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90後大學生心理特徵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6K

生活在新的大環境下的“90”後大學生,由於其生長環境、教育背景等的差異,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都直接或者間接被影響着,具有鮮明的、獨特的時代特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瞭解“90”後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教育者面臨的新課題。

90後大學生心理特徵論文

本文論述了“90”後理工科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徵,並在全面分析其成因的基礎上,對進一步加強“90”後理工科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並明確了社會、學校和老師的定位,以促進“90”後大學生在心理上更好發展。

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羣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代表着最先進的流行文化,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的、重要的羣體,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90”後大學生,是被當今社會各界熱議的新一代羣體,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時尚、青春、非主流”儼然已成為他們的代名詞,他們個性特徵鮮明、熱情豪放、思維活躍,但是他們也同時表現出依賴性強、抗挫能力差、團隊意識淡薄和人際交往能力差等特點。這些特點引發“90”後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出現學習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際交往方面等一系列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緊密結合“90”後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其發展規律,注重開發其自身潛能和積極因素,採用積極的、科學的評價方式,激發大學生的內在激情,從理論到實踐提升他們的個人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最終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

1“90”後理工科大學生的個性特點

1.1獨立性與依賴性並存

“90”後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接觸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廣泛,信息內容全面多樣,看待事物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獨立性特徵鮮明。 “90”後大學生是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互動的素質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信息的獲取迅速,遇到問題敢於獨立判斷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相對於過去千篇一律、整齊劃一和個性泯滅,這種主題意識的強化是一大進步;但是,過分強調個體意識的多樣性也易演化成極端個人主義。另一方面,“90”後大學生是在兩代人的呵護、寵愛下長大的,集千般寵愛於一身,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父母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切。由於從小缺乏磨練,缺乏獨立生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擺脱對家庭和他人的依賴,依賴性強,當遇到挫折時,就會表現出想通過他們去解決,獨立抗挫能力弱的特點。

1.2敢於接受挑戰與抗挫抗壓能力差並存

對於“90”後大學生來説,挑戰是生活中必須的“遊戲”,他們喜歡面對挑戰、追尋挑戰,他們的生活激情更多地來源於各種挑戰。然而,“90”後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中,一旦出現任何不順利或挫折,父母長輩等都會出面幫助孩子排憂解難,導致他們普遍缺乏自立和自控能力。“90”後大學生在踏出家門進入學校後,在獨自面對一點的不順心或是挫折失敗時,無法冷靜應對併合理處理,不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容易不知所措甚至是自暴自棄,乃至借用睡覺、遊戲或者小説來逃避,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或做出其他極端行為。

1.3自信張揚、熱情開放與沉默孤獨並存

“90”後的大學生大都熱情、開放、充滿活力,善於言談,但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熱情、開放、能言善辯是在熟悉的人、朋友面前。當和陌生人面對面地接觸時,他們就表現得比較沉默,不善言辭,讓人感覺比較清高。尤其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QQ、微信、網絡遊戲等虛擬平台已成為他們與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他們也能夠在各種虛擬平台中暢所欲言,沒有界限,沒有背景,比現實的交流更容易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過分地依靠網絡工具和使用網絡語言,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再面對周邊同學、朋友和親人時,思維和交流方法不能和網絡中區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導致交往失敗。通過部分學生我們瞭解到,喜歡沉溺於網絡等虛擬世界的大學生與同學交流並不多,他們的交往範圍僅限於網絡朋友或者同宿舍同學。由於生活習慣,愛好等差異,有的學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説話,同學們會反映他比較孤僻,遇到事情也從來不和周圍同學説,時間長了,別的同學也會覺得他們不合羣,不好交往,漸漸地大家會習慣於他們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與其交流。這樣,他們自己就會覺得孤獨,這部分同學最後大多會直觀表現為學習困難和人際交往困難。

1.4認知水平提高、 思維活躍與自以為是並存

在當今信息大爆炸時代,“90”後的大學生們獲得新知識的途徑更加多樣,範圍更廣,在認識的過程中不輕易接受某些結論,不滿足現象的羅列和陳舊乏味的教學方法,更加註重依據自己的思考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繫;他們開始由接受型學習為主向接受型和創造型相結合的學習轉變,敢於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積極主動地參與科研活動,在實踐中儘可能地瞭解所學專業的實際需要和發展前景,不少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有重大發明,在理論上有所建樹。但由於他們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豐富,基礎知識不廣博,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以及思維的複雜性,在認識與分析問題時,容易向消極方面轉化,覺得自己知識面廣,思考問題能力強,見識高人一等,總把較新鮮或者符合自己意願的觀點作為真理,導致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聽不進別人的觀點或建議,陷入片面性的境地。

2“ 90”後大學生心理特點的成因分析

2.1社會因素

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多元化,近年來,老百姓的物質生活相較以往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在各種社會場合,都充斥着各種各樣好的、不好的具有符合當今經濟環境的社會價值標準和文化氛圍。“90”後大學生大多一出生,就獲得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完善的醫療保障、較好的基礎教育。他們思想前衞、膚淺,在與世界融合的過程中能迅速接受各種各樣的思潮,由於他們年齡尚輕,思想並未成熟,還不完全具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所以他們愛慕虛榮,追求時尚,甚至價值取向模糊。此外他們從未經受過物質匱乏之苦,這讓他們越來越遠離艱苦樸素的傳統觀念。所以,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生活總是一帆風順,沒有困難、沒有目標,不思進取,毫無顧忌的享樂;對自己的未來,他們普遍感到很迷茫。但這不應完全是他們的錯誤,而是社會大環境的結果。

2.2家庭因素

“90”後的大學生多出生於“四二一”家庭,即四個老人加上兩個大人共同撫養一個孩子,他們是家庭的中心,對於他們的要求,父母和家裏長輩都儘量滿足。這讓他們習慣性地在家庭消費、家庭活動等事項中積極發表自己的意願,而這些意願也往往會在父母等長輩的遷就下成為了現實。長此以往,就培養了他們性格中獨立和自信的一面,同時也伴隨有自私和專制的一面。家庭給予他們的總是“滿足”,這讓他們形成“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的錯覺。家人的長期精心呵護,讓“90”後大學生們誤以為索取是理所應當,從而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過分關注個人需求,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回報,缺乏必要的感恩心理。此外,過分的保護也導致他們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小小的失敗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2.3個人因素

價值取向多元化,責任意識不強,經過調查,儘管大多數“90”大學生的人生態度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人生目的依然較“80”後大學生更加多樣化,仍然存在找不到自己正確的人生定位的問題。在物質和精神關係上,實現遠大理想和目標已經不是他們人生追求的第一位,而是把眼前的利益和實現較高收入作為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標。這反映出大部分“90”後大學生對自己的人生思考不夠,存在模糊的認識,導致其急功近利,對國家、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不強。很多“90”後把“遊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當成自己生活的目標,於是吃遍天下美食,追求品牌,遊覽風景名勝,體驗浪漫的愛情故事幾乎成了這個羣體的時尚。相對於老一輩來説,他們沒有了自己的信仰、目標,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拋棄了遠大的理想,沒有前進的動力,變得越來越現實和功利。於是學習浮躁,靜不下心,高分低能,經不起風雨,不懂合作,不關心他人,頹廢等批評就全落在了他們身上。

3教育創新相關建議

3.1正確看待“90”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任何一個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都是社會、家庭和個人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信息大爆炸時代,“90”後大學生具有種種我們不能理解甚至是看不慣的行為或性格特點。我們不能過多地去批評他們,應該抱着平常的、積極地心態去對待他們凸顯出來的個性特徵,因材施教,並適當地利用這些特點對他們採取適合他們個性特點的教育方法。承認在他們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個性特點,並試着從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行為方式,進而產生“同理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工作。

3.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搶佔網絡思政高地

“90”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舒緩“90”後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改善心理彈性,使其適應現實狀況並達到心理健康水平,還必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具有實效性、長效性的教育。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量運用説教的手段,學生難以接受。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輔助手段,通過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手段來處理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使得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目前,“90”後大學生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就是網絡,其中包括論壇、微博、QQ、微信等平台。充分利用這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用多管齊下的方式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面,探索輿論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快速佔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最終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目的。

3.3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90”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社會環境資源、以網絡為主的現代媒介資源以及以學校教師為主的人力資源等教育資源,將不同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既可以發揮各自之長,又可以相互取長補短,還可以有效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效性。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機構有限的專職心理諮詢老師,發揮學院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輔導員以及其他任課老師的積極作用,通過言傳身教等方式,可以對其產生潤物無聲的積極的心理影響。此外,面對新的學生特性,加強教師隊伍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協調溝通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業指導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外,還應及時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識結構和技能,創新工作方法,構建媒介素養教育理論。

3.4加強社會實踐鍛鍊,積極引導大學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高校各組織要根據“90”後大學生的性格、特長、能力等組織形式多樣的實踐鍛鍊活動,形成以班級、團支部、黨支部、社團等組織活動,學生具體操辦活動的模式,盡(下轉第74頁)(上接第10頁)可能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夠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高校各級組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加強對大學生進行考察、培養、教育,有針對地對他們施加壓力,在實際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鍛鍊提高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綜上所述,“90”後大學生作為當今社會的新鮮血液,也是當代社會的特殊羣體,他們有着自己年代的鮮明的特徵,有着獨特的心理特性。要想做好“90”後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先要全面瞭解“90”後大學生個性特徵以容易出現的問題,然後再結合具體問題提出對策,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作用,整合各種資源,有針對性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