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在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語文教育的基礎性質——基礎工具性,決定語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一切素質教育都是從學生的語文學習起步,學生的語文水平常常是學生素質高低的表現。

在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論文

語文教育的社會性決定語文與生活共存,凡是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和語文學習。人們就是藉助語文來參與生活,進行社會交際,同時在生活、交際中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因此,語文教育應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説四方面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語文素質培養和訓練。

一、發揮課堂教學的素質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素質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是語文教育的主渠道,語文素質教育的要求,要落實到每節課的教學之中,靠讀寫聽説訓練去完成。

1.結合生活教讀。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產生,又為生活服務的。在教讀課中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教材內容,有機聯繫到校園內外、國內國際,縮千萬裏於三尺講台,納天下事於幾方丈教室。途徑有二:一是善於捕捉學生所關心的事情,捕捉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因勢利導,進行語文教讀。例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讓學生思考並回答:你“為什麼讀書?”從而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二是尋找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使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例如:《這不是一顆流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談談尊老愛幼的事例,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純潔的感情。

2.結合生活訓練。訓練要着眼於學以致用,訓練的材料來自生活。例如讓學生寫春天,就帶學生到公園,到郊野,去觀察春天裏各種事物的情態。在作文訓練中,還要提倡寫生活、寫真情實感,鼓勵創新,寫“放膽文”。教材上的練習題和訓練材料,要挖掘與生活的聯繫。

3.教給實用的學習方法。葉聖陶先生説,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語文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語文能力。課堂指導學生自讀(課文)、自查(字典)、自寫(字、詞、段意、中心)、自檢(檢查、修改作文);課外指導學生做知識卡片,寫日記,摘抄讀物上的名言、警句、優美語句。

4.學語文與學做人結合。語文含有人文因素。學習祖國語言,就是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接受、認同、形成的過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陶冶靈魂、磨練思想、完善人格,達到語文能力與心理品質共同提高。

二、積極開闢語文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義務大綱指出:“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語文課外活動和語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活動必須結合,積極開闢語文教育的第二課堂——語文課外活動,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課外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按內容可分為:

①閲讀活動。例如實用文體、科技讀物、文學作品的閲讀欣賞,讀書報告會等。

②寫作活動。例如課外作文,辦牆報、手抄報、寫日記、讀書筆記等。

③聽説活動。例如講故事、講演比賽;聽廣播、聽音樂後敍述內容,聽新聞廣播,抗干擾比賽等。

④書法活動。例如練習毛筆字書法和硬筆書法,舉行書法比賽等。

⑤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遊覽名勝古蹟、社會調查、訪問英雄人物、蒐集民間諺語、故事等。

按形式可分為:

①語文主題活動。例如“我愛家鄉”説寫主題會,名人名言薈萃等。

②語文智力競賽活動。例如成語接力、查字典比賽等。

③語文遊戲活動。例如猜謎語、説笑話、對對聯等。

④語文説、唱、演活動。例如編演課本劇等。

⑤語文作品展評活動。例如手抄報、讀書筆記、書法等作品展評。

三、結合學校生活進行語文素質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學與語文素質教育的橋樑。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是各科知識的載體,數學的法則定理,有些就是一個多重複句;理化的實驗解説,就是一篇説明文;歷史事件的記述就是記敍文;地理風光的描繪,就是生動優美的散文;政治觀點的闡述。就是邏輯嚴密的論文。在進行各科學習的同時,也有意語文學習,把各科教學當做語文素質教育的另一場所。

2.在班級生活中進行語文素質教育。班級是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和組織形式,是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場地,在這裏既能進行班級建設,又能實踐語文能力,既能進行進行集體教育,又能進行語文訓練。例如選舉班幹部,讓學生推薦或上台講演;班裏組織活動,讓學生當主持人;學生輪流值日,一分鐘講演評論班級生活,填寫班務日誌;寫會議發言稿,當班會記錄人;組織小記者活動,開展宣傳報道;新老師上課寫歡迎詞;組織欣賞繪畫、攝影、書法、等藝術作品等,使班級教育與語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

3.在學校生活中進行語文素質教育。要讓學生具備一種在學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本能”。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藝術節、義務勞動、青年志願者活動等重大活動後,讓學生作文;聽領導講話,專題報道時,邊聽邊做記錄,訓練提綱擎領的技能,學習生動的語言和優美詞語;組建校園電台,開展課餘廣播;讓學生辦板報,糾正校園內外的錯別字和不規範的漢字;開展人人都講普通話活動,組織語文競賽等。這樣既豐富了學校生活,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把語文教育由課堂擴展到學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會生活中接受語文素質教育

全國中語會理事長劉國正同志説:“我們的語文教學,好像是一個多面體,有許許多多的‘性’。至少有一個‘性’很有道理,即社會性。社會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語文學習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語文是人們交際的工具,社會這個學習語文的場所是無邊無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運用語言(口頭或書面),只要應用語言,就會給青少年以影響。

中學語文教師要知道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自覺地運用雲紋這個工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改造社會盡一份的責任。例如所見所聞的城市環保、治安狀況、物資交流會、鄉鎮企業等,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對象。大到社會熱點問題的反響,小到對招牌、標語、廣告上錯別字、不規範用字或有損國格用語的查找、分析認識,都可以達到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