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初中健美操課程的探討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4W

健美操是在音樂伴奏下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操作動作,融體操、舞蹈、音樂為一體的身體練習。既是健身、美體、陶冶情操的大眾方式,又是競技運動的一個項目。節奏明快、活潑、富有時代動感的健美操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柔韌、協調、靈敏、力量、耐力等)而且它的動作優美流暢、高雅、舒展、健康而充滿活力。具有獨特的創造性和鮮明的韻律感,是藝術與體育、健與美的有機結合,學會幾套不同風格的健美操堅持經常鍛鍊,可將人們從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節奏中引向輕鬆、舒暢、娛樂、健身的浪漫藝術境界之中,去盡情享受人類應有的美好休閒時光,正因為健美操具有如此無窮的魅力,因此,健美操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吸引,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和課餘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健美操更成為全民健身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那麼在中學中應如何較好地進行健美操教學,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會並掌握健美操的技術和技能,將其作為終身鍛鍊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對象進行健美操鍛鍊需用不同的方法,筆者運用實驗對比,採用集體性教學的基本模式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給從事健美操教學工作者以啟示。

初中健美操課程的探討論文

1集體性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

當代課堂教學實踐發展的一個總體趨勢是指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一是指導學生進行個體性學習,二是指導學生進行集體性學習,當今社會被稱為“住處社會”。它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應有豐富的知識,而且應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以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能通過自學不斷獲取新的信息,進行知識更新,因此,指導學生去學習反映了“信息社會”的要求。當今社會同時又是“交際社會”,它要求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應當成為“智能人”,而且應當成為“社會人”,以便學生進入社會後善於同他人交往,同他人競爭與協作。顯然,僅僅指導學生個體性學生,也許可培養出“智能人”,但卻無法培養出“社會人”。培養“社會人”的任務只有通過指導學生集體性學習才能完成。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指導學生集體學習這一趨向更加適應當今社會的要求。

2健美操集體性教學模式的前提條件

2/1建立學習集體

集體性教學的首要條件是要有一個學習集體。儘管每個學生都在“班組”這個大集體中進行着課堂學習,而大集體並沒有完全發揮作用,在課堂中學生之間沒有相互幫助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健美操課堂中實際只有教師和學生個體,而沒有學生集體,學生相互之間在課堂中缺乏“組織關係”。為此,在試驗班首先組織課堂集體學習,按照以下兩個原則建立課堂學習小組。第一、小組內部成員的溝通原則。集體性學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集體的規模,因此會影響大部分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因此,根據試驗班的具體情況將課堂學習小組的人數定為6人,把全班48名學習組成8個學習小組。這樣就能展開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增強學生間橫向聯繫,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集體性教學強調以學生活動為中心,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觀察、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是一種自由的、重視個性的教學方式,它保留了合理的內含,避免了教師主導與學生活動相割裂的片面性,協調了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關係。第二,小組之間素質均等原則,即應使各個集體基本上處於同一水平的起跑線上。為此對每個課堂學習小組的人員作了較為嚴格的配置。不僅在學生幹部方面,而且對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育成績也做到了各組平均分配。實驗前對兩班學生進行了五項身體素質的.測驗,教師用自行設計的健美操組合動作及音樂片段對學生動作模仿能力,動作表現力、樂感等指標進行模底測試,測試結果換算成綜合成績後,進行了組間差別檢驗

實驗前受試對象綜合測試成績對照表(表1)

組別素質(X)標準差(S)人數(N)

實驗班748.4448

平行班767.9648

結果,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

2/2調整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

從時間結構來看,健美操教學一般由:熱身、教師教授、放鬆三部分組成,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基本上被排除在外,在此對實驗班的健美操教學時間結構作了必要的調整,規定在一般情況下每節課都要安排15—20分鐘讓學生進行集體性學習活動。

3集體性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通過實驗探索到了集體性教學的一些普遍規律,並初步建立了集體性教學的基本模式。

3/1小組內練習

3/1/1目標第一、提供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第二、加深對教師授課內容的理解。第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四、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第五、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能力。社會意識包括參與意識、學習意識、合作意識、表現意識。社會能力包括分析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協調能力。

3/1/2內容第一、需要共同推敲掌握技術的技巧。第二、需要通過互相啟發,互相鼓勵更快掌握組合動作。第三、需要通過共同協作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1/3形式由於小組內練習內容不同,我們採用診斷式小組練習形式,由技術比較好的同學主持(體育骨幹)。進行步驟為:第一步,檢查。檢查本組其他同學的技術掌握情況。第二步,分析,組內成員共同分析被檢查者的錯誤技術原因。第三步,糾正,糾正錯誤動作。第四步,合練。即全部糾正完畢後,小組全體學生就難點關鍵進行強化練習,在小組內練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視導”一是觀察是否有不參與小組練習者並瞭解其原因;二是指導當小組遇到難題時,及時對該小組加以指導。

3/2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3/2/1目標第一,為更多的學生創造“代表集體”的機會。第二,糾正小組的局部性錯誤,第三,促進小組的練習慾望。第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與社會能力。社會意識包括集體意識、競爭意識、集體榮譽意識、大集體意識。社會能力包括表現能力。

3/2/2內容第一,小組練習的結果。第二,小組練習的體會。

3/2/3形式第一,彙報式(組與組之間的交流。)第二,互查式(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3/3集體性評價

3/3/1目標第一,強化學生的集體競爭意識。第二,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觀念。第三,樹立雙重責任感(自己認真學習,也要幫助其它同學學習)。第四,鍛鍊學生對於否定評價的心理承受能力。

3/3/2內容第一,對小組的練習進行評價。第二,對小組在練習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

3/3/3形式第一,強評價。即按照較為嚴格的標準評定成績,並記入課堂學習檔案,以促使各小組之間互相比較開展競爭。第二,弱評價。即只進行口頭評價,一般性的表揚,推動中間的,鞭策差的,在集體性評價階段,教師應特製注意成績評定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之既能表示小組之間的差異,也能表示小組內部的差異,以促進組內競爭,同時又能表示集體性學習效果不同的各小組間同層次之間的水平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與集體學習掛鈎。

4結果與分析討論

4/1結果

1.4/1/1兩班實驗成績比較(表二),實驗班成績優於對照班,差異顯著。且實驗班,六十分以下的沒有,而平行班裏有4名。

(表二)實驗與平行班成績的比較

組別素質(X)標準差(S)人數(N)

實驗班78.648.7548

平行班67.9319.248

差異檢驗T=3.4298(P<0.05)

4/1/2兩班學習態度比較(表三),根據“學習態度量表”對學生態度進行了綜合評定,評定內容有學習目的、興趣、課堂氣氛、練習積極性、情緒狀況、意志力、人際關係、思維等。兩班“學習態度”評定結果差異顯著,另對學生完成課外練習作為檢查,對上課出勤情況進行記錄,結果也是實驗班高於平行班。

(表3)兩班學生學習態度評定結果比較

組別素質(X)標準差(S)人數(N)

實驗班90.26.648

平行班71.68.248

P<0.01

4/1/3對班級集體喜厭情況的比較,實驗班的同學更加喜歡自己所在的集體(表4)

對班級集體喜厭情況的調查情況(表4)

組別喜歡人數%不喜歡人數%無所謂人數%人數%

實驗班4491.748.30048

平行班2347.9612.51939.648

4/2充分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利於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小組練習分組是為好、中、差學生均勻搭配原則組成的小集體。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特定的認知傾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為小組成員之間的協助,互補提供了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彌補學生由於能力、技術水平等差異帶來的消極因素,增加了學習的人力資源,從而能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培養骨幹,配合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組織教學、督促練習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充當教師的角色,滿足學生表現慾望。使學生能在進行基礎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作示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等。實驗班的同學與對照班同學比較,除動作能熟練掌握,還明顯表現出靈活有序的組織能力和臨危不懼的心理素質。小組練習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首先,教學者改變了長期以來教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集體性教學把老師傳授與小組智慧結合起來,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教學中發揚民主讓學生參與教學,巧妙地應用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力求以“導”為前提,讓學生以“練”為主。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互相幫助互助促進,共同提高。集體性教育注意集體評價和自我評價,擺脱了學生被動接受評價的局面,充分發揮小組自我評價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4/2/3利用集體競賽和課外練習鞏固集體性教學模式。

5結論與建議]

經初步實驗研究,“集體性教學模式”運用在中學健美操教學中是可行的,效果明顯。集體教學為學生之間的協作互補提供了基礎,有利於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力,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有積極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增強社會心理凝聚力,有利於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促進課外作業完成,有利於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在進行中學其它項目的教學,可推廣應用。

6參考文獻

6/1劉慶青關於普通高校健教學的幾點思索體育科研98.1

6/2李富菊健美操集體性教學模式的嘗試研究

6/3王伯英體育教學論

6/4黃力生論普通高校教學指導思想成都體育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