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運動訓練理論一、二元模式的爭辯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作為一門完整學科的《運動訓練學》[1],在其基礎理論的建構過程中,出現學説之辯、學問之爭和學理之思,乃是學科發展的智慧源泉和知識動力。從十年前開始的一場對運動訓練理論模式的爭辯,開啟了學術界關於“一元”與“二元”訓練理論的論爭,使得在“項羣理論”建立後,運動訓練理論固有模式受到了挑戰,這不僅增加了學術思辨的活力和學科探討的魅力,同時使運動訓練理論充滿了探索的吸引力。在2003年之前,本就沒有所謂的“一元訓練理論”和“二元訓練理論”,有的只是在運動訓練理論構架中的“一般訓練理論”、“專項訓練理論”和“項羣訓練理論”,而“一元和二元”之爭,是否真是學術界的一場革命,我們來一探究竟。

運動訓練理論一、二元模式的爭辯論文

1理論回顧

2003年,茅鵬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一元訓練理論”,震動了整個學術界,使一般訓練理論的基礎受到挑戰,人們在反思共性和個性、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專項之間,是否不存在界限的問題,即:在運動訓練理論中,不需要“全面身體素質訓練”這一階段,並可由“早期專項化訓練”來替代。這一理論立刻激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辯,並使“一元訓練理論”成為論爭的焦點。

從茅鵬先生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來看,“一元訓練理論”的提出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經過長期思想總結所形成的觀點。

早在1986年,茅鵬先生就提出關於“運動成績的多維多層次立體結構”的設想,從中設計出實現運動成績的四層次立體模型(第一層次:身體,即物質基礎;第二層次:體力、健康、精神、人體結構和功能系統的四維度;第三層次:體力概念下位分解出的動作技術和身體體能;第四層次:技術環節的時空結構和體能構件的強度、耐力與靈敏等因素)。從這一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出,“技術”和“體能”處於第三層次,同屬於“體力”概念下的維度。“體力指的是身體運動的功能。它既可以包含運動能力,也可以包含勞動能力和其他形式的身體運動能力”[2]。

隨後形成了“一元訓練理論”的雛形:“在體育運動中,體力就是運動能力;技術和體力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它們對立統一在具體的體育運動行為過程之中”[3-4]。在這一時期,“體力”和“體能”概念基本合併,“技術”和“體能”成為兩個實體概念,成為其理論的關鍵所在。“‘技術’和‘體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沒有體能內容的動作技術,不存在沒有技術形式的體能發放。技術與體能,就像形式與內容一樣,在客觀現實中是無法分離的”[5]。於是,由思維總結的“一元訓練理論”就此出現了。

綜上,“一元訓練理論”並非一蹴而就的產生,而是經過長期的理論積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論表述。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三個結論:①“技術”和“體能”的一元性;②體能與技術互為表裏、相互影響,並且同時存在;③技術與體能,如同形式與內容一樣無法分割。以上三點也就是“一元訓練理論”的關鍵所在,我們試着從實踐哲學的理論視角對其進行剖析。

2“元”理論

元,乃是初始、開端和始基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原始單位。“元”是一個基本概念,表達出本原、源起和根本的存在狀態。元,成為萬物的起始原因和根本準則,在公元、元初、元由、元氣、元極和元神中,它使得時間、空間都化歸為最初的本有和所求。

在西方本體論中,元可以理解為“是”(Being)、“存在”、“以太”。“Being”是一個最高、最普遍的範疇,它包含所有特殊的東西,同時自身又不是任何特定的“是者”,從“是”中可以產生出千變萬化的實體。“存在”只是“是”的一種真實反映和寫照,以“存在者”為基礎表達出“是”的無限可能性。“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設想出來的一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原始介質,並在笛卡爾的自然哲學中被廣泛運用。這些思想都是對“元”的認識,並將其泛化成為對一切事物認識的基礎。

在東方思想史中,元稱之為“道”、“空”、“無”,是一種自然觀和方法論的基礎。“道”乃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本根,是宇宙之所起始的原因。“空”是佛教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

“無”的意義在很多方面類似於“空”,是一種自我認識的最高境界,並具備意義生成的能力,是理念的因果。

“元”理論,也就是對事物本原、世界起因和存在狀態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生成的`主要原因,並還原其本真的面目。將這種觀點放置在運動訓練學中,就是對運動訓練理論的探察,即:運動訓練是什麼、為什麼和有什麼的問題。而“×元訓練理論”就是這種認識的集中反映,將“×”設定為“一”、“二”或者“多”,是整體和部分的聯繫,物質與精神的對立,混沌與有序的統一。

3“一元”解析

“一元”是數字的表達方式,但卻直接傳遞出一個信息,即:一個本原、本真,運動訓練統一於一個認識理念之中。茅鵬先生將其歸結為:“技術和體能的一元性”,即:運動訓練總體上是一元的實踐活動。一元訓練理論更多地是在闡述“個體化”、“實戰化”和“專項化”訓練的問題,並突出有序訓練活動的無序特點。將“早期專項化訓練”作為對抗“全面身體素質訓練”的個體案例進行分析,這就使得一元訓練理論有倒向“多元訓練理論”的嫌疑,因為在不同項目的專項特點不一樣,其專項訓練手段、內容和方法也不一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多元訓練體系。從運動項目的不同,運動水平的差異到競技能力的非均衡化,一元訓練理論又滑向了“個案訓練”或“個體訓練”,但卻沒有具體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使得理論的空殼暴露無疑。

對於普遍經驗的總結上升為知識系統,而特殊事件又是在解決個體性的問題。於是,一元訓練理論將普遍性退回到特殊性之中,而普遍性的剝離並不能突出特殊性的功效,因此,一元訓練理論在理論知識的建構中,並沒有超越一般訓練理論所總結的實踐經驗,其理論價值沒有突顯。

在一元訓練理論的同一性中,如果我們將其理解為統一於人的訓練活動,這沒有任何疑問,無疑是正確的觀點。但問題的焦點是在同一性中,卻人為地製造出“技術”和“體能”的二元對立體,從而又涉及到“二元”的理論問題。

4“二元”辨別

“二元”的理論問題,是古以有之的觀點。東方道家思想中的“一生二”;西方畢達戈拉斯從“數”中演化出來的“二是一的對立物”,表達出“一元統一、二元對立”的思想。“一”是普遍性的範疇,“二”是特殊性的代稱。這樣我們就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元”是形式,“二元”是內容。“二元”是派生出來的概念,是未定的“多”,是無限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在唯心主義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笛卡爾[6]言到:“我思,故我在(是)”,貝克萊[7]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精神與物質,思想與存在,理性與感性,成為二元的對立體,併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反覆爭論的焦點。

在一元訓練理論中,人為地設立出一個“二元”理論,並將“體能”與“技術”,“一般”與“專項”訓練作為兩組對立的範疇。一般訓練即: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將所有項目訓練的普遍性問題,設定為訓練的知識和基礎,保證訓練經驗上升為知識體系的共性途徑。專項訓練即:專項技術水平訓練,將運動項目的特殊性問題,確立為訓練的手段和內容,保證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戰性,以提高競技能力獲取比賽成績。在此,我們看出一般和專項之間是共性和個性、普遍和特殊、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符合由實踐經驗上升為知識總結的理論規律。

但是,在一元訓練理論的闡述中,又將一般訓練等同於體能訓練,專項訓練等同於技術訓練,將下位概念變成為上位概念進行認識,以突出專項技術訓練的合理性。我們從事物發展的規律中認識,“體能”與“技術”本身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完全沒有同一性可言,從語言、概念、範疇到實踐,兩者都不是相似的概念,是不同的實體。體能訓練包含: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協調和靈敏等;而技術訓練因項目的不同而差異萬千,由“技術”上升為“技藝”則更體現出對知識、技術和實踐的創造和超越。就此,“體能”和“技術”本就是二元的概念,並且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並列存在的關係,此外還有心理、知識、技戰術等元因素。

由此,我們發現一元訓練理論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體能訓練本就不是一般訓練,而全面身體素質訓練也不能由體能訓練來替代。即在早期專項訓練中,也無法掩蓋體能訓練與技術訓練的不同本質,和多元存在的關係。在技術和體能中也無法建立“二元”存在的模型,更不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兩者只是運動訓練理論中的不同訓練內容。技術和體能無法尋找同一性,一元訓練理論中的“一元”本質和特徵沒有突顯出來。

5形式與內容

在一元訓練理論的表述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即:技術與體能,就像形式與內容一樣,在客觀現實中是無法分離的。我們能夠充分理解技術和體能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和依存關係,但是對於“技術是形式,體能是內容”的觀點,顯然值得商榷。茅鵬先生認為:“不存在沒有體能內容的動作技術,不存在沒有技術形式的體能發放。”在此,“技術形式”和“體能內容”成為對立出現的兩個概念。

在一元訓練理論的觀點中,“技術成為體能的形式,而體能成為技術的內容”,這顯然違背了概念認識、邏輯規律、理論常識和實踐經驗,技術和體能本就是兩個對等的概念,怎能進行理論混淆呢。在運動訓練理論中,技術和體能並不比心理、戰術、智能更具備理論的優先性,它們都是同位並列的概念。因此,一元訓練理論中對於“技術與體能,內容與形式”的論述是不正確的。技術不具備成為體能上位概念的條件,兩者各有不同的領域和內涵,因此,將技術認為是體能形式顯然是不可取的,兩者不能形成哲學中的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同時,在“一元”的思維認識中,是不會存在兩個對立或對等的概念,而只能是唯一的一個首要的概念。

但在一元訓練理論中,技術和體能同時出現,並出現了“二元”關係,雖然希望利用形式與內容的關係進行調和,但卻將自身引入到一個混亂的局面之中。如認為是“一元”的概念,體能與技術是同一性的,則不存在這兩個概念,或至少會有另外一個概念來代替這兩個概念使用,可是,事實上體能與技術的確又是兩個概念,誰也代替不了誰。這就使一元訓練理論掉進自己挖的陷阱之中,而無法自拔,反倒是在自身中證明了“二元”的存在。因此,一元訓練理論在其理論構成中,沒有真正形成系統化、科學化和概念化的論述,反倒表述隨意、凌亂和口語化,其理論基礎不牢固。

在此,我們必須承認“個案訓練”、“個性訓練”和“專項訓練”的先進性,因為作為實踐理論,其堅實地補充了一般訓練理論的實踐基礎,並使特殊的問題有了更多地解決方案,共性的問題有了理論總結的案本對象。運動訓練的本質是追求競技能力的提高,這是形式的東西;而內容則是訓練的手段、方法和途徑。技術和體能本就是共同作用於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因素,而不能將其截取、割裂和獨立的進行認識。運動訓練是龐大、複雜的因素集合,而非是單一的、一元的思維觀念,它是多元思維的集中反映。

6“多元”建構

訓練問題的複雜性,來源於“人”本性的複雜化。無論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來看,人都沒有能夠完全瞭解自身的問題,人是什麼?人會什麼?人將變成什麼?……都是一個個的疑問。“人對自己的知識,乃是自我實現的第一個必先具備的條件”[8]。因此,動物的人、社會的人、思想的人和行為的人,都需要面臨對自身知識的解問過程。人生命的有序狀態和無序原則,都將反映到運動訓練的實踐操作之中,訓練問題的繁雜性也會與訓練實踐相生隨行。從哲學視角,將人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有利於對訓練實踐系統、全面和宏觀的把握,這使得“一元”特徵凸顯。但是,在實踐操作中,如果不能將訓練方法、內容和手段“多元”細化,也就只能是紙上談兵。課次、單元、週期、年度訓練不是簡單的專項訓練,就能夠完成對技術的掌握、體能的保持、心理的調試、智能的完善和知識的儲備,訓練問題需要的是多手段、多層次和多方位的立體解決方案。

從競技能力各子系統的相關性、複雜性中,我們就必須建立“整體和部分(細節)”[9]雙向聯繫的觀點。競技能力的提高,不是某一個因素增長的作用,而是各個因素增長疊加所產生的效果,這必然導致人們在訓練實踐中將整體分化成各個部分進行研究,於是,競技能力被分成心理、智能、戰術、技術和體能等各個部分,這有利於訓練實踐的科學化、操作化,訓練整體有了可以依靠的訓練細節。訓練的“多元”模式有了支點,才能根據具體的運動項目、競賽目標、技術特徵、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排列組合,使訓練更能適應不同環境的不同要求,而一味的“早期專項化訓練”是不能適應運動訓練千變萬化的模式,而只是“個案訓練”的代稱。

一元訓練理論對“全面身體素質訓練”的否定,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空談。要建立運動訓練的理論體系,必須對運動訓練的概念、本質、現象、原則、規律、特徵、功能、價值和意義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闡述,使實踐經驗上升為知識系統的科學總結,使訓練理論具有認識基點和支點。在訓練實踐中,身體是基礎,訓練是手段,成績是目的,競技能力是組件,運動訓練理論的創立和完善,需要尋找訓練過程的本質規律,使得知識體系健全、結構功能完整和理論層次豐富。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預示着“多元”

結構才是訓練理論得以完善的基礎,“一元”模式是無法使訓練問題真正顯現。對於運動訓練理論的建構:首先,在本體論中,需要回答“運動訓練是什麼”,解決基礎的概念問題,找到訓練問題的核心所在;其次,在認識論中,把握“運動訓練為什麼”,找到訓練問題的原則、規律和途徑,使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審視;再次,在方法論中,解決運動訓練“練什麼?練多少?和怎麼練?”的問題,從具體的方法入手,尋找具體的手段、方式和步驟,使訓練過程的內在屬性和外在特徵表現出來;最後,在價值論中,理解“運動訓練有什麼用”,解決訓練實踐中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統一的問題,得出運動訓練與人生命存在之間的關係,運動訓練是一種人自我生成、改造和實踐的本質活動。運動訓練處於一種“多元”的結構之中,顯然是不能用一種理論思維進行套用,人體結構的複雜化更排斥了“一元”模式的可能,因此,在運動訓練的理論創建中“多元”思維的確立值得思考。

7結語

在運動訓練理論中,“一元”模式對於宏觀、整體和系統的認識有所幫助,但是卻缺乏實踐操作的手段,而將“早期專項化訓練”作為對抗“全面身體素質訓練”的理論基礎,顯然是沒有任何根據的結論。“早期專項化訓練”在實踐操作中,不可能是天天、時時“專項化”,於是,一元訓練理論便用“技術和體能”的相關性進行調和,最終,又導致“二元”問題的產生。憑空設想出一個“二元”的對立理論,導致“多元”的複雜性隱匿在“一元”的整體範疇之中,訓練理論被簡單化、片面化和單一化,訓練理論滑向不可知論的深淵。在一元訓練理論中,“一元”和“二元”本末倒置了,而“多元”被拋棄,訓練實踐沒有尋找到可操作的途徑,理論被懸置了起來。因此,必須建立“多元”思維,使思想不禁錮在單一性之中,在多元途徑中尋找運動訓練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茅鵬.體質體力健康[J].體育與科學,1986,7(3):1-3.

[3]茅鵬.訓練思路與訓練學範疇(續三)[J].貴州體育科技,1993,(1):20-31.

[4]茅鵬.運動訓練中的“技藝”、“明智”與“科學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17(1):74-78.

[5]茅鵬,嚴政,程志理.一元訓練理論[J].體育與科學,2003,24(4):5-10.

[6]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M].徐陶,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

[7]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3.

[8]恩斯特·卡西爾.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M].劉述先,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3.

[9]劉大慶.運動訓練活動中的整體與細節問題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2):149-153.

[10]鄧運龍.運動項目規律和訓練活動規律的實質與統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