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初探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8.73K

摘要:近年來,高職職業人文教育的價值被逐步認知,並得到多樣化實踐。文章在分析高職職業人文教育教學現狀、理清職業人文課程建設思路基礎上,提出從課程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加強課程建設的對策建議。

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初探論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人文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基於行動導向理念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3JSJG303)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968(2016)02-0040-02

近年來,高職職業人文教育的價值被逐步認知,並得到多樣化實踐,但總體而言,還處於起步階段。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種“職業形態的人文教育——職業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職業認知、職業道德、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1]職業人文素養對於高職學生具有基礎和先導作用,良好的人文素養是職業准入的一道門檻,它有助於人們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並能滲透到專業技能教育中,有利於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人才。本文主要對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做以研究。

一、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思路

職業人文課程是面向高職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周密規劃。一是以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為課程建設的邏輯起點。職業素養的本質屬性是職業的,以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為課程建設的邏輯起點指明瞭課程建設目標確立的依據,即課程建設應從社會職業崗位需求出發,圍繞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和職業通用能力提高展開,這樣就為課程建設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點”,即按照認知規律和工作邏輯相結合的原則,開發與設計課程內容。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循序漸進原則。職業人文課程在高職院校中開設並不普遍、課程建設時間又較短,因此,課程建設要有問題意識。課程建設必須基於社會職業崗位需求,在分析現有教育教學狀況基礎上,找到職業人文教育方面凸顯的實然偏差及問題,循着問題導向路徑,在解決問題中進行課程建設。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職業人文課程建設除要考慮職業教育特點與要求外,還要遵循人文素養教育教學規律,體現人文教育特色,這樣教育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四是統籌開展課程建設。要加強職業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明確課程建設目標,構建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重視職業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搭建職業人文教育與地域歷史文化教育、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教育教學考評體系與保障機制等。

二、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主要內容

現代職教課程論思想表明,課程不僅是有組織的教育內容,而且是一個包括教師、學生、課程資源與教育情境的生態系統。[2(]P4)職業人文課程建設就是指根據職業崗位需要,確定課程目標,再圍繞這一課程目標,建構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和進行相關教學活動,並開展相應的設計、實施、評價等工作過程。課程建設時要處理好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核心課程與一般課程、課程設置中的模塊式與綜合化等之間的關係。職業人文課程建設時,還要及時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會現實,更要未雨綢繆,把握未來社會發展趨勢。課程體系構建時,要注意各課程間的統一,分清主次,把握重點,在基本職業人文素養與職業通用能力培養的層面上構建課程的內容和框架。

1.明確課程教育目標。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職業人文課程的.教育目標就是通過相關人文知識的學習及其教學活動,使學生具備基本人文素養和與人合作、語言溝通、應用文寫作等職業通用能力,使學生擁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和持久的職業熱情,培養社會需要的“職業人”、“崗位人”,併為學好其它課程提供有力支撐。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職教師的職業人文素養是高職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品質基礎,其主要內涵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良好的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以及為人師表的師風師德等,具有專業性、內隱性、整體性、滲透性和開放性等特點。[3]職業人文師資隊伍建設要注意學科的優化組合,注意教師梯隊的形成。整合校內人文師資教學力量,利用好基礎部、思政部、黨羣、宣傳、學工等部門人文師資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職教師隊伍庫,以滿足教學需要。

3.建構課程內容與教材。教學內容是課程建設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據職業崗位對學生職業人文素養的要求,據此分析出相關的職業人文素養要點,遵循學習規律,謀劃學習模塊,解構職業人文課程內容。其次,融合人文學科相關內容,重新建構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基本人文素養和必備的職業通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基本人文素養方面的教學內容應包括人文通識、文明禮儀、藝術欣賞和經典選讀等內容;職業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內容應包括語言表達、溝通交流、應用文寫作以及就業創業等內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資源,形成特色教學內容,切實做到教學內容“寬、厚、精、新”。圍繞課程教育目標與內容,按照職業人才培養路徑、脈絡,將生活、學習、人文、科技、行業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煉要點,形成框架設計,跨學科選取內容,以活動為載體,以互聯網、多媒體為支撐,有效與新媒體技術鏈接,建構綜合立體教材。

4.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由於高職院校辦學歷史較短,歷史積澱不足,人文環境欠佳,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又相對較短,人文基礎也較薄弱。因此,應採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以及“人文素養養成式”的培養方式。即在進行學情分析基礎上,對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學生加以肯定、鼓勵,放手讓其自我發展、完善;對人文素養欠佳的學生通過組織開展參觀感受、體驗等實踐活動,利用校內外人文實踐基地,使學生身臨其境,促進其自主發展提高。還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課程網站,開展網上學習、討論、交流,網上提交作業及網上考評考核等,提高學習效果。

5.強化課程教學管理與考核評價。教學管理是課程建設的制度保證,必須建立科學規範的教學管理機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訂人文課程教學大綱及相應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課程學分、學時;二是加強人文課程的教學過程管理,制訂學業成績考評體系;三是要促進人文課程建設、教學研究、教學質量提升等相關政策制度的制訂與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學督導制度與督導隊伍,定期對課程教學進行督察和反饋;五是教學力量與教學資源要形成共享機制。要注重認知和行動兩個過程,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職業人文教育“雙結合”考評機制。教學評價從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轉變為“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綜合考評;從注重結果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整體性評價。

三、高職教育中職業人文課程建設特色與創新

1.創新課程設計理念。課程設計要以社會職業崗位需求為課程設計的起點,圍繞職業崗位人的職業人文素養要求,打破學科體系,整合學科內容,精選人文知識,強調培養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和職業通用能力,從而設計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這樣,通過課程教學,既將人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職業人文素養,又能在職業通用能力培養過程中,增長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創業能力及持久的發展潛力等。

2.建設獨具特色的教學內容。應整合和利用那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與行業文化資源,以保證課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開發利用淮安“運河之都”文化資源,將“開放、包容、恢弘、傳承”的運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學中;利用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等作為人文教育實踐基地,並開展“周恩來班”創建活動。再如,根據淮安市IT、鋼鐵、鹽化工等支柱產業需要及崗位要求,按照認知規律和工作邏輯相結合的原理,謀劃針對地方產業需要的職業人文教育學習模塊,將行業(企業)文化嵌入到人文課程教學中去。

3.建設一種綜合型的立體教材。由於高職學制、學時相對較短,不可能開設系統而全面的人文素質課程,職業人文課程內容必須整合、精煉,並注重綜合型立體教材建設。如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人員編寫出版的《職業人文綜合教程》教材,上冊《人文基礎》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識基本內容,並建設了人文知識資源庫;中冊《職業人文》立足崗位需求,注重職業通用能力培養,教材從“通識能力”培養邏輯設計開始,巧妙對接“職業通用能力”培養,堅持跨學科“課程串”的設計理念,以活動為載體,建構新型教材,並建設了包括就業創業等案例資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體化”教學包;下冊《行業文化》着重針對專業對應的社會崗位(羣)編寫教材。

4.採用模塊化的課程教學設計。精心設計職業人文素養課程中的“基本人文素養”教育與“職業通用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基本人文素養”方面教學內容應設計成必修與選修模塊,其必修模塊着重進行人文通識、文明禮儀等教學,選修模塊應結合專業特色以及學生興趣愛好開展教學,着重進行藝術欣賞、經典選讀等教育;“職業通用能力”培養教育內容也應設計成必修與選修模塊,其必修模塊應着重進行語言表達、溝通交流、應用文寫作等能力培養,選修模塊應着重進行就業、創業能力等培養。

參考文獻:

[1]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2]徐國慶.現代職教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陳鳴鳴.論高職教師職業人文素養[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