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三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7.99K

第一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一、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論文三篇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突破首先是從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開始,思想上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具體教學設計與組織環節就無法滲透這一方面的能力培養。所以教師首先在思想上要轉變過來,要深入研究教材與教學對象以及教學方法,將創新能力培養滲透到教學設計與組織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從而為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提升奠定基礎。教師要深入研究各種成功的教學經驗,將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模式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之中,實現自己教學模式的優化。特別要多運用研究式、啟發式等新興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體現出來。教師還要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空間等方面深入研究,尋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契機,讓學生能夠積極地開展思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增強能力素養,這也是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作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當前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要注重思想理念的創新,善於整合資源和博採眾長,想方設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營造條件。

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載體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要立足教材,但是切不可拘泥教材。現行信息技術教材雖然編寫較為科學,但是教學對象有着千差萬別,教師在把握好教材要素的基礎上,一定要結合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以便於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動力。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既要立足教材也要拓展延伸,特別是選取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繫較為緊密的內容,與學生生活有交集或有助於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內容,有機融入進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文字輸入以及排版編輯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篇最為滿意的作文,輸入進入進行排版編輯。這樣的教學內容實現了和學生學習的密切聯繫,他們更加感興趣。在學習了頁面編排的操作要點之後,自己動手設計頁面與字體,包括行間距、字間距、字體與藝術處理等等,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編排設計中會投入更多精力,對工具欄的研究更為深入,對其運用更加靈活,融入了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創新,使其更加美觀,操作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繪畫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教師既要指導學生怎樣利用軟件工具進行繪圖,同時還要賦予學生創新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確定繪畫的主題內涵,運用軟件工具進行操作,體現了信息技術工具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三、教學方式方法優化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抓手

小學生對新生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優化改進,融入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這也是推動教學開展的有力舉措。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走出自己單向説教的狀況,儘可能讓學生也有機會參與其中,説一説自己學習理解的內容,動手操作相關軟件等等。基於這樣的考慮,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了示範演示之後,可以安排學生走上講台進行操作演示,和多媒體大屏幕演示結合起來,給予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在演示中幫助全班同學正確把握相關軟件操作的步驟與要點。無論是演示正確的方法還是出現了錯誤的情況,教師都可以靈活應對,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操作步驟中鞏固加深理解,從錯誤的操作方式中汲取教訓等等。特別是學生操作步驟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要簡單評判,要注重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鼓勵他們開啟思維、積極創新,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和突破難點,這也是保護學生思維積極性和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的重要方法。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還要對學習載體進行創新,指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將學習目標任務交給小組,由牽頭學生組織小組成員進行思考研究,大家一起想辦法出主意,集中集體的智慧來突破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難點,以及拓展思維設計出更為美觀的作品等等,讓學生在合作研究的環節綻放創新的火花。

四、教學空間資源整合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保障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必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除了抓好課堂講解與點撥之外,還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延伸與拓展,在更為廣泛的空間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創新運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中的許多方面和學生生活聯繫較為緊密,如上網瀏覽蒐集信息、正確運用電子郵箱等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方面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在運用的實踐中創新思維與方式,提高運用效果。在上網瀏覽蒐集信息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點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研究怎樣將這一方法手段運用於學習生活之中,如每日在班級發佈天氣預報小貼士、開設健康生活知識專欄德國。在電子郵箱內容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體現電子郵箱聯繫便捷的功能,全班同學建立通訊錄,相互發送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實現資源共享等等,讓學生將所學運用於實踐運用和創新創優的活動中。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學習中拓展視野,提升學習與運用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思考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着信息社會的發展,小學教育標準的要求也挺高了,從教學方式到教學目的再到最終的教學評價,其標準都發生了改變,學生的能力培養將逐漸成為教育重點。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並將信息技術運用於學習中,為日後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礎。因此,這就要求教學者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緊跟教育發展潮流,從根本上改革教育發展模式。然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觀念並沒有跟上新的教育標準。絕大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只注重向學生灌輸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而對學生對於知識的原理的理解、知識的適用範圍理解和綜合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忽略了。因此,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理解知識或者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而在課堂外不能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中,這與信息技術教學原本的教學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中,教師依然維持着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師的評價方向造成了誤導,使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的評價標準圍繞書面成績展開,從而對真正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得不到有效驗證。因此,這種不正確的評價方式導致教師不能及時瞭解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學生對於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及運用情況,不能通過評價來調整教學方式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因此,調整完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將信息技術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同時教師也可通過評價調整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促進我國科教事業的發展。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對策

1.發展評價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目標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評價需要起到促進學生不斷進步的作用,而不單單只是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我國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需要發展評價目標,使評價目標符合新的課程標準,適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應當改變以往只看成績的方式,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對於學生在學習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評,而是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所善於的知識點加強引導,並彌補不足之處。最重要的是,通過評價,讓學生全面的認識自己,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目標。

2.拓寬評價方法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還需拓寬評價方法。新的課程標準也提倡學校拓寬評價方法的種類,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中獲得更好的成長方式。教師應當在單一的依靠成績評價方式之外發展更多的評價方法,通過開展各項活動達到評價的目的。如以小組形式讓學生相互評價、以班會形式進行師生互評、以班級為羣體開展班級競賽,對各個班級進行評價等等。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充分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有利於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態度投身於日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評價方法應當是積極的,應當儘量鼓勵學生,在發現學生的不足之外同時對學生的優點予以肯定,通過評價使學生學習的信心得到增強,學習的興趣得到提高,並接受評價進行反思改正。

3.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相對於傳統的評價方式而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還需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學校應當將學生、教師、家長共同納入評價主體中來。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有利學生清楚認知自身的優缺點,並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制定學習方案;學生之間相互評價能夠更好的發現學生對自我認知的不足,能有效彌補自己在學習上不易發覺的遺漏點;師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有利於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有個客觀的瞭解,同時根據學生學習進度來調整教學進度;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有利於幫助教師在校園之外發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輔導學校與教師共同促進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上不斷進步。因此,發展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有利於全方位、全面的瞭解師生共同在信息技術教學、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

第三篇:任務驅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一、科學定位任務驅動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任務,主要指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完成相應的事項,在計算機上編輯文章和圖畫,做電子表格,製作多媒體課件,建設與維護網站等。任務應該具有真實性、整體性、開放性、操作性等特徵。驅動強調的是學生在任務的引領和刺激下,通過同伴的協助,調動多種教學和學習資源,採用自主與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達到建構信息技術知識體系與提高應用能力的效果。任務必須圍繞教學的重難點進行,這樣才能促進達成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實際效果。

(一)密切聯繫現實生活與學生實際

信息技術不是單純為學會理論而設置,應該在課堂中用信息技術處理學生喜歡和熟悉的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培養小學生對計算機的愛好。教學難度要適當,避免過於簡單或者過難,這才有利於教學目標儘快實現。

(二)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師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一定要注重“任務”的可操作性,要設計出只有通過上機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以此來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實踐能力。

二、把握任務驅動法的特徵

(一)提升教師的主導效果

任務驅動法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認真對小學生學習輔導和協助,進行合理評價和激勵。教師能夠設置適合的學生活動,進行正確的學法指導,提高小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他們在合作互動中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與團隊精神。例如,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製作圖畫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到兩者的最佳契合點,針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安排操作方案,讓小學生設計製作電子書信,將自己的心裏話或者祝福語送給父母、同學、老師。教師可以啟發小學生充分運用畫圖工具中的圖形、文字、線條等功能,提高小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義情懷。

(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改變片面關注技能的方式,要讓小學生在觀察和分析中提高感悟力和應用能力。任務驅動法能夠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特有的實踐性和操作性,調動小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自覺運用教師教授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學會在各自情境中靈活遷移知識,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三)發揮內容的建構性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任務驅動法以具體明確的任務為教學主線,促進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信息技術活動。例如在製作電子演示稿時,教師可以佈置一個有關“我可愛的家鄉”為主題的任務,學生在蒐集資源的過程中,逐步學習電子演示稿製作知識和技術,同時增加對於自己所在城鎮的瞭解,利用各種途徑蒐集關於家鄉的信息、照片。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整理的資料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設計出各具特色的電子演示稿。開放性的課堂內容,有利於豐富小學生的想象力,促進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個性化教學,積極、向上、健康、人文的教學主題,能使小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昇華。

三、控制任務驅動法在課堂中的的各個環節

(一)營造情境,佈置任務

首先教師要佈置具體的教學任務,推動學生對教材展開學習,任務設置必須合理,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板塊,將知識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務中,讓小學生產生對問題的興趣,主動投入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課堂生成過程中逐步實現教學目標。信息技術教師要注重教學情境的營造,抓住小學生心理和認知規律,從一個社會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或者現象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對學生的認知方向進行正確引導,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內在驅動力。例如,閩教版六年級《中山休閒兩日遊》中,教師可以佈置任務:同學們共同遊覽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的故鄉。教師引導小學生將教學主題分為小任務:首先,明確旅遊的路線、中山市風俗習慣、重要景點。瞭解完成任務的途徑,如上網蒐集資料、運用電子演示稿製作幻燈片等。學習會為完成旅遊任務而產生對信息技術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慾望,在新舊認知衝突中產生進一步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二)設立方案,確定任務

小學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適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學和學習資源,制定出完成任務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務更加細化和深化。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完成任務的方法和上網查找地址,指導學生如何通過網站和資料尋找中山旅遊相關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過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自主解決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務

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都較低,缺乏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學法指導,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循序漸進的提升,促進任務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師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為學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現的平台,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鑽研信息技術和佈置任務之間的聯繫,同時還要讓學生進行高效的合作學習,在互動與討論中尋找切實可行的辦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大約6-8人,小組內進行合理分工協作。教師全程指導,正確掌控任務執行的整體進度和方向,讓學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與促進,培養學生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熱愛,進行合理的思維訓練,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和體系。

(四)小組分析,評價任務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給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恰當點撥和評價,及時反饋小學生信息技術的研究狀況,調動小學生在今後的課堂中進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學生完成幻燈片的教學任務後,教師組織各小組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由其他同學和教師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對同伴的點評和教師的總結進行反思和重構,逐步完善與更新現有的知識層次與思維方式,促進信息技術水平的飛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儲備會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好勝心較強,很容易出現過於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的現象。當教學過程中採用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討論或研究時,有的學生會存在僥倖心理,降低參與度。因此,教師不僅要加強教學過程的科學性,還要提高監督意識,對學生參與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

作者:姚作城 單位:寧德市蕉城區霍童中心小學