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W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評價研究論文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工業文明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類生存問題,國內外學者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範疇,井對這一範疇的理論思想展開了研究。隨着理論探討的逐步成熟,生態文明理念漸漸進入黨和政府的決策視野,20xx年,黨的十七x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關鍵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對工業文明所造成的日益嚴重的人類生存問題,國內外學者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範疇,井對這一範疇的理論思想展開了研究。隨着理論探討的逐步成熟,生態文明理念漸漸進入黨和政府的決策視野,20xx年,黨的十七x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五大新的更高要求之一,在我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外學者研究和探討的重點。美國學者萊斯特·R.布朗認為,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攜起手來可以構建出生態經濟,井進一步提出了非線性可持續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B模式。我國有學者認為,要建設生態文明,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一系列生態產業因。近年來,如何對生態文明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己成為國內生態文明相關研究關注的焦點。 20xx年,北京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課題組分別發佈了基於不同評價方法的中匡}省(直轄市、自治區)生態文明排名報告,引起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這也導致了中國的人均佔用量很少,甚至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甚至是世界倒數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國家之一。據報道,在20xx年的時候,中國在鋼鐵、銅、煤炭方面的使用量已成為世界首位,而石油和電力也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的第二消費大國。但是在原煤、鐵礦石、鋼材等能源用量較高的情況下,所創造的GDP卻很少,僅是世界總量的4%而已。在現如今的中國,各行各業資源浪費嚴重,根本不能效率最大化。然而巨大的資源消耗,使得我國廢棄物排放大量增多,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這使得中國的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遠遠高於世界的平均水平。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資源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所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安全問題的壓力也會持續增加。據有關單位預測,中國現今的主要礦產儲備量到2020年能夠保證需求的僅有6種。

為保證經濟的增長而造成的資源大量消耗,這不但使得資源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也嚴重影響了經濟增長水平的提高。據有關資料報道,在20xx年中國的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值居世界首位,全國的各大水系也受到嚴重污染。長期以來,GDP的增長率是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不成文的一個標準,這使得某些地方為追求短暫的經濟發展水平,獲得更大的利益,而違背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但是最終,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影響,也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此證明,GDP的增長並不能真實全面的反映問題,它無法體現經濟的增長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資源的浪費。因此,為了經濟的長遠發展,不能以能源浪費,破壞生態環境代價。我們要把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能源保護相結合,做到可持續發展,才能獲得更大的生產要素,創造出更多的利益。

二、生態建設的內涵及構成分析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分析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精神與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總結及昇華。它的內涵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新的價值觀。人類生命系統的存亡是受自然的存亡而影響的,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更是保護人類自己,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二,生態文明是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下的一種新的生產觀。生態環境是有限的,人類的生產活動要節約利用自然資源,使其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讓生態系統營造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三,生態文明是滿足自身需求而又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新的消費觀。人們不再只是追求物質,而是既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又不破壞自然,既滿足自身的需要,又不影響後代人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的構成分析

生態系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在現今的社會形態中,社會的基本要素是人口、自然、經濟、政治和思想等五大類基本要素。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少不了任何一個要素,而且這些要素都已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從生態文明的構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分為以下幾個基本構成要素:生態文化,綠色政治制度,又快又好的經濟發展模式,人的全面發展以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文化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人們要有生態文化意識,提高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加強對自然生態的自律,注重生態道德教育。除此之外,科學技術是現代知識系統的經典形式,屬於文化的範疇。人類的科技發展充滿着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地思維,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衝破傳統的科技思維,着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的工業文明科技是對稀缺,不可持續的資源,而生態科技是對充足,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生態文明的建設應該以綠色科技為基礎,加大對生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提高環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把環保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此外,要加大精力解決生態科技的難題,例如,生態大面積退化的修復技術、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生態監測預警科技系統、保證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等。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責任在政府,政府有責任選擇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帶領人民擺脱生態環境危機, 政府的決策應符合生態規律,政府可以通過對市場體制和行政干預進行政治經濟分析以利於生態環境保護”因此,綠色政治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障條件。

進入21世紀,隨着新一輪以重化工業拉動為特徵的高速經濟增長以及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帶來的消費結構變化,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將持續增加,若不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將難以為繼。因此,轉變現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構建又好又快經濟發展模式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又好又快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環境破壞、高經濟效益。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生活質量不僅有物質方面的,同時還有精神方面和生態方面的。生態文明把對物質的追求放在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把人們對物質享受、精神追求和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相互協調起來,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保障,為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留下良好的生態基礎,實現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影響着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作為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着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人的需求的發展和人的能力的發展,這些方面的發展都影響着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和水平。

結語:

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意義十分重大:首先,自然環境是人類存在的經常和必要的條件,人類所需的物質資料必須由自然界提供;其次,自然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一般情況下,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發展水平較高,反之則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發展速度較慢;再次,自然環境往往會對社會的政治制度、結構和觀念等產生重大影響,對文化式樣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