專業核心課程。此時,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尚處於感性階段,可抓住這一時機,先人為主,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性認識,增強崗位職責意識,為後續專業課程的銜接和將來從事物流工作,特別是國際物流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授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行業技能和綜合的專業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點分拆為就業需要的專業技能點,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實際操練。

2.2.2教學改革的思路

根據教學改革的目標,教學改革的思路是突破傳統的“教材導向”的書本型教學模式,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就業導向”的技能型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時,及時引入最新的行業資訊,結合現實中的國際貿易案例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比方説:角色扮演、商務談判、報價模擬等,讓學生能更加逼真的模擬國際貿易整個過程,同時加強雙語教學,建立專門的課程網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實踐教學,依託行業和企業,聘請高級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參與到教育中來,學校為企業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同時企業為學校提供合適的實習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緊密結合起來。

2.3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

2.3.1教材的選取與建設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載體,是教學任務得以開展的依託。教材建設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國際貿易》教學時,要根據各自大專院校的培養目標選取教材,或自編教材。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要系統的介紹相關的國際貿易的理論知識;針對目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情況,教材也應進行相應的更新。特別值得強調的是,針對本科和專科層次的教材更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一特點尤其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此外,各個高校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基礎上自編教材,自編教材要注重對國際物流最新動態的一些修改或者增刪。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的教材選取上要注重以現成教材為基點,以自編教材為補充,通過自編教材的不斷更新彌補現成教材在一些理論、方法上存在滯後性的缺陷。

2.3.2教學內容

①教學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以教材為依託,但又不侷限於原有教材。本專科院校要圍繞掌握概念是基礎,實際應用為重點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對現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取捨或增加,儘量增加實驗教學環節,強化學生實際運作技能。

②課程設置與安排

由於《國際貿易》是今後《國際物流》教學的基礎,因此課程安排上要做到國際貿易在先,在比較全面瞭解國際貿易基礎知識的前下,開展《國際物流》、《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課程。《國際貿易》對國際物流、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運作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因此這門課程要求有重點講解,特別是對於具有很強國際性的有關海運提單、航空運輸單、運輸合同、國際公約以及貿易單證等以英文形式成文的單證,要求學生能夠看懂並且填制。

3、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實施

由於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必須要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改革,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既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又有實際業務操作能力的高素質的具備國際貿易知識的物流管理人才,為學生成功走上外經貿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1課程教學改革

3.1.1完善理論教學方法

課堂上理論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基礎性環節,課程中有關概念性的內容和基礎理論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基礎。理論教學應主要採用“案例教學法”和“課堂分組討論法”進行教學。

案例教學是在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基礎上,以情景模擬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中做”。把學到的知識、原理、規則等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國際貿易的實際運作能力。教師根據每節課的內容,編寫一些生動、典型教學案例,而且最好是一案到底,導趣、導思、導創,將熟悉的對外貿易現象引入課堂,將抽象的內容變成生動、具體的生活實例,真正反映一些問題,對於學生深入領悟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技能,使學生能夠並且願意參與到其中,創設出一種活潑、快樂的課堂氛圍。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共同體。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認識,將複雜的內容清晰化,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探究新知,開發學習潛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單純的理論學習轉化為協作討論,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後各小組代表交流,完善答案。因為此前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了充分的預習,加上集體智慧,學生基本上能案例內容的問題之處,並講出理由。由學生歸納,教師對這一內容進行補充和強調。

總之,通過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引起好奇心,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鍛鍊觀察、實戰能力。實現了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轉變,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向自主探索者轉變。

3.1.2多樣化的課程實踐教學

本着“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實行多樣化的課程實踐教學。我們把課程實踐分為認知實踐、課內實踐、綜合模擬實踐和校外實踐四模塊。

①課程認知實踐模塊

認知實踐是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課之前進行的一次實踐活動,為了迸一步便學生對外貿業務有較感性的認識,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到外貿公司或外貿型生產企業觀摩、見習,瞭解外貿形勢,熟悉主要進出口產品及外貿的整個運作流程;瞭解從業人員素質、技能、能力要求。提供和外貿從業人員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通過交流,對該行業有所瞭解。也可請有外經貿實踐經驗的實業界人士做報告、演講,介紹外貿企業在競爭中求發展的經驗,以及外貿企業中青年員工的成長過程等,使學生更好地瞭解社會,懂得競爭之激烈,創業之艱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實踐認識。

②課內實踐模塊

主要是指專業課程內(也包括專業基礎課)的實踐環節。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鞏固學過的知識,把理論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比如,當《國際貿易》課程講到海洋運輸時,可鼓勵或帶領學生自己參觀本地的港口,讓學生看到真正的海輪、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管地等實物、實地;至於運費和保價,鼓勵學生直接找船運公司和保險公司去詢價;有關報關和檢疫的問題,鼓勵學生直接找海關和檢驗檢疫局去諮詢等等。經過這樣的訓練,理論完全轉化為生動的實踐教學,學生不僅印象深刻,還能讓學生得到很大啟發。

③綜合模擬實踐模塊

《國際貿易》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要求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能提供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具體以進出口交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進出口貿易中業務函電的草擬、出口報價與還價核算、交易條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訂立、信用證的審核與修改、出口貨物的託運訂艙、報驗通關等主要業務為序進行訓練。通過實訓,培養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中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具備上崗就可以較好地上手工作的素質。

④校外實習實踐模塊

對於實習基地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踐型實習基地,主要是外貿企業或工商企業:另一種是參觀型實習基地,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職能部門。如海關、檢驗檢疫局、外管局、港務局等。一方面,建立幾個穩定的實踐型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和外貿企業架起了一座共同發展的橋樑,可以利用假期推薦學生到開展國際貿易、國際物流活動的企業進行短期的頂崗實習。既便於學生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也便於外貿企業從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參觀型的實習基地。

3.2師資建設

課程講授效果的好壞,除與教學目標的定位、教材的建設、教學方法有着必然聯繫外,還與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聯繫。要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授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行業技能和綜合的專業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點分拆為就業需要的專業技能點。因此,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必須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物流管理專業國際貿易課程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3.2.1教師隊伍結構

國際貿易課程的授課可以從國際貿易專業教師,或是物流管理專業中熟悉國際物流的教師中遴選,由於涉及到跨國商品貿易與流動、報關、報檢等相關內容,因此物流管理專業除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外,同時要配備相應的國貿教師共同形成物流管理專業完善的教師隊伍。

3.2.2教師業務提升

目前教師教授知識內容主要侷限於書本知識,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學校安排教師利用一到兩學期的時間到相關企業待崗實習,使教師在精通理論知識的同時,對國際物流活動的具體流程有更為詳細的瞭解,這樣不但可以提升教師的實際業務能力,而且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此外,也可以通過選派專業教師假期參加相關培訓,不斷補充、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以利於教學質量的改善與提高。

3.2.3專業性人才聘任

由於高校培養實用性人才目標的要求,因而可以考慮在校企合作的環節中,聘請企業的專業人員到學校進行一些專題講座活動,讓學生與企業人員面對面接觸。這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得學校在進行人才培養過程中更為符合社會需求。目前,有些高校已經開展了上述幾方面的工作,但是在開展的力度上有待於進一步加深。當然,師資隊伍建設也不僅限於此,各高校還要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師資隊伍建設,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課程綜合成績評定

“就業導向”的技能型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與之適應,而且必然反映在綜合成績評定的內容和權重方面。課程綜合成績應該全面反映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據本課程提高專業操作技能的培養目標,期末考試採用開卷形式,適當減少固定知識點的考核比重,增加對技能點的考核。基本知識點(50%)通過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來考核;基本技能點(50%)通過案例分析、情景分析來考核。同時也可以輔助市場調研、模擬操作(電子模擬、現場模擬)、企業見習等考核方式以一定比例給予分值,考慮比例,進行考評的主體不僅僅包括教師,可以根據考核的形式包括企業、家長、學生、專家評分等。

物流管理專業的國際貿易課程要根據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實際需要進行改革,在設定教學目標、教材的建設與選擇、教學方法、師資建設上必須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實際國際貿易業務操作技能為主;實現課程教學、課程實踐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課程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