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苗族服飾的盤瓠形象探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07W

表現苗族共同心理的共同文化就是苗族文化。苗族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就體現在苗族文化之中,也就體現在苗族服飾之中。苗族文化為苗族所必需,是因為它有民族認同的巨大價值。苗族服飾體現的就是一種民族認同,洋溢在五彩斑斕的服飾紋樣之中的就是苗族文化。

苗族服飾的發展

苗族服飾的形成、分佈及其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遠古到現代,種類款式紛繁複雜,但卻共同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特點。最初,苗族先民利用自然草木或獵獲的獸皮作為服裝的材料來製作服飾,如:草衣、獸皮衣等,少數苗族地區仍在使用。後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苗族服飾逐漸採用棉、絲作為主要材料,並將刺繡、紡織、纈染、銀飾等工藝裝飾於服裝,使苗族服飾愈發精美絕倫。“一山之隔,習俗殊異”,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飾源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居住環境。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寨、居住在水邊的苗族村寨和居住在深山裏的苗族村寨,其服飾衣料質地、款式結構、花飾風格就迥然不同。高原上的草木花果,森林中的鳥獸蟲魚等自然元素均被苗族人民鐫刻在精美的服飾上,體現了不同自然環境和歷史社會環境中苗族人民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苗族服飾作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標誌,在一定範圍內凝聚了民族的感情,保存了民族的文化,傳承了民族的歷史。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由於對服飾不同的實際需要和苗族傳統習俗規定,苗族服飾不僅各支系存在差異,就是同一支系中的成人、孩童、男裝、女裝、婚前、婚後,其服飾都不盡相同。如今,苗族的服飾款式就多達200多種。

什麼是“盤瓠”

在種類繁多且浩如煙海的苗族服飾之中,你會發現有許多“似狗非狗”或以“狗”為主要造型的動物圖案,這就是盤瓠形象圖案,這種圖案被廣泛地運用在苗族服飾藝術之中。如在貴州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飾中有許多“狗”的形象,有的憨態可掬,有的怒目圓睜,有的重點繡一個碩大的狗頭形象,有的繡幾個狗的全身像,還有許多狗的變形形象,如人頭狗身、狗頭蛇身、龍頭狗身等等。這些眾多的盤瓠形象大量出現在苗族的服飾之上,尤其是出現在盛裝之上,其代表的意義就不尋常了。苗族婦女往往將某種崇拜意識轉化為象徵意義的紋飾符號描繪在服飾之上,比如,苗族服飾上的龍紋、魚紋、鳥紋、牛紋、蝴蝶紋、楓香樹紋、盤瓠紋等,這些紋飾是否與苗族有着怎樣一種淵源關係?有待我們進一步的分析。

苗族在歷史上曾有過犬圖騰崇拜的記載。據《後漢書》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萬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古瓠。下令之後,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王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鑑之結,著獨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盤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闌,言語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予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痴內黠,安土重歸。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樑符傳租税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其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

此外,諸如此類“神母犬父”的神話傳説在今黔東北銅仁、鬆桃,川東南和湖南湘西等地尚流傳着,其故事情節與《後漢書》中的記載卻頗為相似。如貴州台江等地民間傳説:古老的時候,有一個苗王,遭到兇猛敵人的攻打。朝中沒有一個人能抵擋。苗王把他的文武大臣叫來商量説,誰能把敵人的頭領殺了,就把女兒嫁給他。結果還是沒有人能夠戰勝。不久,苗王的臉上忽然長了個肉瘤,掉下來變成了—條龍狗。一天龍狗把那個敵將的頭銜了來,苗王見了敵將的人頭反倒沒了主張,眾文臣武將誰也不知如何是好。還是苗王的姑娘自己出來説:“只要我爹的天下太平,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是我的命。”她覺得住在家裏不好意思,就跟着龍狗順河向西方走了。後來他們在洞中生下了六男六女,自相為夫妻,繁衍着子孫。

苗族盤瓠崇拜

無論是《後漢書》中關於盤瓠的記載,還是自今仍然保留在苗族服飾紋案中的盤瓠形象,以及流傳於苗族地區關於盤瓠的神話傳説,都共同反映出苗族先民的原始圖騰崇拜———盤瓠崇拜,即犬圖騰崇拜。有學者認為,盤瓠神話的產生,早於蚩尤、三苗的傳説。按其產生的年代,盤瓠神話應是原始母系社會或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時期,盤瓠神話是遠古人類對本氏族起源的認識,是本氏族人們的一種共同心理狀態。[3]據苗族學者龍海清考訂,“盤瓠”一詞本來是指有交媾關係的男女雙方或夫妻的稱謂。只是在父系氏族社會產生後,盤瓠才變成一種男性符號。苗繡中人馭龍狗圖案就隱蔽地表達了這種旨在生殖的交媾意識,盤瓠神話裏生六男六女的'內容亦明白地昭示了這點。可見,苗族先民對盤瓠的崇拜,是生殖崇拜,體現了苗族祖先的生命意識,這是在原始社會勞動生產力極為低下的自然狀態中和以母性為中心的母系社會結構狀態下形成的關於自身起源的一種朦朧的意識形態。

“苗族服飾是人類原始階段的民間藝術傳承,其服飾的紋樣反映的內容,大都是人類曾經歷過的漁獵時代及農耕時代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繫。以動物為主題紋樣,這是原始氏族時代羣婚的一種反映,苗家婦女把它繡在服飾上,應該説是對祖先的敬仰、緬懷和崇拜。”[4]《苗族古歌》又稱《苗族史詩》,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史詩。敍述了苗族先民從開天闢地到鑄造日月,從萬物繁衍到洪水滔天,從兄妹結婚到溯河西遷的自然與社會歷史。《苗族古歌》分為“開天闢地”、“楓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遷”五個篇章,其中就講到:“風生霧、霧生雲,雲生雨。落到地上長出了楓樹。楓樹長大後,引來兩隻鳥雀在枝頭鳴叫。鳥雀的鳴叫聲惹怒了樹下的女神。女神將楓樹砍倒後,樹心化作一隻蝴蝶。蝴蝶有一次和水上的泡沫“遊方”(即戀愛)後懷孕生下了十二個蛋,由脊宇鳥艱難孵化了十二年。最終孵出姜央(人)、雷公、龍王、象、牛、羊、雞、蛇、蜈蚣、山貓、虎、狗共十二兄弟。被苗家尊稱為十二古祖神。”

可見,“狗”也即是作為“苗家十二古祖神”之一而備受苗族人民的尊崇,對“狗”的崇拜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在《苗族古歌》中也記述了人類在遭遇洪水之後“狗”為人類尋來稻種以及在苗族遷徙過程中為其指引方向的故事。每年苗族的吃新節就是為了紀念“狗”對於人類的貢獻。苗族崇拜盤瓠,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

結論

苗族服飾中出現的眾多“盤瓠”形象,是苗族生殖崇拜與祖先崇拜的具體體現,是其神話傳説的客觀印證,也是對其民族歷史的記憶。通過研究苗族服飾中的盤瓠紋案,當可窺一斑而知全貌,增加人們對苗族歷史文化的瞭解,從而增進民族間的團結,促進民族的和諧共生。讓傳承了上千年的苗族文化得以在現代化的今天煥發出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