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44K

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通過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要想達成教學目標依賴於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是教學目標順利達成的必要條件。

思想品德教學論文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來源。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倡的“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指的是相對廣義的課程概念,與教學資源同義,即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也就是與教學相關的一切資源,是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過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等的總和。筆者認為基於思想品德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廣義的課程資源更適合思想品德課。

本文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冊第二單元的“愛我校園”一課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踐為例,就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達成教學目標進行初步探討。

一、挖掘教材,明確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點

儘管在新課程改革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也不提倡完全摒棄教材,重新構建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應立足於教材,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主要課程資源。教師應該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增減、補充、拓展、完善乃至重組的創新性使用,嘗試從多種渠道的課程資源出發進行設計,權衡、挖掘,使之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根據課程標準,“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係”部分中“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筆者在尊重教材所涉及的教學要點的基礎上,對“愛我校同”一課的教材進行了創新性使用。(教學論文 )本課的設計圍繞校慶140週年展開,具有時效性,以“愛我校園,爭做優秀匯文人”為本課的形式和邏輯主線,確立了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瞭解校園優美温馨的校園環境、優秀的師資以及和諧的師生關係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了一種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2.理解“匯文人”精神的涵義;(二)能力目標:通過與優秀的“匯文人”相比,找到自身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能夠自覺地將愛校情感落實在行動上,從身邊具體的小事做起,規範自己的言行;(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在認知中激發愛校情感,由情感產生自覺地愛校行動,以實際行動維護學校的榮譽,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以校為家,為校增光。

二、立足學生,抓住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關鍵點

教學目標體現的是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和標準。學生是學習主體,課程最終的落實者,在他們身上藴藏着更具價值的課程資源,所以對學生的興趣、差異以及其已有的親身體驗的開發與整合就能形成巨大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親身體驗,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強化各學科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開發”。圍繞校慶140週年,學生在美術老師的倡導下,開展了“愛我校園之校園攝影大賽”;在校團委的倡導下,開展了“愛我校園之我最敬佩的老師”的徵文,學生都積極參與了這兩個活動。筆者將這兩個活動設計到課程當中:選取從學生的視角當中拍攝到的校園的美景——清晨的天文觀測台、莊嚴的教學樓、嶄新的操場、充滿神祕色彩的生物走廊、滿藏書籍的圖書館、悠悠歲月的老校門、生機勃勃的花草魚蟲以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羊圈”,通過學生自己的'攝影作品,使學生從感官上體會匯文校園環境的特點——具有人文特色的“美”;接下來設置問題“你最敬佩哪位老師?為什麼敬佩他(她)?”與學生進行互動探究,通過學生對他(她)所敬佩的老師的描述,教師從師德、教學方法以及業務水平等方面歸納得出我校優秀的師資以及學生和老師之間和諧的師生關係。

播放學生在這一年當中所參加的校園內外活動的照片,設置問題“在這一年的學習生活中,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哪些平台供我們成長呢?你在這些活動中收穫到了什麼?”啟發學生思考。在課堂實踐當中,有的學生提到,她參加了校學生會,自己的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都得到了鍛鍊;還有學生表示,通過參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自信心得到了加強,集體榮譽感和協作精神得到了增強。其中,初二(三)班的吳雨桐同學因為代表學校參加了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中央電視台、比利時大使館共同發起在全國開展尋找“超級丁丁迷”的閲讀推廣活動,獲總冠軍,於2010年5月14日-21日,作為中國“丁丁迷”的代表,跟隨中央電視台《子午書簡》欄日出訪丁丁的故鄉比利時。雨桐同學對學校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平台,使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得到了鍛鍊與提高有更深的體會。學生的認知差異也是一種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動態生成的“個體資源”,充分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產生的經驗、感受、問題、困惑、情感、態度等資源啟迪學牛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活動水平。

從學生的親身體驗㈩發,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有利於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優美温馨的校園環境、優秀的師資以及和諧的師生關係、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感性認識,歸納出校園文化的大概內涵,突破了對“校園文化”這個抽象的概念的理解,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從對學校的感性認知上升為對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對其自身成長的產生積極的影響的理性認識,認同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初步激發了學生的愛校情感,為“將愛校情感轉化為自覺的愛校行動”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彰顯特色,凸顯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閃光點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對集體的認同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每個學校都有獨特的硬件資源、歷史傳統和教育教學理念等文化資源以及特色的活動資源。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學校的資源優勢,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愛我校同”這一課。

匯文中學是具有百年曆史、聲名顯赫的老校,學校的文化積澱很深,培養出了一大批各行業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學校與眾不同的悠久人文傳統,彭雪楓、張學思、張克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大珩、王忠誠、賈蘭坡、林同炎等三十多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國學家啟功、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沛瑤、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等都是匯文的傑出校友。匯文豐富的校史資源,為這一課提供了大量的課程資源,那麼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就可以花力氣向這個方向努力,結合學校資源的特色和學生的實際認知和情感,進行“立體開發”。筆者在上此課之前設置了一個實踐環節——參觀校史館,幫助學生了解匯文的歷史,認同匯文,理解“匯文人”精神的涵義,激發愛校情感,許多學生參觀完畢後,激動地在“留言簿”上留言,發表白己的感想。

筆者及時捕捉學生們的心理感受,運用到課堂實踐當中,通過對學生們反饋回來的具有典型性的傑出校友事蹟的分享(唐耀昆、謝勘二君、王忠誠院士、啟功先生等),從而使學生列“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校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匯文人”精神的理解與認同。並設置環節讓學生交流參觀校史館後的感想與心得,在認知中再次激發愛校情感,許多學生都談到,同樣都是匯文的學生,校友們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為校爭光,我也要以他們為榜樣,為學校做些自己的貢獻,為學校增光添彩。

如果接下來“學以致用、情感昇華”的課程環節僅僅設計為——為了實現為學校增光添彩的目標,應該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怎樣做,容易導致兩種後果:一種是學生泛泛地談,空洞地“完成”教學目標;還有一種可能,有些學生也許會認為那些都是名人的事蹟,遙不可及,我一個普通人做不到,進而完不成教學目標。筆者在處理這一環節時,選取了我校日常德育工作中積累的素材,一名普通在校學生的背影照片——他左手半舉着食物、右手握着操場人口處的欄杆,腳旁邊放着許多飲料瓶子,規規矩矩地佇立在操場的人口處,等待着……在幾次的課堂實踐中,當這張照片出現時,學生們都會發出驚歎聲,驚歎於這位同學能夠嚴格遵守校規校紀,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思着自己的行為,因為大家都熟知學校的操場和體育館是新建的,為大家提供了運動的場地,但是這些設施是需要大家共同維護的,所以,學校規定不能帶飲料和食物進操場。這時,結合上面分享過的傑出校友事蹟,適時地出示問題“和這些優秀的‘匯文人’相比,你還有哪些需要學習與改進的地方?”請同學們將你的想法寫到“行動卡”上,(幾分鐘後)請大家來交流一下,引導學生思考。有的學生談到“作為一個匯文人,就算做不到監督別人不把食物和飲料帶進操場去,也要自己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遵守校規校紀。”有的學生談到“和優秀的匯文人相比,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不嚴格,在學習上有畏難情緒,在行為上缺少執行力”等等。

從課堂的反映來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不足,要求改正,意識到愛校不是空喊口號,也不是很宏大的事情,也許不是長大後的功成名就才叫為母校增光,而是從現在做起的具體小事,改掉自身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斷努力就是愛校,突破了教學重點,同時使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與每個學生的實際相聯繫,較高效地落實了下去。課下與學生交談,學生談到,原來總以為愛校、為校增光是一件宏大的事情,離自己很遠,所以沒有想過去做些什麼,通過上這節課,發現其實自己每天的成長與進步、遵守校規校紀、愛護公共設施就是愛校,如此具體可行,要努力爭做優秀匯文人。

由此可見,對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利用有助於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更高效地落實教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時效性,也就是説對思想品德課程資源的選擇不能太陳舊;一個是實效性,也就是説對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需要精挑細選,才能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不至於使課程陷於空洞的説教之中。

思想品德課程的這兩個特點對其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生活中不斷積累和開發課程資源。教師要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在吃透課標、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學論文 )敢於對教材內容進行增減、補充、拓展、完善乃至重組的創新性使用;充分挖掘學生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積累,開展教學活動,並關注每個學生自身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充分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和利用其他學科的資源、學校資源以及學生實踐活動的資源等,從而使課程資源在課堂實施中發揮最大的效益和價值,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