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模擬法庭對大學生德育的作用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18K

摘要:

模擬法庭對大學生德育的作用論文

模擬法庭教學模式自被引入中國以來,一直被各高校法學專業當成必修的法律實踐課程,它的德育作用卻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視,本文闡釋了在模擬法庭中進行大學生德育的優勢,現行模擬法庭課程設計在此方面的不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現行模擬法庭課程設計,加強其德育作用的三個建議。

關鍵詞:

模擬法庭;德育;法律思維;道德認知發展模式

一、研究模擬法庭對大學生德育作用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絕大部分心理、生理均未成熟,對事物認識有不穩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可塑性強,高校濃厚的自由學習氛圍,使他們迅速浸染於各種文化與思潮之中,容易出現認識誤區,價值觀念被扭曲現象。據統計,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學界公認將大學生德育與專業課相聯繫,在專業課程中滲透德育是一種有效的開展德育活動的方法,但是,對如何開展這一活動的研究和探索還十分欠缺。隨着法律專業具有的應用性、技術性特徵日益被人們所認識,法律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中的地位日漸提高,其中模擬法庭作為法律教學的必修課程,由於具有融體驗性、實戰型、知識性為一體的特徵,被認為是一種情境式學習方式,是有利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法律教學中應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或方法,越來越多的高校法學專業將其從理論課程中分離出來作為專門課程開設。但是,從近年來教學實踐和相關著述中可以發現,法學教育理念受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較大,不少人偏重模擬法庭對大學生司法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而忽視其在大學生品行造就方面的功能,教育的失衡,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有必要從加強德育教育功能方面對模擬法庭課程做全面審視和設計。

二、模擬法庭的特點決定其開展大學生德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擬法庭對大學生有德育作用是由其本身決定的

法律的適用問題是模擬法庭的核心,而法律本身具有倫理性,法律的適用過程也離不開對其的倫理分析和考量。法律與道德同屬於社會規範,西方有一句諺語“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它充分説明了法律與道德的密切聯繫,二者都包含正義、公正、平等、人權等價值理念,符合道德理念的,往往也符合法律。因此,學生參與模擬法庭,學習法律的過程,也往往是經受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的教育過程,即如何通過正當程序,公正地適用法律,作出公正地裁判。法律思維有二元性,包括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諶洪果指出“當法律思維作為思維方式,它的一端便是連接着法律的形而上層面,聯繫着法律和法律人的文化內涵+品格和精神需求,當法律思維作為思維方法時,它的一端便連接着法律的形而下層面,它在對解釋+推理+論證等法律方法的探索中使法律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為理性的安排”[1]。韓宏偉也指出法律思維是以利益衡量為價值尺度的評價性思維[2]。也就是説在學生適用法律解決爭議時,其思維過程就存在着以本人價值尺度為標準進行利益衡量,充分揭示和反映出法律適用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傾向。因此,模擬法庭的運行絕不僅僅是法律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更重要的是法律人應有的道德品格的培養和造就過程。而不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會直接導致學生適用法律上的偏差,不能真正貫徹和實現法律的價值目標。

(二)模擬法庭的實踐性、情境性使其更有利於吸引大學生興趣、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學生德育上具有明顯優勢

道德發展有四個階段: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從前到後一環套一環,其中後三環的發展中道德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而據調查,大學生道德認知水平普遍較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為則比較欠缺[3]。模擬法庭的實踐性、情境性為道德實踐提供了機會。模擬法庭所使用案例往往是真實發生的或由真實案例改編而來,為學生打開了介入社會的一扇窗,通過對貼近實際、來源於生活的案件的調查、審理和裁判既考察了學生運用法律的能力,亦是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人性,瞭解社會,反思三觀的機會。同時,在模擬法庭進行過程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模擬法庭整個流程,代入感強,印象深刻,這種特有的情境性能夠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比枯燥的理論説教或旁觀者式的觀影更能深入人心,觸發思考。

(三)模擬法庭的各個環節尤其是控辯環節的設計

符合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要求,有利於促進個體道德的發展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論,衝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模擬法庭存在控辯雙方,兩方觀點針鋒相對,衝突既有書面,亦有口頭表達方面的,在各方理由的剖析中,各方道德判斷也得到充分展現,在這一過程中,法律中藴含的社會普遍道德規範、個人的道德判斷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和融合。按照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説法,道德不可能從外部強加於人,而是個體內部狀態與外界交互作用的產物。模擬法庭中各方的觀點衝突越激烈,越能起到對學生道德發展的推動作用。因此,從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論來説,利用模擬法庭對大學生開展德育是具有實效性的。

三、現有教學設計在大學生德育上存在明顯不足

首先,高校現有模擬法庭課程的內容設計目的多圍繞培養控辯技能等展開,強調對學生文書寫作、語言表達等能力的訓練,對法律職業道德、社會倫理的教化不夠重視。根據柯爾伯格的認知發展道德教育模式理論,道德發展有三水平六階段,大學生應當屬於第二水平,即習俗水平,這一水平正是學生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範,意識到人的行為要符合社會輿論的希望和規範的要求,並遵守、執行這些規範的關鍵時期,也即成為社會人的轉型時期,直接關係到他們能否融入社會,成為有益於社會之人。因此,模擬法庭教學中理當將德育作為其重要課程目的,充分發揮其以案説理的優勢,為學生的.道德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其次,案例選擇上沒有考慮道德認知發展規律。多數高校忙於建設案卷庫,強調案例類型多樣,力求拓寬學生的法律知識面和見識,卻忽略了案件的倫理性、對抗性。這樣的案例用來訓練出具有高超的法律專業技能的人才也許沒有問題,但是,案例缺乏倫理對抗性,將不利於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同,模擬法庭的德育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最後,模擬法庭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未考慮倫理考察方面。在模擬法庭課程設計中,往往強調學生對程序法、實體法的學習和應用,不注重對案例包含的倫理因素進行分析和論證;在成績評定標準中,基本都把學生的文書寫作、口頭表達、資料檢索、運用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表現等做為主要考察項目,對學生在整個模擬法庭中的倫理品格表現如誠信、友愛、互助、協作精神等都忽略不計了。

四、完善現有模擬法庭教學設計,加強其在大學生德育中作用的建議

首先,充分認識法律思維具有兩元性,將法律思維方式的培養納入模擬法庭課程設計目的中。摒棄忽視法律的社會性、倫理性的做法,也即拋開法律中的意志與情感內涵,單純從法律規則角度進行推理、解釋、論證的做法,強調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文化和道德的培養,並將其排在法律技能之前,作為模擬法庭課程的根本培養目的。最終,為大學生有機會進入後習俗水平積極創造條件,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基本準則,能從人類正義、良心、尊嚴等角度判斷行為的對錯,而不會完全被世俗和法律條文所束縛,學會自主地尋求公平正義的裁判。同時,強調法律的社會性、倫理性,改善學生思維方式,也在進一步激發學生解決法律問題的積極性、創新性上具有一定作用。其次,根據大學生道德發展階段合理選擇案例。如前所述,大學生的道德發展處於三水平中習俗水平階段,是瞭解、認同普遍倫理和規範時期的重要時期,因此,應將涉及家庭倫理、職場倫理、社交倫理等基本社會公共倫理的案例作為主要選取範圍,特別是與個體道德差異大,容易產生道德上的兩難的案例用於德育效果會更好。當然,還必須考慮學生認知情況和能力,不能過於提高案例模擬難度,否則過猶不及,影響體驗和認知效果。再次,根據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合理設計課程環節。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認為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為:瞭解當前道德判斷水平——運用道德難題引起認知失衡——揭示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引導接受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鼓勵道德判斷的實施。將上述方法和策略與模擬法庭的各個教學環節相結合,做出如下設計:第一,在案例發佈給學生前,設置考察當前學生對案例相關倫理規範的認知水平環節。設計若干討論話題或問答題,瞭解學生相關道德判斷髮展水平,並充分引發學生對相關倫理規則的產生、發展和具體內容的興趣。第二,發佈案例進行案情分析時,一併指出其中的道德難題或法律適用可能引發的後果,根據學生所持觀點劃分小組(原被告角色分配)。充分調動學生查尋資料、組織語言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創造性解決道德難題或法律適用難題,並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第三,組織模擬法庭開庭活動時,充分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6],完成道德教化、法律技能和法律知識的傳授。第四,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建議組織學生完成德育小論文,對模擬法庭過程中對道德的認知、體驗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更有利於加強學生道德方面的情感體驗和認同。總之,模擬法庭可以成為大學生德育活動的重要陣地,設計、組織好模擬法庭的德育活動,將進一步豐富德育形式,提高德育實效,因此,有必要對此展開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諶洪果。法律思維:一種思維方式上的檢討[J]。法律科學,2003(2)。

[2]韓宏偉。法律思維如何型塑——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5(4)。

[3]全思懋、石松、萬小羽。當代大學生公民道德發展狀況調查[J]。青年探索,2009(3)。

[4]陳嫻靈。關於創新模擬法庭教學的理性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5]張建設。基於心理學探索當代大學生基本素質培養模式[J]。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4)。

[6]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